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精選了楊立華教授二十二篇學術論文,內容主要集中于儒家和道家哲學研究。其內在的線索是:理解最高實體在中國哲學史上不同時代的揭示,特別是嘗試對天理概念的哲學內涵做具體地、精當地把握。用儒家、道家這樣的固化標簽來把握中國哲學的歷史展開,往往會錯失哲學洞見的內在理致。作為生生之本和價值之源的道體在中國哲學的各個階段有不同的呈顯,其中誠體(思、孟)和獨體(莊子)的完整揭示是頗具奠基性的。以“思誠與見獨之間”為題,標示出作者獨特的致思道路。
楊立華 ·中國哲學 ·19萬字
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傳統儒學研究并實現守正創新的目標指向。本書側重觀念史研究進路,推進儒學與東西方思想派別的對話,落實于儒家倫理、智德、修身功夫的個案研究,彰顯儒學觀念的思想特色和文化特質;同時,倡導馬克思主義與儒學融合創新,共創美好生活,擴大新時代儒學的思想感召力和社會影響力。
韓中誼 ·中國哲學 ·19萬字
鬼谷子是春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縱橫家的鼻祖。《鬼谷子》一書是其后學者根據其言論整理而成,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經典《道藏》中。全書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政治、軍事、外交、商場等領域比較多,主要講述有關游說、辯論、韜略的理論,另外,還講述了如何修煉自身、養神蓄銳;其中修煉自身、養精蓄銳部分,是全書其他部分內容的基礎。
王詡 ·中國哲學 ·18.9萬字
本書的研究在中西比較哲學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對荀子和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重要概念進行比較研究,將拓展深化比較哲學領域的研究,推進學科建設與發展。本書不僅僅從表面上考察荀子與亞里士多德倫理思想的異同,而是更進一步,探討一方思想如何對另一方思想提供理論上的支持或辯護,借此解決各自理論解讀中的困境和難點問題。這將有助于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促進東西方哲學的相互理解和溝通。不同于已出版的同類著作,本書將不僅對荀子和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思想進行相同或相異的比較,而是要從這種相同或相異中找出內在的哲學根據,并重點研究這種相似或相異之處如何能為對方提供解決理論難題的路徑并成為探索普遍哲學問題的基礎。
孫偉 ·中國哲學 ·18.9萬字
《國際孔孟學刊》由華僑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和中國孔子基金會主辦,是關于海內外儒學研究及傳播的國際性高端集刊,重點關注海內外儒學研究的新成果、新進展以及儒學在海外的傳播與發展狀況。本書是《國際孔孟學刊》第1輯,設有“特稿”“先秦儒學研究”“程朱理學研究”“明清儒學研究”“東亞儒學研究”五個欄目,主要議題是對程朱理學的研究。
曾振宇主編 ·中國哲學 ·18.9萬字
本書為概述古代圣賢思想或學說的普及讀物,采取總-分-總的敘述方式,由“儒道為中國文化的主體”(趙吉惠)、“孔子及兩千五百年儒學變遷”(梁啟超)、老子(梁啟超)、“中國先賢學說”(胡懷琛)四部分組成,供傳統文化愛好者閱讀,初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梁啟超 胡懷琛 ·中國哲學 ·18.9萬字
孟子,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他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后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是中國人推崇的文化大師,像鉆石一樣成為后人最珍愛的寶物。本書以《孟子》為基礎去觀察孟子的管理思想,融注著真實感,文筆揮灑,是一部可讀之書,對大家提升自己管理能力大有益處。孟子與孔子并稱中華“雙圣”,不管在做人還是在治國之道上,都極力推行“仁政”,孟子的治國之道當中,豐富的仁政管理思想對我們當今的企業管理思想是一個極大的啟示。
李世化 ·中國哲學 ·18.9萬字
2012,作者在北京三聯書店刊行《共和與經綸》。通過釋讀熊十力寫于1951年間致林伯渠、董必武、郭沫若,“并懇代陳毛公賜覽”的長函《論六經》,以及熊十力在1949年至1951年間刊印的其他文跡尤其《韓非子評論》(原題“正韓”),作者嘗試探究熊十力經學思想與共和革命精神的關聯,以及儒家心學與西方啟蒙哲學的內在親緣,進而理解共和精神給二十世紀中國哲學文化的品質打下的深刻烙印。此次重新刊行《共和與經論》,作者增補了三篇新稿。《現代儒家公羊學與歷史哲學》寫于1990年代末,與《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屬于同一時期,收入本書時重新寫過。《詩言志的內傳理解》寫于2018年,通過對廖平《緯書》的疏解,表明中國古代詩學之性情之學、哲學或者政治哲學、立法學的真實面貌。《成為的高明讀者可能嗎?》寫于2016年,以對話體進行人物分析,重新探討了這部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中隱而未彰的問題。本書雖然為劉小楓對中國學術傳統的深入思考,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論著。
劉小楓 ·中國哲學 ·18.9萬字
該書出版后,為胡適的學術地位奠定了不可撼動的基石。該書是中國學者用現代學術方法系統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史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國近代一部系統地應用資產階級觀點和方法寫成的中國古代哲學史,具有反封建的進步的歷史意義,在中國哲學史發展史學上占有重要地位。
胡適 ·中國哲學 ·18.8萬字
