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另辟蹊徑,以民國歷史為考察的入手點,重點關注宏觀歷史下的社會變遷與其中微觀層面的群體或個人行動間的相互關系,進而探索歷史事件與歷史趨勢的社會學意義。因此可以說,本文集是有關民國時期西部民族地區社會史研究的匯編,其中蘊含著社會學研究者以史為鑒的現實關懷。
菅志翔 馬戎主編 ·社會學 ·17.8萬字
本書詳細記錄了語言學家丹尼爾·埃弗雷特與巴西中部亞馬孫地區的皮拉罕人部落共處的非凡經歷和發現。他發現皮拉罕人的語言不僅顛覆了現有的語言學理論,還反映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皮拉罕人沒有計數系統,缺乏固定的顏色術語,不認可戰爭和個人財產的概念,他們完全活在當下。埃弗雷特與皮拉罕人共同生活了七年。他對這段旅居生活描述是一次引人入勝的語言探索,對現代語言學理論提出了質疑。本書也是一部人類學調查、探險故事和引人入勝的回憶錄。本書以非凡的敏銳性和開放性寫成,從頭至尾都引人入勝,對語言、思想和生活的本質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美)丹尼爾·L.埃弗里特 ·人類學 ·18.5萬字
孩子逆反,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是困繞著數以千萬計父母的家教難題!本書既有對孩子逆反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又有糾正孩子某一方面逆反的重點突破;既對孩子各種逆反原因進行刨根問底的分析,又對如何融解孩子逆反心理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在本書的幫助下,家長們會科學地指導孩子度過“多事”的青春期,逆反而造成的親子間的“代溝”,使孩子變得尊師重教、珍惜友誼、愛學樂學、理智平和;使孩子以健康的心態,意氣風發地獲取學業上的成就,迎接未來人生的燦爛——這正是廣大為孩子的逆反所困擾的父母們的迫切愿望。
肖福新 ·教育 ·7萬字
《文學與美國的大學——為捍衛人文學科而作》是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思想的開山發軔之作。本書對人文主義概念進行了系統的探究與梳理,指出“人文主義”一詞實際上意味著信條與訓練,從而與提倡博愛的“人道主義”概念有所區別。白璧德在本書中提出,人道主義思潮導致大學人文學科教育盲目熱衷科學與進步,為了糾正這種弊端與偏差,需要廣泛地應用比較和歷史的方法研究古典作品,捍衛人文傳統;此外,大學事實上所應代表的是對學問的消化吸收,以及文化的永恒不朽。
歐文·白璧德 ·作品集 ·12.3萬字
本書在梳理高等教育生態學基本原理和規律的基礎上,分析了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結構、環境和功能,并建立了從宏觀到微觀的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層級構成,從高等教育系統的內部要素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出發對高等教育系統失衡導致的生態危機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可供參考的教育生態調控對策,最后落腳于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建構了系統的高等教育生態學的學科分析框架,對學科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貢獻。
張智雄 陳中 劉劍群 郭麗君 ·教育 ·19.4萬字
本書分為四章,主要內容包括:影視音樂傳播現狀研究、影視音樂傳播的功能體現、影視音樂傳播經典案例分析、影視音樂傳播影響及意義。作者基于音樂的情感性、連貫性與節奏性,以音樂本體為出發點,進行以視聽語言、傳播學為理論基礎的影視音樂傳播研究,并結合影視藝術發展歷程中的經典案例,對音樂在影視作品傳播過程中的具體作用進行分析,探尋音樂藝術在影視作品中所進行的視聽化二度創作是如何選擇合適的方式、合適的段落以及合適的手法參與其中,完成影視藝術作品的終極傳播鏈條的。
伊麗媛 ·新聞傳播 ·7.3萬字
