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乘用車底盤系統開發:車輛動力學原理應用與正向開發工程實踐
最新章節:
參考文獻
車輛動力學是整車研發的一項基礎工作,它不僅影響到整車的操縱性和安全性,而且對于整車的用戶體驗和綜合產品力也有著顯著影響。即便是在汽車產業掀起以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為代表的“新四化”變革的當下,車輛動力學研究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分布式驅動、滑板底盤以及智能駕駛等前沿技術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本書從大量實踐應用出發,較為系統地介紹了整車動力學開發的理論知識,并提供了實踐指導。第1章介紹了車輛動力學簡史及發展趨勢;第2章介紹了車輛動力學性能和整車集成;第3章和第4章系統介紹了車輛動力學與懸架系統設計要素及輪胎動力學的關系;第5章到第7章分別從車輛動力學的三個方面詳細介紹了車輛穩定性及其控制、車輛操縱性和轉向系統的開發以及行駛平順性與相關車輛系統的關系;最后在第8章結合工程實踐,介紹了車輛動力學在整車開發中的應用。本書適用于從事車輛動力學和底盤開發的專業技術人員,如整車前期性能和系統定義工程師、動力學性能仿真工程師、底盤性能調校和性能驗證工程師、零部件配套工程師、整車架構和技術管理工程師等。同時,本書內容深入淺出、圖文并茂,對于汽車技術愛好者以及相關專業的高校師生也普遍適用。
-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24-05-10 13:53:02
- 8.5 總結
- 8.4.9 閥門交付物
- 8.4.8 車輛動力學主觀評估
- 8.4.7 車輛動力學客觀試驗驗證
- 8.4.6 電控穩定系統的標定
- 8.4.5 轉向系統的標定
- 8.4.4 減振器的調校
- 8.4.3 底盤彈性件和柔性件的調校
- 8.4.2 輪胎選型
- 8.4.1 性能調校任務清單和調校流程
- 8.4 整車動力學性能調校與驗證階段
- 8.3.4 閥門交付物
- 8.3.3 樣車制造
- 8.3.2 車輛動力學仿真與輪胎虛擬送樣
- 8.3.1 詳細設計階段的車輛動力學仿真與虛擬驗證
- 8.3 詳細設計與樣車制造階段
- 8.2.5 閥門交付物
- 8.2.4 概念設計
- 8.2.3 車輛動力學性能目標設定
- 8.2.2 車輛動力學研發團隊組建
- 8.2.1 車輛特征和對標分析
- 8.2 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階段
- 8.1.2 主要開發閥門及其交付物
- 8.1.1 整車開發主要任務和V字形開發流程
- 8.1 整車正向開發流程概述
- 第8章 車輛動力學在整車開發中的應用
- 參考文獻
- 7.12 總結
- 7.11.5 小結
- 7.11.4 人-椅系統動力學模型
- 7.11.3 座椅傳遞率、人-椅系統響應函數之間的關系和SEAT值
- 7.11.2 座墊的動剛度和等效阻尼系數
- 7.11.1 人體動質量與人體動力學模型
- 7.11 人-椅系統動力學對行駛平順性的影響
