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勇于任事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竢村退叟,是鴉片戰(zhàn)爭時期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生于福建侯官。

林則徐幼時家教甚嚴。14歲中秀才,入學福建鰲峰書院國內(nèi)鰲峰書院有多座,如湖南嘉禾鰲峰書院,四川陵州鰲峰書院等等。此鰲峰書院系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福建巡撫張伯行創(chuàng)建于福州九仙山鰲峰北麓。初有書舍一百四十間。每年報考生、童五六千人,錄取三百人左右。考課以制義為主,附試古文、經(jīng)史。校刊先儒遺著五十五種。康熙至道光初年(1821年左右),歷任督、撫常到書院講課、考課、頒書,修訂章程。清乾隆、清嘉慶年間(1796—1820)常開講座,請院內(nèi)外學者主講經(jīng)史。首任山長蔡璧,漳浦人,拔貢,曾任羅源縣學教諭。在教學上主張以古圣賢為榜樣,以器識為先。書院為閩臺文化重要策源地。現(xiàn)在福州師范校內(nèi)。林則徐在此苦讀七年。鰲峰書院到道光年間,學術(shù)思想已非創(chuàng)始人張伯行時期那樣獨尊程朱理學,而是兼收并蓄,經(jīng)常有院內(nèi)外學者來講學。嘉慶九年(1804年),林則徐中舉,當年參加會試不第。后任閩撫張師誠幕賓。1809年仍未考中進士。張師誠1810年入覲,力勸林再考。次年林以殿試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中試進士,改庶吉士,時年27歲。在京七年,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黃爵滋(1793—1853),字德成,號樹齋,江西宜城人。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禁煙名臣。官至禮、刑二部侍郎。嘉慶十三年(1808年),入府州府學,學業(yè)大進。十七年縣試名列第一,翌年以郡稟生考取拔貢。二十四年,參加江西鄉(xiāng)試中舉。道光三年,會試成進士,入選翰林院、授庶吉士。六年散館授職編修,不久充國史館協(xié)修、武英殿纂修、總纂官。其間,常與友招客論文,飲酒賦詩,并同宣南詩社成員詩酒往還,在京漸有詩名。八年,受為江西鄉(xiāng)試副考官,閱卷二十幾晝夜,幾成目疾。十二年,充會試同考官,授福建省監(jiān)察御史。第二年,受命典山東鄉(xiāng)試。十五年升鴻臚寺卿。十八年六月,他上《嚴塞漏卮以培國本疏》,極言禁煙。引發(fā)關(guān)于鴉片弛禁的討論。等提倡經(jīng)世致用之學。1816年以翰林院編修派充江西鄉(xiāng)試副主考。1819年,又派充云南鄉(xiāng)試主考。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2月)返京,參加過兩廣總督陶澍創(chuàng)辦的“宣南詩社”所謂“宣南”,是指明清北京城宣武門以南的外城。詩社由嘉慶七年壬戌科(1802年)的進士陶澍、朱葉、顧莼、夏修恕、洪占銓、吳椿等組成。 詩社一度中斷,1814年由董國華出面再組,參與者較多,著名思想家魏源 (1794—1875) 此年入京,亦有詩記載其事。早在雍正、乾隆時期,居京外籍官紳紛紛建立會館,接待各省進京會試舉人,漢族京官的宅邸不斷增多,附近琉璃廠書肆、古董店、字畫和文具商鋪林立,宣南于是成為清代人文薈萃之地。這一特殊的交往本身對當時士林及學術(shù)詩文風氣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成員多為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籍的士大夫。鴉片戰(zhàn)爭時已名存實亡。,重視國計民生和改革。自二十五年起,先后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鹽運使、江蘇按察使、江蘇布政使。任上注意農(nóng)田水利、整頓鹽務(wù)、興辦河工、籌劃海運,采用勸平糶、禁囤積、放賑濟貧等措施救災(zāi)撫民。道光十年(1830年)放湖北布政使。此年在京期間與友人黃爵滋、龔自珍、魏源等過從甚密。次年又任河南布政使,未幾又升東河河道總督。其間,不辭勞苦,雖深惡官場腐敗,仍以國計民生為大計,積極鏟除弊端,親自實地查險山東運河、河南黃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黃河由山東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后黃河自然改道,由山東入海,證明林則徐的思路是科學的。道光十二年升任江蘇巡撫,和兩江總督陶澍共事,志同道合,相得無間,又常延請魏源商議興利除弊事宜。在江蘇巡撫任上,與陶澍會奏主張嚴禁鴉片、自鑄銀幣,解決銀昂錢賤問題。十五年,奉旨赴江寧接署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積極推行淮北“票鹽”制度。十七年入京覲見,奉旨擢湖廣總督。時鴉片已成為危及中國國計民生的嚴重弊害。

