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刻書家”是古籍編撰出版傳播鏈上的重要環節,但一向被研究者所忽略。本書廣泛利用正史、地方志、家(族)譜以及摩崖、碑刻等史料,挖掘由宋至清福建八百多位刻書家的事跡,不僅為古籍編撰出版的傳播鏈補上“刻書家”這一環節,也為糾正以往古籍鑒定中所出現的誤判提供更多的文獻佐證。書中提出,應以是否接受官私方的委托刻書作為判定“刻書中心”的重要標準;判斷古籍版本,不宜僅憑刻書家的籍貫,而應以刻書地點為主。
方彥壽 ·文化研究 ·54.3萬字
《扶箕迷信的研究》是許地山所著的一本關于扶箕這一活動的研究書籍。書中通過收集中國古代文獻(多為筆記小說)中的132則故事,詳盡記述了扶箕的起源、形式以及古人借此想達到的目的。扶箕起源于唐代的“紫姑神”,古人在特定時間于廁間或豬欄邊迎紫姑神以卜問未來之事。其形式多樣,降筆的箕仙來源復雜,包括道教仙人、古代忠烈官臣、文人墨士等,箕仙會預告諸如試題、功名、生死、國事等事情,還能與人酬唱(如遣興、唱和、猜謎、對對、辯論文體等)、談道及教訓、示人醫藥及技藝。許地山從心靈學角度對扶箕進行分析,認為扶箕是心靈能力活動的現象,是觀念力與靈感活動的表現,“箕動”是心靈作用的一種體現。該書用科學理性的態度剖析了扶箕這一活動,對人們正確認識此類現象具有重要意義。
許地山 ·文化研究 ·6.2萬字
嚴紹璗,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擔任北大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學文學部、日本文部省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著有《日本的中國學家》《中日古代文學關系史稿》《中國文學在日本》、《日本中國學史稿》等14種專著。發表論文、譯文170余篇。這部“嚴紹璗文集”全面收錄了嚴紹璗先生治學50多年各方面的成就,本冊為第三卷“日本文化研究”,主要闡發從中國本體文化的視角出發觀察日本文化、日本學的研究見解。內容涵蓋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中日文化關系、儒學在日本的發展及其在近代文化運動中的蛻變,和戰后日本出現的諸種思潮等。
嚴紹璗 ·文化研究 ·22.4萬字
本書分為《鄂溫克族社會歷史文化》《鄂溫克族狩獵故事研究》二冊,對鄂溫克族瀕危或嚴重瀕危的語言文化進行搶救性保護、搜集、整理與分析研究,對我國東北寒溫帶地區遠古歷史文化與文明、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研究有深遠而現實的學術價值和意義。同樣,對阿爾泰語系諸民族、東北亞諸民族、北極圈諸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研究也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塔米爾 那敏 朝克 ·文化研究 ·34.1萬字
魯迅作為出生在紹興的破落戶子弟,少年時代飽嘗了生活的艱辛。祖父犯案入獄,父親病故,家境敗落,備受歧視,艱難的生活在他少年時代的心靈上留下了多重創傷。這樣一位破落戶子弟,能夠成為世界級文化巨人,關鍵在于他離開了紹興,生活、成長在南京、東京、仙臺、北京、上海等城市之中。對于魯迅來說,“幼者本位”是根本性、原理性、結構性的觀念,與“立人”“中間物”“進化論”“革命”等重要命題直接相關,深刻地影響著其各類話語活動。1918年開始“吶喊”的魯迅,經過1922年《端午節》的嘆息、呻吟,1926年陷于“彷徨”。不過,這一過程并非悲劇性的。魯迅在此過程中重建了價值觀,重獲了主體性。當具有投槍、匕首功能的雜文被界定為“文學”的時候,文學干預社會的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文學的功利性與藝術性達到了最大限度的統一。在此意義上,成為雜文作者,是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文學家魯迅的最佳生存方式。
董炳月 ·文化研究 ·17.5萬字
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湖南全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文化強省的建設目標,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穩中求進,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湖南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本書由總報告、兩個重大專題、一個指數評價、九大行業報告、四個典型案例組成,對湖南文化產業總體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建立湖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2018年湖南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分區域、分行業、分專題的調查研究。