- 7.10.5 小結
- 7.10.4 不平路面輸入下的車身“側傾中心”
- 7.10.3 懸架側傾轉向系數和側傾中心高度對平順性的影響
- 7.10.2 等效側偏剛度對平順性的影響
- 7.10.1 簡化分析模型
- 7.10 不平路面輸入下車身的側向、橫擺和側傾響應
- 7.9.5 平滑路抖動小結
- 7.9.4 縱向的響應
- 7.9.3 垂向響應
- 7.9.2 轉向盤軸向振動響應
- 7.9.1 模態分析
- 7.9 平滑路上的抖動
- 7.8.5 小結
- 7.8.4 垂向響應的影響因素
- 7.8.3 縱向響應的影響因素
- 7.8.2 包括側視擺臂及輪胎包絡的多自由度模型
- 7.8.1 車輛對沖擊工況響應的機理分析
- 7.8 對限速帶類路面凸起的沖擊強度和余振響應
- 7.7.7 小結
- 7.7.6 半主動和主動懸置件系統
- 7.7.5 液壓懸置件
- 7.7.4 橡膠懸置件
- 7.7.3 模態頻率的分隔與解耦
- 7.7.2 發動機懸置對內部激勵的隔振
- 7.7.1 動力總成懸置的形式
- 7.7 動力總成懸置與平順性
- 7.6.2 懸架彈簧剛度的選擇
- 7.6.1 二自由度俯仰模型
- 7.6 車輛俯仰模型與前后懸架剛度比的選擇
- 7.5.10 小結
- 7.5.9 半主動懸架的減振器硬件
- 7.5.8 半主動控制與其他懸架控制系統的性能比較
- 7.5.7 半主動控制與天鉤控制、地鉤控制和全狀態反饋控制的關系
- 7.5.6 全狀態變量反饋控制與部分狀態變量反饋控制的性能比較
- 7.5.5 全主動控制與被動懸架的性能比較
- 7.5.4 傳遞函數及其漸進線特征
- 7.5.3 從狀態反饋控制理論推導出的控制算法
- 7.5.2 控制系統模型與不變點
- 7.5.1 主動和半主動懸架的區別與分類
- 7.5 主動及半主動懸架
- 7.4.4 筒式減振器的調校原理及調校步驟
- 7.4.3 整車前期設計中的減振器
- 7.4.2 筒式減振器的工作原理
- 7.4.1 整車動態性能對減振器特性的要求
- 7.4 減振器設計與調校原理
- 7.3.6 小結
- 7.3.5 考慮減振器襯套柔度的1/4車輛模型
- 7.3.4 關鍵參數的影響分析及性能優化
- 7.3.3 考慮路面輸入的4個關鍵性能指標
- 7.3.2 傳遞函數圖
- 7.3.1 路面激勵下的1/4車輛剛體模型
- 7.3 粗糙路面輸入下垂向線性剛體模型及用途
- 7.2.4 車輛內部激勵
- 7.2.3 路面數據采集
- 7.2.2 路面激勵-車輛縱向和側向輸入
- 7.2.1 路面激勵-車輛垂向和俯仰方向的輸入
- 7.2 路面激勵與內部激勵
- 7.1.3 行駛平順性的客觀量化
- 7.1.2 行駛平順性的主觀評價
- 7.1.1 行駛平順性的范圍
- 7.1 行駛平順性涉及的范圍與評價方法
- 第7章 行駛平順性與相關車輛系統
- 參考文獻
- 6.7 總結
- 6.6.3 賽道操縱實施
- 6.6.2 路徑選擇
- 6.6.1 典型的極限操穩工況及G-G圖
- 6.6 極限操穩性和賽車動力學
- 6.5.7 小結
- 6.5.6 轉向盤“打手”
- 6.5.5 車轍路漂移
- 6.5.4 自轉向
- 6.5.3 制動跑偏
- 6.5.2 轉矩轉向(加速跑偏)
- 6.5.1 直行跑偏
- 6.5 轉向干擾
- 6.4.8 小結
