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1949年的紐約,曼哈頓一間沒有暖氣的公寓里,三十三歲的窮作家海蓮,偶然看到一則倫敦舊書店的廣告,憑著一股莽撞勁,她開始給這個倫敦地址寫信。這一寫,就寫了二十年。很多年后,她和這家書店的通信集,被稱為“愛書人的圣經”,不斷演繹。而那家書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號,已經成為全球愛書人之間的一個暗號。三十多年來,人們讀它、寫它、演它,在這段傳奇里彼此問候,相互取暖。
(美)海蓮·漢芙 ·外國隨筆 ·6.4萬字
《羅馬日記》是美國著名小說家、普利策文學獎得主裘帕·拉希莉用意大利語書寫的最新隨筆集,一共二十三篇文章,記錄了她學習用另一種語言進行表達、尋找一種“新的聲音”的漫長過程。這不是一本枯燥的語言學習筆記,而是一位小說家開拓新領域的心靈啟示錄——語言的、文化的、自我意識的。創作者在某個時刻感到有必要改變路徑:這是一種瘋狂的沖動,它可能意味著放棄自己作為表達者原有的特性與標志;這也是大膽的縱身一躍,收獲的是創作與人生更豐富的可能性。
(美)裘帕·拉希莉 ·外國隨筆 ·5.3萬字
二百零二個主題,談人生,理想,品德,愛情,友誼,傷痛等,這些組成了人類生命的常數,編織成了各人復雜的命運。這是一本真誠的生活之書,亦是具有強大精神力量的智慧秘笈,它教會我們如何愛,如何療愈,如何放下,如何面對死亡,如何戰勝恐懼……以沉郁如挽歌的風格著稱的作家馬洛伊,同時也是睿智深雋的散文家,堅忍克己的思想者,友善慈悲的人生導師:他關懷人的生存處境和生命意義,叩問真理,感懷世態,唏噓際遇;然后,心懷溫暖。這本濃縮了馬洛伊一生精妙沉思,完全展現其內心世界的散文集,彌足珍貴,是對他作為思想家的一種補充。在作家的身份之外,馬洛伊亦是二十世紀重要的知識分子。
(匈牙利)馬洛伊·山多爾 ·外國隨筆 ·6.1萬字
本書收錄了萊維畢生的詩歌作品,共91首。在本書中,萊維用詩歌的形式再一次為大屠殺寫下了屬于他的證詞。曾有人說“證詞”不具有美學意義,但萊維的詩歌打破了這一成見,它們既是深刻的證詞,也充滿了文字藝術之美。《巴黎評論》對萊維的詩歌如是評價:“他的詩歌擊敗了西奧多·阿多諾的宣言——‘在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萊維作品”系列還包括《被淹沒與被拯救的》《他人的行當》《這就是奧斯維辛:1945—1986年的證據》《扳手》《休戰》《若非此時,何時?》《緩刑時刻》《記憶之聲:萊維訪談錄1961—1987》《與你們交談的我:萊維、泰西奧談話錄》等。
(意)普里莫·萊維 ·外國隨筆 ·2.1萬字
2016年布克獎獲獎作品,一出模糊了歷史與現實、虛構與非虛構界限的諷刺喜劇。時間,當代美國;地點,洛杉磯狄更斯城,臟亂差貧民區、底層人民聚居地、暴力頻發的危險之都;人物,一個土生土長的普通男孩、大學生農民,本名為Me,他的女友叫他棒棒,他的奴隸叫他主人,他的同胞叫他叛徒,他的國家叫他罪犯。他在心理學家父親一系列瘋狂的精神實驗中長大,迎來雙重喪失的成人禮:父親橫死于警察手中,狄更斯城因有礙洛杉磯聲名,在地圖上悄然“被消失”。左手西瓜,右手喇叭,他構想出一個找回狄更斯城的奇異計劃,卻同時受到家鄉人民的熱烈歡迎和以死抗議……
(美)保羅·比第 ·外國隨筆 ·16.9萬字
《不語》是一部構思奇特的小說。故事從日本大阪附近村莊的多名老人失蹤案展開,警方一無所獲,媒體報道卻連篇累牘。有人向警方提交了一份認罪書,詳細描述了犯罪經過,署名小田宗達,一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從法庭審判到送上絞刑架,他都沉默不語。小說以采訪小田宗達的父親、母親、妹妹、弟弟,以及監獄看守、本案做局的佐藤岡倉和吉藤卓等人為框架,搭建了整個故事結構。作者串聯資料,層層撥開謎團,展現了現代人的內心狀況、生存處境,以及種種無奈,揭示出社會機制的失靈。
