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輝煌又進入挫折與失敗,現在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如果可以肯定這是一種意義上的崛起的話,那么其文化層面的貢獻就在于對傳統文化的否定,以及對西方文化秉持拿來主義所帶來的混合文化的存在,現在需要我們來再一次專注自己的文化了。回到周易,回到春秋戰國,那里才是中華文化最豐盛的源頭。任何個人、群體和國家的最終成就都不可能超出其“文化基因”所規定的界限,他們的地位和存亡興衰,全部可以在文化基因之中找到深層的答案。本書就在探尋這種深層的答案。
絲工 ·中國文化 ·8萬字
走進13個瑞典家庭和他們所擁有的美的生活,深度呈現多種形式的瑞典幸福理念。曾主理兩屆諾貝爾晚宴的大廚為什么在小城開平價餐廳,連續14年為諾貝爾晚宴做花藝設計的大師如何看待“極簡主義”,華裔攝影大師怎樣在異國扎穩腳跟,連續“藝考”十年的畫家有怎樣的心路歷程?作家曾焱冰歷時4年,數次赴瑞典采訪,講述這些瑞典人的故事,走進他們的家,通過這些風格各異、既有煙火氣又充滿藝術感的家裝,我們將深切體會到主人的審美、人生理念和真實、自然的生活態度。除此之外,你可以看到在不同場景中,餐桌藝術家凱瑟琳娜獨樹一幟的12個餐桌設計案例,充分體現倡導自然、有機的北歐審美。
曾焱冰 ·隨筆 ·4.8萬字
在柬埔寨,風光秀麗的巴薩河畔,人們臉上常見神秘的微笑,但人口拐賣、赤貧、文盲,以及內戰的后遺癥亦如影隨形;當地人央求國際組織為其修繕寺廟,年輕的和尚卻對外面的世界蠢蠢欲動;來到這里的外國人,既有國際組織志愿者,也有自我流放者和淘金者……1998年,劉紹華加入“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提著一只皮箱便來到柬埔寨,在那里生活了兩年。之后,她以人類學家的視角、散文家的筆法寫下自己的柬埔寨記憶:這是一個迅速變化的社會,走向全球化的同時仍有美麗的“非現代性”殘存。這里是“天堂與地獄的寫實,就如同吳哥窟的石雕故事一般,上演著人世歷史中的喜怒哀樂、罪與罰、墮落與超脫”。
劉紹華 ·隨筆 ·5.7萬字
本書探討的主題是地質學對人類思想的重大貢獻——“深時”的發現及其理論淵源。地球歷史是一段古老、浩瀚而我們只能通過隱喻來理解的歷史。本書圍繞“時間之箭”(敘事歷史,方向性和獨特性)和“時間之環”(內在規律,周期和重復)的二分法,結合圖像學的闡釋,重新審視和解讀了“深時”思想在西方地質學領域三位先驅及其經典著作——托馬斯·伯內特的《地球的神圣理論》、詹姆斯·赫頓的《地球理論》和查爾斯·萊爾的《地質學原理》,由此重構了地球歷史的發展脈絡。
(美)斯蒂芬·杰·古爾德 ·文化研究 ·11.8萬字
本書由著名作家阿蘭·馬邦庫在法蘭西公學院的講稿整理而成,涉及非洲的文學寫作、文化甚至政治視野等多個方面。“黑人性”并不僅僅是黑人之間的事,更是一種重新思考黑人人文主義精神的方式。從黑暗走向光明,非洲經歷了漫長的斗爭,這八堂課表達了作者對非洲文化與全球文化和平相處的強烈渴望。本書也是一份綜合性指南,讓我們擺脫那些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其他誤解,擺脫西方殖民話語轉述,重新認識真正的非洲。
(法)阿蘭·馬邦庫 ·各國文化 ·9.8萬字
書架上的書是堆疊的沙袋,用以抵御遺忘的洪流。書簽、藏書票、書籍裝幀;二手書、私人藏書、特裝書、被遺棄的書;圖書館、書店、書展、讀書俱樂部……作為一件物品出現時,書遠不僅是承載內容這么簡單。我們與書相遇,衍生出一系列故事。從古老的莎草紙到如今的電子閱讀器,從書的紙張、氣味到書承載的記憶與情感,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資深書蟲湯姆·摩爾講述了與書有關的一切。時至今日,書籍依然有能力改變我們的生活。
(英)湯姆·摩爾 ·隨筆 ·8.9萬字