- 6.4.7 手力可調轉向系統隨速變化的調校
- 6.4.6 最小轉向靈敏度與轉向系統的剛度
- 6.4.5 轉向助力特性調校
- 6.4.4 齒條行程
- 6.4.3 端到端轉向速比的設計原理
- 6.4.2 基礎轉向靈敏度與中心轉向速比的選定
- 6.4.1 簡化的前輪轉向系統模型
- 6.4 轉向系統關鍵設計參數與轉向助力調校原理
- 6.3.6 小結
- 6.3.5 轉向盤回正特性
- 6.3.4 轉向剛度與中位感
- 6.3.3 轉向力矩梯度及其線性度
- 6.3.2 轉向靈敏度及其線性度
- 6.3.1 轉向盤中心區操縱性試驗
- 6.3 轉向性能客觀指標定義
- 6.2.5 高速緊急避障的可控性
- 6.2.4 彎道行駛的可控性
- 6.2.3 變道行駛的可控性
- 6.2.2 直線行駛的可控性
- 6.2.1 操縱性與轉向性能覆蓋的用戶場景
- 6.2 具有良好操縱性能車輛的特點
- 6.1.7 小結
- 6.1.6 線控轉向
- 6.1.5 主動轉向系統
- 6.1.4 四輪轉向系統的影響
- 6.1.3 轉向速比和可變速比
- 6.1.2 EPS系統的種類和控制算法
- 6.1.1 轉向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工作原理
- 6.1 轉向系統的功能和種類
- 第6章 車輛操縱性和轉向系統的開發
- 參考文獻
- 5.7 總結
- 5.6.6 底盤電控系統的集成控制
- 5.6.5 評估ESC系統對橫擺穩定性和可操控性影響的試驗方法
- 5.6.4 主動側傾穩定性控制
- 5.6.3 基于轉向系統的穩定性控制
- 5.6.2 基于差速器和四驅技術的穩定性控制
- 5.6.1 基于制動系統的電子穩定性控制系統(ESC)
- 5.6 車輛穩定性的主動控制
- 5.5.2 穩態側翻穩定性裕量
- 5.5.1 靜態側翻穩定性概念及試驗
- 5.5 整車側翻力學
- 5.4.3 小結
- 5.4.2 懸架減振器調校對車輛瞬態響應的影響
- 5.4.1 懸架設計參數對車輛瞬態響應的影響
- 5.4 轉向輸入下非線性多體模型的瞬態響應
- 5.3.4 小結
- 5.3.3 線性二自由度模型在階躍輸入下的瞬態響應
- 5.3.2 線性二自由度模型頻響特性分析
- 5.3.1 線性二自由度動態模型
- 5.3 轉向輸入下線性二自由度模型的瞬態響應
- 5.2.4 操縱穩定性與側傾角剛度設計指南
- 5.2.3 橫向載荷轉移
- 5.2.2 側傾梯度
- 5.2.1 考慮車身側傾自由度的四輪車輛模型
- 5.2 整車穩態側傾力學
- 5.1.3 非線性不足轉向度和等效側偏柔度的討論
- 5.1.2 穩態轉向靈敏度和橫擺角速度增益
- 5.1.1 穩態線性轉彎模型的演進
- 5.1 整車穩態側向力學
- 第5章 車輛穩定性及其控制
- 參考文獻
- 4.10 總結
- 4.9.3 與制動性能相關的輪胎性能指標
- 4.9.2 與行駛平順性能相關的輪胎性能指標
- 4.9.1 與操縱穩定性能相關的輪胎性能指標
- 4.9 與車輛動力學性能相關的輪胎客觀性能指標總結
- 4.8.4 輪胎氣壓與磨損程度對動力學性能的影響
- 4.8.3 簾布層轉向和輪胎錐度
- 4.8.2 承載輪胎垂向和縱向力的波動
- 4.8.1 輪胎質量不均勻產生的不平衡力
- 4.8 影響車輛動力學性能的輪胎不均勻性
