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傷寒心法要訣
免費

清·吳謙撰。成書于1742年。全書3卷,5.5萬字。卷一,論傷寒傳經從陽化熱從陰化寒原委、六經各病脈證、陰陽表里、陽毒、陰毒諸證等,凡三十五篇;卷二,列表熱里熱陰熱陽熱、惡寒背惡寒、惡風、頭痛等四十九證,分述各脈證及診治要點;卷三,繼列傷寒五證、同傷寒十二證及易愈生證、難治死證等一十九證,辨類似,別異同,斷死生,探隱索微,反復闡釋。末附匯方及雙解散完素解利初法、河間解利后法,“俾后之學者,知所變通”。本書以仲景學說為宗旨,以前賢諸家為羽翼,從臨床實際角度出發,重點探討了《傷寒論》有關傷寒傳變、傷寒脈證、傷寒治法等問題。其在編次注釋上的突出特點,就是對每個問題,能撮其要旨,先列歌訣,次列注釋,使讀者便于熟讀默記,融會貫通,然后再玩味全書,則易讀易解,有會心之樂,而無望洋之嘆。故對學習、研究或臨床運用《傷寒論》者,頗有參考價值。此書為清·乾隆間由政府組織編纂的醫學叢書《醫宗金鑒》中的一部著作,在吳謙生前即已梓版流傳。此書有清·武英殿刊本及清·江西書局刊本等版本(見《醫宗金鑒》,叢書類);后人民衛生出版社有印行。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藏有清·乾隆壬戌(1742)武英殿刻本,清·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呈經元堂重刻本,及清·光緒九年癸未(1883)掃葉山房刻本等版本。

吳謙 ·國學 ·3.1萬字

最新章節 第3章 2015-12-23 11:43:13
醫述
免費

綜合性醫書。16卷。清·程文囿輯。刊于1826年(道光6年)。程氏通儒業醫,工于詩文。他以“醫書浩繁,學者苦難遍閱,乃積數十年之心血,上自《靈樞》、《素問》,下至近代名家,綜貫眾說”本著“采其精華,遺其糟粕”的宗旨,匯編而成本書。因遵孔子“述而不作”之意,故題名為《醫述》。卷1~2為“醫學溯源”;卷3為“傷寒提鉤”;卷4為“傷寒析疑”;卷5~12為“雜證匯參”;卷13為“女科原旨”;卷14為“幼科集要”;卷15為“痘疹精華”;卷16為“方藥備考”。由于作者富有臨證經驗,又兼擅文理,并受清·乾嘉時期重于證據的學風影響,因此該書的特點是編次極為清晰,各卷、各門、各條的排列均條不紊。每條附記出處或作者姓名;選材較為嚴謹,重于臨證,其引錄旨在“切要”,其所輯有的僅數行、數語,甚或數字,重點突出,便于讀者由博返約;資料豐富,介紹客觀。所輯內容除歷代三百多種醫書外,還包括經史子集諸書中有關的醫藥材料。對每一個問題,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列有多種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并尊重作者原意,不加評述,全書比較系統地,客觀地保存了中醫學術的歷史面貌。書名“醫述”,實際上在一些學術問題上也反映了程氏的見解或思想傾向,對讀者頗有啟悟。建國后安徽人民出版社曾予點校內部發行,后安徽科技出版社再予校訂出版。