對鴉片一事,先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上卿許乃濟奏請變通禁例,弛禁鴉片。后有十八年鴻臚寺卿黃爵滋奏請厲禁鴉片。道光帝令各地督撫各抒己見。林則徐堅決支持黃奏,主張嚴禁,并在武昌開展禁煙運動。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奉旨入京覲見,進京途中,在直隸安肅縣與琦善相遇,后者以“無啟邊釁”相威脅,不為所動。抵京后為道光帝八次召見,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并節(jié)制廣東水師,查辦海口事件。

十九年正月(1839年)抵廣州。他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等傳訊洋商;令外國煙販限期交出鴉片。采取撤買辦工役、封鎖商館等措施,迫使英國駐華商務(wù)監(jiān)督義律(Charles Elliot)和煙販們交出英國躉船上的全部鴉片。農(nóng)歷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門海灘銷煙。20天中(除端午節(jié)一天)銷毀鴉片19 179箱,2 119袋,共計2 376 254斤。在銷煙期間,林則徐積極了解外國情況,組織翻譯西文書報,供制定對策、辦理交涉參考。所譯資料如《四洲志》、《華事夷言》、《滑達爾各國律例》、《澳門新聞紙》等,成為中國最早介紹外國的文獻。林也成為最早較多地了解外國情況的中國士大夫。為防范外國侵略,林則徐大力整頓海防,積極備戰(zhàn),購置外國大炮加強炮臺,搜集外國船炮圖樣準備仿制。他堅信民心可用,組織地方團練,招募水勇,操練教習。當年七月,因義律不交出殺害中國村民的英國水手,又不肯具結(jié)保證不再夾帶鴉片,林則徐下令斷絕澳門英商接濟。義律首先挑起了未經(jīng)宣戰(zhàn)的九龍炮戰(zhàn)和穿鼻洋海戰(zhàn)。中英首次交鋒,成敗至今仍有爭論。十一月,林遵旨停止中英貿(mào)易。在覺察到英國蓄意要發(fā)動戰(zhàn)爭后,據(jù)西方傳來的消息先后數(shù)次奏請令治海各省備戰(zhàn)。但是,從總體上而言,林則徐并不認為英國會發(fā)動對中國的全面戰(zhàn)爭,在思想方面,他是準備不足的。1840年(道光二十年)1月,林正式任兩廣總督。6月下旬,英侵華遠征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英軍攻粵閩未逞,改攻浙江,7月6日陷定海;8月中旬抵天津大沽外。道光帝恐慌求和,答應(yīng)懲治林、鄧等,英軍南返。10月林則徐被革職,留粵備查問。此后林仍奔走查看要隘,籌募壯勇守衛(wèi)廣州,反對欽差大臣琦善畏敵求和。曾向主持粵戰(zhàn)的奕山上防御建議,不被采納。二十一年三月,林受命赴浙江協(xié)辦海防。在浙積極籌議戰(zhàn)守。五月,廣州方面戰(zhàn)敗,奕山簽訂《廣州和約》。六月二十八日,道光帝以廣東戰(zhàn)敗,歸咎前任,革去林四品卿銜,從重發(fā)往伊犁充軍。途經(jīng)鎮(zhèn)江,授舊友魏源以《四洲志》及有關(guān)外國資料,囑撰《海國圖志》。去伊犁途中又奉旨治理黃河。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抵伊犁。倡導(dǎo)水利,開辟屯田,整飭邊疆防務(wù)。二十五年(1845年)十二月被重新啟用,任陜甘總督,次年轉(zhuǎn)任陜西巡撫。二十七年升云貴總督。曾先后平息和鎮(zhèn)壓西北、西南民族沖突和人民起義,整頓云南礦政。二十九年病辭歸籍(福建)。三十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十月抱病啟程,十月二十二日病逝于普寧縣行館。贈太子太傅,謚文忠。

在近代史上,林則徐是一位既有定論又有爭議的人物。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時間:2015-04-22 14:30:5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shù)字版權(quán)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quán)上海閱文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制作發(fā)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松县| 玉田县| 丰都县| 扬州市| 广丰县| 察隅县| 武强县| 宁安市| 福清市| 渝中区| 门源| 沛县| 新化县| 工布江达县| 秦安县| 武邑县| 湖北省| 宁明县| 泽州县| 大城县| 自治县| 开化县| 双城市| 澳门| 怀柔区| 吴桥县| 洪江市| 乌苏市| 鄄城县| 区。| 洪湖市| 宜兰市| 集安市| 黄梅县| 伊吾县| 吉林市| 沙雅县| 土默特左旗| 余庆县| 巍山| 连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