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老舍的跨文化視野之于中國現代文學具有重要意義。老舍早年的歐游經歷和社會活動,形成了其看待東西方文化的基本視點:既不因熱愛本國傳統文化而護短,也不因盲目崇拜他國文化而自卑。作為一位具有傳統人格和現代思想的知識分子,老舍對20世紀上半期的中國文化進行了獨具慧眼的理性審視,對東西方文化進行了對比、互鑒,顯示出宏大的思想視野。
李東芳等 ·文化研究 ·19萬字
《孟子》一書體大義全,周應之先生傳述《孟子》而成《孟子述要》一書,其體會《孟子》既深,遂而得《孟子》之總綱,足以為學者入《孟子》之門徑也。至于章句解前人之未解,詞義發前人之未發,《述要》往往有得。
周應之 ·中國文化 ·20.7萬字
本書是宋朝時出現的一部在我國圍棋發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著作,是第一部系統論述圍棋理論、全面探討圍棋戰略的作品。《棋經十三篇》總結了歷代下棋的經驗,全面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典的圍棋理論,是圍棋史上最重要的理論著作之一。同時本書收錄有班固的《弈旨》、馬融的《圍棋賦》等七篇經典篇目以及《圍棋近譜》,對讀者了解圍棋文化,有現實意義。
張擬 ·中國文化 ·2.7萬字
東漢王符所著《潛夫論》,是先秦子書匡正時蔽、解除民瘼、扶傾救亂、力挽衰世的“救世”精神在東漢的特別傳承。全書通過十六卷三十六篇,揭示漢末弊政亂俗,討論治國安民方法。其思想體系可以概括為“四大主張、三種批判、兩重感嘆、一種視角”。“四大主張”即:一重學、務本;二重德、尚賢;三重法、明刑;四重民、救邊。“三種批判”即:批判弊亂之政、澆薄之俗、貪枉之吏。“兩重感嘆”即“賢難”之嘆、“衰世”之嘆。“一種視角”即為衰亂之世分析病情、診斷病因、且開出良方的“醫者視角”。《潛夫論》在理想主張與精神品格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其思想之醇正、渾厚,目光之冷靜、犀利,批判之峻切、深刻,文筆之老成、持重,在兩漢子書中都是出類拔萃的,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說:“符書洞悉政體似《昌言》,而明切過之;辨別是非似《論衡》,而醇正過之。”
馬世年譯注 ·中國文化 ·35.4萬字
《中國古代神話研究》分“天地開辟”、“神祇”、“英雄傳說”三個部分,作者在盡可能搜羅齊備中國神話斷片資料的基礎上,以西方神話尤其是希臘神話為標桿,力圖構擬出一個全景式的中國古代神話體系。
程憬 ·文化研究 ·19.3萬字
當前中國的崛起正處在關鍵時期,必須樹立“文化立國”新理念,使文化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根據中央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和國家新近出臺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要求,結合當前各地大力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形勢,要全面增強中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活力,營造文化經濟的發展優勢,必須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管理方式,本書即以此為研究背景,從唯物主義歷史觀與馬克思社會主義文化觀這個視角出發,進一步挖掘與拓展文化軟實力建設理論,形成新的理論突破。通過充分認識文化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地位,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和發展文化產業,使之成為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為經濟發展注人新活力、形成新的增長點,進而實現文化資源的整合,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劉瓊 ·文化研究 ·18.6萬字
