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解讀傳統文化中正心修身的學問,以讓今人借鑒。全書以正心為主線且貫穿始終,提出八德是人格養成的八大支柱,以教正心是塑造人格的道場,四個步驟是人格養成的方法,三境界是人格養成的目標。在這五個主題之下匯集了歷代圣賢的教導,穿插著耐人尋味的小故事,更通俗易懂味、易于理解。
趙薇 王漢苗 ·理論 ·13.4萬字
本書在深入分析中國古代哲學基本精神的基礎上,分別梳理分析了儒法墨三家的管理思想:儒家:禮不僅是人的個體行為的普遍形式,亦是人的社會活動的普遍形式。禮使中國古人的政治方式不再是一種異己于人的東西,而成為既有一定外在的社會規定又與個人的內在的情感表達密切相連的審美形式。為孔子的“正名”說“正名。”法家:法家的“法”的理論包括“法”、“術”、“勢”三個方面。“法”、“術”作為君主之“制”,“勢”作為君主之“資”,二者互為發明、互為服務。法家“抱法處勢”理論的提出,實際上開中國專制主義治論的造始端倪。墨家:“兼愛”的非人稱性使墨家求助于政治上人為的“尚同”,使其與法家學說互為補充地共同服務于專制主義的理論的論證。
張再林 ·中國文化 ·18.8萬字
無論尊孔派還是反孔派,所尊與所反的,都不是真實的孔子。本書所要呈現的,是一個真實的孔子,進而才能正確地認識《論語》。由孔子及《論語》,而不是相反的順序,無疑是正確的解讀理路。夏傳才先生對孔子及傳統經典皆深有研究,功力深厚。本書回到原著本身,從文本詮釋入手,分門別類全面講《論語》,是正讀《論語》;舉重若輕地探討了《論語》的諸多精要;澄清了近人對《論語》的若干誤解;與艱澀的學院闡釋和通俗的大眾解讀相比,本書樸實無華,深入淺出。
夏傳才 ·文化研究 ·16.7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大雁塔與小雁塔》介紹了大雁塔和小雁塔經歷1300年的歷史煙云,是唐代長安城遺留至今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并且依然是現今古城西安的城市地標。它們是構成古都西安城市文脈的重要遺存,亦是城市格局變遷中重要的歷史坐標,飽含著過去年月流傳下來的信息,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傳播與宗教傳播。它們不僅是聞名遐邇的文化景觀,吸引著無數中外游客,亦是一座歷史文化的寶庫,為后人留下無數珍貴的文物及傳誦不衰的優美詩文。
金開誠 ·文化評述 ·3.3萬字
本書作者系高級工程師,退休以后隨子女移居加拿大,至今已經十五年。他從為什么移民,辦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談起,對所居住的城市,吃、住、行、看病等在加拿大的日常生活及所見所聞所思娓娓道來,如同直白。他60多歲重返校園學習英語,參觀國會山,旁聽省議會會議,接觸、觀察、了解社會,看人們如何享受生活,管理社會,處理社會矛盾,以及反思歷史,處理曾經的過錯。加拿大有哪些原住民,他們從何而來?加拿大何以成為一個國家,以及所面臨的分裂危險。在加拿大這個“自由國家”生活有哪些“不自由”?最后,他提出一個問題:加拿大是一個富裕的發達國家,令許多人向往。但,它適合你嗎?
