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的代表作,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他用傳統的詞話形式及傳統的概念、術語和思維邏輯,較為自然地融進了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其總結的理論問題又具有相當普遍的意義,這就使它在當時新舊兩代的讀者中產生了重大反響,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本書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說,該書觀點新穎,立論精辟,自成體系,特別是書中提出的三重境界說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王國維 ·國學 ·12.2萬字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西漢)司馬遷 ·國學 ·62.4萬字
記述元大都的志書。熊夢祥撰。原書早已散佚,不可復得。今有北京圖書館之熱心者,根據《永樂大典》、《日下舊聞考》、《順天府志》等書所引錄,加以鉤沉整理,成《析津志輯佚》一書,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此書以“城池街市”、“朝堂公宇”、“臺諫敘”、“工局倉廩”、“額辦錢糧”、“太廟”、“祠廟”、“祭儀”、“寺觀”、“河閘橋梁”、“古跡”、“大都東西館馬步站”、“人物”、“名宦”、“學校”、“風俗”、“歲紀”、“物產”、“屬縣”為序,以成目次。其中,“風俗”、“歲紀”,記述民俗資料較多,比較集中,其他各項,如酒糟房、迎春牛、擊球、斫柳、匠人、經濟生活、水飯、市人俗禁以及廟祠、祭服、祭儀、郊祀神位等等,也多有描述。它不受類別項目的限制,各種雜俗并陳。書中所寫多有品評,如評市、評買、評馬、評賣、評神廟、評祭祀,有鮮明的見解。《析津志》為北京史志之先河,促進了對北京習俗的記述與探討。
(元)熊夢祥 ·國學 ·23.2萬字
近代詩集。又題《散原老人手書詩稿》。陳三立著。1961年臺灣中華書局據手稿影印,平裝1冊。卷首刊有作者《題辭》、1961年俞大綱《序言》。此集收詩稿手跡169題200余首。寫作時間始于1919年,止于1926年。開篇為《始春初堂望鐘山余雪》,終卷為《為姚虞琴題吳柳堂侍御罔極圖遺墨》。陳三立在《題辭》中說:“此手稿付新午收藏”。俞大綱《序言》說:“《散原先生手書詩稿》起民國八年己未,訖十五年丙寅,都如干篇,次第與刊本《散原精舍詩》同。惟稿本錄存《為海客索贈鼓娘詩》、《雪娘曲》、《庸庵尚書逸社第二集詩》、《庸庵尚書來游白下賦贈》、《寄題曹公亭》及《胡琴初母壽詩》等篇汰不入刊本,蓋一時酬答遣興之什,去取間有所經界也。”“先生詩造辭精眇,不茍下一字,侔色揣稱,務極深美之致,稿端竄異之跡斑然可征。穎悟之士,抽繹巧繪,宜有會心。”“先生書法法山谷,略參以北碑,不假鉤勒而幽姿古趣橫溢毫端”。按:此詩稿原件的收藏者陳新午為陳三立之次女,俞大維之妻。此書整理者及《序言》作者俞大綱為陳三立之內侄,俞大維之弟。
陳三立 ·國學 ·3.6萬字
詩文集。明何瑭(1474—1543)撰。十一卷,文十卷,詩一卷。嘉靖己酉(1549)鄭王所刻。其論學以格致為宗,這一思想集中在《送湛若水序》中,謂:“甘泉以存心為主,予以格物致知為先。”當時東南學者多宗王守仁良知之說,而瑭獨以躬行為本。卷首有賈待問序,嘉靖二十八年(1549)鄭王序等序文。卷一為講章、奏疏等,卷二至卷一零為文,卷一一為詩(其前有嘉靖四年自序)。
(明)何瑭 ·國學 ·21.7萬字
凡十六卷。印度提婆設摩(梵Devas/arman,意譯天寂、賢寂)造,唐玄奘譯。又作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略稱識身足論。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冊。乃阿毗達磨六足論之一。本論說明識心與肉身相應具足,應如法修行。有七千頌,分為六品,即:目干連蘊、補特伽羅蘊、因緣蘊、所緣緣蘊、雜蘊、成就蘊。初品論破目干連之過去無體現在有體說,建立說一切有部之教義;第二品論破補特伽羅論者之有我說;第三品以下敘述教義,顯明我空法有之說。
(唐)玄奘 ·國學 ·13.4萬字
清鄭達撰。二十卷,僅存十三卷。成書于康熙年間。是書主要匯輯了南明永歷朝建立和滅亡的史料以及永歷、魯王諸政權的名臣傳記。書中之鄭成功海東事及陳永華、張名振等傳頗具史料價值。有海鹽朱氏舊藏抄本、上海圖書館藏桐城姚氏藏抄本、中華書局鉛印本、中華書局晚明史料叢書本。
(清)鄭達 ·國學 ·11.3萬字
十二卷。陳堦撰。陳堦,字升也,應城(今屬湖北省)人。該書采錄與時令相關的故實、詩歌,按時令編次。每月一卷,先敘月令、節候,再以三十日依次敘列,故實居前,詩歌繼后。書前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鞏昌知府文安紀元重刻序,指其書不載閏月是為疏漏。《四庫存目》為內府藏本。
(明)陳堦 ·國學 ·37.2萬字
中國佛教禪宗的著作。因記載的是禪宗著名大師的語錄,故名。宋代頤藏主集。全書共四十八卷。匯集了禪宗南岳系懷讓以下馬祖道一、百丈懷海等四十余家唐宋禪師中所謂“古尊宿”的語錄,多為《景德傳燈錄》中所不載者。明萬歷年間重修《北藏》時收入《大藏經》。賾藏主原有《古尊宿語要》四卷,收集唐宋時期南泉普愿以下二十二家禪宗語錄,刊于南宋紹興年間,是為四十八卷本《古尊宿語錄》的基礎。后人又逐漸將云門文偃、真凈(寶峰克文)、佛眼(龍門清遠)、佛照(育王德光)等數家語錄編入,至南宋末年,由于“兩浙叢林得之惟艱”,由女居士覺心捐資翻刻。以后又經過不斷增補,至明代收入《大藏經》時,遂成現今所見四十八卷的規模。