有人說,孤獨是21世紀的流行病。我們想方設法擺脫孤獨,它卻依然如影隨形。孤獨從何而來?人類注定與孤獨相伴嗎?歷史學家費伊·邦德·艾伯蒂認為,孤獨是一種現代情感。從宗教的衰落到工業革命,再到數字革命以來社交媒體與線上社區的蓬勃興起,孤獨觀念的演變史,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理解孤獨如何“被發明”,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何如今孤獨盛行。《孤獨傳》融合了文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與經濟學等,力圖還原孤獨的隱秘歷史與復雜意涵。本書的每一章聚焦孤獨的某種形態,探究孤獨與個人和社會、情感和身體之間的關聯。在書中,艾伯蒂旁征博引,梳理了19世紀至今的信件與日記、哲學文本、政治論述、醫學文獻等,研究了包括西爾維婭·普拉斯、維多利亞女王與弗吉尼亞·伍爾夫等人的經歷,并分別探尋青少年、獨居者、老年人、無家可歸者等不同人群的孤獨體驗。孤獨不僅是一種個體感受,它還與婚戀、醫療、教育、養老、社會福利等議題息息相關。從更宏觀的角度,《孤獨傳》審視現代社會如何被孤獨改變,幫助人們學會與孤獨共存,以平和澄明之心面對自我與世界。
(英)費伊·邦德·艾伯蒂 ·隨筆 ·16.3萬字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塾師教導幼童的重要教材,是昔日知識分子重要的知識資源,深刻影響著他們成長。合共約二千七百多字,是古人用來識字的書目;同時,涵蓋道德、文化及歷史基礎知識的教育。古人在識字及獲得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寫作及研讀經典。
饒宗頤主編 區志堅導讀 ·中國文化 ·14.1萬字
風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是中國風箏協會官方出品的第一本風箏科普圖書。全書共7章,分文化篇、放飛篇和制作篇。文化篇講解了中國傳統風箏的起源、發展過程、種類和流派,讓讀者了解風箏相關的文化知識;放飛篇講解了如何放飛風箏以及放飛風箏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讓讀者可以用正確的方法,安全地將風箏放飛;制作篇講解了風箏扎、糊、繪三項基本技藝,然后系統講解了“干”字、“來”字、“田”字風箏的制作案例。
范軍主編 ·中國文化 ·2.6萬字
本書講述我國自先秦到明朝不同歷史時期的沿海文化、航海活動以及海權思想的演進。在古代中國里,以耕戰和耕讀為代表的江河農耕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以軍馬同體及牧戰合一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與之互動交替,而沿海文化則處于邊緣,未入傳統史學的主流。作者擺脫了傳統史觀,從陸地出發,放眼海洋,跳出舊觀念的束縛,從農耕文化轉向海洋文化。本書梳理了2000余年18000千米海岸線上的歷史變遷,描繪了史詩般波瀾壯闊的航海活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航海景象。作者胸懷世界格局,深挖史料,結合考古成果,對比了東西方兩個截然不同的大航海時代,探究“海權”思想對統一不同經濟體、整合跨海域的超級經濟世界,以及國家現代化轉型的推動作用,展現出中國與世界互動的大航海景象。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19.4萬字
從在樹林中筑巢的類人猿到依靠木材生火、搭建住所、制作工具和武器的早期人類;從車輪和木管樂器的結構設計,到紙張和印刷機的發明……人類成功的關鍵在于我們與木材的關系。羅蘭·恩諾斯結合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建筑學、工程學等領域的知識,將木材與文明深度融合,重新詮釋了人類史,讓我們了解到木材的獨特屬性如何對我們的身體、思想、社會生活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以木材為中心去看待世界,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想明白我們是誰、來自哪里、將前往何方。