何之乎 ·隨筆 ·13.9萬字
《韓國常識》以通俗易懂,由淺入深的文字詳盡盤點了去韓國最不能錯過的熱門旅游景點,介紹了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常識。此外,切合實際地全面介紹了留學韓國、旅游韓國的注意事項,全面介紹了在韓國不能不吃的各種美食以及多樣豐富的異域文化。除此之外,還提供了一套全面而實用的在韓生活攻略,以幫助大多數人解決在赴韓留學或去韓旅游的時候遇到的各種問題。
尹霞 ·各國文化 ·14.9萬字
本書以檔案學理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為指導,通過文獻調查和實地調查,從白族大本曲非遺的現狀和建檔保護的現實需要入手,系統梳理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的總體思路,深入探討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的社會協同參與模式、白族大本曲非遺檔案資源共建共享平臺以及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的業務工作等問題。
王晉 ·非遺 ·12.6萬字
作曲家張宇樺先生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為主題,創作《春信》《仲夏》《秋實》《冬藏》四張樂曲專輯,療愈身心。每個節氣對應一首琴曲,將古琴的韻味與鋼琴的旋律相融合,匯聚自然之聲,詮釋節氣變化。使聽眾徜徉于自然山川之中,任歲月流淌。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講解古琴的入門知識和古琴曲譜,第二部分為配套鋼琴伴奏曲譜。書中古琴指法編排簡潔,使初學者能夠通過簡單的樂曲熟練指法,并通過鋼琴伴奏,更好地掌握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增強信心。本書古琴譜和鋼琴譜可以獨立使用,方便愛好者自由選擇。
張宇樺 陳思 ·中國文化 ·6599字
衢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燦若星辰的歷史文化長河中,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孔氏南宗家廟是杰出的代表之一,是最值得衢州引以為豪的“家珍”。歷經800多年的生息繁衍和遷徙融合,孔氏南宗對衢州及周邊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孔氏南宗家廟這一寶貴的歷史遺產修志,對弘揚很好歷史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衢州文化界的同仁集眾家之力,編纂了本書。
衢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地域文化 ·14.1萬字
青銅峽巖畫是賀蘭山巖畫的一部分,從20世紀80年代被發現到現在,對其研究調查從未停歇。《青銅峽巖畫》就青銅峽巖畫的發現與分布、調查研究方法、題材與內容、制作方法等方面,對青銅峽巖畫進行了詳細記錄,并就四眼井巖畫、車汪溝巖畫、盧溝湖巖畫、口子門溝巖畫、砂石梁子山巖畫做了大量圖錄,通過巖畫拓片和線描圖生動再現了青銅峽巖畫的原貌。
王固生 ·地域文化 ·5.2萬字
《老子》的注譯與解讀,首要在擇定“文本”,否則是以訛傳訛,注譯更是錯上加錯,徒勞無益。本次注解,做了四個工作:考、釋、譯、論。考,即考訂《老子》原文的文本。以帛書乙本為基礎,帛書甲本、郭店本、王弼本校正相關闕文,將確定后文本改為簡體字,以方便今人通讀原文,本書的字釋中說明使用今字的來源。釋,即字意的解釋,將老子每章里的重要字詞,逐字解釋,尤其注意還原該字、詞在老子時代的意思,及在老子書中的意思,避免用佛教化以后的字義去誤讀春秋時代中國原生思想的老子。譯,即白話翻譯,這是個費力難討好的事情。我贊成得魚忘筌,字釋與白話的唯一目的,是幫助讀者回到老子原文,而不是關注原文的注釋與翻譯。通過字釋與翻譯能夠理解老子原文的讀者,完全可以“過河拆橋”。論,即解讀老子的每章思想,這是每一個原典注解者的精髓所在,是考驗每個注解者見識水平的憑證。每一家的論都不免有宣泄的情緒在,這是個好事:如果只是亦步亦趨注釋原文,讀者直接看原文的5000多字就好了,何必再去看一本2、30萬字注解的厚書呢?自然因為議論的部分,本身也是一部“次生性原創”的著作。
史賢龍 ·中國文化 ·18.9萬字
本書研究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前的澳門新聞出版事業,研究的年限為1557年葡人正式入居澳門至1840年,時間跨度近300年,包括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和羅明堅的宗教出版活動、基督教新教傳教士馬禮遜的宗教和新聞出版活動,以及林則徐和馬禮遜的譯報活動等。本書在廓清歷史疑團、填補中國新聞史上澳門部分的一段歷史空白的同時,從不同角度總結了鴉片戰爭前澳門新聞出版事業在澳門史、中國新聞史、出版技術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意義,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
林玉鳳 ·文化史 ·15.2萬字