劉尤碧 賀培育主編 ·文化研究 ·16.7萬字
本書主要圍繞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的經濟一體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生態文明化四個方面的主題展開研究,其中經濟一體化和產業高級化方面的主題為研究重點。產業結構升級是貫穿全書的重要引導。全書通過統計分析和計量建模,對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揭示經濟一體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對海峽西岸城市群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陳燕武 ·文化研究 ·18.3萬字
本書以鳩摩羅什長安弘法這一事件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印度佛教文化在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的輸入與演變過程。印度佛教輸入中國持續了近千年之久,這一輸入是人類文明交往史上的罕見典范,也是中印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然而,印度佛教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在經過嚴格的篩選后才被加以吸收和改造,最終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崔峰 ·文化研究 ·29.4萬字
傅義春編著的《漢字與傳統文化》旨在通過系統介紹漢字的起源、形體演變以及孳乳衍生方法等的基礎上,緊緊依托漢字闡釋其所蘊含的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居寢文化、行旅文化、祭祀文化、喪葬文化以及婚姻文化等諸方面。該教材注重將文字學、文化學理論與漢字形音義的分析相結合,既充分揭示出漢字作為文化載體的獨特功用,又為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路徑和啟示,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較強的現實意義。
傅義春 ·文化研究 ·15.9萬字
美國著名學者艾蘭以其在甲骨文和中國青銅器領域突出的研究成果,一躍而成為當代國際漢學界有影響的漢學家,國內學界對其在漢學研究領域取得的成就給予很高的評價。她在先秦諸子哲學和中國古史傳說兩個研究領域均取得可喜的成果,其研究方法及其新穎獨到的學術觀點同樣值得我們關注。艾蘭對中國早期歷史及先秦哲學的論著雖已相繼介紹到國內,但國內尚未對艾蘭的研究成果進行細致的梳理和再研究。本書在系統研讀艾蘭有關先秦諸子哲學和古史傳說研究論著的基礎上,著重從方法論的角度,研究其運用當代西方的隱喻理論和結構主義理論以解讀諸子哲學和古史傳說的方法及其主要觀點,旨在揭示艾蘭研究的獨特個性和價值,并對艾蘭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給國內學術界提供一些參照。
張欲曉 ·文化研究 ·12.7萬字
本書共有十章。《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生命理想、哲學運思與文化觀照三維同構、互為交織的結晶。本書嘗試以“中國傳統文化融貫觀照”的“縱觀視角”與“中西文化相互映射”的“橫看視角”——縱橫結合的方法,對《黃帝內經》生命觀、人體觀、養生觀、醫學原則與方法所蘊含的“中和觀”及其文化精神進行系統梳理、解構分析,探察其與易、儒、道思想的淵源與會通,借此進行深層發掘和理論建構,凸顯其作為中醫文化精神核心的“中和觀”之內涵、特征與獨特價值,以期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加新的研究個案,為新時代中西醫文化交流溝通提供些許理論參照和思想啟迪。
孫可興 黃巖杰 ·文化研究 ·25.1萬字
本書為袁行霈先生主編、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主辦之輯刊,每年兩卷,此為第48卷。本期共收錄相關領域論文十余篇,涵蓋經學、歷史、文學、哲學等各領域,所收錄論文均經過編委會及外審專家嚴格地審定,為各自領域內之佼佼者。
袁行霈主編 ·文化研究 ·33.5萬字
《詩經的世界》為日本文字學家、漢學家白川靜(1910—2006)代表作。《詩經》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在《論語》《孟子》中被視為經書,雖然過早地被視為經典對于古代歌謠的后世傳承而言可謂幸事,但詩篇的解釋也因此被儒教性的詮釋所改變,失去了其古代歌謠的本來面貌。本書旨在揭示《詩經》中所蘊含的情感,從而理解這種古代文學,還原古人豐富而充滿活力的精神世界。本書從山川、戀愛、社會與生活、貴族社會盛衰幾個方面,引介分析眾多《詩經》名篇,并與日本文學經典《萬葉集》的類似作品比對研究。觀點獨特深刻,極具啟發意義。
