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通過研究紙媒廣告中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價值觀的發展變化來考察兩個問題:消費主義在中國的發育狀況和西方文化沖擊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存境遇。研究結果表明,對消費主義的發育狀況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存境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不同社會階層看,結論不同。文章最后,作者把消費主義的擴張和傳統文化的危機歸結為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即商業文化的過度發展。
吳輝 ·新聞傳播 ·14萬字
本書是農村留守婦女生計發展領域的最新著作,彌補了農村留守婦女生計研究的不足。本書基于可持續生計分析視角,得窺農村留守婦女面臨的外部環境、生計資本、生計策略和家庭福利現狀,影響其生計策略和家庭福利的因素以及對相關制度和政策的評價,由此提出了降低農村留守婦女脆弱性、改善其生計資本、提高其可持續生計能力的方法、途徑和政策措施。
楊雪燕 羅丞 王灑灑 ·社會學 ·11.3萬字
人才發展必須始終保持定力與活力,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增強政治定力、激發創新活力。定力是一種內心自覺,是對信仰的忠誠,是身懷絕技的坦然。活力即旺盛的生命力、敏感的思維力、恒久的學習力和朝氣蓬勃的創造力。定力與活力相結合,方能構成人才發展的完美環境。本書以部分英才或者英才群體的成才之路為背景進行探索、總結和升華,研究了人才發展定力與活力的要素、地位、作用與培養,揭示成才的必然規律和必由之路,啟迪與引導人們尊重規律,縮短成才周期。全書涵蓋了人才發展定力與活力的全部內容,告訴意欲成才者一個基本的道理:人生是美好的,人生是艱辛的,人生需要奮斗,人生必有所成!
鄭其緒 ·社科總論 ·23.6萬字
本書以成都市職業體驗教育模式構建與實踐為主線,深入分析了職業體驗教育在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促進普職融通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困難,提出了以“全生命周期”育人理念為指導,構建“職業體驗—生涯指導—專業探索”一體化生涯發展體系;以市域統籌、普職融通為引領,建立“市級區級校級家庭”四級統籌機制、“家園校園產業園公園”四園運行機制、“目標內容方式效果”四維監控機制;以四園同構、協同育人為路徑,在市域層面建立“四園同構”打造職業體驗基地、職業體驗課程、職業體驗師資,創建“場所—課程—師資”三維統整的職業體驗教育資源體系,以及探索職普“場域融合內容融合人力融合”的職業體驗實踐模式。
高瑜 ·教育 ·9.7萬字
本書圍繞城鎮化、城鎮體系與交通的關系這一核心問題,對中國城鎮化與城鎮體系的發展,及其與交通的關系展開研究,考察了中國城鎮化的格局與演變、城鄉居民的出行差異、中國城鎮體系的演變、城鎮體系與交通發展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梳理了中國城市群與都市圈的發展,考察了城市群與都市圈的交通發展水平,并為城市群與都市圈交通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趙鵬軍 張聽雨 ·社會學 ·15.5萬字
本書精選95個專業范例,覆蓋90%以上的統計模型,以實驗教程的形式講解如何以SPSS為工具,解決各種統計分析問題。全書共13章。第1章介紹SPSS基本操作及其統計分析常用功能;第2~13章通過48個實驗介紹如何在SPSS中高效完成統計分析工作:描述性統計分析、均值比較與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非參數檢驗、聚類分析、距離分析與判別分析、因子分析與主成分分析、生存分析以及信度分析等統計分析過程。對于每一個實驗,都從“原理、目的與要求、內容及數據來源、操作指導、結論”5個方面進行講解;章后精選50個上機練習,供讀者操作練習;同時提供全程語音講解的多媒體教學文件和SPSS統計范例所需的原始素材文件,供讀者自行下載。本書重實踐兼理論,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不僅有助于讀者理解統計學方法和模型的適用問題,還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即查即用的實例工具手冊,適合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從事統計分析和決策等領域的讀者學習參考。
