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于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被譽為“兵學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孫武 ·國學 ·7409字
《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從38章開始為《德經》,并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春秋)老聃 ·國學 ·2.2萬字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春秋時期,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易學前后相因,遞變發展,百家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生分化。自孔子贊易以后,《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圣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并列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
佚名 ·國學 ·3.1萬字
《菜根譚》又名《處世修養篇》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儒家經典,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其文字簡煉明雋,兼采雅俗,言辭中流露出山林意趣,滲透著萬物一體的世界觀。開出的處世之方偏重心態和人事,悟虛妄真實之理,指出貧富、尊卑、窮達因為心念使善惡、禍福相互轉換,告誡世人及時轉念,戒貪少欲,取中庸之道。著作前后內容和深度有所不同,反映出了不同的閱歷和境界。
洪應明 ·國學 ·1.6萬字
經名:道德經古本篇。唐傅奕校定。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
(周)李耳撰 (唐)傅奕校定 ·國學 ·6829字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作品多為語錄,但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
孔丘 ·國學 ·5.9萬字
儒家經典之一。本稱《詩》。編成于春秋時。共三百零五篇。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分“風”、“雅”、“頌”三大類:“風”包括十五國風,一百六十篇,多為民間詩歌;“雅”分“大雅”、“小雅”,一百零五篇,多為貴族所作宴歡、贊頌之詩及周代史詩等;“頌”有“周頌”、“魯頌”、“商頌”共四十篇,主要是天子、諸侯的祭祀用詩及其他禮儀用詩。相傳為周王室采編,經孔子刪定而成。詩篇的形式以四言為主、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對后世詩歌創作影響很大。漢代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魯、齊、韓三家為今文詩學,西漢時立有博士,魏晉后逐漸衰亡。《毛詩》為古文詩學,盛行于東漢以后。《十三經注疏》所收為西漢毛亨《毛詩詁訓傳》、東漢鄭玄《毛詩箋》、唐孔穎達等《毛詩正義》。
孔子 ·國學 ·3.8萬字
本書為公版書,為不受著作權法限制的作家、藝術家及其它人士發布的作品,供廣大讀者閱讀交流。匯聚授權電子版權。
劉伯溫 ·國學 ·12.2萬字
《滴天髓》是古代中國命理學著作,相傳為宋朝人京圖撰,也有人說是明初劉基所作。清代道光年間,任鐵樵畢生研究命學,針對當時命理學偏離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正理,混亂蕪雜,偏重于格局和神煞的問題,結合一生命理實踐分篇增注,闡微發隱,正本清源,并以大量時人之命造作為例證,這才掃除迷誤,使命理學返回大道,并更加成熟。此書一出,一時洛陽紙貴,人們爭相傳抄,作為經典應用,并世代秘傳。被古人推崇為命理學中的圣經。
劉伯溫 ·國學 ·12.9萬字
《三命通會》在我國傳統命理學上擁有非常高的地位,其作者為明朝進士萬民英。而清朝編修的《四庫全書》將他的著作《三命通會》和《星學大成》收錄,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三命通會》有兩大特點,一是總結八字推命八百年發展,去蕪存菁,使八字推命達到巔峰。二是使八字推命能夠廣為流傳。把宋朝之前的古法和后世子平法都做了比較詳細的總結。
萬民英 ·國學 ·19.6萬字
妙法蓮華經(Saddharmapundarika-sutra),簡稱《法華經》,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種梵文版本,分為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基爾基特)和新疆體系。尼泊爾體系版本約為11世紀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種校訂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用珂羅版彩色復制出版了由尼泊爾傳入、珍藏于西藏薩迦寺的法華經。《妙法蓮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教,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關鍵詞“妙法蓮華”。“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蓮華”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時,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內斂不露。
佚名 ·國學 ·8.5萬字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與《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同,而文稍異。
(唐)地婆訶羅 ·國學 ·2227字
唐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顆明珠,是五七言古今體詩的高峰。《全唐詩》收集了48900余首詩,流傳眾口的名篇也不下千首。清代文學家孫洙從中選擇了三百余首,分體編排,名為《唐詩三百首》,署名蘅塘退士印行。據考證,孫洙編選此書時,夫人徐蘭英也參與其事,應是夫婦合編。孫洙編選《唐詩三百首》的動機在原序中說得很清楚,是“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他認為“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于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錄成一編”。《唐詩三百詩》收作者77位,從皇帝、和尚到歌女,題材包括抒發個人情懷、借物詠志、山水風光、名勝古跡、生活瑣事等等方面,大體能反映當時社會生活、人們心態的復雜性,但反映當時社會矛盾的作品少。所選作品在藝術上力求上乘但又要淺近明白,能達到雅俗共賞的目的。書一問世,風行海內,不僅是蒙學教材,也是社會上十分流行的詩歌集。從唐人選唐詩的元結《篋中集》始,歷來編選唐詩的版本有一百余種,但持久而廣泛地流傳的首推《唐詩三百首》。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孫洙當年編《唐詩三百首》以其驗證此諺語,從該書深入人心的社會效果衡量,有一定效果。
佚名 ·國學 ·2.6萬字
佚名 ·國學 ·6148字
《增廣賢文》為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書名最早見之于明代萬歷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于萬歷年間。本書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后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
佚名 ·國學 ·4522字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的代表作,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他用傳統的詞話形式及傳統的概念、術語和思維邏輯,較為自然地融進了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其總結的理論問題又具有相當普遍的意義,這就使它在當時新舊兩代的讀者中產生了重大反響,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本書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說,該書觀點新穎,立論精辟,自成體系,特別是書中提出的三重境界說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王國維 ·國學 ·12.2萬字
相傳唐貞觀中李淳風和袁天罡撰。一卷。清潘永因《宋稗類鈔》作李淳風撰。《宋史·藝文志》著錄,但無撰人。凡六十圖象,以卦分系之。每象之下有讖語,并附有“頌曰”詩四句,預言興亡變亂之事,預言后世治亂興廢之事,至六十圖,袁推李背而止,故名。傳本不一,詞意隱晦難明。宋太祖時詔禁讖書,以此圖流傳已久,命取舊本,混亂其次序而雜書之。后世流傳更隨意附益,不足為據。收入《宋史·藝文志·五行類》,一卷。
李淳風 ·國學 ·2842字
佚名 ·國學 ·8.7萬字
鳩摩羅什 ·國學 ·6490字
東漢杰出醫學家張仲景撰著的中醫書。又稱《傷寒卒病論》。共16卷。約成書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為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最大的經典著作之一。原書共包括傷寒論治和雜病論治兩部分。問世之后,很快散失,后經晉代王叔和等人搜集整理,編次為《傷寒論》(系原書中的傷寒論治部分)和《金匱要略方論》(系原書中的雜病論治部分)兩本書,流傳于世。
張仲景 ·國學 ·8.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