(英)羅蘭·恩諾斯 ·文化史 ·14.1萬字
17—18世紀,當“中國風”吹到歐洲,“中國”便成了歐洲人關注的焦點。孔子及儒家經典被引入歐洲,孔子被稱為“哲學家”,儒學被稱為“哲學”。歐洲人這才發現,中國人除了有絲、瓷、茶,還有歐洲人所說的那種“哲學”。隨著理性的上升,“哲學”的地位日益提高,以理性取代神性、取代宗教,而與神學平起平坐了。不僅如此,“哲學”還賦予國家絕對精神,使得國家觀念成為絕對精神的集中反映。作為國家主義的代表,孔子的歷史地位與歐洲的國策密切相關。作者回應了黑格爾提出的中國“非歷史”這一命題,反思謝林中國“非神話”的論斷,回顧了一個中國人對孟德斯鳩的啟示,再現伏爾泰與孟德斯鳩關于中國思想文化的辯論,分析了尼采的精神變形,講述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中,經歷了軍事革命、經濟革命的歐洲人,在思想文化轉型期,對中國思想、中國文化、中國器物的追捧,以及在思考“歐洲向何處去”的問題時,歐洲人對中國儒學、道學等思想的吸收與評判,分析了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下,歐洲人對國策、國家道路如何做出方向性選擇。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19.6萬字
稱日本為“現代”社會意味著什么?對不同時期、不同群體的日本人來說,“現代”一詞又意味著什么?《現代日本》聚焦于日本自19世紀中期至今在歷史、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變遷,追溯了日本與現代性之間復雜而又創造性的對接,澄清了一些誤解。此外,作者還探究了太平洋戰爭前的日本和戰后日本之間的連續性,對戰后日本的矛盾與分裂心態進行了尤為精彩的解析。
(英)克里斯托弗·戈托—瓊斯 ·各國文化 ·7.5萬字
博爾赫斯筆下博聞強識的富內斯和部落老人篝火旁的娓娓道來,我們稱之為肉身的記憶;石洞壁上的楔形文字和哥特教堂矗立的尖頂,我們稱之為礦石的記憶;然而散發出最濃郁的知識芬芳和銘刻下最雋永的歷史選擇的,卻是紙張書籍上的文字,我們把這種最美好的形態稱作植物的記憶。《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是艾柯關于愛書藏書的總結,橫跨歷史、文學、美學與科學的多元向度,暢談奇書逸事,關于書的意義與價值,關于閱讀的必要,關于愛書人無可自拔的執迷。從對紙質書籍本真的熱愛到對電子書自我認同的奇想,從對藏書世界奇聞異事的精彩講述到對一本古書撲朔迷離的起源的細致考察,艾柯對于書籍的熱愛有著一種傳教士的熱忱,相信愛書教的虔誠信徒們定可以在他的這本書中找到真義。
(意大利)翁貝托·艾柯 ·隨筆 ·11.8萬字
《日本文化》是鈴木大拙代表性的禪學著作,開啟了西方思想界了解東方文化的大門,使得西方世界開始對日本佛教產生興趣,也刺激了日本人對佛教的再度關注。《禪與日本文化》由鈴木大拙在美、英各大學講授“禪與日本文化”課程的講稿整理而成,旨在向西方人士闡釋禪宗如何深刻影響了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內容涵蓋了代表日本民族文化特點的藝術、儒教、武士道、劍道、俳句、茶道以及對自然之愛。鈴木大拙認為,禪在日本人的性格塑造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整個大和民族的文化都與禪息息相關,離開了禪,也就無法真正理解日本文化的精神內涵。
(日)鈴木大拙 ·各國文化 ·15.7萬字