人生是個舞臺,每個人都要輪流離開,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背后都有離奇驚悚的故事:一聲巨響,火光沖天,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了,8噸多強輻射物質泄漏,塵埃隨風飄散,這起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泄漏事故造就了一座恐怖“鬼城”;醫院里的傳真機提前預告了車禍中的死亡,然而這絕對不是一起靈異事件,而是一次又一次有計劃的謀殺;極地英雄阿蒙森的一生與探險緊緊連在一起,最后也把生命留在了那片白色荒原,人們至今沒有找到阿蒙森的遺體,也無法還原他的最后一次死亡旅行的真相;人類開始了解宇宙,卻無法解釋動物的某些行為,比如一些不明原因的動物集體自殺……一切超越想象的奇異事件在《離奇死亡之謎》上演。
藍月 ·神秘文化 ·12萬字
《清明》是一部為國人量身打造的傳統節日知識讀本。清明既是節日也是節氣,歷史悠久,節俗豐富。在本書中,作者追溯清明的歷史源頭,講述其作為節日和節氣的的起源,探究近三千年的流變;而后詳細介紹了掃墓、祭祖、踏青、秋千、蹴鞠等10種清明相關的節俗的相關傳說、具體玩法、古今現狀,帶讀者沉浸式體驗屬于國人的節俗活動;最后,以學者的專業素養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從文化和哲學的角度探討國人蘊藏在清明節俗中的冬與春、死與生、過去與未來的辯證思維。全書精選近60幅高清古畫,全彩再現悠遠而明媚的清明,在盎然春意中,勘破記憶與現實的界限,體悟中國人生生之韻的傳統時間美學。
張勃 ·中國文化 ·8.6萬字
《中國人的精神》是系統反映辜鴻銘思想的一部作品,1915年發表于北京,用英文寫成,旨在對外展示中國文明的價值,呼吁東西方文化彼此融合。1915年,歐洲正深陷一戰的泥潭,仿佛大廈將傾,西方人幾百年來第一次對自身文化產生集體性的反思。辜鴻銘旁征博引,以歌德、卡萊爾和阿諾德的思想為對照,向西方闡釋古典儒學的精神內核。
辜鴻銘 ·中國文化 ·9.8萬字
本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連環畫”中的小學十二種圖書之一。小學十二種圖書,每種圍繞一個核心價值觀主題詞,以連環畫的形式,生動講述六個能體現該價值觀的歷史故事,展現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弘揚中華美德,表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的深層關系。小學生通過閱讀本書,不僅可以了解相關歷史事件,感受歷史人物的高尚情操,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更能在歷史故事中體會、理解“法治”的內涵,增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
蘇凝編繪 ·中國文化 ·450字
本書是著名媒體人、作家、美食家汪朗談吃的隨筆集。文章圍繞各類美食乃至日常食材信筆寫來,從古人筆記所記到親身經歷,看似漫無邊際,實則是從一個有趣的角度談中國文化。作者的父親汪曾祺是著名作家,也是美食家。耳濡目染,汪朗的文字有乃父的從容,也有媒體人的嚴謹。他在美食圈也有頗多交際,可謂見多識廣,所寫此類文章言之有物,語言幽默、通達,余韻悠長。
汪朗 ·隨筆 ·9.5萬字
該書共三大部分,主題涵蓋較為寬泛,主要涉及中醫藥重要著作和古中醫學名家,重要中草藥,以及與中醫藥相關的成語和俗語。該教材特色鮮明,所選用的小故事趣味性強,尤其適用于初學者和外國留學生的中醫藥教學,是一本能滿足相應學習需求的漢英對照版教材。
周鋒編譯 ·中國文化 ·5萬字
傳統認為,新約書卷《使徒行傳》中的敘事來自基督教的歷史記憶,或至少來自對口傳傳說的記錄。但《模仿荷馬》挑戰了這一認識,主張《使徒行傳》中的故事來源是荷馬史詩,而非早期的基督教傳說。作者首先設定了六個鑒別文學模仿的可靠標準,然后挑選出《使徒行傳》中的四個故事作為切面,參照這些標準,一一評估它們與荷馬史詩之間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模仿關系。最后作者得出結論:《使徒行傳》的作者是以荷馬作品的著名場景為模型,創作了筆下的故事,而不是來自任何歷史的記憶。作者進而研究了《伊利亞特》中的故事對后來的古代文學的影響,并提出,在《使徒行傳》之前,這一故事已經創生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模仿性的文學傳統。
(美)丹尼斯˙麥克唐納 ·文化研究 ·16.9萬字
本書是一位在故宮耕耘了74年的老人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作者單士元先生是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早年畢業的老學長。他治學謹嚴,為人的樸實,一絲不茍的作風素為同學所欽重。他這部《故宮史話》,以深入淺出的手法,把枯燥的硅木瓦石建筑物,賦予靈氣,讀起來不枯燥。這部小書,內容豐富,言之有據,小中見大,把中國的故宮放在世界宮殿群中展現給讀者,讀后既增加了知識又開拓了視野。與前版相比,本版新添了數十幅彩色圖片,每幅圖片皆選取最佳角度拍攝,色彩更加飽滿,成像更加清晰,亦給本書增色不少。
單士元 ·中國文化 ·1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