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走江湖的人,講究三硬:官面兒的靠山硬;道兒上的關系硬;本身能耐硬。”——郭德綱《江湖》行走江湖,你需要怎么樣的城府、心機和格局?看郭德綱煮酒論史,江湖大佬論江湖,從官方正史、逸聞野史和民間故事中提煉出中國式人情社會的底層邏輯,點破江湖、官場、商場玄機,一本書教你做人、防人、馭人。“心有波濤面含春色,此為江湖。”
郭德綱 ·隨筆 ·11.8萬字
所謂國學,就是中國之學、中華之學,尤以先秦諸子學說為重。他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等。(這句話說明國學所包括的不是一個,而有很多,后面還有一個等)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偶爾在聚會間,說一說這些話,即能增長知識,又能高談闊論,這有多好,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
谷偉偉編著 ·隨筆 ·41.4萬字
心有波濤面含春色,此為江湖。——郭德綱。“說起來誰都不信,我其實是一個好靜不好動的人。”郭德綱在“郭論”系列的《撿史》中說,“最近下雨,我每天在家里坐著,讀讀書,看看戲,就覺得很快樂。”他喜歡讀史,“讀史可以使人明智,古人說‘鑒以往可以知未來’,就是這個意思。”《撿史》是百萬暢銷經典“郭論”系列的第二篇。郭德綱通過剖析歷史人物,復盤一場場暗流洶涌的權力游戲,剖析君臣博弈法則,發掘出人性的精妙幽深之處。學說話、學辦事、學為人處世,不可不讀《撿史》。從廟堂到江湖,從帝王將相到販夫走卒,陰謀陽謀、君臣博弈法則、韜晦心術、中國式社會人情世故,盡在郭論《撿史》篇。
郭德綱 ·隨筆 ·20.8萬字
《北京的胡同》一書,以獨特的視角帶領讀者漫步于北京老城區的幽深巷弄之間。書中細膩描繪了胡同的古樸風貌、錯落有致的四合院,以及胡同里獨有的生活氣息和鄰里溫情。通過胡同的變遷,反映了北京城的歷史脈絡與民俗風情,讓讀者在字里行間感受到那份濃郁的老北京韻味和獨特的城市記憶。
楊天杰 ·隨筆 ·2.1萬字
張鳴這本隨筆,引述的不是什么大事件和大話題,都是些逸聞趣事中的人情世故。在這本書里,辮子、燒狗、燃放鞭炮、洋人的膝蓋以及拳民的秘密都被作者拿來當話題,乍一看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不了歷史這本大書的,卻又能被作者扯出不簡單的命題來。然后通過這些命題,揭露了歷史的另類真相,還原人性假面。
張鳴 ·隨筆 ·14.7萬字
《郭論》系列第二季,共3冊。《你要高雅》過去您要是聽先生說書,一定注意,別起太早。過去說書先生沒有一大早就去的,除非是天橋的“地下買賣”。一般都是下午或者晚上,下午那場是正式演出。當然也有比這早的,叫“說板凳頭兒”,行話叫“早兒”。也有晚上演的,那個叫“燈碗兒”。顧名思義,過去電燈不普及,太晚了就點油燈碗兒。過去還有觀眾坐在臺上聽的!您比如說,有時候來了有身份的觀眾,臺下坐著不合適,就在臺上坐著!跟演員隔開三五步,搬把椅子就在那兒看。所以說,那時候臺上除了穿戲裝的演員之外,再有二三十個穿便裝的觀眾,很正常!