- 4.7.2 滾動阻力與動力學性能之間的權衡
- 4.7.1 滾動阻力產生的原因
- 4.7 影響能耗的輪胎滾動阻力
- 4.6.4 輪胎的行駛平順性模型
- 4.6.3 胎面橡膠的影響
- 4.6.2 輪胎的包絡特性
- 4.6.1 輪胎的模態
- 4.6 行駛平順性與輪胎的動態特性
- 4.5.2 定側偏角掃頻輸入下輪胎的頻響特性
- 4.5.1 階躍側偏角輸入下輪胎的松弛特性
- 4.5 影響駕控體驗的輪胎瞬態特性
- 4.4.2 摩擦圓
- 4.4.1 側偏角和縱向滑移同時輸入時的輪胎動力學特性
- 4.4 轉向、加速或減速復合工況下的輪胎力
- 4.3 影響制動和加速性能的輪胎縱向力
- 4.2.3 輪胎垂向載荷的影響
- 4.2.2 外傾角輸入下的側向力和翻轉力矩
- 4.2.1 側偏角輸入下的側向力和回正力矩
- 4.2 影響操縱性和穩定性的輪胎側向力和回正力矩
- 4.1 輪胎動力學介紹
- 第4章 車輛動力學與輪胎動力學性能
- 參考文獻
- 3.9.4 對性能影響最大的懸架關鍵幾何設計參數與K&C參數總結
- 3.9.3 自回正和自轉向因素總結
- 3.9.2 影響輪胎磨損的懸架定位參數和K&C參數總結
- 3.9.1 車輪定位角設定指南
- 3.9 影響車輛動力學的關鍵懸架幾何設計參數與K&C參數
- 3.8.2 連接滑柱的橫向穩定桿吊桿對車輛動態性能的影響
- 3.8.1 麥弗遜懸架的滑柱側向力補償
- 3.8 對麥弗遜懸架的特殊考慮
- 3.7.2 常見K&C試驗介紹
- 3.7.1 常用的試驗系統
- 3.7 懸架幾何運動和彈性運動學特性試驗
- 3.6.3 縱向力變形特性
- 3.6.2 回正力矩變形特性
- 3.6.1 側向力彈性運動學特性
- 3.6 懸架彈性運動學特性
- 3.5.3 最小轉彎直徑
- 3.5.2 阿克曼校正的討論
- 3.5.1 阿克曼轉向幾何與阿克曼轉向機構
- 3.5 懸架俯視圖幾何運動特性
- 3.4.2 支撐特性
- 3.4.1 側視圖瞬時中心與虛擬擺臂
- 3.4 側視圖幾何運動學特性
- 3.3.3 前束角及其運動學變化
- 3.3.2 外傾角及其運動學變化
- 3.3.1 側傾中心的運動學定義與物理意義
- 3.3 前視圖幾何運動學特性
- 3.2.4 制動穩定性與摩擦半徑
- 3.2.3 轉向主銷幾何和轉向回正力矩
- 3.2.2 主銷后傾角、后傾拖距和后傾偏移距
- 3.2.1 主銷內傾角、主軸長度和摩擦半徑
- 3.2 主銷幾何
- 3.1.6 懸架形式的選擇原則
- 3.1.5 扭力梁懸架的種類
- 3.1.4 多連桿懸架的種類
- 3.1.3 麥弗遜懸架的種類
- 3.1.2 雙叉臂懸架的種類
- 3.1.1 懸架的構成要素
- 3.1 懸架系統的基本功能和種類
- 第3章 車輛動力學與懸架系統設計要素
- 參考文獻
- 2.4 總結
- 2.3.4 小結
- 2.3.3 平臺拓展策略
- 2.3.2 模塊化平臺架構
- 2.3.1 整車平臺開發歷史
- 2.3 模塊化平臺架構與平臺拓展策略
- 2.2.7 小結
- 2.2.6 電動汽車布置的特殊考慮
- 2.2.5 最小離地間隙
- 2.2.4 輪胎包絡
- 2.2.3 后懸架和其他系統的布置關系
- 2.2.2 前懸架和其他系統的布置關系
- 2.2.1 承載式車身結構和副車架
- 2.2 整車集成
- 2.1.6 小結
