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 太極拳理論大全
- 佚名
- 12817字
- 2015-12-27 01:03:13
太極拳之內(nèi)功修煉 林泉寶
一、領架
太極拳內(nèi)功之修煉法,這對我們練太極拳者都十分重要。究竟太極拳功夫有多高,有多深,如何修煉,誰都講不清楚。對這種博大精深的學問,數(shù)百年來,既困惑,又有人追求,因為這個題目太大了。有人說“太極十年不出門”,其實“十年”并不算太長,如果沒有掌握太極拳的正確修煉方法,就算是練幾十年也出不了門。我想關(guān)鍵是方法,所謂“引門入路須口授,功夫無息發(fā)自修”。這兩句名言,道出了練功的要旨。
有人說古人功夫好,近人理論好。其言確實。自楊家的楊露禪,人稱楊無敵,馳騁天下無敵手。吳式的吳全佑、吳鑑泉,武式之武禹襄、李亦畬武功獨厚。趙堡傳人張彥,獨闖少林寺,三進三出無人能擋,人稱“神手張彥”,并非虛言。古代太極拳各家都有過硬的功夫,在各家各派的傳人中頗有軼聞詳述,這里不贅。這些功夫皆來自真?zhèn)骱涂嗑殻瑳]有什么捷徑。
首先要有正確的練法,也就是引路入門的口授方法。
所謂“領架”即是學練老師的架子,領悟架式的真蒂。架子正確與否關(guān)系到太極拳的質(zhì)量。如不得太極拳之神形,則練一輩子也是茫然,不成大器。當然鍛煉身體,活動筋骨,還是可以的,這叫普及太極拳。若想精其技,趨大成者,非得老師拳架之神形不可。性能形動而神靜,意會而勢靈。練太極拳練的就是神、氣、形三者,三者為太極拳之含金量。“神者能輕靈,氣者有剛?cè)幔握呖煽v橫。”登此門堂者,方許為初成。所以學練老師的架子,這只是邁出第一步,如何走架運作,這里不妨作一些比喻。
二、太極拳與書法
練書法的人,首先要臨摹字帖,當從楷書臨起,如歐陽洵、顏正卿、柳公權(quán)等。繼之魏碑體,而后學練行草書法,尤以王羲之的《蘭亭序》為著,其書法稱譽千載,為歷代書法者所崇尚,稱之謂“書圣”。其書法厚實而生動,行筆只流暢,以側(cè)取妍,神采飛揚,古人譽之為“天下第一書法”。這是大家所公認的楷模,古今書法家都以此為階梯,循序漸進。
對于太極拳來說,這種條件已經(jīng)不復存在,無法見到當時的張三豐、王宗岳、蔣發(fā)等宗師的風采神韻。因為那時候、沒有錄像和相片,很難想像、洞悉太極拳真髓,只有通過文字記載、拳經(jīng)揣摩其意境,其次通過歷代太極拳之繼承傳授。
太極拳之理論博大精深,正如莊子《天地》篇中曰:“深之不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太極拳是隱于內(nèi)的功夫,以柔克剛,以“天下之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見之如婦,奪之如虎”。所以在外形上很難看透其力量,只有在實際交手,才能體現(xiàn)太極拳的優(yōu)勢。我這里敘述的“領架”就非常重要,所以必須遵循,方可入太極拳術(shù)之門。
我在咸陽是得識形意門名師杜今桂,一日來鄙舍作客。杜師通曉拳經(jīng),尤精形意、八卦拳,擅長書法。談話之余,我請杜師走幾下形意拳,杜師以形意之《五行拳》演練的是暗勁,其勁含而不露,神形互依。可是我看不透其勁法之妙著,其中之道,難識其奧秘哉。然后我又懇請杜師演示形意拳之明勁打法,同樣也是形意之《五行拳》。他每發(fā)一拳一掌,招招有聲,啪啪作響,節(jié)律有序,一步一勁。我住房在四樓,整個房屋為止震撼,如是雷動、地震、如炮之轟、山之崩,若與交手,不戰(zhàn)而顫,實嘆為觀止。像如此剛威猛烈之勁,確屬罕見。我也曾經(jīng)練過形意、太極拳之發(fā)勁,雖也很有功勁,時而圍觀者拍手叫好,但比起杜老師來簡直小巫見大巫了。
事后我也問過老師,我說杜老師之剛勁如此威猛,余從未得見如此高深之共、功底。余師曰:“杜師功夫極高,在西北頗有聲望。西安張侗等皆知道”。后來我也曾求教過老師,我說我是否可以練些剛猛之勁,以太極拳之松柔,形意拳之剛猛,似乎更利于技擊推手之術(shù)。老師答曰:“本不反對你練其他拳勁,取長補短,只是該勁雖猛,只是為他人練的”。老師雖不多言,我似乎悟出其中道理,此剛勁只是為了對付別人練的,對自身健康無甚好處。話到其間,讀者可以悟出些道理來了吧?為別人練不如為自己練,形意拳的最終追求,由明勁入暗勁,再由暗勁入于化勁,也是太極拳演練的功勁。俗話說,點到為止,老師就是這么明示的。
怎樣練書法,首先以明師為楷模。所謂明師是指確實功夫上乘的老師。并非名師一定就是上乘功夫者。所以臨摩字帖要臨好的帖。否則一旦走錯了架子,練上十年也是枉然。比如,你的孩子學練鋼琴,隨便請幾個老師教學,要學會彈鋼琴是很方便的,能否成為大器,即便你的孩子很有天賦,也會入于俗套。非得是訓練有素、大師級的老師授教,手把手親自指點,方能趨于上乘。
