
辛苦你啦,內在小孩
最新章節
- 第27章 不被偏愛的孩子,很難再遇見偏愛
- 第26章 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嗎?
- 第25章 倒置型的親子關系,有毒
- 第24章 《大部分人都帶著各自的創傷成長:親子關系是父母與孩子互相成就的過程》:別成為扼殺孩子“精神胚胎”兇手
- 第23章 換一個人結婚,就幸福了嗎?
- 第22章 邊界感,是一個家庭幸福的基礎
第1章 《別執著于原生家庭:抗拒“內化”影響,擁有活出自己的自由》:最終,我還是長成了他們的樣子
朋友思思是一個視頻博主,有一次她在社交平臺上談論抑郁癥,話語質樸、真誠,直擊人心,很快獲得很多人的關注。她自稱有十幾年沒有睡過好覺了,后來才知道自己病了很久,經歷這次身體上的爆發后,她感慨“我一定要健康”,并呼吁大家正視和接受抑郁癥。視頻中,她還提到自己的性格與家庭環境有關,因為從小父母教育自己要懂事,以至于“長大后對人或者事都特別害怕,怕別人生氣,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這一段話尤其引起了很多人的強烈共鳴,很多人紛紛留言:“我也是這樣,受父母的影響,成了討好型人格,也有抑郁的傾向。”“是的,從小父母就向我灌輸‘要懂事’的思想,我因此一直活得小心翼翼、戰戰兢兢。”“我也很在意別人的想法和看法,因為成長環境很沒安全感。”
關于“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影響”的話題,曾經在網上被熱烈討論過,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性格影響很大,對此,眾人大致分成了兩個“派系”:“滿意派”一般生活在比較健康的家庭環境中,對父母認同度高,對自己的性格也比較滿意;“怨恨派”覺得人生不順是性格導致的,且認為這都是父母的錯,并以受害者自居。
在我看來,看到“父母對自己的影響”只是第一步,而如何看待這些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才是比這些影響本身更能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01.“我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模樣”
一位來訪者,性格強勢執拗,是大型企業的女高管,事業順利,但對婚姻很不滿意。她告訴咨詢師,自己的母親也是一個強勢的女人,她家一直處于一種女強男弱的狀態,只能母親一個人說了算。小時候父母經常爆發“戰爭”,母親會暴躁地罵父親“窩囊廢”。而她非常厭惡母親,討厭母親的控制欲和攻擊性,覺得母親“不像個女人”,于是她發誓要做一個與母親不一樣的人,擁有幸福的婚姻和家庭。所以,她從初中就開始了住校生活,想以此遠離母親,與母親劃清界限。一路走來也算順利,她學業優異,事業有成,直至結婚以后,她才發現了不對勁:她成了家里的“掌權者”。好脾氣的丈夫雖然對家庭照顧有加,但性格唯唯諾諾,對她言聽計從,事業平平。在一次和丈夫的爭吵中,她沒忍住沖他喊了一句:“一個男人這么沒主見、沒能力、沒本事,真是窩囊廢!”隨后,她看見了鏡子里自己那張因暴怒而扭曲的臉。那一刻,她心底突然涌起巨大的悲哀:我如此努力地想要擺脫母親的陰影,可到最后,我還是活成了她的模樣。
網上流傳著這么一個說法,人生最怕的事是嫁給“父親”,活成“母親”,再生一個“我”。對大部分人來說,親密關系都是用來滿足自己潛意識中的需要的,或彌補匱乏,或彌補創傷。比如,缺乏安全感的人,渴望找一個強大可靠的伴侶;敏感自卑的人,往往對伴侶的情緒穩定性要求較高;而性格強勢的,則需要一個“軟弱”的人,來配合她的控制欲。也就是說,在無覺知的情況之下,你是什么樣的人,幾乎已經注定了你將擁有什么樣的親密關系。
所以,上面那句話的正確因果關系應該是:先活成了“母親”,于是吸引了“父親”,從而構成了一個和原生家庭相似的系統結構,最后孕育出一個同樣的“我”,并由此繼續代際循環。由此可見,從性格開始,再到婚姻、事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幾乎可以覆蓋到人生的每一個板塊。
某位音樂大咖曾在《奇葩說》中坦言,他年輕時遇到的很多人生問題,絕大部分是自己制造出來的,究其原因,就是父親對他的影響。直到最近幾年,他才從原生家庭的陰影中走了出來。這種影響之深遠,讓很多人開始怨恨父母,認為自己活不出自己想要的人生,都是父母的錯。
02.為何事與愿違?