- 2.1.5 驅動形式的影響
- 2.1.4 轉動慣量的影響
- 2.1.3 重心高度的影響
- 2.1.2 整車重量和重量分布的影響
- 2.1.1 軸距和輪距的影響
- 2.1 車輛動力學性能與整車架構參數
- 第2章 車輛動力學性能與整車集成
- 參考文獻
- 1.5 本書的覆蓋范圍與結構
- 1.4.2 汽車智能化與底盤線控技術
- 1.4.1 底盤域控制器和軟硬件解耦
- 1.4 車輛動力學在智能汽車時代的發展趨勢
- 1.3.2 定義車輛主要特征和品牌形象的車輛動力學
- 1.3.1 車輛的動態性能定義
- 1.3 車輛動力學的覆蓋范圍
- 1.2 車輛動力學的起源
- 1.1 概述
- 第1章 車輛動力學簡史及發展趨勢
- 前言
- 序2
- 序1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序1
- 序2
- 前言
- 第1章 車輛動力學簡史及發展趨勢
- 1.1 概述
- 1.2 車輛動力學的起源
- 1.3 車輛動力學的覆蓋范圍
- 1.3.1 車輛的動態性能定義
- 1.3.2 定義車輛主要特征和品牌形象的車輛動力學
- 1.4 車輛動力學在智能汽車時代的發展趨勢
- 1.4.1 底盤域控制器和軟硬件解耦
- 1.4.2 汽車智能化與底盤線控技術
- 1.5 本書的覆蓋范圍與結構
- 參考文獻
- 第2章 車輛動力學性能與整車集成
- 2.1 車輛動力學性能與整車架構參數
- 2.1.1 軸距和輪距的影響
- 2.1.2 整車重量和重量分布的影響
- 2.1.3 重心高度的影響
- 2.1.4 轉動慣量的影響
- 2.1.5 驅動形式的影響
- 2.1.6 小結
- 2.2 整車集成
- 2.2.1 承載式車身結構和副車架
- 2.2.2 前懸架和其他系統的布置關系
- 2.2.3 后懸架和其他系統的布置關系
- 2.2.4 輪胎包絡
- 2.2.5 最小離地間隙
- 2.2.6 電動汽車布置的特殊考慮
- 2.2.7 小結
- 2.3 模塊化平臺架構與平臺拓展策略
- 2.3.1 整車平臺開發歷史
- 2.3.2 模塊化平臺架構
- 2.3.3 平臺拓展策略
- 2.3.4 小結
- 2.4 總結
- 參考文獻
- 第3章 車輛動力學與懸架系統設計要素
- 3.1 懸架系統的基本功能和種類
- 3.1.1 懸架的構成要素
- 3.1.2 雙叉臂懸架的種類
- 3.1.3 麥弗遜懸架的種類
- 3.1.4 多連桿懸架的種類
- 3.1.5 扭力梁懸架的種類
- 3.1.6 懸架形式的選擇原則
- 3.2 主銷幾何
- 3.2.1 主銷內傾角、主軸長度和摩擦半徑
- 3.2.2 主銷后傾角、后傾拖距和后傾偏移距
- 3.2.3 轉向主銷幾何和轉向回正力矩
- 3.2.4 制動穩定性與摩擦半徑
- 3.3 前視圖幾何運動學特性
- 3.3.1 側傾中心的運動學定義與物理意義
- 3.3.2 外傾角及其運動學變化
- 3.3.3 前束角及其運動學變化
- 3.4 側視圖幾何運動學特性
- 3.4.1 側視圖瞬時中心與虛擬擺臂
- 3.4.2 支撐特性
- 3.5 懸架俯視圖幾何運動特性
- 3.5.1 阿克曼轉向幾何與阿克曼轉向機構
- 3.5.2 阿克曼校正的討論
- 3.5.3 最小轉彎直徑
- 3.6 懸架彈性運動學特性
- 3.6.1 側向力彈性運動學特性
- 3.6.2 回正力矩變形特性