(日)白川靜 ·文化研究 ·9.8萬字
每當我們談到澳大利亞,除了形象獨特的悉尼歌劇院、澳洲特有的動物之外,大概就是澳大利亞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每個城市和農村到處充滿了歐洲舶來的氣息吧。本書記錄了作者在澳大利亞訪學期間的生活經歷和學習經歷。通過日常的小事和對生活的的態度,可以發現澳大利亞人民和中國人文化上的差別,作者對這種差別進行了分析和思考,作者又是研究突發事件的專家,更能從應對突發事件的態度和實際操作中,找到影響行為的文化因素。本書內容生動有趣,可讀性很強,在一件件生活瑣事中體會地域差異,體會澳大利亞的風土人情。
陳安 陳寧 ·文化研究 ·10萬字
樂府學是與詩經學、楚辭學、詞學、曲學并列的古代文學專門之學。《樂府學》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國家一級學會“樂府學會”主辦,研究對象遠涉先秦,近及當代,研究領域涉及音樂學、文學、文獻學、考古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在樂府文獻、禮樂制度、音樂形態、名家名作、樂府詩歌的制作與時代關系、海內外相關學術動態等方面都有研究。
吳相洲主編 ·文化研究 ·16.9萬字
該論文集是2012年12由武漢大學文學院、哈佛大學東亞系和《文學評論》編輯部聯合主辦的武大?哈佛“現當代中國文學史書寫的反思與重構”國際高端學術論壇成果的匯編,論文作者來自中國大陸、港澳臺以及美國、德國、法國、韓國等高校與科研院所,如嚴家炎、、楊義、陳平原、王德威等,全是該領域的著名學者,論題涉及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建構的前沿課題,如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書寫的批判性反思、當前現當代中國文學史研究的熱點、域外文學史書寫的理論與方法等,皆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論壇綜述分別發表于《文學評論》、《武漢大學學報》、《長江學術》以及哈佛大學東亞系的網站,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陳國恩 王德威 方長安主編 ·文化研究 ·49.4萬字
本輯的主要內容是“西方靈魂學說及其在中國明清之際的譯介,并由此產生的中西文化之間的對話”,主要涉及兩個方面:從整體上把握西方靈魂論的發展脈絡。第二,西方靈魂論東漸研究。書稿在兩個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推進,提出了不少有說服力的新觀點、新論斷。其中呈現出來的中外文化交融,有助于為后續的中外文化交流提供經驗,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相關領域的研究。尤其是對于西方哲學、神學史上至關重要的“靈魂”這一概念的東漸,是國內、外學界較少討論的問題。
中山大學西學東漸文獻館 ·文化研究 ·20.5萬字
本書對苗族銀飾文化產業課題的提出及其意義進行闡述,定義了苗族銀飾文化產業的內涵,明確了苗族銀飾文化產業調查研究的目的,敘述了銀飾藝術與苗族群體的依存關系;對苗族銀飾的市場分布與制作工藝的調研,敘述了作者在黔東南、黔東、黔南及湘西實地調研的情況;通過與工作人員、苗學專家、銀匠通信訪談以及文獻收集、鑒別等多種研究方法對苗族銀飾的文化與產業價值進行調查;對苗族銀飾文化產業的現狀與發展進行研究。
鄭泓灝 ·文化研究 ·12.6萬字
吳相洲主編 ·文化研究 ·22.8萬字
《意大利簡史》收集的是羅念生先生翻譯的歐洲小說和一部意大利簡史。哈代小說選譯包括《悲慘的德國驃騎》、《為良心》和《一八零四年的傳說》三個短篇。《傀儡師保爾》是德國作家施篤謨(TheodorStorm,1817—1888,一譯施托姆)的一篇頗為有名的小說,發表于1874年。小說情節簡單、純樸,文字清晰、優美。《意大利簡史(AShortHistoryofItaly)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從“干校”回北京后,由羅先生和朱海觀先生應商務印書館的約請共同翻譯的,于197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原書由英國人艾迪(C.M.Ady)和懷特(A.J.Whyte)編寫,后由赫德(H.Hearder)和韋利(D.P.Waley)改編。翻譯時采用的是劍橋大學1963年版(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3年)改編本。書中對意大利歷史由古代(古羅馬)一直敘述到當代,敘述簡明扼要,是當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外國歷史系列叢書之一部。
(英)赫德 韋利 ·文化研究 ·23.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