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繁華褪盡是鄉愁
最新章節:
跋
本書是名高中老三屆畢業生的故鄉回憶,其中融入了濃濃的親情和深深的鄉愁。作者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實踐者,也是改革開放的推動者、受益者。退休后作者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以歷史為視角,以紀實為筆法,對家鄉的巨變做了一番認真的梳理和反思,抒發了自己熱愛黨,擁護改革開放、為實現中國夢多做貢獻的情感和愿望。同時本著“留住鄉愁”的初衷,作者用大量筆墨對家鄉的人文地理、歷史變遷以及現狀等作了深刻的挖掘和整理,為后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資料,也抒發了自己不忘初心,不忘根本,感恩家鄉,回報社會的家國情懷。全書不乏正能量,是部嚴肅認真的紀實性散文集。總頁碼257頁,收錄文章26篇(其中15篇在媒體或正規出版物上發表過,詳見附注);收錄詩歌32首(其中18首在媒體上發表過)。
目錄(135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作者簡介
- 獻詞
- 自序
- 家鄉的童謠
- 一
- 二
- 三
- 四
- 麥田捕蝶
- 爺孫品茶
- 漫話蜣螂
- 一個羞于告人的經歷
- 我把這個經歷記錄了下來
- 五十多年后解開了我的困惑
- 童心漁趣
- 撈魚
- 叉魚
- 釣魚
- 釣鱔魚
- 漁趣和友情
- 游戲瑣憶
- 打猴
- 打棒
- 打彈子
- 打篾篾摞
- 滾鐵環
- “斗雞”
- 勞作身影
- 戲迷演戲
- 童年摯友
- 初入學堂
- 祠堂初小
- 國語課本
- 學習雜憶
- 學堂碎事
- 母親出院以后
- 可愛的小孫女
- 一
- 二
- 三
- 四
- 聰明的小外孫
- 一
- 二
- 三
- 四
- 我家的“文物”(一)——兩代人的滿月斗
- 一
- 二
- 三
- 四
- 我家的“文物”(二)——我的銀鎖牌和綢圍嘴
- 遇仙河,家鄉河
- 遇仙河更名的傳說
- 我兒時的遇仙河
- 遇仙河的現狀
- 家鄉的“官路”家鄉的橋
- 歷史悠久的古驛道——“潼關路”
- 造型奇特的“橋上橋”
- 古樸典雅的遇仙橋
- “官路”及古橋的歷史作用
- 路橋今日之現狀
- 我們村口的老鐵路
- 比利時是隴海鐵路最早的投資者
- 北洋政府大舉修筑隴海鐵路
- 南京政府續建隴海鐵路西段工程
- 河南民工累死在我村的筑路工地
- 潼西段車站站名由國民黨高官名流題寫
- 蔣介石首次來陜從渭南火車站下車
- 村口鐵路上的兩道風景——“洞子”和“洋橋”
- 我小時經常光顧的地方
- 我村的“天安門”
- 色彩紛呈的家鄉戲
- 一
- 二
- 三
- 華州皮影漫話
- 藝人與舞臺
- 淵源與影響
- 地位與特點
- 影戲與戲迷
- 東路迷胡古今談——兼議“迷胡”何以成“眉戶”
- “二華曲子”源遠流長
- “迷胡”咋成了“眉戶”
- 東路迷胡大放異彩
- 打著華縣印記的迷胡劇——《梁秋燕》
- 華陰迷胡的巔峰時刻
- 王尚德和“赤水農校”
- “赤水職小”的誕生
- 陜西第一個團組織的誕生
- 渭華起義中的“赤水職小”
- “赤水農校”的誕生
- 抗戰時期的“赤水農校”
- 新中國成立前后的“赤水農校”
- “赤水農校”的現狀
- 家鄉的名門望族——兼議劉竹軒是赤水大漲人嗎?
- 一
- 二
- 三
- 夢縈東坪村
- 縣教育局一紙調令,把我調進了深山老林
- 初當班主任
- 可愛的山區學生們
- 艱苦的教師生活
- 快樂的星期天
- 二十五年后
- 辛村,我的村莊
- “有女不嫁高常岳”——我村曾經的悲哀
- (二)
- 陜西省文明村——我村當今的驕傲
- 傳統文明的衰落——目前我村面臨的缺失
- 心中的豐碑——我永遠的精神家園
- 附錄 詩墻涂鴉
- 遇仙河遐想
- 游泰安靈巖寺
- 登天水麥積山
- 凌晨接短信
- 蓉城游隨想曲(三首)
- 登華山偶感(三首)
- 贈友人
- 災后田園剪影(四首)
- 桂林游(兩首)
- 贊麗江古城
- 清明掃墓歌
- 贊胡連會
- 參觀“劉少奇在開封”陳列館
- 吊唁任長霞同志(外一首)
- 參觀小浪底水庫偶成
- 杭州游偶感(三首)
- 中秋夜接短信有感
- 元旦前夜接短信有感
- 贊于丹《百家講壇》講“心得”
- 跋 更新時間:2020-10-21 18:02:45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