以前有一位朋友,自小熱愛書法,素喜臨摩名帖,寫得一手好字。進單位后搞宣傳工作。自以為書法到位,頗有功底。后經(jīng)我的一位懂書法的朋友(拳師)看過后,評定其書法形于浮躁,雖流暢而缺乏神韻,其臨摩字帖亦覺欠骨。我的朋友似乎不太服氣。后來我介紹他們認識,并親自為其講解,邊講邊臨帖,指點迷津,茅塞頓開。我朋友始而大悟,十分欽佩。后來我的朋友又問老師我該怎么辦?師曰:“如果你想真正學好書法,就得推倒重來,也就是從頭開始。”
三、太極
上面講到的練書法,因練法不當,全面推倒,重新開始,也即是從第一個字練起,練不準不要往下練,一點一劃都要絕對準確,從它的基本結(jié)構(gòu)、運筆、知其精微。現(xiàn)在有許多碑帖把基本筆法放大。名人名帖之特點,便于臨帖者“克隆”。
學練太極拳也是一樣,以前沒有得到老師指點定架,或者不曾糾正架式,你就得從頭開始,所謂的推倒重來。一招一式絕對到位,身手步腿具出一致,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凡一舉一動具要符合太極要領,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開襠下腰、分清虛實、上下相隨、用意不用力、內(nèi)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要求絕對準確無誤。首先我們得學像老師,要有老師的風采神韻。現(xiàn)在通行的一詞叫“克隆”,如果你能夠克隆老師的“拳架”,老師的風采神韻,這就是很大的進步。其中必須知道拳架動作的基本結(jié)構(gòu)、特點、運作。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神悟”。不悟不足以體現(xiàn)老師的形架神姿。在練架過程中要找差距。所謂差距就是與老師之間的差距,要用放大鏡來看其中差距。因為差距越小越難找,但這又是十分關(guān)鍵的。大的差距好學好糾,精微之處就比較難了,這也是關(guān)鍵只關(guān)鍵。所以太極拳學者之間的差距很大,包括一師門下,有的已經(jīng)到達大學水平(當然這只是比喻),有的則仍在小學水平,差距之大,其中玄奧具在敬微之處。太極拳能否入門,亦在敬微之處。學習書法也是一樣,前文講的一位朋友,他很聰明,書法不俗,但一遇高手,便相形見拙。其所以不足者,亦是字里行間,轉(zhuǎn)彎抹角,差距亦在細小精微之處。
京戲是我國的國戲,梅蘭芳的梅派,周信芳的麒派堪稱一絕,國人皆知。其唱腔韻味有誰能克隆像的?能像八成的屈指可數(shù)。越劇名家徐玉蘭,她唱的紅樓夢《金玉良緣》,一聲“林妹妹我來遲了”,長腔拖音,婉轉(zhuǎn)動聽。九這么一聲叫板唱腔,數(shù)以百計的、她的學員對此都難以“克隆”。粗聽起來差不多,關(guān)鍵是運氣、用腔、發(fā)音等等上的細微差別。
為什么要克隆“精微”之處,太極拳內(nèi)勁雖然靠的是“苦練”,而其更重要的是太極拳的“運作”。動,皆要輕靈自然,以心運氣,以氣運身,凡動作皆合法度,無過不及,不貪不欠,動靜開合,中正平穩(wěn)。太極一啟動,渾身一氣,如輪子之圓活,轉(zhuǎn)換旋轉(zhuǎn)無不隨勢應變,其動作特別的完美,特別的和諧自然,纏綿繾綣,形神不離,悱惻互依,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相連,內(nèi)外相合,上下相隨。“溟溟混沌,窺窟莫測”。太極者神氣互感,竟會勢靈,手隨勢而運形,身遂升降而起伏。總之無有凹凸,無有缺陷,無隙可乘。不能明確其中奧秘,這樣就如:“久難運化,堂室難窺”的了。
四、運襠
練太極拳功夫主要的就是練“襠”。尤其趙堡太極拳襠是內(nèi)勁的關(guān)鍵。太極拳活與不活,全在于襠的運作。襠不活,動作必然呆滯。襠胯是太極拳的天機。所謂“天機”者,玄機關(guān)竅之意,凡動作變化全憑于此。不得此中奧秘,難以練成太極功夫。所以學練趙堡太極拳主要練的是運襠。“襠”是天機玄竅,沒有襠的運作,就不存在趙堡太極拳,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見。為了使練太極拳者有所啟迪,我之所以要克隆太極,克隆某一個太極大師的拳架,甚至要克隆其精微之處,其中道理,亦包括于如何運襠,如何駕馭與全身之動作,能觀微而達其精者。
襠跨在太極拳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如何運作,很難用言語來表達。以前老師用木偶戲的表演技巧來比喻太極拳襠胯的作用。木偶戲是用手來表演的,離開了手,就不存在戲文了。我想這樣形象化的解釋頗為得當,余練功幾十年深感“以襠代手”的重要性。練趙堡太極拳如何“運襠”不可不知太極拳高手鄭老師,他之運襠極為精微,雖有若無,顯于見微。為什么說雖有若無為之佳者,大凡功夫高者深者,其走圈亦小,不顯于形,所以若有若無,使對方不知其深淺,未能知其變化,深藏不露,適于靈變。否則的話,也容易給對方看出破綻,泄于活機,亦非高人之所為也。
