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無法與原生家庭和解,是我的錯嗎?

01.一定要和解嗎?

我還記得,當年的熱播劇《都挺好》在臨近結局時,因為劇情爭議,口碑大跌。部分網友失望之處在于導演強行“大團圓”:蘇大強在患阿爾茨海默病后,恢復了一個父親和成年人該有的成熟度和責任感,突然就變得不那么討厭了。隨著病情加重、記憶力減退,他已經連人都認不出了,卻還記得女兒小時候想買的習題集,這一情節讓人大為感動。在蘇明玉回老宅貼春聯的場景中,還出現了蘇明玉小時候被二哥欺負,媽媽哄她的回憶性情節。

蘇明玉的原生家庭,由一個重男輕女的母親、一個懦弱自私的父親、兩個恃寵而驕的哥哥和她自己組成。她的母親,給兒子做火腿加雞蛋,卻讓女兒只能吃泡飯;為了兩個兒子讀書、結婚,能毫不猶豫地賣房,卻連一本復習資料都舍不得給女兒買,甚至為了省錢逼著女兒念師范,讓她放棄考清華。而父親呢?他不僅毫無作為,十分冷漠,還在母親離世后開始“放飛自我”“作天作地”,攪得兒女不得安寧。原生家庭對蘇明玉造成的傷害尖銳而深遠,她內心的恨意在與家人斷絕關系時就已表達得淋漓盡致。可是,結局卻在各種鋪墊中,逐一“洗白”了父親、哥哥,甚至連已去世的母親,都得以在溫情的記憶中被原諒。

一個熱評是:“這樣的結局應該叫‘算了吧’,對家庭關系反映得挺真實,但是虎頭蛇尾,最終差了一口氣,大結局強行和解。”很多人認為,蘇明玉不該與家人和解,有些原生家庭和父母不值得和解。最好是女孩遠走高飛,獨自瀟灑,與家人老死不相往來,讓曾經傷害她的父母自食其果。不要圓滿、不要和解,只圖快意恩仇,彼此相忘于江湖。在令人不滿的結局和網友腦補的“爽文”結局之間,是彌散在現實中的糾結與沖突。許多與原生家庭有著愛恨情仇的人,長久以來都有一個困惑:我必須要和原生家庭和解嗎?必須迫于血緣關系而選擇原諒嗎?

02.難以磨滅的創傷

傳統意義上,我們理解的“和解”,是指在糟糕的、有創傷性的原生家庭里長大的子女,經歷了對父母的憤怒與仇恨,最終選擇原諒父母,與父母恢復正常關系的過程。

抖音有個很火的視頻,講的是一個男孩與母親和解的故事。男孩是學霸,母親是高管,強勢且偏執。小時候,男孩不小心打碎了花瓶,母親會逼著他把全部花瓶都打碎,男孩害怕就被罵沒出息,接著就是母親的瘋狂毆打;男孩打球撞破了眉骨,鮮血直流,母親卻送奧特曼獎勵他的“勇敢”,沒有一句關心和憐愛。

一個“慕強”的母親,將對“強”的渴望和信仰共生給兒子,只肯定“強者特質”,諸如好學、大膽、勇敢,同時又將對弱小的恐懼投射給他,完全無視孩子的柔弱。嚴重缺乏抱持的結果,一是無法發展出好的心理容器功能,人格結構單薄、不穩定;二是對自己非常苛刻,難以接納完整的自我,不配得感、無價值感強烈。此為創傷之一。

中學時,男孩交了異性好友,被老師判定為“早戀”,母親罰他寫一萬字檢討,寫了兩遍都沒通過,直至他寫了“我是一個壞男人,一心就知道想女人”,這份檢討才通過。母親讓他在全家人面前朗讀這份檢討,場上還有他最喜歡的奶奶。

先不論男孩是否真正“早戀”,如果獲得一個可以共情與交流的好友,對男孩而言,意味著巨大的情感缺口將得到彌補,也是將力比多投向其他異性的重要嘗試。可惜被母親無情地撕碎了:寫檢討讓他自我否定,還強迫他“自我污名化”。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核心自我形成期,高度自尊、高度敏感,外界的評價極容易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認知。而母親的懲罰,采用的是“羞辱”這種能量級最高的攻擊方式:先讓其自我羞辱,再故意創造被他人,乃至被重要客體(奶奶)羞辱的機會,直至原本就脆弱的自體崩潰瓦解。不僅如此,男孩力比多的轉移也失敗了,當下的情感連接被切斷,還被鍍上了一層羞恥的底色,這很可能會影響到其今后親密關系的發展。此為創傷之二。

自體破碎且陷入絕望的男孩,在寫完第三遍檢討時,也寫好了一封遺書,他在遺書中告訴母親“做你兒子的這段時間里,我生不如死”。但好在寫完這封遺書后,男孩想通了。他心懷怨恨,考上北京的大學,順利留校任教,為自己爭了口氣,并與母親斷絕了關系。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他在寫遺書的時候,就把過去的自己“殺死了”,并通過斷絕關系的方式,殘忍地實現了與母親的分離。