本書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從名家政治、職官制度、教育科學等二十多個方面介紹中國人應知的國學常識,是了解和掌握國學常識的理想讀本。
《中國人應知的國學常識大全集》編委會 ·中國文化 ·81.4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是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中國古代文化史話:海上絲綢之路》為叢書之一,生動介紹了絲綢之路的興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地位和貢獻等內容。
金開誠 ·中國文化 ·3萬字
本書是一部透視白鹿原的文化價值與意義的著作。全書共分八章:第一章文化尋根與價值重建,主要探討陳忠實與文學尋根;中國文化中的兩條根——學為好人與創世事。第二章中國鄉土社會的肉身崇拜與閹割。主要探套中國鄉土社會的肉身崇拜;羞澀、遮蔽與閹割。第三章共在中的自我與他人。主要探討存在就是我和他人共在,共在中的成德者——鹿性“好人”;共在中的狼性“惡人”。第四章為歷史而煩。主要探討鄉土人生為“歷史”而生;鄉土生存為“歷史”而煩;鄉土書寫為“歷史”而歌。第五章為鄉土獻身。愛土戀家情結;守舊拒新習慣;重義輕利心里。第六章展示神奇現實主義風格。第七章創造奇美的話語世界。主要探討白鹿原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第八章超越柳青,樹起新的里程碑。對比留情的革命敘事革命敘事與陳忠實的生活敘事;對象化手法與高密度語言。全書能夠深入中國鄉土社會內部,從思想內容和創作方法兩方面對《白鹿原》的文化價值進行探討。
段建軍 ·文化研究 ·17.4萬字
本書是關于南京城歷史、文化的作品集。作者通過自己收藏的有關南京的老廣告,來還原過往南京的風俗風情,講述與南京相關的人物故事;以一張張舊年的招貼畫、廣告紙為引子,揭開南京城過往的面影。本書從相對微觀的角度切入,觸發聯想,涉及南京歷史、文化的諸多方面,比如文化名人、特色美食、流行妝容、衣著時尚、體育運動、商號洋行等等,呈現了南京都市生活的細節。除本身的史料價值外,還可以使讀者直觀地觸摸到歷史的細節,對南京城建立起一個整體性的印象。
由國慶 ·隨筆 ·4.6萬字
在新農村建設、鄉村城鎮化過程之中,“社區營造”之理念也隨之回流中國。在文化保護的問題上,強調空間、呼吁居民享有知情權甚或參與權的社區(community)保護觀念大有后來居上之勢。正如人文區位學(HumanEcology)強調的那樣,空間、人口和文化是一個社區的三個基本要素。
岳永逸 ·地域文化 ·34.3萬字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它是中國漢民族的文化瑰寶。本書介紹了一些關于名城、勝地的對聯,如“太白樓(歙縣)”、“西湖桂齋(福州)”、“白居易墓(洛陽)”等等。
蕭黃編著 ·民俗文化 ·4.8萬字
本書是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屈原文化研究系列叢書之一,為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大委托項目研究成果。本書是一部屈原賦校注匯評本,收錄了屈原所著的《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重要作品和有關屈原的傳記及評論資料。從編寫角度看,本書資料詳實,尤其是對這些作品進行了精要的校勘、詳細的注解和通俗的翻譯,對古今中外屈原學的研究成果做了充分的吸收。本書比較適合學習和研究屈原賦的讀者閱讀,學習者通過本書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研究者則避免了資料收集的繁瑣。
吳廣平 ·文化研究 ·20.5萬字