在物質生活高度繁榮的今天,人們時常被外物所累,“想”回到相對貧乏的過去,重回人與物的和諧關系。為什么柴火灶比煤氣灶燒菜更香?為什么自行車比汽車似乎更能承載?為什么爐子比暖氣更暖人心?這種對過去生活的羅曼蒂克的想法值得玩味。作者王小偉琢磨了一種恰當的、刻畫生活的手段,從懷舊的影像中梳理內心,透過自身的經驗和長輩的回憶,回顧八九十年代以來我們熟悉的技術人工物(俗稱“東西”)是如何生滅的,試圖解釋為什么在之前的歲月物件是如此金貴,仿佛家庭成員,而現在的物件變成了純粹的商品,不再需要人花心力照顧,只剩下干癟的使用價值。這或許反映了人們生活底層的邏輯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本書中所談論的諸多技術物是“70后”“80后”和“90后”共同的回憶,有些是比較單純的設備,比如電視、手機,有些是直接和生活相關的技術產品,比如住房和穿衣,還有飲食。王小偉以技術哲學為基,打破學術和文學的壁壘,寫下這本以日常用品為主角的小書,刻畫一段我們共同走過的集體歷史。
王小偉 ·隨筆 ·8.4萬字
隨著信息技術和教育的發展,人們現在面對著越來越大量的信息,這使得人們在自戀的和誤導性的知識平等主義立場上對任何事件信口開河。今天,所有的人通過WebMD(美國健康醫療服務網站)和維基百科都可以了解所有的事,每個普通人都認為自己擁有和醫生、外交官一樣的知識。所有的聲音,即使是最荒謬的,也要求被平等地考慮,而對立的態度則被認為是精英主義。本書作者指出,反對專家運動的發生有很多原因,包括網絡的開放性,高等教育中的“顧客至上”思維,以及新聞產業的娛樂化。詭異的是,信息的民主傳播,而非受教育大眾的培養,反而開始產生一批一知半解的、憤怒的公民,他們公開指責智識的完善。這與美國歷史上由來已久的反智主義思潮不謀而合。作者認為,當今抵制專業知識和學習的現象,使普通民眾相信沒有人比別人懂得更多,這使民主機構面臨墮落為民粹主義(平民主義)或技術專家治國的危險,而最糟糕的是二者的結合。2017年美國大選后,這一局勢變得更加惡劣。本書為西方民主在信息時代能否穩固和長存敲響了警鐘。
(美)托馬斯·M.尼科爾斯 ·各國文化 ·14.6萬字
臺北,曾經是一個湖,而今已由水城變為一座陸城。2010年作家舒國治出版《水城臺北》,謝海盟讀后深受啟發,于是風雨無阻地在臺北城整整走了七年,每日步行至少五個小時,踏查臺北城殘存的水路痕跡,打撈出那些被掩埋、已消失的河流,告訴它們,你的名字叫什么?憑借實地踏查與嚴謹考據所展開的“找河之旅”,不僅記錄下掩埋在現代都市底下的“水城臺北”,也復活了河神曾經見證、如今已被人們遺忘的城市歷史和島嶼記憶:萬盛街的如火歲月、三毛的舒蘭街、王文興的紀州庵、牯嶺街95巷、上埤的浮水蓮花、東西神大排、舒暢公公的如意新村、郭松棻筆下的溫州街、大安支線的黃金歲月、帶著無數臺北人記憶的瑠公圳……《尋找河神》是一個年輕人對所在城市的深情凝視,克制中有孤意,冷峻下見深情。它既是一部豐富詳實、極具啟示的城市河流志,思考人與土地、人與建筑的關系,探尋何為理想城市及實現路徑,也是一本探索城市人文記憶的思想隨筆,這是《尋找河神》在自然與人文方面的雙重書寫意義。
謝海盟 ·隨筆 ·15.8萬字
《中國文化的命運》是梁漱溟長子梁培寬先生整理編輯的梁漱溟有關中國文化及其精神的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開出版的遺稿,時隔七十年之后第一次呈現給讀者。本書主要圍繞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響展開,并用中西比較的視角,觀察兩種文化的根本不同,梁先生幾十年前的見解遠超今人庸論。本書可為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提供一個最有價值的讀本。
梁漱溟 ·文化評述 ·8.9萬字
《北京的胡同》一書,以獨特的視角帶領讀者漫步于北京老城區的幽深巷弄之間。書中細膩描繪了胡同的古樸風貌、錯落有致的四合院,以及胡同里獨有的生活氣息和鄰里溫情。通過胡同的變遷,反映了北京城的歷史脈絡與民俗風情,讓讀者在字里行間感受到那份濃郁的老北京韻味和獨特的城市記憶。
楊天杰 ·隨筆 ·2.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