太極拳襠胯之運作還有一種聯(lián)想的比喻,它就是像是手表中的一種叫“鉈飛輪”又曰“鬼推磨”的擺輪。大家都知道擺輪是手表的基本動力,它是一種不固定擺輪的旋轉(zhuǎn),它是手表保持平衡運轉(zhuǎn)的動力,且精確無誤。它與普通手表的擺輪不一樣,普通擺輪通過一根軸承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走動,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和擺輪本身的重量,造成軸位變化,從而出現(xiàn)速度和走時的偏差。只有像“鉈飛輪”那樣,擺輪不固定在同一個位置上的時候才能抵消偏差。這對太極拳來講,它也不是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襠即由兩個胯組成,在一個中心兩個不固定的位置上旋轉(zhuǎn),既有重心,而不知其重心何在,這是一個太極圖的擺輪,是太極拳運作源泉,是陰陽變化之樞紐,動靜開合,虛實變幻之襠機。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兩腳有虛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兩手有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或忽陰或陽、亦陽亦陰,這是陰陽消長重心虛實變換之關(guān)鍵。
“以襠代手”,“以身領手”是趙堡太極拳由襠胯帶動手和全身動作,繼之由襠胯來帶動腹式呼吸,帶動丹田運轉(zhuǎn),所謂“腹中有輪,旋轉(zhuǎn)如規(guī)”。使之“聚而鼓蕩,狀若璇璣,意活而運,氣如輪轉(zhuǎn)。”由外達內(nèi),由內(nèi)達外,襠胯成為溝通之橋梁。當然也適用于其他門派的太極拳種。余也曾試著操練過,其理一貫,一通百通,只是各人重視的程度不同而已。
“領架”者觀其形而知其微,達于“定架”即“形架”,也就是成形的架子,又叫標準架式。所謂“克隆”,除了精確的定架,而更重要必須有大師的神韻,不管由外達里,或由內(nèi)達外,都要有形神之互戀。所謂“上動下合,左轉(zhuǎn)右旋,前移后趨,唯心神之所向,意氣之所使也”。“運襠”首先要看老師是如何啟動襠胯的,如果連這一點細微之處也看不出來,那么就無法使自己走運襠圈,無法克隆這個襠啟的源頭,無法做到以襠代手的運作。這不僅是太極拳架進入上乘的主要組成,而且在推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形”的動靜對方必然十分敏感,而襠的運作不常為人所知。敵來動,不見其變,敵稍動,在其不知不覺中動在先,這在趙堡太極拳來講叫做“調(diào)襠”。力點也隨著不知不覺中變換,不進則已,若進必令其跌撲,此皆在于“調(diào)襠”與“運襠”之關(guān)鍵。
在令架克隆老師內(nèi)勁的神與形,首先要“以身領手”,其關(guān)鍵就是在運襠。領架時要有比較,老師一出手就有與眾不同的感覺,又時總覺得老師打的拳與我有些區(qū)別,倒不是動作上有什么不同,這是質(zhì)的問題,所以也講不出什么原因,這就是內(nèi)勁。而內(nèi)勁的質(zhì)量又有很大的區(qū)別,各人掌握的關(guān)竅、技藝不一樣,所練就的內(nèi)功之質(zhì)量懸殊。第一要掌握太極拳的要領;第二要練松至柔;第三要運襠,這是出內(nèi)勁的關(guān)鍵;第四技法,沒有技法不能與人交技,缺一不成。有人練了一輩子太極拳,松柔具到位,身體也頗健康,但沒有高超的技法,若逢推手動輒傾跌。技擊不是紙上談兵,空談打法是沒有用的,要有實戰(zhàn)體驗。保健與養(yǎng)生,對太極拳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若論技法,拳架推手一起練,以拳架來指導推手,以推手來糾正架式,運襠也是交技的關(guān)鍵,以小勝大,以點擊面,小圈勝大圈,此皆與“運襠”、“調(diào)襠”有關(guān)聯(lián),且可忽哉。
五、太極拳之松柔
太極拳是以柔克剛,用意不用力。松柔是太極拳的根本,離開了松柔就不算是內(nèi)家拳。不管是哪一個門派都崇尚松柔。有人說太極拳要練三年松柔功夫。其實練拳之“至柔”、“至松”是長期追求的方法,越松柔,內(nèi)勁的質(zhì)量越高。松柔的功夫越高,太極拳的含金量也越高,這是成正比的。所以每派太極拳門內(nèi)都有掌握松柔的訣竅,都積累了不少的經(jīng)驗。關(guān)于松柔的方法,門內(nèi)都有詳細的介紹,基本上從兩方面著手。第一是“神松”,也即是從思想放松,心神寧靜,所謂神舒體靜,《問上古天真論》曰:“恬淡虛無”。恬者,內(nèi)無所蓄,淡者,外無所遂,虛無者,虛極靜篤,臻于自然。即摒棄雜念,寧靜淡泊,暢遂情志,愉悅平和。第二是“形”松。要求四大節(jié)八小結(jié)具放松。身手步眼無處不松柔而合于自然,一切動作都要輕靈、柔和。起手陰陽,左旋右轉(zhuǎn),輕如飛燕,柔若軟綿,如芭蕾舞姿之輕盈,或如魚貫之流暢。