明明是不認可父母的,為什么最終卻活成了他們的模樣?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分兩個階段來討論。
首先是童年時期,也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將通過“模仿”和“內化”來完成基本性格的塑造。我的一個朋友,性格十分敏感。她的父母在她上小學三年級時離婚。在她的印象中,她的母親是一個非常情緒化的人,經常無緣無故地找她的父親吵架,然后把自己一個人鎖在房間里,放聲痛哭。于是,我的這位朋友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情緒,當她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她就會一個人悶在屋里,大哭大叫。以至于她的父親每次都極其無奈地說:“你們母女倆簡直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這就是“模仿”。
精神分析學家榮格曾說:原生家庭對家里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之后,就越傾向于按照幼年時學來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于是無形之中,孩子就承襲了父母的觀念和言行。朋友在談及她的敏感時還說:“你完全不知道他們什么時候不高興,下一秒會不會吵架,你只能小心翼翼地去察言觀色。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性格沒法不敏感,不敏感就無法生存。”
這段話很好地詮釋了“內化”的影響:她把情緒不穩定、愛爭吵的父母,內化成了自己的“內在父母”,以至于在今后的每一段關系里,她都會把對方投射為“內在父母”,重復與父母曾經的相處方式,即“保持敏感”。所以,在早年個人意識尚未形成之前,父母就已經完成了對孩子人格底層系統的“源代碼”植入。
而到了第二個階段——青春期,個體意識開始萌芽,孩子的意識層面可能會對父母產生反感和排斥的情緒,想要成為“不同的人”,但越是否定、抗拒,往往越是在“強調”。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個來訪者,經過童年時期潛移默化的影響,她的“源代碼”中很可能已經具備了“強勢”的特質,她在潛意識層面中對母親是認同的。當意識和潛意識出現分裂之后,她會對自己這個“不好”的部分感到非常焦慮,迫不及待地將其投射出去。她對母親的“強勢”所表現出的強烈反感和厭惡,恰恰是她自己也具備同樣特質的體現。而不斷地否定,又讓她在無意識中朝這個特質投注了更多的力比多,反而達到了強化的效果,最終,她在意識層面越討厭母親,在潛意識層面反而就越認同母親。
潛意識,往往才是無形中的“命運”。
03.換一個角度
如何弱化父母對自己的“負面影響”?我想和大家分享三個建議。
第一,要完成精神上的“斷奶”。就是說,要讓父母成為父母,自己成為自己,成為完全獨立的彼此。比如,有一些“啃老族”,嘴里咒罵著父母,抱怨他們毀了自己的人生,可實際上卻從經濟上、生活上,乃至情感上都無法與父母分離,反而與父母保持著高度共生的狀態,他們必然會持續受到父母的影響。實現個體化分離后,會跳出“父母”與“孩子”的角色關系,父母將作為一個普通且不完美的個體而存在,與你是血脈相連卻又平等而立的關系。這時候你不再企圖改變他們,他們也無法再控制你,他們對你的影響將大幅削弱。
第二,不恐懼改變與成長。或許父母確實給我們造成了一些創傷,而這些創傷也被寫進了我們的人格,左右著我們的發展和命運。但是,當我們覺察到了這個事實,卻依然企圖讓父母為自己的人生買單,這其實是在逃避責任和成長。因為成長意味著改變,改變代表著不確定、不熟悉,走出熟悉的“舒適區”是需要足夠的勇氣的。所以,很多人是因為恐懼成長,才甘心當一個“受害者”,繼續被父母影響。相對應地,想要停止父母對自己的影響,就需要勇敢地做出改變。
第三,挖掘和發展性格優勢。性格其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能否駕馭之別。在社會偏見中,很多性格都被貼上了負面標簽,比如,敏感的人太脆弱,強勢的人人緣差,等等。這些負面標簽,只看到了性格的劣勢面,而完全忽視其優勢面,這恰恰是無力駕馭性格的表現。
前不久,我看到了一位女性CEO的采訪視頻:她的父親就是一個性格內向、敏感的人,她的父親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性格不好,不合群,喜歡獨來獨往,總之就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好”的人。她從小就和父親很像,也經歷過“你就是太敏感了”“這種話說過就過了,你還往心里去嗎”等類似的評價,但她不認為自己“不好”。在她眼里,“我敏感,所以我總能第一時間覺察到別人的情緒和需求,這是貼心”,“我不合群,所以我花了好多時間自己看書思考,我現在每天講的課和寫的文章都來自它們”,“我凡事都往心里去,于是我把很多人、很多事都裝進心里反復琢磨,在管理學和心理學方面很有天賦”。
當我們有重新定義性格的能力時,父母給的“創傷”也許就變成了“寶藏”,這時候,我們才真正擁有了活出自己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