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國內學術界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西方傳播和影響的著作。本書以人物、機構和刊物為抓手,對16-18世紀儒學西傳歐洲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總結,對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外譯的數量和時段做了初步的劃分,也對我國中學西傳研究滯后的原因做了分析。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今天,這本著作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的價值。
張西平 ·中國哲學 ·18.7萬字
從春秋末期至秦國統一前,這一階段的文化活動主體顯然是以先秦諸子為代表的士人階層。諸子各家觀點不同,學派理念有別,但他們所從事文化活動都以一定的知識、觀念為基礎,即通過對某類知識、觀念的衍生,進而提升出學派的立身準則和價值追求,而諸子文獻則是這一文化活動的文本化成果。本書力求通過挖掘知識、觀念衍生序列背后的文化制度,來展現出先秦諸子著述的基本軌跡。本書所謂的知識、觀念、制度均是取其廣義:知識是指一個時代對自然、社會以及人類自身的看法和認識;而觀念則是知識的綜合和系統化。一定的知識、觀念通過某種文化制度、運行途徑,又衍生出新的知識、觀念,進而形成了多種類別的文獻體系。與此同時,這一文獻體系也會反過來促使新的知識、觀念、文獻文本的衍生和發展。所謂的文化制度,包括各種法律法規、政策以及各種習慣、風俗、傳統等,即它不但指朝廷的綱常政制、刑法律典,而且指民間的家規族法、習俗慣例,乃至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風俗習慣。結合這些知識、觀念、文化制度的定義,本書把先秦諸子所面對的知識、觀念分為禮樂教化、道家謀略、實用技藝、政治綜合等四個類別,力求通過這些知識、觀念背后的各種文化制度,來呈現先秦諸子著述的基本過程。
劉全志 ·中國哲學 ·18.7萬字
蔡清,明代易學大家、朱子后學集大成者。其易學思想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明代易學對宋易的繼承和發展。本書從蔡清的易學文化背景、易學思想淵源、與朱熹易學的關系、易學思想主體及其詮釋特點以及對后世的影響幾個方面,全面分析了蔡清的易學思想。
宋野草 ·中國哲學 ·18.6萬字
這是一部易學史簡明讀本。從易道與中國文化史相結合的角度,主要探討了《周易》的思想精髓和價值理想,及其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對傳統文化的重新闡釋和對現代社會的文化建設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本書是著名哲學家、易學大家余敦康所撰關于易學史與易學的現代價值的入門性讀物。全書對易學史的發展脈絡以及現代中國哲學家對易道的探索的梳理,凸顯出作為中國古代群經之首的《周易》價值。而對《周易》的思想精髓與價值理想、《周易》與中國文化、政治文化、倫理思想的關系的探討,以及易學對于現代人的生活智慧、易學的管理思想的精到討論也使易學本身的日用性得以道破,充分體現出《周易》的現代價值有多重要。本書是大家舉重若輕講易的典范之作。</p>
余敦康 ·中國哲學 ·18.6萬字
《楊氏易傳》又名《慈湖易說》《慈湖易解》,大抵因傳抄者有所竄易而名稱不同。該書卷一至卷十九解說《周易》經文,末卷雜論易學問題。楊簡說《易》喜談人心,其易學與心學互詮互顯。及至明代,心學易愈發繁盛,楊氏《易》說之影響亦日益加劇?!稐钍弦讉鳌匪慰瘫窘褚巡粋鳌,F存明萬歷乙未刻本(簡稱“明刻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四明叢書》本(簡稱“四明本”)。相較而言,“四明本”優于另外兩個版本:一是“四明本”內容完整,“明刻本”與“四庫本”于渙卦結末處有六百五十六字的脫文;二是“四明本”錯訛明顯少于“明刻本”和“四庫本”。有見及此,本書點校以“四明本”為底本,以“明刻本”和“四庫本”為校本。
(南宋)楊簡著 張沛導讀 ·中國哲學 ·18.6萬字
本書稿是針對我國著名哲學大家馮友蘭先生的哲學思想和著作,進行全方位解讀分析的社科讀本。作者將哲學通俗化的一種嘗試,試圖跟著馮友蘭先生的思路,以中國哲學問題為核心,來講哲學。本書系統地講解了中國哲學的發展和演變,介紹了我國古代哲學中具有典型意義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而且,本書對馮友蘭有爭議的思想,也試圖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并補充了一些新穎的內容,使本書增加了更多的哲學容量。
