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老子今注今譯》為著名道家研究學者陳鼓應先生的力作。入選教育部全國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本書以華亭張氏所刊王弼本為底本,吸收了歷代《老子》研究的成果,對《老子》一書做了詳細的注釋與分析,對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給予了評價,并加以今譯。本書內容翔實,深入淺出,譯文流暢,注釋準確,是閱讀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參考書和經典讀本。
陳鼓應 ·中國哲學 ·14.5萬字
在新時代,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如何復興?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先生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國學,重塑儒學的社會價值,闡明中華民族復興的條件。中國人重視的“以人為本”“協和萬邦”“極高明而道中庸”等處世原則,都是“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傳統。陳來先生倡導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希望現代人學習王陽明、朱熹等大思想家的智慧,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
陳來 ·中國哲學 ·13.9萬字
清初八大山人是獨創派藝術家,也是一位深邃的思者。作為一位僧人藝術家,他所服膺的禪宗曹洞宗思想旨趣在其一生藝術創造中烙下深深印跡。曹洞宗以“渠正是咱,咱非渠”學說為宗旨,其創始人洞山良價一日過河涉水,看到水中自己的影子,豁然開悟。作偈中有“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的話。影子(渠)由我(咱)照出,而我非影子。良價在返自觀照中,發現了真性。八大山人“畫者東西影”的藝術哲學,正是以生命真性為中心而展開的。
朱良志 ·中國哲學 ·17.6萬字
中國哲學的真實建立,合文獻才能有中國,合邏輯才能有哲學。因此所謂“中國哲學”,必須將文本內在脈絡轉化為邏輯推演。本書即致力于復活古典名學的方法論,并以之解讀古典文本。《周易·系辭傳》上:“參伍以變,錯綜其數。”三五錯綜是古典名學校驗事實的方法。本書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正是在古今錯綜之中探尋經典文本的義理,由此實現“中國”與“哲學”的合一。書名用《周易》之典,借以表明本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在古今錯綜之中探尋經典文本的義理。
李若暉 ·中國哲學 ·17.4萬字
《國際孔孟學刊》由華僑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和中國孔子基金會主辦,是關于海內外儒學研究及傳播的國際性高端集刊,重點關注海內外儒學研究的新成果、新進展以及儒學在海外的傳播與發展狀況。本書是《國際孔孟學刊》第1輯,設有“特稿”“先秦儒學研究”“程朱理學研究”“明清儒學研究”“東亞儒學研究”五個欄目,主要議題是對程朱理學的研究。
馮兵 曾振宇 ·中國哲學 ·19萬字
這本《生存道》是《星云大師談幸福》和《星云大師談智慧》的合集。涉及星云大師的人生哲學,如何智慧的生活,如何最有效的獲取幸福,娓娓道出最返璞歸真的生活大智慧,讀來令人受益匪淺。
星云大師 ·中國哲學 ·10.9萬字
敬天與崇祖是儒家二大信仰支柱,天論是儒家學說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儒家兼具學術與宗教雙重品格,本書通過對先秦兩漢儒家天論的梳理,意在揭示儒家敬天與崇祖同本共源,其內涵都來自以“生生”為核心的宗法文化背景和思想觀念,敬天思想有著超越學術義理層面的宗教性本質。
石磊 ·中國哲學 ·11.6萬字
本書由百萬冊暢銷書《知行合一王陽明》作者度陰山,從浩如煙海的心學著作中精心挑選出99句至理箴言,并對每一句進行了精辟的解讀,將晦澀難懂的陽明心學濃縮成了一本通俗易懂、可以每天習練的隨身讀物。讓你在輕松閱讀中,漸漸獲得“知行合一”的無邊智慧和無窮力量!立志、格物、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練、致良知,陽明心學6大主題全收錄!句句大白話!句句是重點!讓你迅速掌握陽明心學的核心智慧!
