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隨園食單》,古代中國烹飪著作。共一卷。身為乾隆才子、詩壇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頗豐。作為一位美食家,《隨園食單》是其四十年美食實踐的產物,以文言隨筆的形式,細膩地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與烹飪技術,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中國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326種南北菜肴飯點,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國飲食名著。
(清)袁枚 ·國學 ·2.8萬字
佛教經典。馬鳴菩薩造。有二譯。舊譯者為梁之真諦,一卷,新譯者為唐之實叉難陀,二卷。說如來藏緣起之理。近代許多學者認定它是南北朝后期中國人托名之作。該書提出的“心性本覺,妄念所蔽”的命題,對中國佛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傳統印度佛學主張“心性本凈,客塵所染”,即認為佛性要經過累世修行證得佛果之后才能有,眾生本身先天不具有佛性,因而凡人成佛須依靠外在的力量。“心性本覺,妄念所蔽”的含義則是,一切眾生本來就具有佛性,只不過先天的佛性被俗世的“妄念”遮蓋了起來。由于佛性本有,因而就可以依靠自身的覺悟把“妄念”去掉,使本來覺悟的心性顯現出來,從而成佛。于是佛教修行的重點就在于促使眾生自我覺悟,獲得解脫的途徑,即在于內心修養。該書提出,只要深信佛性和佛法僧三寶、修持六度,就能獲得解脫,而不需累世修行,不需依靠外力。“心性本覺”的觀點為后來中國式佛學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這本書也一直被作為大乘佛教的入門書。
真諦譯 ·國學 ·1.3萬字
《齊民要術》大約成書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時期,南朝宋至梁時期,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全書10卷92篇,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詳細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系,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
賈思勰 ·國學 ·13.8萬字
1863年5月24日,黎登布洛克(Lidenbrock,又譯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書籍里偶然發現一張羊皮紙,他從這張羊皮紙上的字里行間得到了啟示:前人阿爾納·薩科努塞姆(ArneSaknussemm)曾到地心旅行。黎登布洛克教授決定也作同樣的旅行。他在1863年5月27日帶了侄子阿克賽(Axel,又譯阿克塞爾)以及足夠的糧食、儀器和武器等,由漢堡出發,到了冰島又請一位向導漢斯(Hans)隨行。他們三人按照前人的指行,由冰島的斯奈菲爾火山口(Sneffels,又譯斯奈弗)下降,經過三個月的旅行,歷盡缺水、迷路、暴風雨等艱難險阻,最后由于巖流的沖擊,又從地中海里面西西里北部的斯多倫波利島上的一個火山口回到了地面。
(法)儒勒·凡爾納 ·外國經典 ·6.7萬字
亦稱《悲蓮華經》。佛教經典。北涼曇無讖譯。十卷。“悲華”,意為“慈悲的白蓮花”,是對釋迦牟尼的贊譽。與凈土類經典廣為宣揚莊嚴凈土相對,本經著力宣揚釋迦牟尼于穢土成佛、普度眾生的故事,從而突出釋迦牟尼的大慈大悲。經中并敘述了大量的本生故事。異譯本有:西晉竺法護譯《閑居經》一卷(或十卷),已佚;北涼龔道譯《悲華經》十卷,已佚;三秦失譯的《大乘悲分陀利經》八卷。本經為歷代大藏經所收,敦煌遺書亦有收藏。另有梵文本和藏譯本。
曇無讖 ·國學 ·9.9萬字
《六壬經緯》是(清)鐵甕子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大六壬入門古籍,結構簡潔緊湊,適合入門級參研。
京江鐵甕子 ·國學 ·2.4萬字
