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學學術史問題研究
- 朱東華
- 2625字
- 2021-03-19 18:08:55
第三節 索德布魯姆的“圣俗之分”
索德布魯姆(N. S?derblom, 1866—1931),瑞典神學家、宗教學家,1886年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獲得神學學士學位。1893年師從K. V. Zetterstéen學習Avesta語言;同時又在烏普薩拉近郊的烏萊拉克醫院擔任牧師。1894年他開始擔任瑞典—挪威駐巴黎使團的牧師。在巴黎期間,索德布魯姆跟隨法國老師繼續從事波斯研究以及宗教學的研究。1901年索德布魯姆在改革宗神學院獲得神學博士學位(論文以《波斯拜火教的末世論》為題)。此后索德布魯姆擔任烏普薩拉大學神學院教授。1912年擔任德國萊比錫大學宗教史教授。1914年擔任瑞典路德宗教會大主教。1930年,索德布魯姆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在索德布魯姆之前,宗教現象學的荷蘭—斯堪的納維亞傳統的開創者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將“宗教功能與宗教本質混為一談,或用宗教功能取代宗教本質”的約化論做法是極其有害的,因而他們鮮明地采取了從宗教自身或從宗教內部出發來理解宗教的立場。這樣的一條研究路線,通過對各種宗教現象進行一種盡可能不受各種價值約束的自由考察,為理解宗教、為把握宗教的本質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但是,無論是蒂勒、商特皮,還是克瑞斯騰森,都沒有能夠擺脫經驗和實證方法所帶來的局限性,都未能搞清宗教現象學的直觀原現象究竟是什么。
最早把握住這個時機的正是索德布魯姆。在當時的瑞典,前輩們和許多同時代人“更傾向于從基督教的教條主義的神學觀點出發,把其他宗教看作是反宗教的東西或假冒的宗教”,他們“直率地或含蓄地傾向于把宗教視為外國產的古玩”。索德布魯姆堅決反對這樣的研究態度。他認為,宗教學家對待所得材料應該有的態度是:“認真地看待所有宗教,不僅把它們看作科學研究的對象,而且把它們看作宗教?!?img alt="[澳]夏普:《比較宗教學史》,呂大吉、何光滬、徐大建譯,294、207~209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BA95/1547764560454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540489-xYUpYMefj8ek0jjfQYDVfoIba3jQwYg8-0-aab0c7891a745e6f0fda723466c7d62c">索德布魯姆不僅關注宗教本身的特殊性,而且關注各宗教自身的特殊性,尊重異教,倡導宗教間的和解、溝通和對話。應該說,索德布魯姆的這種研究態度與宗教現象學開創者的態度是完全一致的。夏普在研究索德布魯姆的思想時,曾經得出如下明確的結論:“(索德布魯姆)對特殊性的關注,使他預見了我們今天所謂的現象學態度。”
索德布魯姆比他的荷蘭前輩們更為關注宗教之所以為宗教的特性。這種理論旨趣所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對“神圣”這一術語的運用。早在1913年,索德布魯姆就已經明確地將“宗教”與“神圣”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他說“如果某物對一個人而言是神圣的,那么此人便是‘宗教的’”)。索德布魯姆在為哈斯廷斯(J. Hastings)主編的《宗教與倫理百科全書》而寫的“神圣”條目的一開頭,曾經以一種“敢冒神學界之大不韙”的氣概和一種不容置疑的口吻向世人宣告:
“神圣”(Holiness)是宗教中的關鍵術語;它甚至比“上帝”(God)這個提法還要根本一些。沒有明確的“神性”(divinity)概念,現實的宗教仍可以存在,但若無神圣和凡俗的區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宗教。
索德布魯姆還說:過去人們因為過分強調了“神性”概念的重要性,結果就把一些處于原始階段的宗教現象以及像佛教這樣一些不涉及上帝信仰的高級救贖形式排斥在宗教領域之外了。然而事實上,“神圣從一開始就構成了宗教意義上的‘神’的最基本特征?!薄拔┯猩袷ゲ攀钦嬲臋z驗標準?!?img alt="N. S?derblom. “Holiness (General and Primitive)”. in: J. Hastings ed. Encyclopaedia of Religion and Ethics, VI (1913), 731."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BA95/1547764560454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540489-xYUpYMefj8ek0jjfQYDVfoIba3jQwYg8-0-aab0c7891a745e6f0fda723466c7d62c">可見,索德布魯姆的意思是很明確的:“神圣”才是宗教中最為本質的東西,我們若不懂得神圣與凡俗的區分,就不會明白宗教究竟是什么。