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8章 針灸推拿氣功類(2)

例一鳳某正當中年,體質素健。于1971年8月13日深夜一時許,遣人叩門邀診。其時正值秋令燠熱,而患者自裹棉被猶渾身顫抖,所臥之床隨之格格作響。口中不時呻吟,且連連呼冷。詢知數日前有灑淅之感,自恃體壯,未予留意。刻下則惡寒、頭痛劇烈,雖復厚被而全無點滴汗氣。切脈浮緊,無瘧疾病史,亦無發熱證候。余思此乃腎虛感寒,雖無房事損傷于先,而惡寒、頭痛、無汗、脈浮緊諸癥已具,是感受寒邪無疑。而不發熱者,是正虛不能御邪之明征。但其惡寒若此之甚,是正氣猶存,尚能勉力拒邪,故所見仍屬陽證,否則,必入三陰之途。是時也,宜扶正以達邪,若僅解表無益也。為刺合谷、復溜,針甫下,患者顫抖立止,惡寒亦減。留針十五分鐘,病去七、八,于是出針,囑其安臥,至次晨則病去若失矣,以后亦未再發。

例二一中年男子,素體。腎精不充,形色衰憊。1989年秋房勞后即感畏寒、頭痛,體溫37.7℃,以感冒藥治之不效,針曲池熱亦不退。遂取合谷、復溜,平補平瀉,夜間針一次,翌晨諸癥全消。越數周,復病如前,再以上法刺之,又尋愈。以后亦未復作。

按:合谷配復溜治腎虛感寒效驗卓著,而其機理諸書皆未詳述。余昔年于夏宇仁先生案頭,偶見“蜀彰明陳光昌景文先生”所著之《實用針灸學》,系1935年江陰承淡安先生“中國針灸學社”之油印本,為“東方針灸學社藏版”。書中對合谷、復溜配穴及治病之精義,闡發透辟,俾來學受益良多。余不敢自秘,錄之于下,以饗同好。

“合谷復溜,二穴止汗發汗,書有明文,針家皆知之。而其所以能止汗發汗之理,則多未知也,試申言之。夫止汗補復溜者,以復溜屬腎,能溫腎中之陽、升膀胱之氣,使達于周身而補衛自實也。瀉合谷者,即所以清氣分之熱,熱解則汗自止矣。發汗補合谷者,則以合谷屬陽,清輕走表,故能發汗托邪,隨汗出而解也。佐以瀉復溜者,疏衛外之陽,而成其開皮毛之作用也。至若陽虛之自汗,陰虛之盜汗,固與外邪有別,而合谷復溜亦能止之者,蓋亦以復溜非特能溫腎中之陽,亦且以滋腎中之陰也。尤有進者,寒飲喘逆水腫等癥,余推詳其理,借用復溜以振陽行水,合谷以利氣降逆,頗有奇效,可見此中變化無窮,學者當隅反之。”

點穴療法愈兒疾

一、幼兒久瀉仗點穴

知青馬妹,余之親戚也。于1975年5月15日自鄉下來滬。其長女出生才四月,船中感受風寒,抵滬則發熱、咳嗽、泄瀉作矣。乃在附近市某醫院兒科就診,熱退咳減而瀉不止。診治數次遷延一月,日仍大便五、六次,稀薄而夾有奶塊。一日,遇余于戚家,余見此狀,即照馬秀裳點穴療法為之試治。取合谷、足三里、內庭三穴,于早上先用平揉法,左右側各穴均揉百次。再用按壓法百次,繼以點打法百次。晚間復施平揉一法,每穴各三百次。次日泄即全止,從此而愈。小兒肌膚稚嫩,經絡淺顯,故雖按摩于體表,而效則內應以臟腑,真有藥石所不能及者。

按:《實用針灸學》曰:合谷三里“二穴皆屬陽明,一手一足上下相應。合谷為大腸原穴,能升能降,能宣能通。三里為土中真土,補之益氣升清,瀉之通陽降濁。二穴相合,腸胃并調。若清陽下陷,胃氣虛弱,納谷不暢者,則補三里,應合谷以升下陷之陽,俾胃氣升而食自進。”土厚清升,則泄瀉自止矣。內庭為胃經之滎穴。極善止瀉,奈何諸書皆不及此。內庭具益中氣,升胃陽,化水濕之功,與合谷三里相伍,則善能協調暢達腸胃氣機,運轉升降樞紐,分清別濁中土自厚,何慮泄瀉之不止哉!

