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鴉片戰爭沒能真正打開中國的大門

表面上看來,英國人終于以戰爭的形式打開了中國的打門。自1793年英使來華事件開始,英國和中國的沖突已不可避免。西方現代文明對傳統的中國文明的挑戰,其推動力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擴張。因此,鴉片問題只不過是一個并不堂皇的借口。林則徐的禁煙也只是觸動雙方基本矛盾的一個機關。林則徐不應該負、也負不起中英戰爭的責任。

現代英國有一個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運用了現代科技文明和經營管理方式的現代經濟體制,又有一套建立在社會契約和民主自由基礎上的法權體制,其巨大的生產力能力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經濟生活之上的傳統王朝統治無法比擬的。資本主義的擴張性和資本主義精神的進取性和泱泱帝國的封閉、自負形成直接的碰撞,這些都不是清廷上下所能認知的。

林則徐以經世致用之精神,盡了最大努力維護王朝的利益和聲譽,處在中西對撞的最前沿而堅定地以一種他認為最合理的方式處理危機,其行為在這么一個大背景下已不能簡單地以功過論之。他所受的教育,他所處的國內政治、社會環境,本應是他處理鴉片問題的主要資源,最后因為面臨如此強大而新型的對手,從而使他的文化背景成為他的阻礙。他沖破這些阻礙的努力仍然證明他是當時中國士大夫中最為清醒者,雖然他是否真的具有開放性思維仍然還是值得懷疑的。

雖然,作為鴉片戰爭的結果,中國被迫開放港口,割讓香港島。但是,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后,清廷上下對于從陌生世界過來的敵人,仍然是認識不清,或者完全沒有什么明確的認識。他們不僅沒有明確的認識,而且也沒有意識到鴉片戰爭到底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開埠后的香港鴉片戰爭開始后直到戰爭末期的1842年2月17日、5月1日和5月15日,道光帝才連續三次下旨詢問英國問題,一方面,表明清廷反應非常遲鈍,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清政府在最后關頭不得不放下架子,由藐視對手到探詢對手情況的心態轉變。比如,道光帝從在浙江作戰的奕經那里知道英軍里面居然有“黑夷”、“克什米爾回民”等各族軍人后,注意到英軍“并非一國之人,系由各處湊集雇募前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5冊,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6頁。這些信息顯然不同于傳統上清廷對英國是中國朝貢國的定義。于是,1842年5月1日,道光帝下令奕經等具奏回答八個問題,其中包括: “英吉利(加口字旁)國距內地水程,據稱有七萬余里,其至內地所經過者幾國?”、“克食米爾(原文如此)距該國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該國向與英吉利有無往來,此次何以相從至浙?”、“其余來浙之孟加利(加口字旁)、大、小呂宋、雙英(鷹字之誤)國夷眾,系帶兵頭目私相號召,抑由該國王招之使來?是否被裹脅,抑或許以重利?”同上書,第5冊,第222頁。經過審問英國戰俘,這些問題得到了較為準確的答案。道光帝還沒有收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前,5月15日,他又迫不及待地諭令臺灣總兵達洪阿就如下問題審問駐臺灣軍隊所獲英軍戰俘: “究竟該國地方周圍幾許?所屬國共有若干,其最為強大不受該國統屬者共有若干?又英吉利(加口字旁)至回疆各部有無旱路可通,平素有無往來?俄羅斯是否接壤,有無貿易相通?此次遣來各偽官,除噗鼎喳系該國王所授,此外各偽職是否授自國王,抑即由帶兵之人派調?”同上書,第5冊,第264—265頁。

直到戰爭結束,中國朝廷和官僚集團對敵人的認識仍然是“風聞”、“傳言”一類,并無有計劃地了解“夷情”的準備和工作。在如此不對等的信息狀態下,中國的戰敗,也就是必然的了。林則徐在戰爭前積極搜集的夷務資料,以《洋事雜錄》輯之。后來魏源從林則徐的資料中汲取大量營養,編纂《海國圖志》。可惜的是,這些努力,都是官僚集團中較為開明的個人的努力。從1842年以后沿海開放口岸的紳民和地方官極力反對洋人入城和朝廷拒絕洋人進駐北京的實際對外態度來看,鴉片戰爭沒有打開中國人的心扉。

§§第二章 用地圖打開帝國的視野:魏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名山县| 土默特左旗| 台安县| 温泉县| 安化县| 尼勒克县| 古田县| 正阳县| 杭锦旗| 得荣县| 元朗区| 闵行区| 万安县| 桃园县| 突泉县| 新密市| 六安市| 阿拉善右旗| 岑溪市| 桂东县| 耒阳市| 琼海市| 伊通| 河北区| 隆德县| 华蓥市| 苍梧县| 青岛市| 伊金霍洛旗| 河西区| 宁南县| 林口县| 嘉峪关市| 湘乡市| 威宁| 石渠县| 双城市| 和龙市| 金塔县| 大邑县| 灵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