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備要
成書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代汪昂撰。商務印書館1954年鉛印本。該書是本草學著作,汪氏認為有些本草書籍內容“備而不要”或“要而不備”,故取材《本草綱目》與《神農本草經疏》等書,選取常用藥品,述其要旨,又兼補以上兩書之末備,故名《本草備要》。卷首為“藥性總義”,概括藥學理論,次以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獸、鱗介魚蟲、人等8部分類,共載藥478種,各藥名之下,以小字簡述其主要功效,并系統介紹其性味歸經,功效主治、藥材形態、加工炮制等,并附圖461幅,均系轉繪自《本草綱目》錢蔚起本藥圖。此書完備而扼要,論藥雖采眾家之說,又有個人創見,書成即風行全國,為中醫初學者常用入門書。書中引證了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中關于炮炙的總結性論述,但無新見地,各藥項下所注炮炙方法,亦大體同前人。僅對于生、制品的藥效解釋,以及采用不同輔料對藥效的影響,略有發揮。如認為黃芪不必鹽炙,“或曰補腎及崩帶淋濁,宜鹽水浸炒。昂:此說非也,前證用黃芪,非欲抑黃芪使入腎也,取其補中升氣,則腎受蔭,而帶濁崩淋自止……”“人參蘆能涌吐痰涎,體虛人用之,以代瓜蒂”。海藻“其用在咸,似不宜洗過。”“當歸,非治痰藥,姜制亦臆說耳”。
·13.5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