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輕松學國學》內容精簡,包羅萬象,涵蓋了禮儀民俗、稱謂由來、飲食起居、官政典制、學制科舉、國學經典、曲藝國粹、器皿用具、神話傳說、哲學宗教、字詞含義、文學藝術等十幾個門類。編者竭力以最輕松的語言、最簡單的話語、最通俗易懂的道理,為你講述國學的文化內涵。
金鴻儒 ·中國文化 ·23萬字
本書從比較詩學和接受美學研究視角,詳細論述了中英浪漫主義詩學在本體特征上的共性表現和差異表征,既注重把浪漫主義置于文藝思潮發展演進的歷史語境中,探討浪漫主義同古典主義、現代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的關系,使我們看到浪漫主義思想理念的傳承性和詩學意義的當下性;又著重闡釋中國五四浪漫主義在對英國浪漫主義詩學理念的影響和接受過程中所呈現的民族化、本土化的特點。本書的創新之處在于從女性主義視角探討中英浪漫主義時期女性在各自歷史中的地位和受教育狀況,女性閱讀和女性書寫及女性詩學的構建。總而言之,本書論述提升了中國五四浪漫主義詩學與西方話語,尤其是與英國浪漫主義思想的緊密聯系以及在中國文學現代化過程中的地位,引申出我們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的語境中,對文學乃至文化的民族性傳承和發展,對異域文化的影響和接受等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范麗娟 ·文化研究 ·20.6萬字
中國古人具有獨特的智慧及其智慧思維模式,這些智慧都藏于歷史事件、故事、傳說和典籍當中。雖然大多智慧傳承至今,但依然有很多沒理清正確的對應脈絡,即知其然,不知其源;對其智慧思維模式的闡釋也尚有欠缺,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書就是要從經典的歷史文化材料中,分析解碼古人智慧思想及其背后的思想邏輯,引導讀者領略綜合了全局思維、辯證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的智慧思維模式,更好地古為今用。本書適合作智慧研究的參考讀本,及政商精英閱讀參考。
吳為民 ·文化研究 ·9.3萬字
《晚清中國游記:“中央王國”的游歷與調研》一書,憑借作者威爾遜深厚的軍事、工程和地理知識背景及其親身經歷,為我們回顧晚清中國的歷史提供了一個新穎而獨特的視角。他的足跡遍布中國的廣袤土地,從繁華的滬上到古樸的荊楚,從遼闊的臺海到荒涼的塞外,細膩地描繪了中國的自然風光、人文地理以及社會經濟狀況,同時深入剖析了東西方文明在交匯與碰撞中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要言之,《晚清中國游記》不僅是一本記錄旅行見聞的游記,更是一部兼具史實價值和文化內涵的著作。對于歷史和東西方文化研究者而言,該作品的翻譯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而對于廣大讀者來說,它也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閱讀珍品。
(美)詹姆斯·哈里森·威爾遜 ·隨筆 ·14.3萬字
本書為山東省高校人文社科項目“卡羅爾的胡話文學與德勒茲《意義的邏輯》”研究成果之一,它試圖較為全面深入地探究德勒茲的哲學著作《意義的邏輯》與兒童文學作家卡羅爾的“胡話”作品之間的密切關系,揭示前者獨到的理論視角和后者作品中深刻的哲學內涵。本書闡釋了德勒茲如何以斯多葛派哲學家的思想和概念為理論基礎,借用卡羅爾的諸多悖論和“無意義”來建構他的意義理論,也探索了德勒茲如何運用后來被他摒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方法來闡述意義的發生。《意義的邏輯》是研究者們關注較少的著作,而卡羅爾及其作品的價值在德勒茲研究中更是受到忽視,希望本書的相關研究能夠彌補這個空缺。
徐文麗 ·文化研究 ·20.6萬字
《悲劇的文化解析》是劉東教授著力解析西方悲劇的一部專著。劉東老師將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引入傳統美學領域,深入探討了悲劇內核的課題。從古代希臘的悲劇作品,到文藝復興的悲劇作品,到現代西方的歌劇作品,到傳統中國的雜劇戲文,直到現代中國的話劇戲曲,作者展開了中外對比,把每一章的關切重點,都首先放到了對于具體劇作的細讀上,進行了精細的文化“分解”。作者認為悲劇應被理解為產生在特定“文化之根”上的、帶有很大機緣巧合的“文化之果”。在中國與希臘這兩大世界性文明之間共享著一連串的文化要素,并且作者一直以來孜孜以求的“中國文化的現代形態”,絕不只存在于本土的文化潛能中,而會更加廣闊地存在于文明與文明之間,存在于“文化間性”中。
劉東 ·文化研究 ·20萬字
