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沿著中庸的美與丑:中國民族性研究隨筆》采用研究隨筆的寫作方式,將作者多年執教過程中對中國民族性的研究做了梳理和總結,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更以“中庸”和“美丑”為核心,通過對“中庸美”的審視,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特性進行了多角度的解讀和深入思考。
沙蓮香 ·中國文化 ·15.9萬字
作者以不同層面反映中國民間幻想故事面貌的四部故事集,以及個人第一手資料為藍本,進行了確定邊界內的量化分析。作者在全面吸收瑞士民間童話研究者麥克斯·呂蒂(MaxLüthi)的民間童話樣式理論和其它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究了中國民間幻想故事的文體特征,以把握民間幻想故事和其它民間敘事體裁之間的界限,讀出其特定文體所蘊含的意味。
(日)西村真志葉 ·民俗文化 ·16.4萬字
功夫是中國文化的一面鏡子。中國功夫有著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其所體現的中國文化和中華美德,對我們的幸福生活有很大借鑒意義。多年來,作者通過大量實地走訪研究,采訪了少林、太極、八卦、形意、詠春等知名流派的代表人物,進而提煉出功夫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哲學的十二個維度:忍、根、忠、敬、和、易、平、中、空、無、實、武。十二個章節分為三組,即本書的三個部分——天、地、人,象征天人合一。作者認為,中國功夫的本質并非好勇斗狠,而是勇于奮斗,勇于拼搏,也是充分釋放潛能,從而達到“功夫不是格斗的藝術,而是停止格斗的藝術”之境。
(美)龍安志 ·中國文化 ·7.3萬字
本書體例精練而獨到,語言淺近而暢達,材料翔實而豐富。作者以駢散分合和時間順序結構全書,持論客觀公允,不乏真知灼見,是中國散文史研究方面的一部大作。
陳柱 ·文化研究 ·9.7萬字
本書是一部論文集,共收錄原創論文二十余篇,主要內容以固原的歷史文化研究、語言民俗研究、文學藝術研究為主,分為歷史與文化、語言與民俗、文學與藝術、地方文化交流四部分。本書圍繞固原歷史文化展開視角多元、內容豐富、方法多樣的研究,開設地方文化研究交流專欄,形成不同地域歷史文化研究的交流與互動,呈現固原歷史文化研究的最新動態。
劉衍青主編 ·文化研究 ·16萬字
本書通過古文字研究、歌謠等古代文學材料分析、中日民俗比較的方法,考察中國古代社會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祭神祝告等諸多方面,并發掘背后的民族特質與文化思想,從而探討了中國古代民俗的基本內涵、起源與早期發展脈絡。其中相應地介紹、吸取日本民俗學的成果,在民俗學理論和方法的發展上均有探索。
(日)白川靜 ·民俗文化 ·11.8萬字
《扶箕迷信的研究》是許地山所著的一本關于扶箕這一活動的研究書籍。書中通過收集中國古代文獻(多為筆記小說)中的132則故事,詳盡記述了扶箕的起源、形式以及古人借此想達到的目的。扶箕起源于唐代的“紫姑神”,古人在特定時間于廁間或豬欄邊迎紫姑神以卜問未來之事。其形式多樣,降筆的箕仙來源復雜,包括道教仙人、古代忠烈官臣、文人墨士等,箕仙會預告諸如試題、功名、生死、國事等事情,還能與人酬唱(如遣興、唱和、猜謎、對對、辯論文體等)、談道及教訓、示人醫藥及技藝。許地山從心靈學角度對扶箕進行分析,認為扶箕是心靈能力活動的現象,是觀念力與靈感活動的表現,“箕動”是心靈作用的一種體現。該書用科學理性的態度剖析了扶箕這一活動,對人們正確認識此類現象具有重要意義。
許地山 ·文化研究 ·6.2萬字
世界文明正在發生著變局!許倬云從全球大歷史的視角,以兩條主線分別勾勒出東西方文明三千年來發展的路線圖及各自的異同:兩者長期以來平行發展,也存在各自發展的“峰與谷”及轉折點;最終,中國形成大一統國家,歐洲走向了列國并立,直至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明清以來中國一落千丈,歐洲人則發現新大陸,開啟了以工業革命為基礎的現代文明。從此以后,西方世界所形成的現代文明,引領著世界文明的方向。本書從地理環境、社會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以兩相對照的方式剖析了兩者的成敗因緣,并指明了中華文明復興可能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許倬云 ·文化史 ·12.2萬字
本書是一部有關彭陽的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彭陽的一些作家作者所寫的文學評論的合集。所涉彭陽的作家有楊建虎、穹宇、韓聆等,所涉寧夏的作家有郭文斌、李進祥、了一容等,另外還有彭陽古代的皇甫謐等著作,反映了彭陽的文學發展和現況,給讀者提供了一面窺視彭陽文學的鏡子。
馬文山主編 ·地域文化 ·11.5萬字
茶詩是中國茶文化中的精品,由于中國是茶的祖國,所以茶詩亦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許多大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梅堯臣、歐陽修、王安石、陸游、楊萬里等參與吟茶,使得茶詩清新脫俗、琳瑯滿目。錢時霖、姚國坤、高菊兒所編的《歷代茶詩集成(唐代卷)(精)》從《全唐詩》25冊、《全唐詩補編》3冊中細細尋找出唐代茶詩624首,作者161人,整理成書。
錢時霖 姚國坤 高菊兒 ·中國文化 ·9.1萬字
