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作身影
小時候,除了貪玩之外,我也熱愛勞動,不失農家子弟的本色。
細想起來,我最早從事的勞動是叉樹葉。那時農村沒有煤炭,村民燒炕做飯等燒的全是柴火。母親為了教育我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就給我制作了一個小工具——樹葉叉子,讓我拿著它去叉樹葉,把樹葉曬干后當柴燒。她從舊掃帚中抽出一根細竹棍,截上半米多長,把細端用菜刀削尖,在粗端拴根繩子(約兩米多長),再在繩子尾端拴根兩三寸長的小樹杈作為卡子。這樣,一個樹葉叉子就做成了。
我拿著叉子到大楊樹下,低頭把地面上紙片似的楊樹葉子一片一片地叉在小竹棍上,然后手順著竹棍往下一捋,將樹葉捋到繩子上去。待這兩米多長的繩子上穿滿樹葉后,就可以拖著回家了。回家路上,這串樹葉子似一個長長的粗尾巴,拖在我身后的地面上,留下一道淺淺的印跡。
待我年齡稍大些時,就不用叉子叉,改用竹耙子摟了。每次出去,總會很快摟滿一大籠樹葉,比用叉子叉快多了。
那時,我還經常去采車前子、挖刺薊根。這兩樣東西都是中藥材,可以拿到鎮藥材收購站去賣。
采車前子的方法比較簡單——找到熟透的車前子植株,用手握住它的細桿,往上輕輕一捋,把籽捋下來投到竹籃中就行了。與采車前子相比,挖刺薊根可就麻煩多了。去時得帶著小頭和竹籃子,然后到遇仙河堤或隴海鐵路護坡上去尋找刺薊植株。找到后用頭把它的根刨出,斬下來放入籃子。回家后把刺薊根放在木墩上,用斧背把它的表皮砸松,再輕輕地剝下來。最后將剝下的刺薊皮晾干(只能陰干,不能暴曬),就可以拿到鎮上去賣了。每次賣得的錢雖然很少,钅攫钅攫但我總是很高興。刺薊植株滿身長滿了長刺,因此偶爾會刺得手上流血。但對此我并不介意,只要掐幾片嫩刺薊葉,把它揉捏成草泥狀敷在傷口上壓緊就行了——因為它有止血的作用。窮人家的孩子,就這么皮實。

車前子
那時候,村民逢年過節吃掉豬牛羊肉后,就把骨頭都扔掉了。因此村外的樹林子里、荒坡地里、墓堆旁邊等,經常有許多干骨頭。我們伙伴們常常抬著竹籠去撿拾,然后抬到鎮上去賣。記得最大的一次收獲,是在赤水鎮北邊新堡子村外一個墓地旁,意外地發現了一大堆干牛骨,其中居然還有一個碩大的牛頭。我們喜出望外,滿載而歸。不用說,那是我們賣錢最多的一次!
除此之外,我還經常放羊、割草(喂牛)、割臭蒿(曬干后當柴火)、挑豬草(主要是挑苦蓿)、拾紅苕、撿麥穗,晚上陪大人一起剝苞谷、剝棉花、推碨子(磨面)等,但所有這些,都遠沒有在麥地里剜菜那么愜意和有趣。
那時農家都很清貧,無錢買菜,吃的全是野菜。令人欣慰的是那時種莊稼不施化肥,不灑農藥,野菜可以說全是綠色食品。野菜的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有尖尖刀(面條菜)、油勺勺、馬爪菜(馬齒莧)、灰蕎、白蒿(茵陳)、小蒜、苜蓿等。尖尖刀同菠菜一樣,可以砸碎同面粉和在一起,搟成“綠面”,也可以用來“下鍋”(下在煮面條的鍋里)。油勺勺可以用來包餃子,苜蓿和小蒜可以用來墊花卷、蒸麥飯。馬齒莧和苜蓿都可以分別與面粉和在一起,蒸成花綠色的饅頭(村民稱之“菜饃”)。灰蕎可以放在鍋里稍微一焯,然后撈出來,雙手一握擠掉水分后調成涼菜,也可以砸碎后代替肥皂洗衣服。白蒿既可以用來蒸麥飯,也可以陰干后當茶葉沖著喝,借以治療肝炎和便秘。總之,野菜的用處是極其廣泛的。不過很多野菜能夠食用的時令性較強,超過時令就不能用了。例如茵陳,在我們那里就有“一月茵陳二月蒿,三月茵陳當柴燒”的說法。
那時我們把剜菜不叫剜菜,而是叫“挑菜”。即左手從野菜根上部捏緊,右手拿一把小鏟從菜根旁斜鏟下去,把菜根鏟斷;左手往上一提,將菜從泥土里提出來;再輕輕抖掉殘根上的泥土,扔進菜籃子就行了。挑菜時,我們常常是在麥田里兩個一堆、三個一伙的扎在一起,一邊低頭挑菜,一邊說笑嬉耍,緩緩挪動。當籃子里的菜快要放滿時,就用小鏟在麥地里挖個碗口大的小坑(坑要略深一些),把野菜倒在坑里,上面用濕土蓋嚴(這樣可以防止野菜蔫萎),之后就可以盡情玩耍了。

麥田挑菜圖
在麥田及田間小道上,我們或追打嬉鬧,或追撲彩蝶,或找些小石子或小土塊玩“狼吃娃”“五馬擔擔”“媳婦跳井”。盡興之后,一般就到了回家時間,于是就從小坑中挖出各自的野菜,準備提籃回家。這時才發現籃子里野菜并不夠多的伙伴,怕回家后遭大人責罵,有的就急忙再補挑一些,有的則是把菜倒在地上,在籃子底下用細樹杈搭個棚子,再把野菜覆蓋在棚子上面。這樣菜籃子就顯得滿滿的了,回家后可以蒙過大人的眼睛。說到這兒,我需鄭重聲明:我自幼聽說順事,是個乖娃,從未在籃子里搭過棚子!
割草放羊采藥挑菜叉樹葉撿骨頭的這些記憶,在我腦海里至今都是幸福而快樂的!——盡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勞作,而且已過去60多年了。
友情鏈接:
@木子辛夷:極其普通的勞作生活,經你心靈的過濾和凈化,卻變得溫馨、和諧、浪漫和充滿情趣。全文散發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和依依的戀鄉情愫,反映了你的淳樸、厚道、真誠及率直,時過五六十年,仍不失農家子弟的本色。
@牛尾巴:朋友童年的勞作生活,既艱辛又很有趣!
@木蘭花開:那年代物質的貧乏沒有讓我們失去童趣,而磨難卻教給了我們堅強、獨立、勤勞和節儉。流逝的是時間,留存的是記憶。讓人生的前后互相灌溉、互相滋潤,這無疑是一種美好的享受。
@莫非:我小時也挑過菜,但那時太小,現在都記不清那些野菜的名字了。看了你的文章,又全部復習了一遍。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