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音樂的故事》是一部西方音樂史,房龍努力以歷史的眼光來觀察,超越了地區、宗教和種族等偏見,為讀者講述了音樂流派的興衰、樂器的進化、音樂大師的成長以及對經典音樂的賞析,是了解音樂史的重要入門書。本書評述了世界音樂史上各個時期偉大的音樂家的心路歷程,對西方音樂歷史進行了梳理,并娓娓道出西方早期音樂、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及近現代音樂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以及音樂家們的身世行跡。靜心讀來,高雅的音樂,經典的旋律,名垂樂史的大師,仿佛就在你的身邊。
房龍 ·文化史 ·16.4萬字
本書是寧夏藍皮書系列之一,全面總結寧夏2019年整個文化系統的面貌。全書從總報告、精神文化、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個案研究等各個方面,系統地介紹2019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文化事業發展情況,敘述全面嚴謹而翔實,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寧夏社會科學院 ·文化研究 ·16.6萬字
本書從近現代歷史上的湖南現象剖析湖南人的性格,再結合湖南人的人文地理、經濟環境等方面全面解讀了湖南人,并提出了湖南人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常建 ·地域文化 ·11.6萬字
在社會規范中,除了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就是禮儀規范。禮儀,作為在人類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并積淀下來的一種文化,始終以某種精神的約束力支配著每個人的行為。禮儀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適應時代發展、促進個人進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徑。
石地 ·中國文化 ·9.7萬字
本書以地域文學作品與當代文化現象為媒介,對性別理論進行了現實呈現。書中首先對女性主義的產生,以及黑人女性主義和后殖民女性主義的理論進行了解讀和闡釋,是因為最初的女性主義思潮和后殖民女性主義理論的形成背景與中國女性的處境有頗多相似之處;其次,從性別理論視角對天津這一地域的代表作家作品進行了分析;最后,從性別理論的視角對當代中國一些與性別相關的文化現象進行了分析,展現了諸多現象中所包含的性別矛盾。
李進超 ·文化評述 ·11.8萬字
本書是著名出版人俞曉群先生近年來在工作閱讀之余輯錄的92篇隨筆和專欄文章。近四十年身居出版行業一線,讀書、品書、識人,通過熱情且鮮活的筆觸,回望他的成長經歷、家學傳承和求學閱讀之路,同時,帶讀者走進文化出版的幕后:編書、出書的樂趣,出版選題的創意迸發,遇見一個個性情各異的作者,以及一本本美書誕生的過程。本書由上編“六十雜憶”和下編“書后的故事”組成。上編共38篇文章,俞曉群先生回憶童年趣事、求學經歷,講述姥爺、父親等人的家族故事。下編共54篇文章,書寫俞曉群先生在近年來策劃出版的好書,由書及人,透露他與沈昌文先生、陳墨、韋力、王強、陳子善、陸灝、毛尖等人的交往,書寫他們不為人知的可愛一面。本書敘述作者主持“新世紀萬有文庫”、《萬象》雜志、“海豚書館”的往事,首次輯錄出版人俞曉群先生十年對西書裝幀藝術的研習與探索的文章。
俞曉群 ·隨筆 ·12.2萬字
妖嬈婀娜是你,巾幗不讓須眉也是你;溫婉美麗是你,豪放剛烈、真誠率性也是你。臺州女人進而善攻,退而善守,從不低眉順眼。臺州女人有著江南女人的玲瓏剔透、聰慧能干,又兼具北地胭脂的豪放剛烈,有著自己獨有的風姿。
王寒 ·地域文化 ·8.4萬字
本書針對中國文化產業園區發展中園區與城市在文化上、空間上和功能上分離的“文化孤島”現象,以及文化認同不夠、區域意象破碎、土地產出率低、商業地產模式不成熟、創意生態循環不暢等問題,提出文化產業園區的管理和運營必須放在與區域耦合發展的視野下,從治理的角度去深入研究。書中提出構建多中心網絡型的治理架構,使文化產業園區在面對復雜動態的環境與多元化的資源協調、優化需求時,各利益相關方的需求得以滿足。
陳嫻穎 ·文化產業 ·10.4萬字
本書為2023-2024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HB23YS042)立項課題研究。本研究將白狄族、鮮虞氏、中山國紋飾統稱為白狄中山國紋飾。從紋飾史視角,挖掘和構建白狄族、鮮虞氏、中山國三個主要階段的“紋飾”特征,明確其屬性與意義。從白狄中山國紋飾認知、理解、融合、創新,在河北新都市設計中的應用等多方面進行剖析與探索。通過藝術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元文化的交叉對比研究,探析白狄文化元素的融合與創新方案,加強河北省傳統文化繼承性與創新性,為河北省新城鎮設計的融合創新,白狄中山國藝術文化的發展提供新思路,為后續研究提供基礎資料。本書適合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及對社會人員參考學習使用。