人類從誕生之日起,便在延綿不絕的歷史長河中找尋著未來的方向。作為大自然中的一個個體,為了求得生存,人類更是與自然界進行著永無休止的斗爭。而工具的產生為人類開啟了一扇通往科技文明的大門。棲息于神州大地的炎黃子孫是人類最早的遠古居民之一,其中已知最古老的屬現在云南省境內的元謀人,他們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70萬年。在那個時候,他們已學會制造石器和使用火,我國發現最早的工具就是他們使用的刮削石器。這一時期也就是史學界所稱之的“舊石器時代”。
陳曉丹編著 ·文化史 ·22.9萬字
《甘肅文化史》,伏俊璉、周奉真主編,是一部系統簡明的甘肅文化史讀本,梳理了我國甘肅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史。全書據主題分為十三章:中華始祖文化、以彩陶為代表的史前文化、隴上周秦文化、甘肅古代民族文化、絲綢之路黃金段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呈現、隴上長城與邊塞文化、敦煌文化、甘肅石窟文化、甘肅寫本文化、甘肅書法與繪畫、甘肅文學簡史、隴右思想與學術、甘肅黃河文化。
伏俊璉 周奉真主編 ·文化史 ·29.2萬字
《玄霜》寫歷史、寫人物、寫風景、寫哲學、寫思想、寫情感,但是自始至終,沒有絲毫舍棄對“真善美”的追求,沒有舍棄對陽光鮮花的追逐,沒有舍棄積極昂揚的樂天做派。文以類聚,希望這樣的篇什積聚起來的是磅礴的單純的力量。
吳又洛 ·隨筆 ·10.9萬字
《周易》是影響中國文化最為深遠的三本經典之一(其余兩本是《論語》及《老子》),既是儒、道兩家哲學之源,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各門學術基本理論的依據,因此可以推知,《周易》和易學的興衰,可以影響中國文化的興衰。本書乃根據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辦、黃漢立老師演講的易學課程——“如何打開《易經》之門”的錄音整理而成,內容既涉及《易經》、易傳《十翼》與易學發展的重點介紹,也精辟地闡述了《周易》與占筮、太極圖、太極拳及丹道的關系與精粹所在,并旁及西方文化以作比較,可視為開啟中國文化寶庫不可多得的鑰匙。
黃漢立 ·中國文化 ·16.2萬字
浮梁自古被譽為“文獻之邦”,文風鼎盛,人文薈萃,名勝古跡眾多,底蘊深厚。作者韓曉光從事文史研究工作多年,《浮梁歷代名勝古跡記文箋析》旨在介紹浮梁歷代名勝古跡的獨特內涵,通過挖掘、整理浮梁深厚的文化積淀中那些影響力巨大的文明成果,反映浮梁人文風貌。收錄務求全面完備,內容務求精準詳實。希望該書能成為研究浮梁歷史文化、人文古跡、風景名勝的工具書。
韓曉光 ·地域文化 ·16.1萬字
王爾德在以唯美主義追求為表象的審美追求驅動下,引申了古希臘面具表演的傳統形式,使之成為人格面具表演概念,同時吸取浪漫反諷思想,注入自己的人生及創作中,變成了呈現多重矛盾自我的面具塑造風格。這一風格被他運用自如后,成為其獨有的技藝,形成其“面具藝術”。本書以王爾德的多重矛盾面具自我之表象為依據,向前追溯至具有審美思想的德國浪漫主義傳統、唯美主義及現代審美主義,向后借用當代德國哲學、美學的理論觀點(審美),兼從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自我建構)的視角對之進行審視,解釋其“面具的真理”。以追求審美和自我建構為己任的王爾德,通過塑造多重矛盾面具自我,把對審美的追求推向了極致—使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審美化,為自己的生存建構了積極、主動的意義。王爾德不愧為“面具藝術”大師。本書審美與自我建構的兩個視角,在論述過程中之契合,讓我們看到兩者的內在統一性—對人自身的困境與拯救途徑之思考,是以哲學和美學為代表的人文學科的根基和出發點。對此命題的關注始于現代性發端時期的哲學家們,貫穿了王爾德的一生,在當今的理論界仍不斷被探索與完善,值得認真思考。
楊霓 ·文化研究 ·19.5萬字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是儒家的經典古籍,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錢穆先生所著《四書釋義》分為《論語要略》《孟子要略》《大學中庸釋義》三個部分,對“四書”作出闡釋與發揮。其中《論》《孟》兩書裁為要略,分門別類,提綱挈領,有助于讀者把握兩書要領;《學》《庸》則為其釋義,備列全文,使學者體悟篇中宏旨。本書已經是經典著作,深受讀者喜愛。
錢穆 ·理論 ·16.6萬字
《人間滋味——尋味記》通過百十篇食譜,將河南滋味躍然紙上。不僅寫的是河南飲食文化,更有著對河南樸實人性的刻畫。大菜能吃,小菜也能吃,薺菜、茭草、蔥、白菜、大蒜等等以平常蔬菜為題的篇章卻寫出了平常物的不平凡,書中不僅深挖這些普通食材的文化底蘊,為其正名,更寫出了普通豫人身上的那種不平凡的象征。
張富國 ·隨筆 ·12.4萬字
