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73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序一 沉潛于方法論探索
- 序二 宗教緣何如此難解?
- 第一章 引論
- 第一節 學術史研究的歷程:回顧與反思
- 第二節 宗教現象學的基本問題
- 第三節 宗教學學術史的倫理問題研究
- 第一部分 宗教現象學的問題與方法
- 第二章 荷蘭—斯堪的納維亞學派的宗教現象學
- 第一節 蒂勒與商特皮
- 第二節 克瑞斯騰森:“現象學家應該虛己”
- 第三節 索德布魯姆的“圣俗之分”
- 第三章 奧托:從“神圣”到“圣秘”的現象學還原
- 第一節 “圣秘”:純粹的神圣
- 第二節 “圣秘”的諸要素
- 第三節 “圣秘”的結構與特征
- 第四節 奧托的宗教現象學方法
- 第五節 宗教學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 第四章 舍勒:宗教語言與現象學表述進程
- 第一節 “絕對域”與神圣價值
- 第二節 “宗教行為”
- 第三節 “遮詮神學”與現象學的本質直觀
- 第四節 “宗教與形而上學的整合體系”
- 第五節 現象學的自負與現象學的謙卑
- 第五章 海德格爾:“形式指引”與宗教生活現象學
- 第一節 “形式指引”
- 第二節 形式指引與基礎存在論
- 第三節 詮釋學“嫁接”于現象學
- 第四節 宗教生活現象學
- 第六章 凡·德·列歐:宗教的類型學與詮釋學
- 第一節 “宗教”“現象”與現象學
- 第二節 “理想型”與宗教類型學
- 第三節 “同感”“領悟”與宗教現象學的詮釋學路線
- 第四節 從方法論角度看列歐的宗教現象學的特點和成就
- 第七章 伊利亞德:神圣時空與宗教現象的結構
- 第一節 整體的神圣
- 第二節 “顯圣”“神圣時空”與“象征”
- 第三節 “宗教人”
- 第四節 “范型”“結構學”與“形態學”
- 第二部分 宗教學學術史的倫理之維
- 第八章 狄奧多若:“身論”與“人格”概念的起源
- 第一節 本體論類比與狄奧多若的“身論”
- 第二節 “身”的三重玄義與“人格”概念的起源
- 第九章 奧古斯?。骸稇曰阡洝芳捌鋫惱硭枷?/span>
- 第一節 奧古斯丁與《懺悔錄》
- 第二節 原罪論、惡非實體論、意志論道德心理學
- 第十章 波愛修:道德必然導向宗教
- 第一節 哲學的慰藉
- 第二節 道德必然導向宗教
- 第三節 古典時代與中世紀的思想橋梁
- 第十一章 阿奎那:《〈倫理學〉評注》與亞里士多德倫理學
- 第一節 阿奎那與《〈倫理學〉評注》
- 第二節 人性論、自然法與美德倫理
- 第十二章 施特勞斯:“猶太問題”與新保守主義宗教倫理
- 第一節 猶太問題與施特勞斯的政治哲學
- 第二節 新保守主義的宗教倫理
- 第三節 新保守主義與新宗教右翼結盟的宗教倫理基礎
- 第十三章 桑德爾:宗教與政治中的道德問題
- 第一節 宗教與美國政治中的道德爭論
- 第二節 千禧年主義、奧古斯丁傳統與政治倫理
- 第三節 桑德爾:公民共和主義與政治中的道德問題
- 第十四章 審慎與尊重他者:宗教學的倫理立場反思
- 第一節 繆勒:譯名之爭與宗教對話倫理
- 第二節 多重參與和尊重他者:重審耶佛對話的三種模式
- 第十五章 結語
- 第一節 宗教現象學的理論得失及其學術影響
- 第二節 宗教倫理問題研究的若干結論
- 參考文獻
- 索引
- 跋 更新時間:2021-03-19 18:09:09
推薦閱讀
- 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中國儒道釋典籍之翻譯與詮釋
- 思源探新:論宗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 神圣與瘋狂:宗教精神病學經驗、理性與建構
- 中國宗教與文化戰略
-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方立天文集·第五卷)
- 聽南懷瑾講佛學
- 宗教社會學
- “天會”與“吾黨”(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論叢)
- 宗教社會學:范式轉型與中國經驗
- 中國佛教(方立天文集·第一卷)
- 中國民間宗教簡史
-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2013)
- 山東道教史(上冊)
- 房龍三部曲:圣經的故事
-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 世界佛教通史(第11卷)越南佛教:從佛教傳入至公元20世紀
- 宗教問題探索:2011~2012年文集
- 宗教問題探索:2013—2015年文集
-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方立天文集第六卷)
- 中國佛學(2015年總第38期)
-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 中國佛學(2021年總第49期)
- 中國佛教文化
- 海外華人文獻與中華文化傳承:新馬德教紫系研究
- 明清民間宗教思想研究:以神靈觀為中心
- 源于猶太教的理性宗教
-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方立天文集·第六卷)
- 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1949-2009)
- 澳門宗教報告
- 宗教人類學(第3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