單正奇 甘會兵 ·中國哲學 ·18.6萬字
本文集由三部分組成——傳統士人的氣節、近代變革的文化堅持、現代學術制度的確立。全書的旨趣是想借此反思如何維系現代大學的寧靜和自由,如何能讓學人有更多從容和淡定,并盡最大可能減少將學術生涯視為“一場魯莽賭博”的緊張和焦慮。
胡成 ·中國哲學 ·18.6萬字
韓非子說:“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蹦闼牢一畹臋嗔χ疇幨顾靼祝胧谷烁┦滋?,必須有一種深藏于胸、變幻莫測、兇狠刁鉆而又充滿智慧的心計和手腕,這就是領導人的統御之道、經世奇略。
李世化 ·中國哲學 ·18.6萬字
《孔子家語》是中國古代記述孔子思想和生平的著作,其內容是自漢朝以前到漢朝早期不斷編纂而成,后來王肅對其進行整理,凡二十七卷,現存十卷。
東籬子解譯 ·中國哲學 ·18.5萬字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中國古代一部抽象的哲學著作,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它被譽為“萬經之王”,千百年來,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戴建業教授以深厚的學養、風趣的文筆、獨到的視角,用隨筆的形式深入淺出地為大眾闡釋老子的思想,解讀古老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逐篇精講《老子》,講透老子智慧。為讀者解答:為什么高者應就低?為什么柔能勝剛?為什么拙能勝巧?……戴教授把老子請上前臺,面對這個時代發言,拂去我們的孤獨、焦慮、痛苦,幫助我們找回心靈的寧靜。
戴建業 ·中國哲學 ·18.5萬字
全書在歷時性分析近代知識觀念與知識結構的總體演化軌跡及其譜系變革的動態特征的基礎上,探討了知識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關系,既從社會文化的“大視野”給出知識發展的背景性說明,又從知識“小視野”對社會文化的發展給出具有解釋力的闡釋。本書對近代史、知識學乃至國學研究者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傅榮賢 ·中國哲學 ·18.5萬字
本書是錢穆先生闡述孔子學說、教讀《論語》方法的重磅論述,是一部洞徹儒家文化的思考精華。錢氏一生崇揚孔學,并傾力于《論語》和孔學的研究,精勤篤實。本書既是先生一生的學養縮影,亦是研究孔子思想及儒家學說的學界標桿,全面展現了一代國學宗師對于“孔子與論語”這一對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概念的研究心得。解讀圣賢,重溫典范,錢穆先生將帶領讀者直抵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與歸處。
錢穆 ·中國哲學 ·18.5萬字
《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是張岱年先生幾十年來研思探索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體系之總結性著作。所謂概念、范疇,即先秦思想家所說的“名”;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如“天”、“道”、“氣”、“理”、“太極”、“知行”等。書中選取了在中國古典哲學中起主導作用,且意義較為深奧難解、歷代歧義較多的60組概念范疇,分為自然哲學、人生哲學、知識論三大類,以條目形式呈現。每則皆引證原始文獻,詳述歷代各家對其理解發揮,循名責實,尤其著重于概念范疇內涵的演變歷程以及各家學說之精微差異。是一部體例獨特、便于查閱的中國哲學基本理論著作。本書撰寫于1981至1987年間,1989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出版,以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全集》所收為工作本,據1989年初版??保喺龢它c及誤字,重新核對全書引文,統一體例,并編寫概念范疇、人名、書篇名索引。
張岱年 ·中國哲學 ·18.4萬字