楊維忠 ·社科總論 ·22.2萬字
減法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的能力做加法”,方法是回歸教育的本質和常識。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師于曉冰,扎根一線教學20余年,逐漸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通過減去不必要的負擔提升學習效率。他在教學中奉行“三不政策”——不加課,不拖堂,不布置硬性作業,學生看似學時少,但往往能厚積薄發,實現逆襲。在本書中,于老師將多年的洞察與實踐和盤托出,幫助家長在功利化盛行的環境中保持理性:遵循教育規律,寧慢勿快,寧拙勿巧;尊重八大常識,智慧面對孩子的成長問題;提升成績之外的軟實力——自主學習力、自控力和想象力,塑造健全人格;夯實根基,在大語文時代獲得受益終身的綜合能力。孩子的成長,需要深耕一條長長的路。慢慢來,才會比較快;看得遠,才能走得更長遠。
于曉冰 ·教育 ·12.7萬字
本書以“互嵌式社區”向“互嵌式社會”的轉變為研究理路,探討了經濟、社會、文化、民俗等領域民族團結的生成和表現。以寧夏、內蒙古、四川、廣西和陜西等地不同民族文化交往、傳播和并存的現實為基礎,重點討論了扶貧工作中的民族關系、互嵌式社區的交往與心態、民俗交往中的地區性、鄉村天主教與村落生活等問題,嘗試通過基層社會內部多樣性如何共存與共同性如何生成的研究,深化對于“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等政策話語的認識。
張少春 ·民族學 ·19.8萬字
本書是一本幫助讀者系統掌握如何寫好理論文章的實用工具書。全書分為8個版塊,作者從理論文章的基礎知識談起,科學分析了寫好理論文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說明什么是好的理論文章,又從“積累”“激情”“技巧”等多個方面逐一探討寫好理論文章的要素。全書深入淺出、細致入微地告訴讀者如何寫好理論文章,力求為廣大有志于寫出好的理論文章的人士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導。
邵景均 ·語言文字 ·15萬字
本書基于研究生常見的咨詢案例,分理論篇和案例篇來介紹導師作為研究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如何識別、應對和有效預防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理論篇重在分析研究生常見心理困擾與對策,案例篇則從研究生心聲、導師團看法、咨詢師分析和諫言導師等維度展開。
朱婉兒 呂淼華等 ·教育 ·22.1萬字
本書從閱讀與青少年成長的關系這個主題切入,以閱讀的環境與模式為思考基點,指向青少年精神發育成長,分析閱讀對人生的作用。其中,關于書房命名、送書、編書、主題書單、傳記閱讀、文摘的觸覺,以及閱讀節奏、閱讀沖擊力、享受閱讀、名人的青少年閱讀等內容,均是閱讀生活體驗與閱讀理論探索的結晶,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本書書寫隨筆化,語言、內容貼合青少年的生活實際,注重學術性與可讀性的結合,深入淺出。第四篇中有一部分是中學生發表的閱讀隨筆,可供中小學生參考。
江富軍 ·教育 ·17.2萬字
Ifyouareleadingateamthatisbuildinganewproduct,thenthisbookisforyou.Thebookistargetedatproductmanagers,functionalleadsinenterprises,businesssponsorsventuringintonewproductofferings,productdevelopmentteams,andstart-upfounders.