鄭振鐸先生是我國現代杰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訓詁家。在其豐富的論著中有大量關于讀書學習方面的心得與收獲。本書即在充分搜集鄭振鐸作品的基礎上,篩選出數十篇與讀書相關且對今人讀書生活有啟發意義的文章,通過“書事雜記”“詩詞之美”“小說述評”“歷史沉思”“古書漫談”五個章節從不同方面展現了作者的讀書經歷及讀書感悟,對當下讀者亦有啟發。
鄭振鐸 ·隨筆 ·15.6萬字
人世的悲歡離合,都是在詞中凝結成的一曲輕吟,讀著她,仿佛看了許多的人生,像流星一樣閃亮旋滅,舞盡繁華,重歸寂寂。那么,珍惜這美好的時光,珍惜這塵世的一段輪回,走過的路,便是最好的回報。太多的人在詞的技巧上浸淫和研習,甚至有太多的長篇大論喋喋不休,而那些隱藏在詞的背后動人的故事,那些已經流失在時光里的情感,卻是最值得關注的表達。所以,就在讀詞的時候,讀一讀那些被忽略掉了的心事,他們依然是青衫磊落,紅袖婉約,還原著古往今來不變的追求和夢想。因為有夢想有追求,我們的世界才如此美好。
阿迪婭 ·隨筆 ·12.2萬字
奧野先生熱愛美食,人送綽號“食癡”。他有著豐富的美食經驗,對食物也有獨到的研究。《燕京食譜》收錄了他關于美食的隨筆散文,“覓食”足跡從東京一直延伸到北京。寫中國美食,他嘗遍古都經典豪華菜肴,也喜愛酸梅湯、烤羊肉這樣的市井小吃,更忘不了雪里蕻、荷葉粥等私房風味。寫東京味道,更多是對舊時食物的懷念,如小時候“緣日”活動的葡萄餅,天然且純粹的天婦羅、蕎麥面和壽司等。奧野先生寫美食,不單單是寫食物,他把生活的滋味、往昔的回味融進食物的酸甜苦辣里,筆調生動又真摯,文辭優美,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詩意且浪漫的生活態度,飽含對所經歷的深切感恩以及對逝去過往的淡淡愁思。
(日)奧野信太郎 ·隨筆 ·10.9萬字
一個人或一個民族對待飲食和生活的態度,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的思想和行為特質。在這本書里,龔先生暢談古今美食飲饌、女性處境、日常生活及其中體現的文化問題。不僅講述了蘇東坡、新月社梁實秋等人的飲食趣事,也記錄了自己與女兒斗嘴調侃中西美食的趣談。書中收錄的龔先生日記和其他專門文章,更是呈現了他對自己和當代人的物質及精神生活的觀察思考。
龔鵬程 ·隨筆 ·12.8萬字
陸羽二十一歲時,踏上了游歷考察之路。他一路風塵,經義陽、襄陽,過南漳,潛心尋覓茶事、茶情。經過十余年實地考察,踏遍三十幾個州,搜集上千條茶聞軼事,歷經五年研究著述,又經五年增補修訂,終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茶經》共十節,綜合論述了茶的起源、茶的用具、茶的采制、茶器、茶俗、茶事,以及飲茶技藝、茶道等內容,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自此,飲茶品茗成為中國人“意在物外”的生活藝術。之后的茶道演變,無論是宋代宮廷的點茶斗茶,明清庭院的清雅茶聚,寺院茶儀的空靈持修,日本茶會的清寂和敬,都因《茶經》的啟示,得以開創自稱體系的飲茶天地。《茶經》堪稱歷代制茶、飲茶、茶道演變的百科全書,既可作為烹茶、飲茶,賞鑒茶具的技藝之書,也是修身養性、品賞茶美感之道的經典。
(唐)陸羽 劉艷春編著 ·中國文化 ·13.1萬字
本書是明恩溥在《字林西報》發表的一組介紹中國人生活、風俗和性格的文章合集。作為一個美國傳教士,他熟悉中國的國情,了解中國民眾的生存狀況,因而他用自己的筆生動地概括、描述了中國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點。雖然有一些誤解和偏見,但大部分的觀點還是客觀犀利的,可以讓我們對那個時代中國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
(美)明恩溥 ·中國文化 ·15.6萬字
本書是周汝昌先生后期重要的一本紅學隨筆集,以短文講“大旨”。大旨不是張皇喊叫,卻常常隱伏于瑣墨細筆之間,從賞析雪芹“絕特”個性,提出湘云才是《紅樓夢》全書主角,到劉姥姥在全書中的重要性,以及紅學研究者極少觸及的紅樓小人物的見解等觀點,可以說本書是紅學界不可多得的精彩作品。
周汝昌著 周倫玲整理 ·隨筆 ·16.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