王杰 宗同惠 ·民族文化 ·7.1萬字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偶像。他可以是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個人、一份報紙或者一所大學,等等。作為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他承載了過重的道德化精神的分量,在歷史、文化與道德的場域中充滿張力,并在大眾傳媒的合力策劃中被推上歷史文化的頂峰。我們只是懷抱著一個簡單的信念:時代所給予的道德光環必然得接受時代的嚴正評判。在這個信念下,每一個人都可以堅強地說:“我不害怕你們剝我的皮,因為那下面,都是鮮紅的血肉。”
傅國涌 ·文化評述 ·15.6萬字
孔子的話,絕大多數是針對人性而發。雖然時隔千年之久,滄海已成桑田,但自古以來鮮有變化的就是人性,所以說,即便是千年之后的現代人品味起孔子的那些智慧,依然可以獲得很大的啟益與幫助。東籬子編著的這本《孔子學堂》一書,深入體悟了中國人無可替代的精神根底和心魂所在,是在用孔子的智慧擺渡現代人生。現代人追求物質而輕忽精神生活,《孔子學堂》重新解讀孔子的思想,感悟那延續千年的智慧,足以讓我們歸根復命,走出一個美好的未來。
東籬子編著 ·中國文化 ·13.5萬字
本書匯總了2019年間巖畫研究成果,同時,收錄了一些巖畫學界眾多專家、學者對自己研究生涯的回憶隨筆性文章,是了解巖畫界動態的窗口。本書共分為:探索與研究、發現、保護、鉤沉、視野、信息等內容。作品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具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
寧夏巖畫研究中心 ·文化研究 ·15.7萬字
以魯迅為線索,將100年前的十四位先生串聯起來,生動再現先生們青年時的思想和生活。從生活、工作、友情、愛情等角度切入,在近乎平常的有趣私交中展現先生們的宏大思想碰撞。
張守濤 ·隨筆 ·15.6萬字
《美人》是一本專門研究中國古代的美人文化的學術普及讀物。《美人》首先討論了中國古代關于美人的定義和概念,探討了美人的條件、品評標準、品藻的語匯、美人的道德特質等。本書從先秦時代的美人開始講起,一直到唐代為止。以姜莊、西施、李夫人、卓文君、甄妃、綠珠、王昭君、班婕妤、西施、楊貴妃作為個案進行詳細討論。本書對于美女標準的探討結合了內在與外在的諸種條件,美女除了外形的美麗、身材的姣好,更為重要的內在的情操之美、品德之高尚。該書的主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作者本人的古代文學和歷史的功底保證了該書探討的層次和深度。
賴慶芳 ·文化研究 ·14.7萬字
許暉“100詞”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俗語,從古老的華夏大地上長起來。在千百年口口相傳的常言中,封存著多少曾經鮮活可感的柴米油鹽、花前月下?茶余飯后的街談市語里,又流動著多少世俗智慧、人間冷暖?它們如何飽受時間的揉、捏、捶、打,輾轉至今,仍然噴薄著粗放的生命力?《100個日常俗語中的古代社會史》向源頭追溯日常俗語的根系,尋訪如今或已鮮為人知的古代社會生活。從吳地小兒新年叫賣“癡呆”的趣味盎然,到“紅口白牙”說瞎話的活潑形象,從“五毒”竟然是良藥的樸素真理,到“白日見鬼”原來是指清水衙門的恍然大悟......而在100幅與100個俗語一一對應、意趣相映的精選古畫中,俗與雅、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水乳交融,為活的語言打開了美的疆野。
許暉 ·文化史 ·13.6萬字
《七夕》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金開誠主編 ·民俗文化 ·2.7萬字
《龜藏:藏在龜殼里的甲骨文及河洛中國》是一本以甲骨文為中心,進而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淺學術大眾普及讀本”,為系列作品“深藏中國”的第一部(剩余三部分別為《山藏:藏在秋山里的和田玉與山水中國》《泥藏:藏在春泥里的畫琺瑯與禮樂中國》《胚藏:藏在胚胎里的通天犀與生育中國》)。《龜藏》中的“龜”指甲骨文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基因。本書以“龜藏”為名,淺層含義即發現“龜”所暗藏的故事。全書分“甲骨文背后的雙面人生”“河圖洛書里的中國”“商王和貞人的世界”“美麗殷商:你去哪兒了”四部分,同時配有大量文物文獻價值和歷史藝術價值并重的圖片。
劉滴川 ·中國文化 ·10.3萬字
本書邀請了當代中國文藝界二十個領域一百位富有個性和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回望生命中最重要的記憶與物件,講述此物與“我之為我”的獨特故事。一百位名家囊括了當代文藝界的精英,譚盾、林懷民、徐冰、阮義忠、呂楠、阮儀三、陳燮君、賈樟柯、王澍、李宗盛、金宇澄、錢理群、黃永松、楊麗萍,等等,每一段故事關切一場人生或獨特的創作歷程,充分呈現來自生活的饋贈與生命的印記。
《生活月刊》編著 ·隨筆 ·16.6萬字
突厥是古代歐亞草原重要的游牧之一,曾一度成為雄跨歐亞草原的霸主,在歷史上有深遠的影響。本書在歐亞草原廣闊的歷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下,以通俗的語言介紹突厥民族的興起、發展和衰亡過程,及其與周邊各政權之間的關系,以及對于古代歐亞歷史的深刻影響。并利用最新的考古學、語言學成果,從多個側面展現突厥民族復雜多元的文化面貌。
陳凌 ·文化史 ·9.7萬字
服飾是人類生活的必須,也是人類禮儀文化的主要載體。本書以簡明的文字、形象的圖片,從服飾的分類體系、服飾禮儀的流變、服飾的禁忌以及服飾的改革等幾方面,系統介紹了體現中華文明的服飾發展歷史和與之相伴相生的服飾禮儀。
黃強 ·民俗文化 ·11.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