練太極拳不可不柔,只有松得盡柔如綿,方顯太極之功夫。楊式太極有綿拳之稱。所謂“綿里藏針”即此意也,極柔軟,極堅剛。
吳鑑泉為吳式太極拳開山奠基人,以太極之柔馳騁天下。又創(chuàng)辦“鑑泉太極拳社”,譽滿海內(nèi)外。“松柔”的功夫?qū)μ珮O拳來講是至關(guān)重要的大事,它是進入上乘功夫的關(guān)鍵。至于如何著手練松柔功,各家都有經(jīng)驗和專文介紹。
趙堡太極拳對松柔功夫有其獨特的見解,鄭悟清老師在《太極拳體用》中寫道:“一切運動以柔活為上,唯其慢始能柔,唯其勻始能活”。又曰:
初學而內(nèi)要靜空,周身內(nèi)外要輕松。
內(nèi)靜空氣行于外,外輕松內(nèi)應精神。
功夫不可須失斷,臨用之時顯奇能。
又云:“輕搖之以松其肩,柔隨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穩(wěn)其步。”趙堡太極拳對于松柔論說特別重視,本書中的《趙堡太極拳之特點——論“耍拳”》文中已較詳細地介紹了。本門第八代宗師和兆元首創(chuàng)“耍拳”之公式,所謂“耍拳”之公式,所謂“公式”者,即練架成功之公式,能按此練法去做,必然能奠定內(nèi)勁之基礎,練出成功的碩果。耍拳公式者,即以柔中求剛為目的,以輕靈自然為原則,以中正平圓為用功方法,這三者為耍拳公式。趙堡太極拳宗師和兆元,在練功教學過程中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jié)論,始創(chuàng)太極拳公式之謂,其以松柔為目的,以自然為原則,以輕靈為方法,這三者道出了太極拳之真奧秘,似簡易,實猶難。不尚用力,練太極拳時不能帶一點力,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能顯示發(fā)勁,其內(nèi)勁蘊于內(nèi),而不顯于外,其中道理簡而明之,為了使后人不要誤入歧途,宗師特依此“耍拳”之公式教學門人。
“耍拳”之公式的進一步要求是什么?他告訴我們要像頑童那樣隨便。頑童的特點是什么/頑童是“天真”,他不就是想玩耍嗎?怎么樣高興就怎么玩,沒有牽掛,沒有躊躇,不遲滯,不凝思,這里取其隨意、自然而小孩獨有的天真。天真的含義是什么?從字面上講,天者,天地之天,先天之天;真者,真知、真覺之真,真精真神之真。道教有“元始天真”,又為天地之真,失天之真。這里所沿用之“天真”,即孩童玩耍時的天真,是生命之初的天真,是不被后天污染的天真,我們平時所謂的“天真無邪”,即此之謂。無牽無掛,無憂無慮,猶如“混沌世界天真爛漫之時”,沒有做作,沒有虛偽,不避疑慮,嬉笑無心,純真而可愛。我們在練太極拳時,運用“耍拳”的要求,他就可能放松到不受任何信息干擾,不受任何污染的糾纏,輕松自然,無我無他,隨心所欲地,視天地萬物如不見地,悠然自得地如“肌肉若一”地“耍拳”。如此我們的“耍拳”與上古真人之天真奧秘相通。我們說“天真”與“耍拳”,這是一種境界,由此我們受到啟發(fā)。
練趙堡太極拳從有意到無意,拳經(jīng)有“意過則滯”,宗師要求不能用意,不用意憑什么“耍拳”呢?憑的就是“覺”。就如斯賓諾莎所說的“直覺知境”。道家心元神的體現(xiàn)。“用意不用力”這在太極拳書里介紹的已經(jīng)很多,包括拳經(jīng)里也有許多這方面的論述,“用意”和“不用意”之間是否有什么矛盾,有什么不同之處,有時還會困惑練功者,其實都一樣,一個是“無為”法,一個是“有為”法,殊途同歸。其中又有相互滲透,“無為”中包含有“有為”,“有為”中包含有“無為”只是在修煉中“無力”偏重于“有為”,或“有為”偏重于“無力”而已。各門之中自有其各自的成規(guī)以及各自的經(jīng)驗方法。
六、太極拳之“無為”修煉
趙堡太極拳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不能用意”,而這種不用意的方法,在練功過程中能夠真正達到神舒體靜之目的。成人練架大都是用意用心,而我們練太極拳時要做到“不用意”,“不用意”而正是自然松弛的絕妙之法,老師走架時既輕松又自然,仿佛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和風之輕揚,柔順之松凈,這正是不用意之“耍拳”公式的效果。練拳到一定層次其任督二脈自然打通,道門稱之周天法即所謂也。暢經(jīng)通絡,丹田隨勢而運轉(zhuǎn),這是太極拳內(nèi)勁產(chǎn)生和發(fā)動的基礎。