本書共分為十九章,每一小節文章開頭均以王陽明的一句或一段經典言論做引,在正文具體展開論述其思想的精煉和智慧所在。本書從現代人立身處世的需要出發,從寬心、誠心、進取心、道德心、孝敬心、素凈心、喜樂心等十九個方面闡釋了王陽明在立志、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面修身處世的智慧。王陽明的心學,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是心學說的基本觀點。
文德編著 ·中國哲學 ·18.8萬字
《商君書》始稱《商君》,又名《商子》,是一部先秦時期的政治論文合編。書中記載的商鞅之學,不僅為秦國開啟了百年帝業,更一舉奠定了秦之后兩千年中國古代政治的基本形態。本書著重于在春秋戰國的時代背景下,全面呈現商鞅其人其學的思想軌跡、政治理念和制度設計等。解讀國學典籍奧義、尋繹傳統文化脈絡,為當代的國家治理提供可靠的歷史借鑒,為大專院校的教學、科研給予資料參考,為普通讀者打開一扇了解法家思想的大門。
徐瑩 ·中國哲學 ·18.8萬字
兩千多年后,我們的人生依然需要莊子透視古今的超凡智慧。一部《莊子》,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正因為世道污濁,所以他才退隱,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約束,所以他才強調逍遙。
李世化 ·中國哲學 ·18.8萬字
先秦諸子的文化合力實現了對王者形象的成功設想,孕育了統一和富強的漢唐雄風。本書形成了一個由合而分,又分中求合的理論框架,選取的是諸子九家,其實輻射到的是整部春秋戰國思想史。本書做到了學術性與大眾性的結合,盡量將艱深的諸子思想和當前的社會難題關聯起來,讓諸子思想發揮現實意義。
王永 ·中國哲學 ·18.8萬字
本書以有“東方詩哲”之稱的現代大哲方東美先生為研究對象,以哲學問題為導向,以中西哲學比較、會通之方法,對方氏的中國哲學觀系統地展開探討。具體而言,在把握方氏治學路徑的基礎上,爬梳其對儒家哲學(包括原始儒家及“新儒家”)、老莊哲學及佛家“四大主潮”(三論宗、天臺宗、法相宗、華嚴宗)之論述,并以反思的姿態追問“其論何以如此”“其論有何意義”等問題,從而將問題引向深入。同時,亦將方氏哲學與相關的中、西哲學大家相比較,此既凸顯方氏哲學之宏博,更能體現中國古典哲學之特質。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對方氏治學方法及學術貢獻進行較為客觀的評價。
郭繼民 ·中國哲學 ·18.8萬字
本書是胡適先生對中國古代哲學史的系統論述,是其國學經典著作之一。該書對老子、孔子、孟子、墨子以及莊子等人的哲學思想進行了論說與評判。此外,作者還對各家學派的思想淵源及其發展演變軌跡進行了考證。從孔子的儒家學派到韓非子的法家學派;從墨子的“兼愛非攻”的思想到莊子的“無為而治”理論,胡適先生都做了詳細地分析與研究。
胡適 ·中國哲學 ·18.7萬字
《國際儒學論叢》是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主辦的以儒學研究為主旨的學術集刊。本輯分為儒家思想、儒學講壇、國際儒學比較、儒學史研究、儒者訪談錄、國際儒學動態等專題,論題涉及儒家禮樂文明、荀子思想研究、儒學的當代發展等方面,反映了國際儒學研究的一些新動向和新發展,有利于推動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
孫聚友 石永之 ·中國哲學 ·18.7萬字
是胡適先生于20世紀初在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時期寫成的著作。被譽為“用現代學術方法系統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視為中國哲學史學科成立的標志,雖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為后世哲學史家開出全新的境界。”寫法上摒棄了中國哲學史從三皇五帝的傳說開始寫起的傳統,直接從《詩經》、老子、孔子講起。考證先哲生存年代,辯識古人著作真偽,還原先秦諸子本來面目。既不隨意藏否,也不輕薄評議古人,言必有據,不作無謂的意氣之爭,顯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風范。此外,本書考證先秦各家流派的師承、變遷痕跡及遞次演進的脈絡,可謂“一本書讀懂諸子百家”之作。
《莊學研究》深入挖掘莊學思想內涵,分析莊子思想的整體內容及其內在聯系、邏輯結構,探究莊學的源流與特性。本輯從不同的視角探討了莊學中的言意之辨、莊子的出世主義、莊子對老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以及莊子的齊物論思想、美學思想等,并使之與當代社會相結合,闡述其對當今社會的借鑒意義。這些文章不僅挖掘出蘊藏于莊學之中的政治智慧和生活智慧,更重要的是給我國豐富的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啟示,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與學術價值。
胡文臻 郭飚 ·中國哲學 ·18.7萬字
程亞林的專著《詩與禪》由佛、莊、玄、禪、詩五大部分的論述組成。從印度佛學的人生態度與特色談起,逐漸進入對中國土壤上生長起來的莊學與玄學的分析,,又論述由佛與玄的結合所產生的禪學,然后圍繞全書的核心部分:詩與禪的關系作深入的探索。讀著《詩與禪》如同順著一條蜿蜒的小徑漫步,不時閃現的諸多精辭之見,給人“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智慧享受,在不知不覺的盤旋曲折中登上了思維的高峰。
程亞林 ·中國哲學 ·18.7萬字
本書重點研究了王陽明居黔時期形成的心即理、知行合一等主要觀點,探討這些觀點的形成原因、具體內容及意義;同時,對王陽明《五經臆說》之殘篇進行研究,以期對陽明思想有更為全面的把握。從王陽明被貶赴黔起,到離開龍場止,盡可能地弄清王陽明居黔活動的相關歷史問題,如赴黔時間、居黔時間、離黔時間及原因,在龍場及貴陽的講學情況、在龍場的生活狀況、被貶時龍場驛的情況,試圖最大可能還原王陽明的居黔活動狀況,以期對王陽明心學思想的形成原因有更為清楚的了解。
趙平略 ·中國哲學 ·18.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