本書以我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鄂倫春族的神話為研究對象,借助神話理論,以搜集整理的鄂倫春族神話研究豐富學術資料為基礎,以必要的實地調研數據材料為支撐,將紛繁復雜的鄂倫春族神話分為創世神話、人類起源與族源神話、英雄神話和薩滿神話四種類型,進行深入的主題分析、意涵挖掘以及形象研究,并將鄂倫春族的神話與其他民族的神話進行比較,同時闡釋鄂倫春族神話的社會文化價值與當代傳承,呈現鄂倫春族神話的特點與文化內涵。
楊金戈 ·文化研究 ·17.7萬字
本書收錄了日本江戶時代儒學家細井徇所繪《詩經名物圖解》中上百幅名物彩色圖譜,同時配以上百種名物的習性、狀態等輔助文字以及一百多首對應的《詩經》篇目原文與詳盡的題解、注釋,集知識性與文藝性為一體,藝術欣賞與古典學習相映成輝,為讀者閱讀學習《詩經》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
王遠 ·民族文化 ·7.4萬字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它是中國漢民族的文化瑰寶。本書介紹了一些地方的對聯。
蕭黃編著 ·民俗文化 ·3.8萬字
本書關注武陵山片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形條件、氣候水文、生物分布等自然生態之間,與人口、民族分布、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社會生態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系統的內在邏輯,旨在通過重建動態、完整、和諧的文化生態系統,促進武陵山片區體育非遺與人類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
萬義 ·非遺 ·18.7萬字
本書包括了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文化底蘊和強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極強的系統性、廣博性和規模性。本套作品根據中華文化形態的結構模式,共分為10套,每套冠以具有豐富內涵的套書名。再以歸類細分的形式或約定俗成的說法,每套分為59冊,每冊冠以別具深意的主標題書名和明確直觀的副標題書名。每套自成體系,每冊相互補充,橫向開拓,縱向深入,全景式反映了整個中華文化的博大規模,凝聚性體現了整個中華文化的厚重精深,可以說是全面展現中華文化的大博覽。因此,非常適合廣大讀者閱讀和珍藏,也非常適合各級圖書館裝備和陳列。
張建成編著 ·地域文化 ·3.5萬字
如果讀者對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還有質疑,那么就請從《余味:跟隨余秋雨品中國文化》開始--翻開第一頁,從《余味:跟隨余秋雨品中國文化》對余秋雨散文作品零星片語的擷取中,用心去鑒賞、去品味、去感悟,去摸索知識以外的文化內涵,細細體悟這份綿延不盡的文化“余味”。
曾一 ·中國文化 ·17.8萬字
衢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燦若星辰的歷史文化長河中,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孔氏南宗家廟是杰出的代表之一,是最值得衢州引以為豪的“家珍”。歷經800多年的生息繁衍和遷徙融合,孔氏南宗對衢州及周邊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孔氏南宗家廟這一寶貴的歷史遺產修志,對弘揚很好歷史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衢州文化界的同仁集眾家之力,編纂了本書。
衢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地域文化 ·14.1萬字
古代日本在建設律令制國家過程中,模仿唐制建立了自己的科舉選士制度。現存奈良平安時代的對策文便是日本模仿唐制實行“以策取士”的產物。由于受通行文學觀念影響,對策文曾長期被排斥在文學范疇之外。各種文學史和比較文學著述,也很少涉及對對策文的思想意義和文學價值的評價。本書以唐代試策文化東漸為視角,采用細部考證和宏觀把握相結合的方法,在對日本奈良平安時代的科舉試策制度進行詳細考述基礎上,重點對日本古代對策文的文體特征及其流變規律,唐代科舉類書東傳與日本古代的試策文學研究以及對策文對中國早期思想文化的攝入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整體呈現了對策文在日本古代文學和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孫士超 ·文化研究 ·17.8萬字
本書以檔案學理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為指導,通過文獻調查和實地調查,從白族大本曲非遺的現狀和建檔保護的現實需要入手,系統梳理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的總體思路,深入探討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的社會協同參與模式、白族大本曲非遺檔案資源共建共享平臺以及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的業務工作等問題。
王晉 ·非遺 ·12.6萬字
青銅峽巖畫是賀蘭山巖畫的一部分,從20世紀80年代被發現到現在,對其研究調查從未停歇。《青銅峽巖畫》就青銅峽巖畫的發現與分布、調查研究方法、題材與內容、制作方法等方面,對青銅峽巖畫進行了詳細記錄,并就四眼井巖畫、車汪溝巖畫、盧溝湖巖畫、口子門溝巖畫、砂石梁子山巖畫做了大量圖錄,通過巖畫拓片和線描圖生動再現了青銅峽巖畫的原貌。
王固生 ·地域文化 ·5.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