以前我學過形意拳,其中有一句名言說得好,也是內(nèi)家拳其理一貫,練功之訣竅,其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練功就是練這個“真意”。何為“真意”?真意者即虛無之正覺,而這個“真意”只有在不用意的完全放松的條件下產(chǎn)生,這個“真意”是“正覺”,正是神以知來趨于上乘的高級內(nèi)勁。而太極拳之內(nèi)勁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產(chǎn)生,它是在太極拳之“耍拳”公式,不用意,不發(fā)動,而產(chǎn)生的一種強大高質(zhì)內(nèi)勁。而你有意識地去練,用心用意去追求,往往就不顯于出現(xiàn)這種內(nèi)勁,這是一種不覓自得,感遂而通的內(nèi)勁。就如道門之內(nèi)丹修煉,要求入靜,排除雜念,松靜自然。然后能松始而能靜,由靜而能定,能定而現(xiàn)空,如此寂兮寥兮,這樣就停止了識神的干擾,不用意則意靜神明,神是生命的主宰,在意靜神舒的狀態(tài)下,才能發(fā)揮元神的自然本能,所以說不用意的“耍拳”公式是內(nèi)氣運行的關(guān)鍵。
和兆之宗師的“耍拳”公式正是歷代先哲高人的總結(jié)經(jīng)驗,和師歸約于三條,定為練拳之公式,言簡意賅,這是宗師用心良苦之為。這也正是太極拳“無為”入手的道理。只有練太極拳相當程度,已有內(nèi)功之入門者,才能感受體察到它的存在,所以這方面的理論很少,長期以來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前輩們以自己行動之心得,逐以“體知”、“親證”、“妙悟”等方法驗證太極拳之深奧內(nèi)涵,所以這里還包含了一種鮮為人知的東西,具有“超驗”的性質(zhì)。但這些都無關(guān)緊要,只要你達到了這種境界,自然能“體知”,能“親證”,能“妙悟”,而感悟太極拳博大精深之真內(nèi)涵。
太極拳是在極松柔、輕靈自然、中正平圓、不用力、不用意,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無為”虛靈清明的境界。“無為”是自然的道,只有在孩童似的天真無為,不著意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調(diào)動內(nèi)氣能變之動力,也是處于先天狀態(tài)下的自我主宰之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因其自身的發(fā)動而知覺,這是“無為”之“道”的特性,是人體內(nèi)運動規(guī)律的表現(xiàn),這是太極拳的道,古丹經(jīng)稱此為“真意”發(fā)動。初練太極拳為之有為法,繼之進入“耍拳”無意無拳之“無為”境界。何為“無為”者,即返歸自然之道。
和兆元宗師首創(chuàng)“耍拳”之公式,其中有二個特點,一是以兒童玩耍,二是輕靈、松柔、中正、不用意。看似簡單,但卻是練功者之關(guān)鍵,這把練功者與大自然相融合,而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而正是這個忘我境界,逐漸上升至“無為”,這個“無為”是道的“無為”,修煉“有為”,進入“無為”,而歸復于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什么是“道”呢?老子《道德經(jīng)》對“道”作了極為客觀而明確的論說,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萬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之為名曰大。”又曰:“道之為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老子所描述的“道”,其中有一個含義,一是指宇宙的基本物質(zhì),二是指宇宙萬物的基本規(guī)律。這個“道”只有從“無為”中體知、親證、妙悟它的存在。
自古以來道門內(nèi)丹派分無為和有為兩種,而其中主要區(qū)別是“無為”著手與“有為”著手。太極拳是以動為主,動中求靜,法演先天,道肇生化,而從有為到無為,也是在修煉過程中互相轉(zhuǎn)化。從太極理論方面來看,從無到有,并從有到無的有無相生規(guī)律。“無生有”,“有生無”,造化之不息,氣運之消化,此皆太極之理,無為無不為之道。