(美)杰西·鮑爾 ·外國隨筆 ·8萬字
當代文學大師、觀察與內省的天才卡爾·奧韋·克瑙斯高,以四季為基調創作的四部曲作品第一卷。本書從克瑙斯高寫給未出生的女兒的一封信開始,告訴她這個世界有哪些值得期盼的事物。之后的每一天,克瑙斯高都會寫一篇文章,以精確而濃烈的筆觸,講述這個物質與自然的世界。他以敏銳的洞察力描述一家人在瑞典鄉下的日常生活,并調動他自己的童年記憶,為家庭關系開辟了一個珍貴而獨特的溫柔視角。太陽、黃蜂、水母、眼睛、虱子——所有日常事物都是他的藝術素材,無論宏大還是微小。這是一本從口香糖到星星的個人百科全書,克瑙斯高以他細致入微的觀察,向我們展示了這個世界有多么廣闊、奇妙、充滿未知。
(挪威)卡爾·奧韋·克瑙斯高 ·外國隨筆 ·7.2萬字
30個臨終故事,描述了每個人從容面對人生終點的可能;6件重要的事,描繪出英國知名姑息治療專家獻給每個家庭的必修課;40年行醫經驗傾囊相授,助你和家人安養最后的時光。幫助臨終者提高臨終生活質量,安然度過人生最后旅程;幫助照護者擺脫無助與疲憊,獲得科學、溫暖的指導。在這本書中,作者從了解臨終模式、找到合適的告別方式、選擇討論死亡的更佳時機、調整生命的預期,到留下給世界的贈禮、超越生命的局限等6大方面,用30個娓娓道來的感人故事,寫出了一本讓讀者了解緩和醫療與臨終關懷的經典之作。如果你正在陪伴人生臨近終點的親人與朋友、如果你正在從事緩和醫療相關工作,如果你想擴寬自己人生的寬度,提升生命的質量,那這本書有助于你更多了解死亡、更深思考自我、更能無所畏懼,逆風翻盤,笑對人生。
(英)凱瑟琳·曼尼克斯 ·外國隨筆 ·17.9萬字
我叫約瑟夫·伯恩斯坦,我快八歲了,父母不知去了哪兒。但是馬塞爾小姐說,我的名字得是約瑟夫·貝爾坦,今年六歲,父母死于一場流感;因為我是猶太人,要藏在蓬斯神父的黃別墅里。可是,猶太人到底意味著什么呢?我為什么不能和別人一樣?在蓬斯神父的秘密基地,我終于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而且我懂得了,不論是什么樣的人,都有生存的權利,而我們的生命不只對我們自己有意義……“你知道誰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收藏家嗎?是諾亞。他救下了上帝創造的所有生物。”
(法)埃里克-埃馬紐埃爾·施米特 ·外國隨筆 ·4.5萬字
“上幼兒園的我,就已經成為了一名女性主義者。”目睹被父親遺棄的母親在沒有工作、被人“指指點點”的情況下獨自撫育三個年幼的孩子,阿連德決心為母親無法擁有的生活而戰。臨近八十歲高齡的她,將畢生經歷與思索抒寫成冊,追憶三段充滿激情的婚姻,趣談衰老的不便與新知,痛斥父權社會下的性別暴力,以此向生命中“那些可愛而偉大的女性”致敬:挑戰社會規則的母親,凝聚叛逆精神的年輕藝術家,遭受暴力卻保持尊嚴和勇氣的無名女性……是什么滋養了所有女性的靈魂?感到安全,受到重視,性別平等,掌控自己的身體和生活,最重要的是:勇敢地愛與被愛。
(智利) 伊莎貝爾·阿連德 ·外國隨筆 ·6.2萬字