- 3.6.3 縱向力變形特性
- 3.7 懸架幾何運動和彈性運動學特性試驗
- 3.7.1 常用的試驗系統
- 3.7.2 常見K&C試驗介紹
- 3.8 對麥弗遜懸架的特殊考慮
- 3.8.1 麥弗遜懸架的滑柱側向力補償
- 3.8.2 連接滑柱的橫向穩定桿吊桿對車輛動態性能的影響
- 3.9 影響車輛動力學的關鍵懸架幾何設計參數與K&C參數
- 3.9.1 車輪定位角設定指南
- 3.9.2 影響輪胎磨損的懸架定位參數和K&C參數總結
- 3.9.3 自回正和自轉向因素總結
- 3.9.4 對性能影響最大的懸架關鍵幾何設計參數與K&C參數總結
- 參考文獻
- 第4章 車輛動力學與輪胎動力學性能
- 4.1 輪胎動力學介紹
- 4.2 影響操縱性和穩定性的輪胎側向力和回正力矩
- 4.2.1 側偏角輸入下的側向力和回正力矩
- 4.2.2 外傾角輸入下的側向力和翻轉力矩
- 4.2.3 輪胎垂向載荷的影響
- 4.3 影響制動和加速性能的輪胎縱向力
- 4.4 轉向、加速或減速復合工況下的輪胎力
- 4.4.1 側偏角和縱向滑移同時輸入時的輪胎動力學特性
- 4.4.2 摩擦圓
- 4.5 影響駕控體驗的輪胎瞬態特性
- 4.5.1 階躍側偏角輸入下輪胎的松弛特性
- 4.5.2 定側偏角掃頻輸入下輪胎的頻響特性
- 4.6 行駛平順性與輪胎的動態特性
- 4.6.1 輪胎的模態
- 4.6.2 輪胎的包絡特性
- 4.6.3 胎面橡膠的影響
- 4.6.4 輪胎的行駛平順性模型
- 4.7 影響能耗的輪胎滾動阻力
- 4.7.1 滾動阻力產生的原因
- 4.7.2 滾動阻力與動力學性能之間的權衡
- 4.8 影響車輛動力學性能的輪胎不均勻性
- 4.8.1 輪胎質量不均勻產生的不平衡力
- 4.8.2 承載輪胎垂向和縱向力的波動
- 4.8.3 簾布層轉向和輪胎錐度
- 4.8.4 輪胎氣壓與磨損程度對動力學性能的影響
- 4.9 與車輛動力學性能相關的輪胎客觀性能指標總結
- 4.9.1 與操縱穩定性能相關的輪胎性能指標
- 4.9.2 與行駛平順性能相關的輪胎性能指標
- 4.9.3 與制動性能相關的輪胎性能指標
- 4.10 總結
- 參考文獻
- 第5章 車輛穩定性及其控制
- 5.1 整車穩態側向力學
- 5.1.1 穩態線性轉彎模型的演進
- 5.1.2 穩態轉向靈敏度和橫擺角速度增益
- 5.1.3 非線性不足轉向度和等效側偏柔度的討論
- 5.2 整車穩態側傾力學
- 5.2.1 考慮車身側傾自由度的四輪車輛模型
- 5.2.2 側傾梯度
- 5.2.3 橫向載荷轉移
- 5.2.4 操縱穩定性與側傾角剛度設計指南
- 5.3 轉向輸入下線性二自由度模型的瞬態響應
- 5.3.1 線性二自由度動態模型
- 5.3.2 線性二自由度模型頻響特性分析
- 5.3.3 線性二自由度模型在階躍輸入下的瞬態響應
- 5.3.4 小結
- 5.4 轉向輸入下非線性多體模型的瞬態響應
- 5.4.1 懸架設計參數對車輛瞬態響應的影響
- 5.4.2 懸架減振器調校對車輛瞬態響應的影響
- 5.4.3 小結
- 5.5 整車側翻力學
- 5.5.1 靜態側翻穩定性概念及試驗
- 5.5.2 穩態側翻穩定性裕量
- 5.6 車輛穩定性的主動控制
- 5.6.1 基于制動系統的電子穩定性控制系統(ESC)
- 5.6.2 基于差速器和四驅技術的穩定性控制