(宋)頤藏主 ·國學 ·86.9萬字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一部小說。該書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該書創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魯迅 ·國學 ·2.2萬字
千字文,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韻、不對仗的文字,被稱為“筆”,而非“文”)。
(梁)周興嗣 ·國學 ·1250字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廣泛,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王應麟 ·國學 ·1920字
《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瑯瑯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
(清)車萬育 ·國學 ·8769字
明周高起著。周高起,江陰人,富收藏,精鑒賞,嗜茗飲,好壺藝。該書不分卷,載《檀幾叢書》等刊本,主要記述芥茶的品類、產地、制作等,其中述湖南南岳茶:“貢茶,即南岳茶也。天子所嘗,不敢置品。縣官修貢,期以清明日入山肅祭,乃始開園。采制視松羅、虎丘,而色香豐美,自是天家清供,名曰片茶。”下并記其采制、烹煎之法,頗為周詳。
周高起 ·國學 ·1643字
這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神魔小說,以姜子牙輔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斗智斗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全書充滿了扣人心弦的情節和奇譎瑰麗的場面,騰云駕霧、呼風喚雨、搬山移海、撒豆成兵、水遁、土遁、風火輪、火尖槍……展現了古人豐富的想象力。其中姜子牙、李靖、哪吒、楊戩、雷震子、土行孫等形象更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而究其實質,這其實是在神話式世界觀指導下,向人們訴說上古的民族之戰——商周戰爭。
(明)許仲琳 李云翔 ·國學 ·58.4萬字
《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家吳兢所著的一部政論性史書。全書共計10卷40篇。總結唐太宗時代的政治得失,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全書以君臣對答的方式,分類編撰貞觀年間唐太宗和身邊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溫彥博、劉洎、馬周、戴胄、孔穎達、岑文本、姚思廉等四十五人的政論,方便后人參考前人經驗,以古為鏡,擇善而從。可能因為與作者吳兢同為諫臣的緣故,魏徵在書中的地位重要。吳兢完成此書之后曾經上呈給當時的皇帝唐玄宗,不料非但沒有得到贊賞,反而因此而被貶官。
吳兢 ·國學 ·8.6萬字
道教書名。原題“東方朔撰”,乃依托,蓋出于魏晉時之古道書。一卷。此書敘述道教靈山五岳(泰山、衡山、嵩山、華山、恒山)四山(青城山、廬山、霍山、潛山)之形勝靈跡。仿山水上下曲折之狀繪制成圖。謂有此真形圖,則入山不迷,可避兵災毒害。并有道士入山書佩符圖之法。收入《道藏》第197冊。
東方朔 ·國學 ·4854字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作者司馬光和他的重要助手劉恕、劉攽、范祖禹等人根據大量史料,花19年時間,才把從戰國到五代這段錯綜復雜之歷史寫成年經事緯之巨著。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司馬光 ·國學 ·312萬字
《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從38章開始為《德經》,并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春秋)老聃 ·國學 ·2.2萬字
明代詩文別集。吳儼(字克溫)著。其集初藏于家,直到萬歷十二年(1584)才由其孫吳士遇刊版。此版由王升、章煦及其仲孫達可刪節、編輯,故曰摘稿,凡4卷。其中詩2卷,文2卷。前有萬士和序,后有三升及達可跋。《四庫全書》正以此刻本為底本收錄。四庫館臣評其集說:“儼當何、李未出以前,猶守明初舊格,無鉤棘涂飾之習。其才其學,雖皆不及李東陽之宏富,而文章局度春容,詩格亦復嫻雅,往往因題寓意,不似當時臺閣流派,沿為膚廓。雖名不甚著,要與東陽肩隨,足相羽翼也。”(《四庫全書總目》卷171)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評論說:“儼文章莊重簡古,詩詞清麗可諷。”如《聽鄭伶琵琶》:“鄭伶名價重江東,五百梨園伎盡空。子夜猿啼殘月白,上林鶯老落花紅。江頭商婦愁無限,塞外明妃恨不同。可惜曹綱今去遠,何繇兩市斗西風。”可見其詩作的風格的確與其文稍有不同,較有文學色彩。
吳儼 ·國學 ·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