(清)程文囿 ·國學 ·77萬字

最新章節 第184章 方論(12) 2015-12-27 08:34:25
醫學啟源
免費

綜合類著作。金張元素撰。三卷。元素字潔古,易州(今河北易縣)人。幼攻讀四書五經,后棄科舉,專心醫學,與劉完素同時而年輩略晚,曾因治愈劉完素傷寒病而醫名日著。其學術思想主要淵源于《內經》、《難經》、《傷寒論》、《中藏經》、《小兒藥證直訣》、《素問玄機原病式》等書。反對拘泥于古方,提出“古今醫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學術見解。在臟腑辨證、制方遣藥等方面有其獨到見解。撰有《珍珠囊》、《臟腑標本藥式》等。繼承其學者有張璧、李杲、王好古、羅天益諸家。張氏為教其弟子,以《內經》為理論根據,兼采各家學說,結合其臨床體會撰成此書。約十余萬字。初刊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上卷為天地六位臟象圖、手足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三才治法、三感之病、四因之病、五郁之病、六氣主治要法、主治心法;中卷為《內經》主治備要、六氣方治;下卷為用藥備旨。據范聲山《雜著》云:“張元素并無著書,所有《內經類編》、《難經注》、《醫學啟源》諸書,乃其弟子李明之承師說而筆之者。”光緒二十年重修《廣平府志》稱該書為金代醫家李慶嗣撰。然蘭泉張吉甫于卷首序曰稱元素“暇日輯《素問》五運六氣,《內經》治要,《本草》藥性,名曰《醫學啟源》”。可證本書為張氏所著,并為其代表作。書中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證治以及對藥性的認識和運用,發展了臟腑寒熱虛實辨證說,并對藥性氣味、歸經、補瀉以及養胃氣等理論方面均有所建樹,對后世醫學有一定影響。書中間雜迷信之語,為其不足。有元刻本,明正德刊本。

佚名 ·國學 ·5.2萬字

最新章節 第4章 2015-12-24 15:59:45
本草新編
免費

成書于1687年。清代陳士鐸撰,日本寬政元年(1789年)東園松田義厚翻刻本(卷1刻本,卷2、卷3、卷4、卷5均抄本)。該書采用問答的形式,討論藥物的臨床應用,配伍等。主要是著者的心得,體會及個人見解,回答問題詳盡而透徹。書中某些藥其炮制與藥性有關時,方提出來進行討論。書中認為古人常提出的“飯上蒸”,是為了克服忌鐵鍋而又要用鐵鍋,采用的補救方法。對酒制白芍,乳制茯苓,首烏熟用和黃芪蜜炙等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芍藥正取其寒以涼肝之熱,奈何以酒制,而使之溫耶”;茯苓“若過用乳制,則通利之性反失”;“黃芪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謂黃芪炙則補而生則瀉,其實生用未嘗不補也”;何首烏“蒸熟能黑須發,但最惡鐵器,凡入諸藥之中,曾經鐵器者,治其以前味,絕無功效……惟生首烏治瘧,實有速效,治痞亦有神功,世人不盡知也,雖然首烏蒸熟以黑須發,又不若生用之尤驗,蓋首烏經九蒸之后,氣味盡失,又經鐵器全無功效矣,不若盡以石塊敲碎,曬干為末……共搗為丸,全不見鐵器,反能烏須發……有些體輕之藥如淫羊藿,蒲公英等,需用劑量大,體輕占體積大不好攜帶,該書提出制成煎膏,縮小體積,以便于帶出,配方用。例蒲公英“夫蒲公英煎膏,實可出奇,尤勝于生用也,而煎膏之法若何,每次必須百斤,石臼內搗爛,鐵鍋內用水煎之,一鍋水煎至七分,將渣濾起不用,止用汁……俱取清汁,入于大鍋內,再煮至濃汁,然后取砂瓶內盛之,再用重湯煮之,俟其汁如蜜,將汁傾入盆內,牛皮膏化開,入之攪均為膏,曬之自干矣,大約濃汁一斤,入牛皮膏一兩,便可成膏而切片矣。一百斤蒲公英取膏七斤,存之藥籠中,以治瘡毒火毒尤妙,凡前藥內該用草一兩者,止消用二錢,再簡妙法也。無鮮草可用干草,干則不必百斤,三十斤便可熬膏取七斤矣”。

陳士鐸 ·國學 ·19.5萬字

最新章節 第45章 2015-11-11 11:05:49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磐石市| 定南县| 寿光市| 普陀区| 太白县| 监利县| 聂荣县| 旬阳县| 无极县| 辽阳县| 夏邑县| 正宁县| 河间市| 公安县| 德阳市| 兰州市| 昌吉市| 融水| 武清区| 绥芬河市| 平舆县| 崇州市| 新安县| 酒泉市| 台东县| 宁武县| 辉南县| 玉龙| 华池县| 上思县| 渝北区| 荥经县| 南阳市| 嘉鱼县| 汤原县| 高平市| 绵竹市| 邯郸县| 香河县| 雅安市| 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