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世上并無完美的母親
- 辛苦你啦,內(nèi)在小孩
- MISS薔薇
- 3121字
- 2024-03-26 19:14:43
01.充滿“愛意”的濾鏡
2021年春節(jié)檔電影中,紀念已故母親的《你好,李煥英》成了一匹黑馬,斬獲高口碑和高票房,承包了無數(shù)人的笑點和淚點。電影里的李煥英是這樣的:愛笑、樂觀、積極、有主見,還有著極強的接納力。即使女兒賈曉玲從小到大沒有給她長過臉,不是把屎拉在褲兜里,就是考倒數(shù)被老師罰站,還偽造重點大學錄取通知書,讓她在升學宴上顏面盡掃。但她還是騎車載著女兒,肯定著女兒對未來美好的暢想,笑著回應(yīng)“我女兒肯定有出息”。
后來,賈曉玲穿越到1981年,和年輕的李煥英當起了朋友,卻自以為是地想改變母親的命運。她想讓李煥英嫁給廠長的兒子,這樣李煥英就能擁有富足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還能生出一個高顏值、高智商、考入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女兒。讓媽媽更幸福、更高興,是賈曉玲的愿望,哪怕代價是自己消失。而賈曉玲在酒桌上眉飛色舞地說著李煥英將來的女兒多有出息時,李煥英只溫柔地說了一句“我的女兒,我只要她健康、快樂就好”。李煥英其實是和賈曉玲一起穿越回去的,面對著重新選擇命運的機會,李煥英仍然選擇了平凡的鍋爐工,也選擇了“一無是處”的賈曉玲,而且她覺得自己這輩子真的很幸福。
這種“無條件的愛”,打動了不少人,但同時,也成了這部電影的一處邏輯硬傷。有人質(zhì)疑:“如果真的擁有媽媽無條件的愛,會在大學錄取通知書上造假嗎?會把‘讓媽媽高興’當作自己的目標嗎?會覺得對媽媽充滿愧疚,且認為自己的出生是個需要被修改的錯誤嗎?”的確,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自相矛盾的。
我的理解是,出于對母親的思念和哀悼,導(dǎo)演自動過濾了李煥英的“不好”,只記住和發(fā)展了“好客體”的部分,無意識地將她拍成了一個完美母親的模樣。這可以理解,情之所至,難免有失偏頗,也因此導(dǎo)致了電影中母親角色的失真。
02.充滿“恨意”的分化
與此相對的,我想起現(xiàn)實生活中的另一種情況——只看見母親的“壞客體”。一個朋友,她的母親年輕時性格孤僻、敏感、控制欲極強,與她的父親感情不和。她在與母親的共生狀態(tài)中渾渾噩噩長到三十歲,自卑、怯懦如影隨形,婚戀和事業(yè)都不順利。三十歲那年,帶著一事無成的挫敗感,她開始大量學習心理學知識,逐漸意識到母親和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和傷害。帶著對母親與日俱增的恨意,她加入了一個網(wǎng)絡(luò)小組,在那里和各路“受害者”一起,一邊怒斥母親的無知和惡劣,一邊同情著自己的遭遇,想辦法自救。很快,這種情緒擴展到了她和母親的現(xiàn)實關(guān)系里,在和母親的爭吵中,她絲毫不掩飾自己的憤怒,常常一針見血地指出母親的各種性格缺陷,以及在成長過程中對她造成的創(chuàng)傷和陰影,好幾次差點要斷絕母女關(guān)系。
在這個過程中,她慢慢感覺到母親對她的控制變少了,她可以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不再被母親的情緒綁架。她的內(nèi)心變得獨立和強大,不再是從前那個唯唯諾諾的女孩,與此同時,她的冷酷無情也讓母女關(guān)系降到了冰點。由于一直聚焦著母親的局限和缺點,她常常覺得,她的母親是一個極其失敗的母親,甚至不配成為一個母親。
只看見母親的“壞”,在自己的心里生長出強烈的恨,而這股力量又幫助她從“母女共生”的關(guān)系中掙脫了出來,通過一種野蠻、粗暴的方式,完成了個體分化。從某種意義上,這就是這位朋友“自救”的方式。可她付出的代價是,切斷了與母親的連接,也切斷了自己的來處,切斷了最初愛的來源和此生最深厚的緣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她感到孤獨、無意義,抑郁傾向非常明顯。徐凱文老師認為,從臨床上來講,簡單地否定父母,把自己的問題都歸咎到父母身上,實際上也會因此否定自己,切斷自己的親密關(guān)系。借著“恨”成長的朋友,差點成為一個“孤魂野鬼”。
03.沒有完美的母親
只看見“好”,或者只看見“壞”,都是帶著強烈的情感偏執(zhí)的、無力整合的表現(xiàn)。真實的母親,是“好壞客體”的綜合體。