本叢書發揮成中英、H.Beck等人的《本體詮釋學》(Onto-Hermeneutics)的詮釋角度對中國哲學當代詮釋進行闡釋,除了延續中國哲學體用論、心性論、境界論等固有傳統予以當代解釋之外,更吸收了現代新儒家、日本京都學派、海德格、迦達默爾等哲學家之中的本體詮釋學思想資源,從而在《道家詮釋學》、《儒家詮釋學》、《佛教詮釋學》、《詮釋學與意境美學》四書之中開展了儒道佛與中國美學的“中國哲學的詮釋學”之四個面向。《道家詮釋學》一書從《本體詮釋學》的角度,重新厘清道家哲學的“有無玄同”的基本架構,闡明重玄道觀的功夫論的意義,參照海德格哲學,重新闡明牟宗三、唐君毅等人的道家研究成果的意義。又,《道家詮釋學》一書重整西方學者的重要道家思想詮釋,例如哲學家謝林、海德格爾,漢學家魏禮賢與心理學家榮格等人的研究成果,本書在當代文化的意義脈絡之中,對于道家思想進行當代詮釋。《道家詮釋學》一書最后的幾篇則是在應用的層面上進行闡述,包含了易圖與丹道修煉、三教會通、內丹與道家美學等課題。
賴賢宗 ·中國哲學 ·18.4萬字
本書從學術角度闡述了《推背圖》如同《周易》以及它的標識——太極圖一樣,是由陰陽兩個部分構成的,陰的一部分由符號、卦象、易術理論組成,陽的那一部分由讖曰和頌曰的文字描述組成。這陰陽兩部分相輔相成的組合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就是我們常說事物矛盾的兩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只有將這陰陽兩部分結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去理解和證明才能真正明白《推背圖》的本意,以及易學思想的博大精深。
許欽彬 ·中國哲學 ·18.3萬字
本書以語用學的基本問題與核心要素為闡釋框架,采用歸納演繹、整體觀照、對話比較等研究方法,對包含孔孟語用思想的經典文獻材料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統重構,分別總結了孔孟在追求“理想人格”過程中所形成的語用主體觀、話語表達觀和話語理解觀,并將這些方面與西方主流語用學進行比照,揭示了其獨特價值和時代意義。
施麟麒 ·中國哲學 ·18.3萬字
太谷學派學術糅雜、傳聞神異,眾多著述堪為學術研磨之佳品。魯迅、范文瀾、馬裕藻、沈兼士、柳詒征、馬一浮、熊十力、戴逸、李文海等近現代知名學者皆曾關注此團體,可見其學術價值之珍貴。20世紀,《太谷學派遺書》問世,為太谷學派研究開創了新局面。本書通過選取《太谷學派遺書》中的重要文獻并進行解讀,為學術界了解太谷學派基本思想提供原始文獻與注釋服務,或為學術界研究太谷學派重要文獻必不可少的平臺。
朱季康 校點 ·中國哲學 ·18.3萬字
《周易玩辭》十六卷,南宋項安世撰。該書《自序》中說:“以《易傳》之理觀吾書,則本末條貫無一不本于《易傳》者;以《易傳》之文觀吾書,則未免有使西河之民疑汝于夫子之怒。”這點出了該書兩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就思想內容而言,該書所論大體遵循程頤《易傳》,未有明顯超越。第二,就解經方法而言,該書擺脫了程頤“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的觀點,提出“因辭測象”的解《易》思路,并對易學史上的象數資源廣泛取用,通過比勘互證的方法力求發現象辭之間的邏輯關系。
(宋)項安世 ·中國哲學 ·18.2萬字
在道家的學術譜系當中,心的問題則并沒有取得像在儒家中那樣的至高地位,老子一開始便將這個觀念的重要性置于“道”和“氣”之下,并同時對于心與氣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思考,但老子出于上述趣味而展開的對于人之所是的回答因此也是不完整的,人的精神性受到外在的最高觀念的左右而未能達到真正的“自由”。心氣關系隨后在稷下黃老學當中成為樞紐性的問題,也正是稷下黃老學家,對心與相應的修養技術進行了目前為止最為詳盡的探索,并使“心術”這個話題成為一個對其后諸子都很重要的思想資源——黃老學中的上述話題同樣影響到了儒家學者,無論先于孟子的孔子后學還是孟子本人和荀子,在一定程度上在思考心的時候都受到過稷下學者的啟發。先秦道家最偉大的人物莊子在論心的時候,同樣沒有脫離上述道家的傳統,但他雖然沒有正面將心從道的支配下解放出來,他對于精神層面的修煉技術的天才思考卻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了某種突破性的效果——不過莊子所設想的那種心靈的自由,我們卻需要轉換視域,從生存論而非認識論的角度來加以澄清。
匡釗 ·中國哲學 ·18.2萬字
半部《論語》治天下,在孔子的思想體系里,“仁”為其核心,“忠恕之道”是仁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墩撜Z》對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產生無可置疑的作用,自古至今,無論在士人當中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作為一名中國人不可不讀的經典。
李世化 ·中國哲學 ·18.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