作者采用闡釋學思維與方法,以產生于不同時期的有關魯迅的傳記、論著、影像等為文本,梳理、考察魯迅形象的復雜演變過程,以及這一過程是如何隨著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歷程而發生微妙變化的。通過魯迅形象演變史,思考現代國家意志對知識分子的精神構成和文化取舍所產生的影響,探尋魯迅形象演變的內在精神依據。通過從20世紀30年代到21世紀初產生的各種魯迅傳記和其他關于魯迅的言說,勾勒出這一文化圖景中魯迅形象的演變過程,從而獲得對魯迅形象演變的整體性認識。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尋繹步入“魯迅世界”的恰當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為透鏡考量整個中國近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的精神脈動。這一研究對于魯迅研究史的梳理、對于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回眸反思,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魏韶華 范陽陽 趙曉妮 叢曉梅 ·文化研究 ·17.4萬字
《趣說中國百年來的衣食住行》,作者為中國現代文學著名作家,鴛鴦蝴蝶派主將包天笑先生,本書是一本記錄中國近百年來社會生活方式變化的詳細寫真,是珍貴的文化歷史著作。本書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觀察,詳細記錄了百年來中國人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變遷,特別是在飲食文化上的變化。書中不僅回顧了食物從傳統到現代化的演進,還細致描述了地域間的飲食差異,如北方的小麥主食和南方的大米主食。書中詳細記述了中國在食方面的變化。作者提到,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傳統的母乳喂養逐漸讓位于牛乳和奶粉,這種變化反映了科技進步和文化交流的深刻影響。此外,作者還探討了食品制作和飲食習慣的演變,如家庭餐飲的變化、飲食制度的轉變(如共食制與分食制的討論)等。
包天笑 ·文化史 ·6.9萬字
宜賓物華天寶、人文薈萃,從古至今吸引著無數的仁人志士前來尋夢。走過這方山水的文人——杜甫、韋皋、蘇軾三父子、范成大、陸游、黃庭堅等等。還有近代來這片熱土求索奮斗、工作生活的南溪女婿朱德、傳奇伉儷梁思成與林徽因、戲劇大師謝晉與曹禺等等。他們為宜賓增添了厚重的人文文化,在這里演繹留下許多動人故事;他們閃耀在中華的燦爛星空,永遠照耀我們的心靈。
羅鳴 ·文化史 ·19.2萬字
20世紀初期,由于一批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譯出版,德國文化界出現了一股“中國熱”,布萊希特就是在這種氣氛中接觸中國古典文化的。流亡期間,布萊希特閱讀了儒家、道家的部分經典著作,開始效仿中國古典哲學筆法,針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陸續撰寫了一系列小故事,假托老子、墨子之名,反映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這就是《中國圣賢啟示錄》,或名《易經故事》。本書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和教育部“主題出版”重點圖書。
(德)貝托爾特·布萊希特 ·中國文化 ·9.3萬字
突厥是古代歐亞草原重要的游牧之一,曾一度成為雄跨歐亞草原的霸主,在歷史上有深遠的影響。本書在歐亞草原廣闊的歷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下,以通俗的語言介紹突厥民族的興起、發展和衰亡過程,及其與周邊各政權之間的關系,以及對于古代歐亞歷史的深刻影響。并利用最新的考古學、語言學成果,從多個側面展現突厥民族復雜多元的文化面貌。
陳凌 ·文化史 ·9.7萬字
本書以河北涉縣媧皇宮、河南淮陽太昊陵、甘肅天水伏羲廟、山西洪洞趙城鎮侯村女媧廟、山東濟寧鄒城羲皇廟等地的田野研究為個案,較全面地展現了當代伏羲女媧神話的傳承狀貌。研究發現:當代伏羲女媧神話敘事與地方民眾的信仰生活依然息息相關;既具有鮮明的地方化特征,又體現了民族國家話語的深刻影響;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時代背景下,相關神話普遍被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得到保護和開發,這使神話的敘事形態更趨復雜多元。
楊利慧 王均霞等 ·文化研究 ·2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