太極拳練功到一定境界就是進入“無為”的修煉階段,而無為的基礎就是我們偉大宗師提出的公式三條和不用意的條規(guī)。宗師茍有真知灼見,因為只有通過親證、體知身臨其境之妙悟“無為”神而明的階段,這是自然萬物之理,也是太極拳的總旨,也只有到了“無為”的層次,這樣才能達于出神入化的妙境,無為而無不為了。
《太極拳行功心悟》是一種修與悟的體驗,是由體知、親證、妙悟長期結(jié)淀而成,余在三十年前是寫不出如此文章的,即便能寫也只是文采,體而不實,而根本談不上寫“心悟”。以前鄙人曾提出希望老師寫一本太極拳的練功心法之書,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實現(xiàn)這個愿望,所以也是非常遺憾的事。要寫一本太極拳的書不難,但是要寫出太極拳的真蒂,寫出太極拳的“骨與肉”,以及老師的練功心法,入門途徑,實非易事。對學者能夠啟蒙得以登堂入室之階梯,能道出寫太極拳之行動秘訣、玄竅,對大道無形也無法,以及太極之道的攀登很有裨益。
七、太極拳之呼吸法
“意氣須換得靈,能呼吸,然后能靈活。”
對于初學太極拳的人,只能要求精神集中,專心練習動作,不可注意呼吸,這樣很容易顧此失彼,徒勞無益,增加思想負擔,結(jié)果不但呼吸練不好,就練動作也難練。因為任何緊張情緒,都會影響呼吸的自然深長。
太極拳動作與呼吸配合的基本規(guī)律是:在變換姿勢時吸氣,掌或拳向前進擊出呼氣,所謂起吸落呼。在初練太極拳時要求自然呼吸,隨著時間的變化,呼吸的深度逐步自然加深,這時腹部起伏逐漸明顯,吸氣時小腹內(nèi)收,呼氣時小腹隆起,此即是我們所說的“逆式呼吸法”,也稱丹田呼吸。
太極拳很少談呼吸,不是不講究呼吸,如果運用不當起到相反的作用,心無兩用,顧此失彼,使動作與呼吸之間失拍。拳經(jīng)云“能呼吸,然后能靈活。”不能因噎而棄食,拳經(jīng)還是強調(diào)要呼吸配合動作,能呼吸,然后再現(xiàn)拳的靈活。所以如何掌握太極拳的呼吸法,尤其是腹式呼吸,這對太極拳來講至關(guān)重要。
太極拳之呼吸原則上是以自然呼吸和逆腹式呼吸為主,初練時不刻意追求動作配合呼吸,取其自然呼吸法為好。但到練拳有基礎后,既要做到能呼吸,然后能靈活的階段。如何呼吸配合太極拳動作,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趙堡太極拳是“以襠代手”、“以身領手”,也就是通過“運襠”,由襠胯來帶動四大節(jié)八小結(jié)的運作,太極拳之活與不活全在胯,它不僅帶動了肢體的動作,同時由于襠圈帶動丹田起伏旋轉(zhuǎn),并有節(jié)律地收放,收則為吸為陰(胯走內(nèi)圈),放則為呼為陽(胯旋外圈)。呼吸與動作節(jié)律而合拍,不快不慢,且能自動配合調(diào)節(jié)進行不自覺地自動配合呼吸,更能恰如其分,無過不及地進行“體呼吸”,而這種丹田呼吸非常有規(guī)律,可以不用意念來指導呼吸,所以也不會感到呼吸的疲勞,或者動作與呼吸因節(jié)律失拍而造成滯氣。
戲劇家、歌唱家他們在唱曲中必須運用呼吸來吐氣發(fā)音,“運腔”的好壞與配合好呼吸至關(guān)重要,呼多少氣,吸多少氣有一定的量。他們必須掌握呼吸的時機,要有板有眼,有節(jié)奏地配合呼氣和吸氣。太極拳在這方面是絕對正確,根據(jù)動作的要求輕重緩急,適得其好,不多不少,形氣合一,以襠代手,啟胯運襠。當襠胯向內(nèi)華圓時,腹部會自然內(nèi)收,無需腹部用力收縮,當襠由內(nèi)向外劃圓時,腹部自然外凸,無需用力外凸,這樣自然腹式呼吸和身體的動作配合起來。所以整個太極拳有一個發(fā)動的源頭,這個源頭就是“襠胯”,練太極拳就是練的襠胯,只有掌握了“運襠”,一切都會進入自動化的運轉(zhuǎn),“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此動靜之機,其關(guān)竅、玄機也在于此。
八、極拳“自動化”
說到太極拳“自動化”,就是一動無有不動的體現(xiàn)。當然不是隨便亂動,而是有嚴格節(jié)律的量度。也不是所謂的“自發(fā)動力”,它是通過所有全過程的訓練,搞定正確度和各種要領合格后的太極拳運動。
首先通過正確的領架,認真“克隆”老師拳架之“形神”。不求多,只在于“精”。幾個動作,或幾個拳式,先求動作的精確度,再求形與神的十分相似,老師的神韻、拳架幾整體結(jié)構(gòu)。尤其“運襠”,老師是如何啟動的。先求有其“襠圈”,這是太極拳的基本動力,也是需要有“體知”、“親證”、“妙悟”的方法來取得成功的。
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首先要求精確,張三豐在太極煉丹秘訣中有《太極十要訣》,此要訣是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也是衡量太極拳正確與否的標準。