一張妙趣橫生的TODOLIST,充滿令人忍俊不禁的“好主意”,給永葆樂觀的成熟讀者抑或充滿好奇的青年讀者。這本書會直白滴告訴你,五十歲之后的人生令人充滿期待。在中年時期,當神奇的50歲正在逼近,你在鏡子前無法立即認出自己時,生活的根本問題開始壓迫你——你為了樂趣做些什么呢?長時間的狂歡飲酒之夜,過度的調情和派對——所有這些在過去幾十年里讓你感到振奮和分心的事物突然間變成了讓人頭疼而不是開心的來源,那么,你該如何度過余生呢?拋棄一切,用一個假名重新開始?重新接受刑偵或精神分析師的培訓?搬到夏威夷去?不,這些都沒有必要。AndreaGerk邀請我們探索生活中許多美好的小事物,只有當我們足夠成熟才能欣賞它們:邀請所有的前任來吃晚餐,無休止地討論自己的疾病,每天背誦一首詩,讓年輕人向你解釋世界,甚至為自己一生的工作頒發獎項。
(德)安德烈婭·格爾克 ·外國隨筆 ·3.6萬字
如果說《神話》是由希臘眾神組成的一個“復仇者聯盟”,那《英雄》就是為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單獨拍攝的獨立英雄電影。在本書中,我們可以跟隨弗萊的講述看到:歷盡艱辛取得金羊毛的伊阿宋,成也女人,敗也女人;受到伊阿宋被判的美狄亞,親自殺死自己的孩子和伊阿宋的新歡;這些戲劇性的、有趣的、悲劇性的和永恒的故事都可以在本書中看到。
(英)斯蒂芬·弗萊 ·外國隨筆 ·19.8萬字
1959年,一位善心的寡婦弗洛倫斯·格林,帶著她僅有的財產,決心開一家書店。那是鎮上唯一的書店。這個看上去不切實際的想法最終取得了成功,卻也引出小鎮人們深藏的惡意。為了豐富鄰里的日常生活,她得罪了加馬特夫人,鎮上位高權重的貴婦。弗洛倫斯的倉庫不斷漏水,滲進地窖,接著書店也難逃災禍。她終于開始懷疑一件事:一個沒有書店的小鎮,也許并不想要一家書店。
(美)菲茨杰拉德 ·外國隨筆 ·6.5萬字
“貓是多么奢侈難得的動物啊,他能令你的每一天充滿無窮驚喜,撫摸這種小獸的感覺那樣美妙,你掌下的皮毛那樣柔軟光滑,寒冷冬夜醒來時他還會溫暖你的身軀;即使他是一只隨處可見的土貓,身上亦散發出高貴而迷人的氣質。從他獨立的步態中,你甚至可以窺見美洲豹的身影……“當你坐在一只相識多年的貓身邊,把手放在他身上,試著去適應他那與你迥異的生命脈搏,他會不時抬起頭來,用一種格外溫柔的聲調同你打招呼,告訴你,他知道你想走進他的世界……”無論你是誰,總會遇到那只屬于自己的貓。
(英)多麗絲·萊辛 ·外國隨筆 ·9萬字
泰晤士河上船屋里居住著一批“失敗者”——獨自帶兩個女兒生活的尼娜、事業有成卻無法挽留妻子的理查德、跟不上時代的海洋畫家威利斯、總是準備好西裝卻從未能穿去面試的莫里斯……生活本身有一種毀滅性的力量,令他們緩緩流動又深深迷失。暫時地,他們在河上結成了一個小社區,但是暴風雨很快就要來臨。
(英)佩內洛普·菲茨杰拉德 ·外國隨筆 ·7.4萬字
《分成兩半的子爵》是卡爾維諾“我們的祖先”三部曲之一。“我們的祖先”三部曲包括:《不存在的騎士》《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這三個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個階段,關于人如何實現自我的經驗:在《不存在的騎士》中爭取生存,在《分成兩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會摧殘的完整人生,在《樹上的男爵》中有一條通向完整的道路——這是通過對個人的自我抉擇矢志不移的努力而達到的非個人主義的完整。中世紀戰場上,梅達爾多子爵躍馬橫刀,卻被土耳其大炮轟成兩半。一個完整的人就這樣被分成了一半惡人和一半圣徒。他說:“不僅我一個人是被撕裂的和殘缺不全的,你也是,大家都是。”
(意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 ·外國隨筆 ·5.1萬字