二、點穴治愈蕁麻疹

七十年代間,余治一位十三歲男孩,蕁麻疹遍發于胸背、四肢。上午輕,下午重,晚上更甚。已服西藥治療月余,疹尚未退。其家長邀余為之針灸,余見該童瘦骨伶仃,心懷不忍,余雖不業推拿,不得已試用馬秀棠點穴按摩法。取曲池、血海、足三里三穴,以大拇指或食指點住穴位,適當加壓,然后于原位,手指作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每穴一百次,每日治療一次。二日后,疹塊發作漸稀,治療~一周,疹消而愈。

氣功治病實驗談

氣功之興于中國,由來尚矣。其于保健強身及防病治病,功亦偉矣。爾今則大氣功師人才輩出,應運而生。能發氣于千里之外,疼痛立蠲;善加功于杯水之內,危疴飲除。一席之談娓娓,滿座受其感應,以跳踉叫號而得益;兩掌之運徐徐,患者被其機鋒,以透視遙測而知病。由是人成驚之,人咸奇之,人咸神之,人咸目之。然社會之上,學術界中,議論紛紛,褒貶不一。余稍涉氣功之門,未窺堂奧,不足以論其短長,僅就親身經歷,略弁數端,以志其事。

(一)

余于1994年初夏之某日,因診室取涼過甚,忽感頭脹、鼻塞、惡寒而肢體不適。知是初感寒涼,邪尚在表,若能祛邪外出,則感冒可免。正巧氣功教育與實踐行家束先生來臨,隨即請其為余調治。束翁深諳治病功法。遂為余立一行功方案而發功焉。先對大杼、風門、肺俞穴處,施以“神仙一把抓”,以抓去病氣;數十抓后,復以劍指上下直劈,以驅散殘留之邪。又數十次后,即以兩掌搓極熱,按于肺俞、風門之上,謂之“魔掌療法”。整個行功過程,達二卜分鐘。行功既畢,束翁滿頭是汗,而余則表解氣暢矣。

(二)

一日,余下班剛及家門,鄰居張某大聲疾呼,速余往視。余甫進其家,見其長子跪仆于地,聲聲喚痛。詢知自當日午飯后.腹痛陣作,漸漸加重,如絞如割。即往勞保醫院診治,給予藥水一瓶,藥片數包,俱是止痛之品,半日間藥已服去大半,痛勢不減。蜷臥伏地,倒可使疼痛稍緩。張氏子年將爾立,身材魁梧,若非痛劇,必不若此。余囑其仰臥于床,為作檢查后,考慮為左下腹腸痙攣,以氣功試治之。先施以“神仙一把抓”,行功五分鐘,患者呻吟之聲漸消,自覺之痛已緩。復以劍指驅散病氣,最后用掌心懸照以養其氣血。前后治療十分鐘,患者已不甚覺痛,于是收功。數小時后,腹痛盡解。

(三)

女教帥方氏,精明干練,退休后于某機關二產任經理,直如伏櫪老驥,暮年烈士,積極倍常,成績雯然。可惜躊躇滿志之時,病魔亦已暗渡陳倉。及至發現,竟是胃癌晚期。咽中梗阻,飲食難進,化療不效,即在腸中插管,流汁飲食由是灌入,胃脘脹滿痞痛,嘔吐頻頻,所吐盡是痰涎、胃液。形體消瘦,神情淡漠萎頓。屢訪名醫,終乏金丹。不得已,商治于余。謂但得減輕痛苦,延續生命,則愿足矣。余見患者元氣已戕,病邪囂張,略無回天之可能。本不應援手授藥,無奈其求生之心熾烈.哀懇之態可憫。于是勉以旋覆代赭湯加減化裁,幸得服后嘔吐漸止,梗阻漸開,流汁可進,大便可通。由是精神日旺,生意日盛。當此時也,自一氣功師來滬,方夫以上賓之禮求之,以上賓之禮待之,遂為發功治病。首次行功甫畢,患者頓覺食管胃脘之間氣機流動,逐次降入腹中。上脘得以寬舒,立可平臥。誠可謂手到病退,其技神矣。于是制訂方案,每日發功兩次,須連續十日,并令停服一切藥物。當時惟服余藥,自然在禁之列。行功至第四日,患者自覺不支,僵臥于床,不再配合。十日功畢,方氏奄奄一息,僅剩游氣,其夫速余往視。余見狀而駭之,患者元氣已漓,大勢去矣,何用藥為!余直告其夫曰:病者已在彌留之際,不日當行,后三四日即逝矣。

按:此氣功師所發之功,確有行氣開郁、散結降逆之力。然患者已病入膏肓,元氣漓散,邪氣方張,處治之道務須膽大心細,智圓行方,隨機應變,謹慎從事。術者之功成垂敗者,未諳此旨之故也。是以知氣功確有一定之治病能力,無如施術者恒多缺乏良好之醫學素養,每每由此弄巧成拙,本欲生之,反速其死。是以有志于為人司命者,練功之余,務必熟讀醫書,深識醫理之為宜也。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施甸县| 卢氏县| 湘乡市| 信宜市| 黄梅县| 陆丰市| 仙游县| 阜城县| 长武县| 宜都市| 巢湖市| 宁武县| 宾阳县| 呼图壁县| 荥经县| 庄河市| 乐安县| 磐安县| 渑池县| 华宁县| 宁强县| 肇源县| 江山市| 东源县| 娄底市| 正安县| 宁乡县| 江陵县| 红河县| 蓬溪县| 天全县| 上栗县| 磴口县| 皋兰县| 错那县| 吉安县| 尼勒克县| 江门市| 肥东县| 五家渠市|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