Mangalam Nandakumar ·社科總論 ·6.6萬字
本書以文獻學和史學史的視角為出發點,基于方志文獻考錄的成果,對南宋至今的浙江各類鄉鎮志書進行系統研究。梳理浙江鄉鎮志書的發展歷程、階段分期及其基本特點,綜論古今浙江鄉鎮志書的體例體裁、命名方式、編纂特色、修志群體等重要問題,闡述浙江鄉鎮志書在史料文獻、社會文化、文本記憶等方面的重要價值。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宋代至今的各類存佚浙江鄉鎮志書進行考錄提要,重點探究編者概況、版本源流、價值特色等方面的內容。
張勤 陳凱 ·社會學 ·22.4萬字
本書為200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成果,項目批準號:08XMZ033。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哈尼族是人口百萬以上的少數民族之一,國內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元江——紅河、瀾滄江之間的哀牢山和無量山區的半山地帶。本書從生產領域、生活領域、制度文化、宗教等方面,對哈尼族豐富多彩的生態文化進行了全面的綜合研究,對其樸素而深邃的生態倫理觀進行了深入分析,對其生態文化特征與進行了較為經典的論述。
黃紹文 廖國強 關磊 袁愛莉 ·民族學 ·27.9萬字
作者從語用功能的視角對話語標記問題做了簡要梳理,重新界定了話語標記的概念。在分析所涉語料后,提出話語標記研究的三個視角:語體優先序列視角、語法化視角、語用學和社會語言學視角。作者認為,“讓步復句”是轉折類復句的一個次范疇,話語標記是在互動話語建構中起到關聯作用的語言單位。作者據此嘗試在轉折復句中創建轉折類話語標記。
宋暉 ·語言文字 ·7.5萬字
本書是清華大學教務長費孝通50年代的舊作,主要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為適應新形勢,大學在管理體制、高考、教學、學制、精兵簡政、教師轉型、醫療互助、互助保險等各個方面進行的改造,從中可以看到政權更迭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以及大學適應新形勢的各種舉措,因此,本書可以說是中國高等教育史的珍貴史料。
費孝通 ·教育 ·9.5萬字
本書分為語言基礎與訓練、演講口才與訓練、職場口才與訓練三大模塊,各章的訓練項目含近百個訓練項目,融啟發思維、調動“說趣”為一體。在夯實語言基礎、增強語言感染力的基礎上,強化導游、談判、醫護、營銷等熱門行業的口才訓練。書中的“學習目標”“案例導入”“溫馨提示”“小貼士”“音視空間”等欄目具有參與性、交互性、可操作性的特點,方便讀者練習與深入思考。本書配套有電子課件、電子教案、教學設計及考核方案、教學案例庫(含文字、音頻、視頻案例)、試題庫等教學資料,索取方式見更新勘誤表和配套資料索取示意圖。本書既可作為應用型本科、高職院校和高等專科學校的演講與口才教材,也可作為廣大青年朋友的自學讀本。
張晶 蔣紅梅 ·語言文字 ·16.4萬字
胡如雷先生是20世紀我國著名歷史學家。2016年是胡先生誕辰九十周年,為深切緬懷這位為中國史學做出卓越貢獻的學者,中國唐史學會、河北師范大學于該年1月9日至10日,在石家莊聯合主辦了“紀念胡如雷先生誕辰九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胡如雷先生的子女,指導過的學生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武漢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河北大學、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河北師范大學以及《光明日報》《中國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報期刊社的4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追思先生的道德風范與學術偉業。這本集子就是對當年會議成果的集中呈現。
谷更有主編 ·作品集 ·32.4萬字
書稿系深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研究結合中外城市發展歷程,詳細論述了城市文明建設的諸多重要論題。作者將城市看作一個有機生命體,認為其實現路徑必然需要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安全六個方面協調發展。基于此,作者提出了城市文明的六大組成要素,分別為: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經濟、以人為本的城市治理、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全面發展的現代市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家園、富有韌性的城市安全。本書正文即依此布局,首先介紹了城市的起源、發展和類型,闡述了城市與文明的關系;之后圍繞這六個要素具體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展開論述;最后展望未來,提出建設富有創造力的“未來城市”是當前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力求讓生活在城市里的民眾過上更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
吳定海等 ·社科總論 ·22.9萬字
《高等教育評論》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高等教育評估與研究中心主辦,著力于研究現代大學教育問題,以敏銳的觸角、創新的理念,及時、全面、深入地反映國內外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研究進展,通過國際視野,立足中國問題,最終目的是服務于中國高校的發展,為高校的改革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楊燦明主編 ·教育 ·18.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