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學學術史問題研究
- 朱東華
- 2522字
- 2021-03-19 18:08:53
序二 宗教緣何如此難解?
朱東華博士嘔心瀝血數載,撰成《宗教學學術史問題研究》一書,邀我作序。我對宗教學學術史涉獵甚少,實無力為朱君這部力作撰序。然而,作為朱東華在清華大學哲學系工作的同事,我又深感卻之不恭,乃細閱其稿,寫下數語,權充小序。
一
宗教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無論就時間的綿延或空間的廣袤來看,宗教都是人類社會的首要特征之一。人有宗教,而動物則沒有。因是之故,宗教從古到今,無論中外,都是一個熱門大話題?,F代人文學科誕生以后,宗教成為各門人文社會科學關注的對象。宗教學以宗教研究為己任,責無旁貸,挑起宗教研究之大梁。
宗教的歷史十分漫長。從原始宗教算起,宗教至少已經有了數萬年的流傳。即使后來出現的若干世界性大宗教也有兩千多年的發展和演變。宗教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歷史同步,它經歷了多種社會形態,對人類的思想意識、文化形態、心理素質、法律思想、政治制度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宗教既打上人類遠古社會的各種烙印,又隨著人類社會各階段的發展而不斷改變??梢哉f,宗教是人類社會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文化現象和文化載體,宗教的存在和影響將長期延續下去。
宗教的分布極為廣泛。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宗教千姿百態,各有千秋。迄今為止,宗教在一切社會形態、一切國家、一切民族、一切種族、一切階級和階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具有無可比擬的文化繼承性和社會適應性。當今世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然而與此同時,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各國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處于這樣的現時代,信仰宗教依然是當前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宗教的作用和社會影響有增無減。傳統宗教正在經歷自身的重大變革,新興宗教勃興,宗教多樣化傾向日趨明顯。
一般說來,人們對宗教并不陌生。神佛顯靈的傳聞、妖怪作祟的迷信、祭天祀祖的禮儀、驅邪趕鬼的巫術、五體投地的信徒、念念有詞的祝禱、晨鐘暮鼓的佛廟、香煙繚繞的道觀、巍峨壯麗的教堂……但凡提起宗教,這些現象就會浮現在人們的眼前,并在人們心中引起無限的遐想。然而,熟知非真知!誠如宗教學創始人麥克斯·繆勒所說:“成千上萬的人信心之誠篤可以移山,但若問他們宗教究竟是什么,他們可能張口結舌,或只能說說外表的象征,但談不出其內在的性質,或只能說說信心所產生的力量。”要想真正認識和把握宗教,這一重任要由宗教學這門人文社會科學來完成。
二
宗教的復雜性是認識宗教之難的根本原因。宗教學是一門現代人文社會科學,宗教現象學是宗教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宗教學也好,宗教現象學也罷,其學科發展的根本宗旨都是為了深入認識和理解宗教,深刻把握紛繁復雜的宗教現象。
從繆勒發表《宗教學導論》開始算起,宗教學的發展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在此期間,大批學者相繼而起,各樹一幟,推動著這門學問不斷向前發展。宗教學領域內百花競放,碩果累累,蔚為壯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各門科學之間的嫁接、交叉與融合,宗教學已經成為一個包含多個分支學科在內的學科群,其理論與方法呈現極為豐富的多樣性。朱東華的這本著作屬于宗教學學術史問題研究。宗教現象學是20世紀上半葉以至70年代國際宗教學界的顯學,其間涌現了一大批重要的宗教現象學家。與此同時,也形成了宗教現象學的學術史研究,夏普等學者即是其中的代表。但由于科學劃分的緣故,宗教學學術史研究者很少深入關注哲學現象學的運動,而哲學現象學研究者則很少關注宗教現象學的研究,這樣一來,宗教現象學與哲學現象學的關系就一直未能澄清。朱東華的著作能夠重視這個問題,并且能夠在廣泛、認真解讀哲學現象學和宗教現象學的原著基礎上,厘清“以奧托、列歐為代表的宗教現象學家”與“以胡塞爾、海德格爾為代表的哲學現象學家”之間的思想關系,從而闡明舍勒、奧托、列歐、伊利亞德等在宗教現象學發展史上的貢獻和地位,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在西方古典和中古思想研究方面,中國學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具有“重希臘、輕羅馬”“重古典時期、輕晚期希臘”“重哲學、輕宗教”的傾向。20世紀70年代之后,國際學界轉變了對古典晚期的態度并一直把研究的觸角延伸到了羅馬帝國時期以及整個中世紀。因此,如何在倫理思想史的整體敘事脈絡中,凸顯出宗教倫理的學術史進路,仍然是一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朱東華在有關宗教倫理學的學術史研究中,就貫徹了上述學術判斷。他能夠立足于倫理學整體發展的敘事脈絡,著重點明宗教倫理學發展的若干關鍵節點——說明波愛修是阿奎那和康德的思想前驅,說明阿奎那的倫理思想是調適亞里士多德主義和奧古斯丁主義的結果,說明奧古斯丁的意志論道德心理學代表了倫理學思想范式的重要轉變——這些結論的得出也是基于扎實、嚴謹的文獻解讀和譜系建構的工作,同樣值得肯定。
三
按照中國的學科體制,宗教學原為從屬哲學學科的二級學科。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宗教學獨立出來成為一級學科;而到了90年代末,教育部又將宗教學調整為哲學的八個二級學科之一。這樣的調整,有一些弊端,因為宗教學研究的內容很難為哲學全部涵蓋;但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它有利于哲學工作者重視宗教問題,研究宗教問題,吸取宗教學的研究成果,正確理解和解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進而豐富和發展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宗教學的發展明顯快于其他一些哲學二級學科。中國的宗教學研究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精神的推動下,積極回應當代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深入理解和認識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的真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理論突破和實質性進展。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整個宗教學科已初具規模。
像其他學科的發展一樣,中國宗教學界面臨著推動宗教研究、繁榮發展中國宗教學的任務。宗教現象學作為宗教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基本理論也面臨著一個中國化的問題。我看到朱東華的這本著作在把宗教學基本理論中國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對宗教現象學核心術語的翻譯和闡釋,但由于這本書的定位是一種學術史研究,或曰元理論的研究,而非直接運用宗教現象學理論去解讀歷史和現實的宗教現象,所以,對整個宗教學界而言,建構中國宗教學的任務尚未完成。這是中國學者仍需努力的領域,也是朱東華在完成了這本專著以后,可以進一步開拓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