《百家姓考略》是清代學者王相所作的考證《百家姓》的著作
王相 ·國學 ·1.9萬字
《人物志》魏,劉劭(shào)撰述,《人物志》是我國一部辨析、評論人物的專著,一部系統品鑒人物才性的玄學著作,約成書于曹魏明帝統治時期(227—239)。作者在自序中闡述撰著目的:“夫圣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魏時文帝曹丕接受陳群建議,用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材。該書即是在推行九品中正品評人物、選擇人材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專著,旨在為推行九品中正制在理論上提供依據,在實踐上總結經驗,以推動這一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十六國時劉昞為之作注,重在“疏通大義,不沾沾于訓詁,文詞簡括”。其后流傳既久,傳本頗多謬誤。明萬歷甲申(1584)河間劉用霖用隆慶壬申(1572)本舊版合官私書校之,去其重復,成為定本。今有《漢魏叢書本》、《明萬歷劉氏刊本》、《四庫全書本》、《四部叢刊本》等。其書自《隋書·經籍志》以后皆列于名家,《四庫全書》則歸入子部、雜家類一。
劉邵 ·國學 ·2.9萬字
《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期顏之推創作的家訓,該書成書于隋文帝滅陳國以后,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別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心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制第二十。
顏之推 ·國學 ·4.2萬字
孫祿堂編著。出版時間不詳,《自序》日期為1923年。全書共八章。第一至六章敘述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三拳系中十九位著名拳師的傳略和十七位著名拳師的練拳經驗談。第七章為“形意拳譜摘要”,第八章為“練拳經驗及三派之精意”。作者在刊出《八卦拳學》、《形意拳學》、《太極拳學》后,復刊此書,意在闡述“三派拳術形式不同,其理則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勝于人者則一也”。亦有將個人體會托諸前人之口,“將太極八卦二拳之特長,納入形意拳中”(吳圖南《國術概論》)附諸形意拳家的情況。書中有不少拳技要訣,值得習者參鑒。
孫祿堂 ·國學 ·3萬字
本書為公版書,為不受著作權法限制的作家、藝術家及其它人士發布的作品,供廣大讀者閱讀交流。匯聚授權電子版權。
邵雍 ·國學 ·1.4萬字
醫案醫論著作。明末清初醫家喻嘉言撰。書成于明崇禎癸未(1643年)。書名含義是指該書寄寓了喻氏對醫學的某些初步的見解。全書共記有喻氏醫論、醫案64則(一作66則)。除開首兩則為醫論之外,余62則為醫案,共記所治患者70余人次,所治病證多為傷寒危證和內科疑難重癥,治多奇中,議論縱橫。開篇即倡導“定議病式”和“先議病后用藥”,詳列病歷各項內容,突出了臨床辨證要點,先議病后用藥這一主張,強調識證辨證的重要性。同時,喻氏在書中的立法處方案例表明,他時時注意據理立法,并顧及用藥前后的病機轉歸。書中對腫脹治法,立下培養(補益元氣)、招納(升納陽氣)、解散(開鬼門、潔凈府)三法。治痢7案,治法各異,尤以“逆流挽舟法”治痢尤為后世樂道陳修園稱此法“可補《金匱》之未逮”。此外,書中運用麥冬、阿膠、生地、人參、梨汁、竹瀝之類的生津養陰藥,對后世溫病學派用藥也有一定的影響。該書現存有明崇禎原刊本,此后的單行本和合刊本尚存有50余種左右。建國后上海衛生出版社曾予鉛印(1958年)。清代光緒年間謝甘澍撰《寓意草注釋》,對喻氏之說有不少闡釋。
喻昌 ·國學 ·6.9萬字
佚名 ·國學 ·2534字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書中每稱“洞玄子云”,洞玄子亦不詳何人。此書向不見于著錄,未知成于何時,中國亦素無傳本,僅見于日本丹波康賴《醫心方》卷廿八,故清葉德輝斷其為“北宋以前古書”,并自《醫心方》錄出,“手校付刊,以存古學”。其大旨與《素女經》、《玉房秘訣》相類,亦言所謂“陰陽秘道”,即房中之術。所傳“教胎”之法,頗與現代醫學吻合;又臚陳交合三十式,葉氏以其為“后世秘戲(圖)之濫觴”,則似有未確。有《雙楳景闇叢書》本。