前文已經(jīng)講到練架和寫字臨帖,要一筆一筆的臨摹,沒有到位不要往下練,每天練十遍趙堡太極拳還不到一個小時,十遍共有式,如果練一個“金剛”,就等于個“金剛”,一天練個“金剛”也不成問題。當然先要求正確,合符要領,繼之懶扎衣、白鶴亮翅、單鞭。不要多練,力求精確,要有老師的神采韻味,形架時盡量達于精微之處也相似,尤其對老師“運襠”是如何啟動的,能有妙悟才能夠克隆出老師的太極拳。一般的人連老師的架子都看不懂,所以要有比較,比較才能看出差距,就像臨摩碑帖,先求形似,再求運筆的方法,既流暢而沉穩(wěn),既有大氣磅礴而又規(guī)矩森嚴,取其神得其韻,循其度而行其氣。太極拳必須正確領架,稍有不慎,便入俗套,難能成功。“嚴格正傳”是太極拳的首要問題,如果有了明師就必須“森嚴規(guī)矩”,循規(guī)蹈矩,一步一步的去練。有人說要有自己的風格特點,這是將來的問題,現(xiàn)在談風格未免太早,但骨子里還是一樣,沒有根談不上枝葉的茂盛。
太極拳要學會“運襠”,也就是襠走圓弧,學會了襠圈的旋轉(zhuǎn)方法,其他就方便了,因其方法是一樣的,所謂一通百通。如此繼續(xù)往下練,就能有比較系統(tǒng)而又正確的架子,并在老師的“精微”之處加以研練,越“精微”其質(zhì)量越高。太極拳之松柔是內(nèi)功的基本法則,甚至要練很長時間。其方法從和兆元的《“耍拳”之公式》為好,如此練下去上功極快。太極拳之“無為”修煉法是耍拳公式的產(chǎn)物,不注重形體上的絕對標準,著重內(nèi)功的修煉,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練太極拳就是練的“真意”。太極拳的“無為”是由“有為”開始,由“有為”進入更高的“無為”修煉,如達至“無為無不為”之境者,則如唐代李道子的《太極授秘歌》:
無形無相,全體透空。
凝神悟道,契機通明。
太極拳要做到“自動化”首先要“一動無有不動”,是有規(guī)律的動,不能手腳不一致。這里有一個關(guān)鍵,就是“以襠代手”,“襠”是指揮中心,是帶動整個動作的發(fā)動樞紐。在松柔的基礎上下功夫,繼而進入自然的“耍拳”公式之境界,有“有為”而達于“無為”,由“運襠”帶動腹式呼吸。此內(nèi)外相合、上下相隨,一開皆開、一合皆合,一動俱動,一靜俱靜,無過不及,不貪不欠。其動作全在于自動化,無需用意識來完成。當然初學要有規(guī)矩,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先熟其招,后求其精。拳經(jīng)云:“有著熟而漸悟懂經(jīng),由懂經(jīng)階及神明”。這是長期儲存反復應用的結(jié)果。就像我們背詩、背口訣,背得滾瓜爛熟,一有機會,這些熟知的東西一涌而出。當然更重要的是太極拳的總體結(jié)構(gòu),“以襠代手”、“以身領手”是由內(nèi)達外,不覓而得的內(nèi)勁。內(nèi)功到了一定程度,外形動作的變化不重要,或緊湊、或開展,而內(nèi)在的動力不變,就像鐘表的機芯,是動態(tài)的基礎,表殼可以任意調(diào)換,形是給人看的,但是表芯的好壞,是手表質(zhì)量的關(guān)鍵。太極拳也是一樣,它的內(nèi)勁是不形于外的,是長期鍛煉的結(jié)晶。趙堡太極是“運襠”來帶動剎手的,故有“以襠代手”的說法。木偶戲的表演是演員手的運作,而這個手牽動了整個木偶的動作,演技精湛絕妙,也在于手之靈乎。我之練太極拳也頗似木偶戲中之木偶,而千變?nèi)f化之動作是由襠胯指揮,而這個“襠”就是木偶戲中的“手”。杜元化在《太極正宗》中說:“以膀胯為主宰”,“周身活潑全賴于此”,“兩胯為天機,貴于松活”。太極拳在襠的指揮以自動化之程度演練太極。練功有素者可以體察、親證、妙悟到其中奧秘。
九、太極之道
易經(jīng)曰:“一陰一陽為之道”,“為天下之母”,太極者陰陽之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者陰陽也。《內(nèi)經(jīng)素問》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陰陽是自然界對立統(tǒng)一的根本法則,一切事物的變化都依據(jù)這個法則發(fā)生的,所以生存毀滅都由這個法則起始的,這就是自然界一切奧秘的所在,人也是自然界生物之一,治病必須尋求這個根本法則。
由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陰陽對立統(tǒng)一體,并且都是由陰陽代表的兩性物質(zhì)產(chǎn)生的,人體不僅要保持體內(nèi)的陰陽平衡,而且還要與自然界的陰陽相適應。《素問》曰:“生之本,本于陰陽。”所以經(jīng)常地保持陰陽二者的相對平衡,就能延年益壽。古人有真人、至人、圣人、賢人,他們以各種不同的方法調(diào)和陰陽,而得出的效果也不一樣,這里僅介紹真人之修煉法,《素問》曰:“上古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所以說只要能夠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就不生病,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能把握陰陽者,即能長壽。”