國運即是人運,大國方有大民。從新華社記者到著名戰略咨詢專家,王志綱的腳步丈量了中國的每一寸山河,合作對象囊括了各個行業的風云人物。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歷萬端事,閱萬般人。《大國大民》正是脫胎于這段獨特的人生閱歷,每至一地,從歷史文化溯源,從身邊人物觀察切入,最終落腳于區域的未來發展。一部寫透中國人國民性格的力作,一部幫助理解中國歷史文化、風俗人情的閱世之書。
王志綱 ·民族學 ·22.2萬字
杭州天長小學優秀班主任周紅老師總結自己多年做班主任、輔導員的經驗,從班級管理、心理輔導、道德教育等方面全方位總結了做好小學班主任的寶貴經驗。全書系統完整,條理清楚,是進行班主任工作的極佳指南。
周紅 ·教育 ·17萬字
本書以青少年科學素質培養為內容主旨,對國際上科學素質教育發展背景、內涵表現進行介紹,并依托這些內容創建了系統化的科學素質實踐分析框架。借助該框架,本書著眼于國際視角,以10個國家及地區的青少年科學素質培養實踐為案例逐一進行分析,并依托這些案例的呈現,對國際青少年科學素質培養現狀和特征進行歸納。
李諾 黃瑄 李秀菊 ·教育 ·11.5萬字
本書聚焦中國大學與學科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力爭講好中國大學與學科建設故事。本書從《大學與學科》雜志總第5-10期中精選了9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建設和學科制度,包括對經濟學、交叉學科、智能學科等學科發展理論和實踐的介紹,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特色實踐等內容。
范海林 方方主編 ·教育 ·0字
本書從歷時和共時兩個層面對詞體進行考察,既有對中國詩體發展、詞體自身演進歷程的描述和梳理,又有對詞體語言面貌和美感特質的分析和總結,探討了詞之所以為詞、詞何以為詞等根本性問題,并對詞體在演進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特質及其表現出來的諸多語言現象進行闡釋。
李東賓 ·語言文字 ·24.7萬字
本書運用系統思維原理并結合數據統計分析、抽樣調查、文獻法、問卷調查與訪談等方法,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翻譯活動的社會運行為研究對象,部分環節以其他國家的方針、策略作參照,從服務于社會發展的角度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翻譯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系統思考,揭示問題背后翻譯活動社會運行的不合理環節或因素,提出相應合理的、科學性的建議,并在理論上予以深度分析和闡釋。內容涵蓋翻譯的生產過程、翻譯出版機制、譯者的道德約束機制、翻譯人才培養和中國圖書“走出去”。
魏清光 ·語言文字 ·19.5萬字
本書稿是法學專業和社會學專業教師的論文集。主要涉及和互聯網相關的法學類議題論文10篇,包括互聯網時代的知識產權保護、侵權責任、隱私保護、反壟斷、基層司法行政工作機制創新等方面的內容。社會學類的論文10篇,包括城市休閑的社會整合、網絡意見領袖的文獻述評、不同代青年群體網絡行為的共性與差異性研究、網絡化時代青年價值觀的變遷,《爸爸去哪兒》中的前臺和后臺、關于監控及操縱恐懼、大學生社交網絡自我表露行為的研究等8篇論文;另外還有對互聯網時代學生管理、翻轉課堂等內容的思考。
王秩龍 ·社科總論 ·17.1萬字
本書不僅是一本重塑認知的學習力進化手冊,更是一套直通世界名校的行動方案,也是當代求知者的全方位成長指南。作者姜方洲以自身名校求學和多年指導學生的經歷,完整呈現從中國陜南小城到哈佛,斯坦福、清華等世界頂級學府的躍遷軌跡,解密創辦估值逾40億元跨國教育集團的實戰智慧通過十余年耕耘的成功經驗,加之成千上萬名校學子的成長數據庫,為每一位進取者打造專屬的學習力飛輪。本書直擊動力缺失、價值迷茫、創新不足等成長痛點,圍繞學術增強、課外活動規劃、時間與壓力管理、專業選擇、項目創新、文書寫作等話題,幫助學子們鍛造未來競爭力,一站式解鎖名校錄取通關秘籍。
姜方洲 ·教育 ·13萬字
本書從閱讀與青少年成長的關系這個主題切入,以閱讀的環境與模式為思考基點,指向青少年精神發育成長,分析閱讀對人生的作用。其中,關于書房命名、送書、編書、主題書單、傳記閱讀、文摘的觸覺,以及閱讀節奏、閱讀沖擊力、享受閱讀、名人的青少年閱讀等內容,均是閱讀生活體驗與閱讀理論探索的結晶,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本書書寫隨筆化,語言、內容貼合青少年的生活實際,注重學術性與可讀性的結合,深入淺出。第四篇中有一部分是中學生發表的閱讀隨筆,可供中小學生參考。