佚名 ·國學 ·3077字
佚名 ·國學 ·4.8萬字
亦名《雷霆玉樞寶經》。道教書。雷聲普化天尊總司五雷,普化群生,為賞善罰惡之神。一卷,分上下兩節。上節言“至道”,下節言“氣數”。此經出于宋代。收入《道藏》第25冊。另有白玉蟾等《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注》二卷,收入《道藏》第50冊。《道藏輯要》有《玉樞寶經贊解》。清代李涵虛《太上十三經注釋》中有《玉樞經約解》,只收本經上節“至道”部分。
佚名 ·國學 ·3886字
至道藥物,固是三才。而生成妙義,不外二五。凡人下手,總以神充氣足入門,神充氣足,真精乃生,真精發生,氣神乃保,蓋以精竭則神飛,神亡則氣散。而氣自心生,精由身出。識此妙義,還返圣功,不過身心混化。則此生成至道,不外乎此。泥丸氏曰:氣屬天,精屬地,神則屬人。蓋以人稟二五之精而成,則人即天地,天地即人。
(清)閔一得 ·國學 ·5516字
作者不詳,或云為東晉楊羲假托神靈所造。道教上清派主要經典。簡稱《大洞真經》、《上清真經》,一名《三十九章經》,一名《九天太真道經》。上清派稱之為道教三奇的第一奇,說若得《大洞真經》,不須金丹之道,讀之萬遍,便可成仙。因此歷代傳授不絕。自來有不同的傳本,陶弘景時即有兩種,一為大卷,一為三十九章。今《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存三種《大洞真經》:《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五卷,為宋末元初傳本;《上清大洞真經》六卷,為南宋茅山宗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校勘本,當為茅山宗壇本;《大洞玉經》二卷,太玄趙真人注本。一般以《上清大洞真經》六卷本和陳景元《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為真傳本。該書第一卷為“誦經玉訣”,述修煉者誦詠《大洞真經》三十九章之前的存思禮儀,并附以《入室存思之圖》,著重存思五方之氣,存思日月及二十四星。第二至第六卷為“三十九章經”,每章存思一神降臨修煉者身中某一部位,然后誦《大洞玉經》這一章,默念祝咒,存呼神名,祈請其護衛。全書以生門死戶,守雌抱雄為主,認為百神常存,各居其所,各理其務,只要存養自己神氣,吟詠寶章,則神真下降,與身中神氣混融,終獲長生不死之道。這是典型的道教上清派煉養方法,是《黃庭經》的延伸,對我們研究上清經系,上清派歷史及道教煉養學說都有一定意義。注本有宋陳景元《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一卷,元衛琪《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注》十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
佚名 ·國學 ·3.3萬字
?《詞林正韻》?是由清代學者戈載編撰的一部詞韻書,成書于道光元年(1821年),全書共分為三卷,包括《發凡》一卷,共計四卷,分為19個韻部,其中平、上、去聲各4部,入聲5部。戈載在編撰過程中,將詞韻與詞律、詞調及詞樂作為一個整體看待,提出了韻字與詞樂殺聲相關的觀點,嚴格區分詞韻與曲韻,不使用《中原音韻》,而選用《廣韻》韻目字。
戈載 ·國學 ·8906字
《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家吳兢所著的一部政論性史書。全書共計10卷40篇。總結唐太宗時代的政治得失,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全書以君臣對答的方式,分類編撰貞觀年間唐太宗和身邊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溫彥博、劉洎、馬周、戴胄、孔穎達、岑文本、姚思廉等四十五人的政論,方便后人參考前人經驗,以古為鏡,擇善而從。可能因為與作者吳兢同為諫臣的緣故,魏徵在書中的地位重要。吳兢完成此書之后曾經上呈給當時的皇帝唐玄宗,不料非但沒有得到贊賞,反而因此而被貶官。
吳兢 ·國學 ·8.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