也許可以說,將“神圣”作為核心概念來加以探討,這是索德布魯姆對宗教學作出的最重要的一項貢獻。正是索德布魯姆第一次使宗教學逼近了自己的“阿基米德點”;自此而后,“神圣”便以核心問題的形式得到了幾代宗教學家的反復探討,人們對宗教本質的認識也因此而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索德布魯姆本人對“神圣”的看法主要包括了這么幾點:一,他比較注重“神圣”或“宗教”的“主觀層面”。他曾經為“敬虔”下過這樣一個定義:“如果某物對一個人而言是神圣的,那么此人便是‘宗教的’?!边@里所謂“宗教的”,意即“敬虔的”。索德布魯姆明確將“敬虔”視為“主觀層面的宗教”。此外,索德布魯姆還指出:“神圣激發了敬畏(religio)?!?img alt="N. S?derblom. “Holiness (General and Primitive)”. in: J. Hastings ed. Encyclopaedia of Religion and Ethics, VI (1913), 731."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BA95/1547764560454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540489-xYUpYMefj8ek0jjfQYDVfoIba3jQwYg8-0-aab0c7891a745e6f0fda723466c7d62c">這里他不僅把“敬畏”(awe)與“religio”等量齊觀(這其實是“宗教”的原義之一),而且將“神圣”與“敬畏(感)”緊密相聯。索德布魯姆的這些做法顯然對奧托的宗教經驗研究有直接的啟發。二,索德布魯姆明確把“神圣”看作是“神秘力量”或“神秘實體”。他說:“神圣被認為是與某些存在者、事物、事件或者行為聯系在一起的神秘力量或實體?!?img alt="N. S?derblom. “Holiness (General and Primitive)”. in: J. Hastings ed. Encyclopaedia of Religion and Ethics, VI (1913), 731."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6BA95/1547764560454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540489-xYUpYMefj8ek0jjfQYDVfoIba3jQwYg8-0-aab0c7891a745e6f0fda723466c7d62c">在這里,索德布魯姆一方面指出了“神圣”與“神秘”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又認為“神圣”或者是一種“實體”或者是一種“力量”。索德布魯姆力圖用“神圣”概念來統攝包括原始宗教和佛教在內的所有宗教現象,所以在他這里已經有明確的比較宗教學的立場。此外,索德布魯姆還認為“神圣”觀念具有正反兩面性(至少在原始宗教中“神圣”具有這種兩面性:一方面它被認為是“健康、力量、食物、成功和影響的最有價值的源泉”,另一方面它也意味著“連續不斷的危險”)。索德布魯姆的這些看法對奧托也有重要的影響。三,索德布魯姆認為在基督教會中“神圣”始終不曾成為純粹的倫理詞匯,而是在相當程度上意味著神圣的超自然力量。索德布魯姆甚至還說,一時顯赫的社會學理論認識到了社會對宗教的極端重要性,但是,即使考慮到較原始的文化,那種從“對社會的神秘的理解”中引申出“神圣的制度和事物”的做法也顯得有些浮泛。而在較發達的文化中,神圣和神秘則“更是有意識地將它們的觀念隱藏在社會之外(beyond society)”。
索德布魯姆的這些主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奧托的“反約化論”立場的先聲。
當然,索德布魯姆的神圣觀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之處:首先,他在“闖入”“神圣”這一嶄新的領域時,在方法上的準備是不充分的。索德布魯姆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沿襲了荷蘭—斯堪的納維亞前輩們的那一套做法:注重比較和描述,注重宗教的特性,希望從宗教本身出發來研究宗教,但是在比較和描述宗教現象時,又不免受經驗和實證態度的局限和影響。所以,與他在方法上的不足相應,索德布魯姆對宗教特性的維護仍然是很不徹底的。他看不到“神圣”觀念的復合性,不知道他所謂的“神圣”并非“純粹的神圣”,不知道其中仍然隱含著將宗教約化為非宗教因素的危險。夏普認為索德布魯姆對“神圣”的探討,在思想深度上尚不能與奧托的研究相比,應該說是很有道理的。不過,索德布魯姆的嘗試仍然十分可貴。從他與奧托的交往和對奧托的影響來看,索德布魯姆堪稱是奧托的良師益友。因此,在探討了索德布魯姆思想貢獻之后,我們接下來就要著重分析奧托的宗教現象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