江富軍 ·教育 ·17.2萬字
鄂西南山區是湖北省境內經濟發展較落后地區,另一方面,鄂西南山區又是湖北省境內生態環境相對較好的地區。清代是鄂西南山區資源開發、經濟增長和環境演變的重要階段。本書試圖通過研究不同區域社會的生存方式、社會形態的演變及其與生態環境的互動關系,有助于深刻認識在中國這樣一個疆域遼闊、多民族、多文化形態的文明古國,文明演進與環境變遷的復雜關系。通過考察清代鄂西南民族地區社會演變過程中的人地關系問題,探索山區生態環境對區域社會發展的制約作用和地域社會特性的根源,研究不同社會力量在社會變遷和環境演化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探討了區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區域生態環境的能動作用。相關研究對認識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和社會發展模式的多樣性,堅持少數民族山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歷史借鑒。
陳新立 ·社會學 ·36.5萬字
《中東問題研究》是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主辦的國內唯一一本專門以中東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術集刊,涉及中東政治、中東經濟、中東文化、中國與中東國家關系等內容。自創刊以來,已連續出版5期,自本輯起(即2017年第2期)更名為《中東研究》,本輯共收入13篇文章,圍繞當代中東政治、中東社會史、埃及史研究展開論述。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編 ·社會學 ·17萬字
本書以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為依托,收錄了近300個有代表性的漢字,從造字本義、歷史文化、神話傳說等角度解說漢字的神奇。為方便讀者快速、準確地掌握漢字的字形、字義,本書精心為每個漢字配置了插圖,并按字形演變的歷史順序依次列舉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字體,圖文并茂,講解深入淺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詳細介紹漢字源流、歷史文化內涵的工具書,是讀者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之佳選。
于童蒙編著 ·語言文字 ·26.3萬字
本書以俄漢語政治訪談為研究對象,比較系統地研究和討論政治話語的問題。作者首先對相關概念、研究概況、相關理論、研究方法做了界定、介紹和梳理。在此基礎上,討論了俄漢政治訪談的整體結構(開端、主體和結尾)和話輪轉換機制(打斷現象)、俄漢政治訪談的意向性俄漢政治訪談的政治文化語境等問題。
盧婷婷 ·語言文字 ·19.7萬字
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突變論、協同論、耗散結構論、非線性動力學及混沌理論等新思潮數十年來方興未艾,為社會科學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更復雜的研究工具,社會系統復雜性和社會科學新方法的探索隨之成為現實的緊迫任務。本書旨在嘗試探索二十世紀以來復雜性運動和復雜性科學理論研究中蘊含著的深邃的方法論思想,以及在這些方法論思想影響下,社會科學狀況和研究方法可能或應當產生的變革。作者力圖在本書中給出一個理解社會的性質、演化及發展規律的新方法論立足點,以使即將來臨的社會科學方法的變革更加符合社會客觀實際。具體來說,本書的第一部分探索了復雜性運動的進程和方法論思想,突出地討論了跨越層次相互關系的新世界觀;第二部分重點將跨越層次的新世界觀移植到社會領域,進而推出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反思和新的突破;第三部分探討了跨層次新思維模式及其在社會演化或進化等具體問題研究中的運用;最后謹慎地提出了大數據時代的社會規律與人文價值協調的方法論。
王志康 ·社科總論 ·1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