太極拳練的就是陰陽,一陰一陽為之道,就是在陰陽兩個對立中尋求和諧與統(tǒng)一。太極拳是從陰到陽,從陽到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辯證統(tǒng)一運動。拳經(jīng)云:“陽中寓陰,陰中寓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經(jīng),懂經(jīng)后越練越精,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的精妙絕論之論述。陰來陽走,陽來陰走,相互交替,若陰陽互抱,“陽長陰消,陰長陽消”,道出了天地萬物的根本道理。
太極拳與“陰陽”有什么關(guān)系?它在太極拳中如何運用?初學者尚可不知,但是這“陰陽”之道太重要了,究其道哉,太極拳練的就是“陰陽”二字。陰陽是兩個對立面的概括,而兩者之間又是不可分離相互依存的。如陽者為天,陰者為地;陽是白,陰是黑;陽是正,陰是反。幾十年來中醫(yī)就是憑著“陰陽八綱”為病人診斷和治病的。所謂“八綱”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而其中陰陽是總綱,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也就是把陰陽兩綱,作為辯證的首要。著名醫(yī)學家張景岳指出:“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為醫(yī)道之綱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yī)道雖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陰陽而已。”在臨床上把千變?nèi)f化,錯綜復雜的病情,歸納為陰陽兩大類的基本性質(zhì)而澄治。
太極拳練的就是陰陽,不明陰陽,如者人入山,豈有不險?太極拳推手不但要把握自己的陰陽,更要知道對方的陰陽之變化。聽其陰而知其陽,覺其陽而知其陰。聽就是聽對方的勁路,覺對方陰陽之變化。從理論上講陰為吸、為開、為蓄、為走、為化、為虛、為粘;陽則為呼、為合、為放、為實、為粘、為走,既對立有統(tǒng)一。形成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互應托。太極拳是半圈化,半圈發(fā),攻守兼?zhèn)洌搓幓柊l(fā)。趙堡太極拳推手時都以手背接對方之手,順勢化解對方進攻,使其背勢,引進落空,陰中有陽,陽起到粘制對方,既化亦粘,使其重心不穩(wěn),其根自拔起,不擊亦倒。陽中寓陰,陽中包含著柔化,即粘著打,走化著打。校正落點,因?qū)Ψ绞窃诓煌5刈儎樱绮辉趫A的切線點上,等于是空發(fā)。陽中有陰也正隨勢應變的導向作用。陰隱陽顯,陽隱陰顯。陽主動而陰主靜,動之極則陰生,靜之極則陽生。太極之理無乎不在。《太極拳說》曰:“陰無陽不生,陽無陰不成,陰陽之氣,修身之基”,又曰:“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氣運之消長無端。”
太極拳之陰陽不局限于手上動作的變化,它是全身性的,兩手有陰陽的配合,兩腳也有陰陽的變,胸腹腰背皆有陰陽的組合,形成一個整體陰陽。處處有陰陽,處處分虛實,動靜之開合,進退與吞吐。陰中無陽是軟手,光走而不能粘,是為病手;陽中無陰是硬手,光粘而不能走,亦為之病手。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太極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一靜一動互為其根,處處有陰陽,處處分虛實,全身皆太極。在太極拳推手中如何取勝對手,其關(guān)鍵是什么?太極拳宗師邢喜懷在《太極拳說》中告曰:然陰陽和合,斯理孰持?勝負兩途,斯驗孰主?“一判陰陽兩須分,聚合陰陽逢在中”。是以云,其妙者“一”,其竅者“中”也。正是:
敵欲進擊來勢猛,我虛我實實亦虛。
左重右虛右重杳,忽隱忽顯陰陽變。
人剛我柔隨曲伸,我順人背為能粘。
進之猶難退愈艱,陰陽變化妙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