- 5.6.3 基于轉向系統的穩定性控制
- 5.6.4 主動側傾穩定性控制
- 5.6.5 評估ESC系統對橫擺穩定性和可操控性影響的試驗方法
- 5.6.6 底盤電控系統的集成控制
- 5.7 總結
- 參考文獻
- 第6章 車輛操縱性和轉向系統的開發
- 6.1 轉向系統的功能和種類
- 6.1.1 轉向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工作原理
- 6.1.2 EPS系統的種類和控制算法
- 6.1.3 轉向速比和可變速比
- 6.1.4 四輪轉向系統的影響
- 6.1.5 主動轉向系統
- 6.1.6 線控轉向
- 6.1.7 小結
- 6.2 具有良好操縱性能車輛的特點
- 6.2.1 操縱性與轉向性能覆蓋的用戶場景
- 6.2.2 直線行駛的可控性
- 6.2.3 變道行駛的可控性
- 6.2.4 彎道行駛的可控性
- 6.2.5 高速緊急避障的可控性
- 6.3 轉向性能客觀指標定義
- 6.3.1 轉向盤中心區操縱性試驗
- 6.3.2 轉向靈敏度及其線性度
- 6.3.3 轉向力矩梯度及其線性度
- 6.3.4 轉向剛度與中位感
- 6.3.5 轉向盤回正特性
- 6.3.6 小結
- 6.4 轉向系統關鍵設計參數與轉向助力調校原理
- 6.4.1 簡化的前輪轉向系統模型
- 6.4.2 基礎轉向靈敏度與中心轉向速比的選定
- 6.4.3 端到端轉向速比的設計原理
- 6.4.4 齒條行程
- 6.4.5 轉向助力特性調校
- 6.4.6 最小轉向靈敏度與轉向系統的剛度
- 6.4.7 手力可調轉向系統隨速變化的調校
- 6.4.8 小結
- 6.5 轉向干擾
- 6.5.1 直行跑偏
- 6.5.2 轉矩轉向(加速跑偏)
- 6.5.3 制動跑偏
- 6.5.4 自轉向
- 6.5.5 車轍路漂移
- 6.5.6 轉向盤“打手”
- 6.5.7 小結
- 6.6 極限操穩性和賽車動力學
- 6.6.1 典型的極限操穩工況及G-G圖
- 6.6.2 路徑選擇
- 6.6.3 賽道操縱實施
- 6.7 總結
- 參考文獻
- 第7章 行駛平順性與相關車輛系統
- 7.1 行駛平順性涉及的范圍與評價方法
- 7.1.1 行駛平順性的范圍
- 7.1.2 行駛平順性的主觀評價
- 7.1.3 行駛平順性的客觀量化
- 7.2 路面激勵與內部激勵
- 7.2.1 路面激勵-車輛垂向和俯仰方向的輸入
- 7.2.2 路面激勵-車輛縱向和側向輸入
- 7.2.3 路面數據采集
- 7.2.4 車輛內部激勵
- 7.3 粗糙路面輸入下垂向線性剛體模型及用途
- 7.3.1 路面激勵下的1/4車輛剛體模型
- 7.3.2 傳遞函數圖
- 7.3.3 考慮路面輸入的4個關鍵性能指標
- 7.3.4 關鍵參數的影響分析及性能優化
- 7.3.5 考慮減振器襯套柔度的1/4車輛模型
- 7.3.6 小結
- 7.4 減振器設計與調校原理
- 7.4.1 整車動態性能對減振器特性的要求
- 7.4.2 筒式減振器的工作原理
- 7.4.3 整車前期設計中的減振器
- 7.4.4 筒式減振器的調校原理及調校步驟
- 7.5 主動及半主動懸架
- 7.5.1 主動和半主動懸架的區別與分類
- 7.5.2 控制系統模型與不變點
- 7.5.3 從狀態反饋控制理論推導出的控制算法