度陰山 ·中國哲學 ·1.9萬字
星云大師認為,培養因緣,是人生成功最大的秘訣。世上真正的成就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每天一磚一瓦扎實做起。只要以一顆大自在的心,組合各方力量,就能發揮生命的無限潛能,獲得人間大成就。大師開示道:經營人情不經營利益。經營分享不經營個人。經營善友不經營錢財。經營知足不經營五欲。
星云大師 ·中國哲學 ·8.7萬字
《中國思想之淵源(第二版)》是美國流傳已久的一本介紹中國早期思想的書,以流暢明晰的筆法、高超的見識和深厚的文化比較的功力,對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進行了簡明精妙的介紹。同時又以宏觀的話題,如宇宙論、世界觀、知識論、政治哲學、人性論等貫穿在對這幾大學派的的介紹和分析中,既高屋建瓴,又曲盡其妙,是大家小書的典范。
(美)牟復禮 ·中國哲學 ·9.6萬字
導言說明了何謂黃老道家,黃老道家的演變歷史,黃老道家的研究為何重要,黃老道家的主要特征,以及出土文獻中有哪些文本值得作為黃老道家的文獻來研究。第一章集中闡述了黃老道家兩大側面——老子與黃帝各自的作用與功能,討論了這兩者為何能夠構成互補的關系。后面四篇則分別是對馬王堆帛書《黃帝四經》、上海博物館藏竹簡《恒先》、《凡物流形》、《三德》這四種出土文獻的詳細研究,涉及到黃老道家的宇宙論、人性論、氣論以及特有的思維結構和語言表達方式。
曹峰 ·中國哲學 ·12.5萬字
本書是著名《易經》專家、國學大家、著名歷史文化學者、著名中醫學家楊力教授所著。楊力精通文史醫哲,國學著作頗豐。本書的特色是把《易經》哲學和中國歷史相融會貫通,進行升華、提煉和驗證。相信這部哲學和歷史相結合的國學著作會給讀者帶來前所未有的智慧啟示和聰明之悟,成為一部做人做事的智囊。
楊力 ·中國哲學 ·16萬字
本書的主要內容在于矯正后人對荀子天論和性論之誤解。荀子言天道,分本體與現象兩部分。本體不見其事而見其功,皆知其所以成而莫知其無形,這屬于天職的部分。現象即能生之本體所產生的自然現象,有其運行的規律,所謂“天行有常”,故人若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這屬于人職的部分。荀子講明于天人之分,其目的即強調人偽比天性更重要。荀子論性,認為人既有好利疾惡之性,亦有好義欲善之性。但好利疾惡不等于惡,人一味放縱好利疾惡之性,以至爭奪生而辭讓亡、殘賊生而忠信亡,才是惡。同理,好義欲善不等于善,只有學至全盡、知類明統、深思熟慮,實際上建構出禮儀法度來,才是善。荀子批評孟子的性善說是“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是因為孟子不重視后天人為之偽。因此荀子言性,只是本始材樸,無所謂善惡。故與其說荀子是性惡論者,不如說是善偽論者。
唐端正 ·中國哲學 ·7萬字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后,并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道德經有多個版本,通行本是西晉王弼注釋的本子,本書就是以次為基礎的。這次出版,由武春河先生書法全部經傳文字,由專家撰寫白話和講解,供大眾讀者閱讀欣賞。
老子 ·中國哲學 ·3萬字
《近思錄》是依朱、呂二人的理學思想體系編排的,從宇宙生成的世界本體到孔顏樂處的圣人氣象,循著格物窮理,存養而意誠,正心而遷善,修身而復禮,齊家而正倫理,以至治國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禮法制度,然后批異端而明圣賢道統。全面闡述了理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故此書實可謂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呂一派學術的主體。
(宋)朱熹 呂祖謙編著 東籬子解譯 ·中國哲學 ·16.5萬字
《周易尚氏學》是對《易經》、《易傳》全文的注釋。尚秉和繼承了象數學的傳統,故重在以象釋《易經》。其在“說例”節寫到:“故讀《易經》者,須先知卦爻辭之從何象而生,然后象與辭方相屬。”全書二十卷,均在詮釋《易經》之卦爻辭由何象而來之經過,是近代易經學的經典著作。??上架建議:古代哲學、經典文本普及
尚秉和 張善文點校 ·中國哲學 ·17.2萬字
本書對《老子》各章進行了分章講解,以最通俗易懂的語言通譯這部國學經典,并配以近百個歷史小故事作為注腳,從而讓國學入門讀者和國學愛好者可以更透徹地理解《老子》中的微言大義。
王瀟 ·中國哲學 ·7.2萬字
本書對《莊子》三十三篇每篇的哲學思想內涵及其對中國哲學的影響進行了深入闡述,認為莊子的思想境界高遠,迥出眾家,不僅在中國哲學史上居于主導地位,而且對美學史、文學史、藝術史的影響之大,遠勝于其他諸子。全書分成五個部分,即:莊子內篇詮釋、莊子外篇解說、莊子雜篇發微、論說《莊子》、附錄(尼采哲學與莊子哲學的比較研究》)。
陳鼓應 ·中國哲學 ·16.1萬字
本書在馮友蘭先生傳世名作《中國哲學簡史》的結構框架下,參考胡適、牟宗三、張岱年等現代哲學大家的觀點,精選48位哲學家和98個哲學主題,繪制近200幅思維導圖與圖表,以超圖解的手法,梳理了中國哲學史上的核心概念與思想體系。百家爭鳴如何轉變為儒術獨尊?漢傳佛教是如何形成的?宋明之際的理學、心學在爭論什么?清末民初的哲學家們是如何推動西學東漸的?當代中國哲學泰斗馮友蘭認為人類先天具有對超乎現世價值的追求,而中國人的追求方式便體現在中國哲學之中。
王宇琨 董志道 ·中國哲學 ·9.9萬字
《儒家哲學》收錄了梁啟超在清華大學關于儒學的深入淺出的講演稿。他圍繞學術界及讀者所關注的重點問題,講述了儒家發展的歷史。尤其是他注重哲學與經學的結合,關注哲學與人生的聯系,講述中常洋溢著充沛的感情,因而極具感染力。他出入于學問與社會之問,講述簡潔明了,觀點明確新穎,常有發前人所未發之見。對于儒家哲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從儒家哲學、儒家政治哲學和儒教這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儒家哲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梁啟超 ·中國哲學 ·7.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