一個女孩,五歲那年被母親拋棄,被養(yǎng)母撫養(yǎng)至十五歲。盡管后來生母把她接回了家,也一直在解釋當年自己實在是情非得已,可她覺得這些都是辯解,對母親也始終愛不起來。孩子天生對母親有著深刻的依戀,被拋棄的經(jīng)歷,讓她內(nèi)心既憤恨又恐懼,她一方面努力壓抑著強烈的攻擊性,另一方面盡力避免和母親發(fā)生更多情感連接,因為害怕再次遭到拋棄。她覺得母親是自私的、無能的、不可靠的,所以始終與母親保持著疏遠的距離。母親年老之后,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得了健忘癥,不認識女孩是誰,且變得刻薄又倔強,周圍的人都對她厭倦不已。但女孩卻發(fā)現(xiàn),母親記得自己的女兒。
母親總是隨身攜帶著一張女孩五歲那年拍攝的泛黃的照片,一個人盯著照片喃喃自語:“乖寶貝,媽媽對不起你。”女孩這才意識到,母親原來一直是愛著自己的,那場分離,對母親同樣造成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這之后,女孩塵封的一部分記憶似乎被重新找了回來,她想起小時候半夜發(fā)燒,母親一個人背著她一路跑到醫(yī)院;想起母親把她摟在懷里給她講故事;想起母親對她的微笑和夸贊。那個“好客體”,在她心里又活了過來。那一刻,母親這個人才真正鮮活了起來。眼前這個女人,是母親,也是她自己,更是一個普通人,有優(yōu)點,也有局限,犯過錯,也贖過罪,她在自己的人生中摸爬滾打著,度過了這一生。而她對母親的感情,既有恨,也有愛;既能整合于心,又能明確區(qū)分,不再像之前那樣極端化。這種個人分化才是健康而完整的,也只有這樣,才能獲得關(guān)系里真正的自由。
在《你好,李煥英》里,還有一個叫王琴的角色,她爭強好勝,事事力壓李煥英一籌,她嫁得好,生得好,自身優(yōu)越感極強,也要求孩子必須優(yōu)秀。我猜,賈玲也許將李煥英身上的一部分“壞客體”,無意識分裂和投射到了王琴身上。真實的李煥英,或許正是電影里的李煥英和王琴的綜合體。
04.保持愛的連接
回到我的那位朋友。她后來也毅然踏上了整合之路,原因同樣和她的母親有關(guān)。一次重病之后,她的生活開始出現(xiàn)困難,加上抑郁情緒嚴重,她時不時會萌發(fā)輕生的念頭。母親知道后,主動提出前來照顧,她看著母親每天辛勤地忙前忙后,幫她把糟糕的生活重新打理得井井有條,突然特別心酸。而且,她發(fā)現(xiàn)母親變了。有時情緒失控,她又開始怒斥母親對她的“殘害”時,母親不再反駁,只是默默低頭說:“我知道了,媽媽有錯,可媽媽不是故意的。”她感覺到母親強忍著被她“揭傷疤”的疼痛,小心翼翼地照顧著她的情緒。她沒忍住,重新?lián)肀Я四赣H,而懷里的母親,小小的、瘦瘦的,蒼老又憔悴,仿佛想要用盡她最后的力氣給女兒愛和溫暖,再也不是那個曾經(jīng)強勢的女人了。
朋友說到這里,失聲痛哭:“我的媽媽,她的童年也很悲慘,人生也很坎坷,有自己的局限,可她真的在能力范圍內(nèi),給了我她能給的全部。然而,我居然那么多年對她給我的愛完全置之不顧,只陷在自己的情緒里,不斷把她‘妖魔化’,怨她、恨她,甚至想要徹底擺脫她。”
和母親重新連接以后,她的身心恢復(fù)得很快,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能帶著母親的愛繼續(xù)成長了。而且,她發(fā)現(xiàn),母親也成長了。出于對她的愛,母親通過她的每一次“發(fā)泄”,審視和反思著自己的問題,也在努力做著改變。她說:“其實父母是可以溝通的,但我很后悔自己用了這么殘忍的方式。我媽很偉大,她承受住了我的攻擊,還從中找到了有益的部分,發(fā)展了自我。”
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家庭,因此,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內(nèi)心都有傷痕。大部分情況,都如我朋友這樣,父母并非不愛,而是愛的方式不正確,或者他們根本不知道如何表達愛,以為給出的是愛,實際卻是傷害。因為我們的父母,也從沒有得到過正確的愛。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騰出一個空間,從更寬容、理解的角度,保持與父母愛的連接,在此基礎(chǔ)上,才有可能看見他們作為一個完整的、真實的人的存在,從而實現(xiàn)內(nèi)心“好壞客體”的整合。這是人格成長堅實的一步。而我們,也才有機會用更健康、更合適的方式,和父母一起交流、探索和體驗什么是真正的愛,以及愛的正確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