心臟外科醫生斯蒂芬·韋斯塔比,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的犀利、幽默、直面醫生日常的記錄之書。有些對生命的深情必須以無情的面目出現。“你問我有沒有把臺上的這位病人看作一個鮮活的人?這種問題重要嗎?這位受害者并不需要一位焦慮不安、善于共情的外科醫生,她需要的是一位能干的專家。”他像一個無情的殺手追捕者、一位偵探,對死神窮追不舍!他曾用鑿子和錘子打開被刺傷的女孩的胸腔,在場的警察見狀昏倒在一旁;他也曾拯救尋死未遂的牛津學子,明晃晃的尖刀就扎在年輕人的胸口,那是他作為主任醫師接手的第一個病例;他還曾在巴西做訪問教授期間搭救在槍擊案中受傷的孕婦,于短短4分鐘內接生新生命并修復槍傷!甚至,他會穿著同一件手術衣,浴血奮戰整整24個小時……
(英)斯蒂芬·韋斯塔比 ·外國隨筆 ·13.2萬字
《看不見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靈的埃伊納烏迪出版社出版的。在這本書出版的時候,從1972年底到1973年初,卡爾維諾曾在多家報紙的文章和訪談中談到它。下面用卡爾維諾1983年3月29日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寫作碩士班的一次講座中的文字,來介紹“奧斯卡”叢書中的這個新版。講座原為英文,這里用的是意大利文本,它是以1972到1973年的兩次訪談為基礎的,并且大部分在意大利沒有發表過。在《看不見的城市》里人們找不到能認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虛構的;我給它們每一個都起了一個女人的名字。這本書是由一些短小的章節構成的,每個章節都應提供機會,讓我們對某個城市或泛指意義上的城市進行反思。
(意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 ·外國隨筆 ·4.8萬字
《桂花》是著名詩人阿多尼斯中國題材的長詩,記述了詩人2018年九、十月間的中國之行,尤其是皖南和黃山之行的印象、感受和思考。整部長詩由50首相對獨立的詩作構成,字里行間隨處流露出他對中國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的熱愛,以及他對中國人民的情誼。友誼是長詩《桂花》的基調之一,阿多尼斯對中國自然、文化和友人的深情厚誼在詩中溢于言表。他眼里的中國,“不是線條的縱橫,而是光的迸發”。他心中的中國女性,是“云翳的隊列,被形式的雷霆環繞,由意義的閃電引導”。
(敘利亞)阿多尼斯 ·外國隨筆 ·3.6萬字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力薦之書,美國國家圖書獎獲獎作品,普利策獎、全美書評家協會獎決選作品,感人至深的致子書,寫盡父子情,揭示種族歧視,讀懂美國夢。這是黑人作家塔那西斯·科茨作為一位父親寫給兒子的坦誠信件,他通過優美的文字講述了自己少年時期在看似和平的國家感受到的無盡恐懼。這本書以犀利的筆鋒、雜糅的寫作風格、富有哲理和詩意的語言,揭示了當今美國社會種族歧視的嚴峻現實,產生了巨大影響,并斬獲2015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最佳非虛構作品獎。作者從種族歧視對于黑人肉體(生命)的傷害入手,敘述了身為黑人的切身感受,強調美國種族歧視歷史彌久、根深蒂固,還將繼續持續下去。作品對于這一社會現象的精辟分析,使其在短短時間內成為美國種族話題的重磅之作。這本書也是對國家歷史宏大問題的分析,為讀者指出“美國夢是一切藝術、勇敢思考、誠實寫作的敵人”。
(美)塔那西斯·科茨 ·外國隨筆 ·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