郭德綱 ·隨筆 ·21.1萬字
這是一套看著看著饞蟲會叫的書,這是一套讀著讀著心向往之的書。書中,蔡瀾以尋味為目的,開啟全球美食之旅。一路行,一路玩,一路吃,不僅僅記錄美食、美景,更記錄人生百態,體味人間煙火氣。那味,是珍饈之味;那味,是美景之味;那味,是妙人之味。人間百味,非酸甜苦辣可以概括;世態萬千,豈INTERNET可以盡覽。若是不能親歷,那么自是翻開這套書,看蔡瀾說說也好。本套裝包括:《尋味中國:大食會》,《尋味日韓:割烹縱意》,《尋味歐洲:接近完美》,《尋味“南”半球:食肆無疆》。
蔡瀾 ·隨筆 ·35.6萬字
本書原名MyCountryandMyPeople,又譯作《中國人》,是林語堂在西方文壇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本書中,林語堂用坦率幽默的筆調、敏慧明達的語言,將中國人的道德、精神狀態與生活情趣一一道來,對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性格、心靈、理想、生活、社會也進行了深入的比較。這部描繪中國社會的精彩畫卷、剖析國人性情的巨作,甫一面世,便在海內外引起轟動,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各國廣泛流傳。
林語堂 ·隨筆 ·20.4萬字
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人物的是是非非、分分合合一直令讀者津津樂道。曾仕強教授根據其獨創的“氣球理論”,從三國故事中發現了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將三國故事的情節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為人處世相對應,從中會發現宇宙間的所有變化,都受一只看不見的手——規律左右。人類看得見的所有作為,其實都逃不開看不見的手的掌控,順應規律會事半功倍,逆規律而行則會事倍功半。看不見的手也要和人心變化相配合。魏、蜀、吳俱已滅亡,但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卻從未中斷。讀國學,不只是看個熱鬧,還要從中看出中國人的特性、中國人的傳統、中國人獨有的文化特色。
曾仕強 ·隨筆 ·18.4萬字
本書選取了民國時期九個頗具代表性的名人愛情故事,以三男三女以及三對夫妻作為本書的主角,力求把故事講得精彩透徹,而又刪繁就簡。“何事秋風悲畫扇”部分的三個男主角分別是胡蘭成、郁達夫、李叔同;“恨君不似江樓月”的三名女子為蕭紅、蘇青和呂碧城,“那年花好月正圓”部分,選取了三對夫妻,分別是溥杰與嵯峨浩,徐悲鴻與蔣碧微,胡適與江冬秀。
張溥杰 ·隨筆 ·14.9萬字
“國學”是個寬泛的名詞,但是不論你如何分類,都會把儒家與道家列為重點。我們的國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不輸于任何一個民族。今天,隨著國勢的上升,我們自然要大力弘揚國學,向世界推介國學。成為文化大國才是真正的強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不能不了解國學。一個人如果對本民族的文化都知之甚少,語焉不詳,那豈不汗顏?《國學全知道》這部書,內容極其廣泛,倫理道德,禮儀民俗、經史子集,琴棋書畫,無所不包,是一部提升國學修養、豐富知識儲備的理想讀本!
謝普主編 ·隨筆 ·44.9萬字
《樊登講論語:學而》解讀了《論語》的上半部;《樊登講論語:先進》解讀了《論語》下半部。《論語》是對樊登人生影響的一本書,他捧著《論語》反反復復地研讀了20年。樊登發現,《論語》幾乎能夠解決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煩惱。我們當下遇到的各種痛苦,孔子早就解釋清楚了。本書的特色,是既還原了《論語》本來的意思,又站在應用的角度講透《論語》,結合中西方經典書籍,讓讀者能夠把《論語》用在當下的生活、工作、學習、創業、人際關系中。
樊登 ·隨筆 ·29.5萬字
過去您要是聽先生說書,一定注意,別起太早。過去說書先生沒有一大早就去的,除非是天橋的“地下買賣”。一般都是下午或者晚上,下午那場是正式演出。當然也有比這早的,叫“說板凳頭兒”,行話叫“早兒”。也有晚上演的,那個叫“燈碗兒”。顧名思義,過去電燈不普及,太晚了就點油燈碗兒。過去還有觀眾坐在臺上聽的!您比如說,有時候來了有身份的觀眾,臺下坐著不合適,就在臺上坐著!跟演員隔開三五步,搬把椅子就在那兒看。所以說,那時候臺上除了穿戲裝的演員之外,再有二三十個穿便裝的觀眾,很正常!對了,咱跟這兒說的這些東西,大伙呢一聽一樂。相聲說的東西,“理不歪,笑不來”嘛,您不能當紀錄片看,那就違背了快樂的原則!