03.道歉與理解

這個故事最后發生“原諒式”的和解,其實是有一個契機的,這個契機就是姥爺的去世。男孩連夜趕回老家,在太平間門口看到了號啕大哭的母親,母親指著姥爺說了這樣一番話:“你怎么就死了?你給我站出來!從小你就瞧不起我,你一直說弟弟很棒,總說我不行,罵我一個丫頭片子,成績那么好有什么用。我那么努力、認真,你也沒有正眼看過我一次。但我還是買了房子孝順你,你卻說我愛嘚瑟、愛顯擺,我從來沒有得到過你的肯定,一次都沒有。所以我也不知道該怎么愛我的兒子,我兒子現在已經跟我斷絕關系了,你能把我的兒子還給我嗎!”接著母親情緒激動地一頭撞向冰柜,暈了過去。

之所以說這是個契機,是因為它讓兒子得以“看見”一個真實的、完整的母親:母親的強勢、刻薄、冷血不是天生的,她曾經也是一個在“愛無能”的環境里苦苦掙扎、內心破碎不堪的女孩。這種創傷,正通過父母個性的影響、家庭教育的方式發生著代際傳遞,在家族中以強迫性重復的命運模式,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重演。母親小時候被姥爺忽視、打壓、羞辱,她雖然滿心憤恨,卻在無意識中完成了對父親的認同,一邊不斷發展虛假自體,試圖變得更強大、更優秀來證明自己,以贏得父親的認可;一邊繼承和發展了這套“心法”,從“受虐者”轉變為“施虐者”。男孩在那一刻深刻理解了母親的痛苦:她不是不愛,而是早已被剝奪了愛的能力,她習得的愛的方式,就是通過“創傷”來產生連接。母親的苦難,讓男孩早已冰冷堅硬的心,突然就軟了下來。而另一方面,姥爺的離去,從象征意義上代表著“創傷源頭”的切斷,對母親而言,她既失去了自我認同的對象,又失去了仇恨投射的對象,只能獨自承受著集中爆發的痛苦和悔恨,以及瘋狂的自我攻擊。而這也為她的道歉打下了基礎。

當兒子出現在面前,失魂落魄的她哽咽著說出了“對不起”,而就是這句寶貴的“對不起”,讓男孩感覺勝過一萬句“我愛你”。最終男孩原諒了母親,二人完成了和解。一方真誠的態度,另一方深刻的理解,是“原諒式”和解的必要前提。

04.另一種和解

但這兩個前提,不一定是同時發生的。很多父母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難以覺察到養育子女過程中的失誤;而子女也一直在配合父母的“共生性”需求,始終缺乏平等對話的力量,無法與父母進行深度溝通,無法讓他們看見自己的創傷與痛苦。所以,有時候父母一直處在“執迷不悟”的狀態,可能是雙方的“合謀”。也有少數人,通過一些殘酷和極端的方式,比如與父母撕破臉,甚至斷絕關系來完成分化,而父母也可能在這股“黑暗力量”的反彈中,獲得反思的機會。但他們依然可能出于對“權威”的自戀性維護,拒絕向子女“低頭”,承認自己的錯誤。有的人等了一輩子,都沒能等來父母的一句“對不起”,可見這個前提的實現有多難。

另外,子女也未必有機會看見父母的“全貌”,我們沒有見證過父母的前半生,對他們的成長經歷和背景所知甚少,只知道他們是“這樣的人”,而不知道他們為什么“是這樣的人”。不懂得也就難以生出慈憫,而慈憫是原諒的基礎。

如果無法原諒,該怎么辦呢?其實,不原諒也能和解,即與自己和解。第一個階段的自我和解,關鍵是“帶著傷疤前進”,不讓自己再深陷于原生家庭的泥潭之中。當然,這一步是最難的,但也是最值得投入全部精力去發展的部分。把“當下”和“未來”解救出來之后,再來看“過去”。是讓那些痛苦的回憶、憤恨的情緒繼續纏繞心間、反復咀嚼,還是讓現在這個已經有足夠力量的自己,穿越層層障礙去擁抱曾經那個受傷的小孩?這個階段自我和解的關鍵是基于愛自己的放下與釋懷。更高級一些的,可以較好地整合對父母的“愛與恨”,且分別有著對應的表達,比如,可能情感上有些疏離(恨的部分),但是會繼續贍養父母(愛的部分)。

在這個過程中,也許“原諒”的契機會出現,也許一直也等不到這個契機。那就試著接納這個遺憾吧,畢竟,完成自我和解后,遺憾僅僅是遺憾,最終并不能影響我們下半場人生的興致與軌跡,不是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浑源县| 日喀则市| 太仓市| 苍梧县| 定陶县| 肇庆市| 宝山区| 曲水县| 若羌县| 甘南县| 马山县| 志丹县| 同江市| 上高县| 西畴县| 屏边| 乡城县| 聂拉木县| 顺平县| 集安市| 抚顺县| 安吉县| 乐安县| 长汀县| 汪清县| 抚顺市| 隆尧县| 勐海县| 镇远县| 炉霍县| 安阳县| 临桂县| 荣成市| 海城市| 潞西市| 苏州市| 彰化市| 皋兰县| 铜陵市| 综艺| 绥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