- 7.5.4 傳遞函數及其漸進線特征
- 7.5.5 全主動控制與被動懸架的性能比較
- 7.5.6 全狀態變量反饋控制與部分狀態變量反饋控制的性能比較
- 7.5.7 半主動控制與天鉤控制、地鉤控制和全狀態反饋控制的關系
- 7.5.8 半主動控制與其他懸架控制系統的性能比較
- 7.5.9 半主動懸架的減振器硬件
- 7.5.10 小結
- 7.6 車輛俯仰模型與前后懸架剛度比的選擇
- 7.6.1 二自由度俯仰模型
- 7.6.2 懸架彈簧剛度的選擇
- 7.7 動力總成懸置與平順性
- 7.7.1 動力總成懸置的形式
- 7.7.2 發動機懸置對內部激勵的隔振
- 7.7.3 模態頻率的分隔與解耦
- 7.7.4 橡膠懸置件
- 7.7.5 液壓懸置件
- 7.7.6 半主動和主動懸置件系統
- 7.7.7 小結
- 7.8 對限速帶類路面凸起的沖擊強度和余振響應
- 7.8.1 車輛對沖擊工況響應的機理分析
- 7.8.2 包括側視擺臂及輪胎包絡的多自由度模型
- 7.8.3 縱向響應的影響因素
- 7.8.4 垂向響應的影響因素
- 7.8.5 小結
- 7.9 平滑路上的抖動
- 7.9.1 模態分析
- 7.9.2 轉向盤軸向振動響應
- 7.9.3 垂向響應
- 7.9.4 縱向的響應
- 7.9.5 平滑路抖動小結
- 7.10 不平路面輸入下車身的側向、橫擺和側傾響應
- 7.10.1 簡化分析模型
- 7.10.2 等效側偏剛度對平順性的影響
- 7.10.3 懸架側傾轉向系數和側傾中心高度對平順性的影響
- 7.10.4 不平路面輸入下的車身“側傾中心”
- 7.10.5 小結
- 7.11 人-椅系統動力學對行駛平順性的影響
- 7.11.1 人體動質量與人體動力學模型
- 7.11.2 座墊的動剛度和等效阻尼系數
- 7.11.3 座椅傳遞率、人-椅系統響應函數之間的關系和SEAT值
- 7.11.4 人-椅系統動力學模型
- 7.11.5 小結
- 7.12 總結
- 參考文獻
- 第8章 車輛動力學在整車開發中的應用
- 8.1 整車正向開發流程概述
- 8.1.1 整車開發主要任務和V字形開發流程
- 8.1.2 主要開發閥門及其交付物
- 8.2 產品規劃和概念設計階段
- 8.2.1 車輛特征和對標分析
- 8.2.2 車輛動力學研發團隊組建
- 8.2.3 車輛動力學性能目標設定
- 8.2.4 概念設計
- 8.2.5 閥門交付物
- 8.3 詳細設計與樣車制造階段
- 8.3.1 詳細設計階段的車輛動力學仿真與虛擬驗證
- 8.3.2 車輛動力學仿真與輪胎虛擬送樣
- 8.3.3 樣車制造
- 8.3.4 閥門交付物
- 8.4 整車動力學性能調校與驗證階段
- 8.4.1 性能調校任務清單和調校流程
- 8.4.2 輪胎選型
- 8.4.3 底盤彈性件和柔性件的調校
- 8.4.4 減振器的調校
- 8.4.5 轉向系統的標定
- 8.4.6 電控穩定系統的標定
- 8.4.7 車輛動力學客觀試驗驗證
- 8.4.8 車輛動力學主觀評估
- 8.4.9 閥門交付物
- 8.5 總結
-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24-05-10 13: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