郭德綱 ·隨筆 ·7.2萬字
《古文觀止》是清代文人吳楚材、吳調侯編選的一個古文選本,上起先秦,下迄明代,共十二卷,選文二百二十二篇。本書所選以古代散文為主,間收少量駢文、韻文,絕大多數稱得上歷代古文的精華,而且篇幅長短適宜,又有注釋評析,便于初學者熟讀記誦,反復揣摩,從中領悟文章立意、布局、措辭、造勢等,找到學習寫作的門徑。正是由于具備以上優點,本書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刊行以來,廣為流傳,深受學者喜愛,影響至今不衰。
(清)吳楚材 吳調侯 ·隨筆 ·16.7萬字
作者在日本留學、工作的31年中,有機會接觸到上至首相、下至平民的立體的日本社會和各種階層的日本人,發現日本人的做事方式與思維方式與外國人不太一樣。這“不一樣”,體現在時間觀念、曖昧文化、伙伴意識、待客之道等諸多方面。而正因為這些不同,也使得不少人難以理解日本人做事的習慣與規矩。《日本人的性格》通過一個個故事來詮釋日本人內斂、從眾、忠誠、謹慎、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思維與行為準則的內涵,希望能夠讓讀者朋友們更好地了解日本人的做事方式,了解日本的風土人情,知道如何與日本人、日本社會打好交道。
徐靜波 ·隨筆 ·15.8萬字
《明太祖寶訓》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語錄集。全書按內容進行分類,共6卷,計51章,包含治國、理政、選才、任能、納諫、武備、齊家、育子等諸多內容,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朱元璋,也對明初官方的主流思想有一個清晰認識。為了使讀者對朱元璋有一個較為立體的了解和認識,附錄部分全文收錄了《明史·太祖本紀》,以了解一個草創皇帝的人生全貌,方便讀者從中汲取古人智慧,服務當下,指導當下。
(明)朱元璋 ·隨筆 ·14.5萬字
《中國人的智慧》以易懂的語言,闡釋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基本包含中國原典精髓。看完本書,中國智慧的精華也便算走馬觀花地瀏覽了一遍。
易中天 ·隨筆 ·12.7萬字
從最微觀到最宏觀,飲食串起了最可感的個體肉身與最抽象的文化網絡。假如食物注定要被人吃掉,假如食物真是一種藝術,那么我們欣賞這種藝術的唯一方式便是毀滅它。我們有時候會用“干掉”去形容進食,比如說“干掉一碗面”,“把整桌菜干掉”;那個“干”字正正是最粗暴的破壞。形容一頓吃完的飯,我們會說那場面真是“狼藉”;這豈不是一樁慘案的遺留現場?只有透過吃的動作,我們才能完整體驗食物之美,才能領會食物作為一種藝術的精髓。可是吃的動作同時也就是一種破壞、吞沒與消化。食物一生的高潮在于它的死亡,不消滅食物,我們就無從欣賞食物。飲食藝術乃是一種關于毀滅和敗亡的殘酷的黑色藝術;最美的剎那,就是崩解朽壞的一刻。
梁文道 ·隨筆 ·12.2萬字
美國傳奇殯葬師凱特琳·道蒂游歷印尼、日本、墨西哥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親身走訪科羅拉多州的露天火葬、印尼公共墓室、墨西哥亡靈節、日本琉璃殿骨灰供奉等等。在這些葬禮文化中,既蘊涵著當地的歷史傳統,也讓我們看到關于葬禮更多的可能性。我們沒有義務遠離死亡,也沒有義務對死亡感到羞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現身,然后出席,然后參與。死亡需要被重新認識和接納,以便讓我們學會好好告別。如果你曾失去過親人,哀悼過逝去的友人,或者想象過自己的死亡,那么,你一定不能錯過這本書!
(美)凱特琳·道蒂 ·隨筆 ·9.2萬字
我們的語言文字都是傳統的饋贈,喪失了文化傳統,我們就會“無話可說”。從秦漢到今天,我們有兩千多年的漢字文化積累,其中許多聰明才智的展現、悲歡離合的體會,都能豐富我們自身的生命追求。鄭培凱是香港著名學者,多年在香港組織學術活動、策劃通識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衰承變有深入的認識。在本書中,他從文字、詩詞、繪畫、昆曲入手,在語言、藝術的細微之處,讓讀者了解中國的文史傳統,旨在喚回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內容也許龐雜,但真要追索起來,這本書只有一個不變的主題,即古往今來的“雅言”與“俗語”。如果說文字真的有“雅”“俗”之分,追根結底,也都是倉頡惹的禍。
鄭培凱 ·隨筆 ·10.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