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敘述了17-18世紀大批歐洲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深入到北京和中國的其他城市,與中國士大夫階層密切接觸,對中國文化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他們撰寫了大量的書信、報告和著作,翻譯中國文化典籍,向西方廣泛地介紹中國文化。特別是他們對孔子儒家思想的介紹,給歐洲思想界很大的啟發,成為正在發生的啟蒙運動的一個重要思想資源。
武斌 ·史學理論 ·24.3萬字
以冀中定縣為中心,本書主要探討鄉村經濟中有關人地比例關系、土地分配關系、家庭規模、農業生產、租佃關系、雇傭關系、家庭手工業、集市貿易、農民借貸、賦稅負擔、農家消費以及鄉村建設實驗等十二個學界共同關注、辯論已久的問題,力求在中國近代鄉村的整體歷史脈絡之中,著力尋求冀中區域的特性以及與其他區域的共性,研究中國近代鄉村社會經濟的結構、運作形態及其變遷,由此揭示鄉村經濟與農民生存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深化中國鄉村史、鄉村經濟史的研究。
李金錚 ·史學理論 ·25.5萬字
《春秋》在中國古代長期被尊為政治哲學的至高圣典,并被認為是唯一由孔子親手編撰的儒家經典。但《春秋》以微言大義暗藏褒貶,是非常費解的,尤其是經過歷代經學家的解讀變得越來越蕪雜。那么《春秋》以及相關經典是如何在兩千年專制社會中發揮實際作用,甚至呼風喚雨的?一貫被當作中國精神的春秋大義,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熊逸從唐朝一樁謀殺案講起,通過大量生動的歷史案例,運用翔實考據和縝密邏輯,一層層揭示了上溯至春秋時代的中國經典文化,包括《春秋》“一經三傳”、《論語》《老子》等,是如何在皇權政治下被扭曲成了權力的工具的。熊逸對數千年的史實和典籍信手拈來,并讓帝王、圣賢、權貴、武將、文士等不同時代的人隔空對話,他也在其中嬉笑怒罵,行文充滿真知灼見,文風輕松幽默。當讀者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時,一根綿延兩千多年的線索逐漸纖毫畢現。
熊逸 ·史學理論 ·46萬字
蔡美彪先生曾在中華書局出版《學林舊事》《遼金元史考索》兩部著作。收入本書的,是蔡美彪先生沒有編入已出著作的零散文稿,內容龐雜,涉及民族史、文化史、官制史等各個方面,以及少量序跋前言等,故題為《史林札記》。
蔡美彪 ·史學理論 ·17.1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顧頡剛自1923年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以后,其古史觀念在其學術發展的各個階段是否存在改變,如果存在,改變的是什么,不變的是什么。基于此,本書首先厘清顧頡剛提出“層累”說時的古史觀念,然后依循其學術發展歷程,分別考察他在民俗學、沿革地理學、邊疆與民族學等領域輾轉探索的動機和宗旨,以及這些探索與其古史考辨的學術關聯。在此基礎上,考明1923年至1949年間,顧頡剛古史考辨的特點存在哪些“變”與“不變”,其古史觀念是否存在根本性改變。
李政君 ·史學理論 ·24.4萬字
《漢畫中的生活與精神世界》是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十四五”規劃“形象文化史”系列項目之一。全書精選兩漢時期300余幅兼具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鑒賞價值的優秀畫像磚,通過漢畫像磚和畫像石中保留的豐富的歷史信息,構建兩漢社會史和民間的信仰世界,涉及神話傳說、交通、戰爭、歷史故事、天文、狩獵、農業、信仰世界、娛樂、飲食、精神風貌等細分領域,集中體現了漢民族上升期自信強悍、昂揚進取、氣度恢宏的的精神風貌,在領略漢畫像文化藝術魅力的同時,為我們全面深入認識兩漢社會文化提供了一個更廣泛而頗具獨特性的知識視角。
劉中玉主編 ·史學理論 ·27.2萬字
本書是兩位在先秦思想史領域深耕多年的編輯型學者的力作。在書中,作者用簡明扼要的文字,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學術方面的眾多代表人物,逐一作了深入精要的敘述分析,指出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對后世的影響,評說精當;同時,筆觸深入這個時期的社會大勢和復雜現實,將春秋戰國豐富多彩的思想動態,放到當時整個歷史變遷的總背景中去考察,使讀者可以清晰了解先秦歷史學術的大脈絡。可以認為,這是一部快速、準確了解春秋戰國歷史形勢與思想界百家爭鳴狀態的入門之書。
俞筱堯 沈芝盈 ·史學理論 ·16.9萬字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以百年來中國史學中以史撰為傳統的“新史學”和以史考為傳統的“新漢學”的斗爭和輪回為主線,主要立足于這一時段各派史學家對史學內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門徑上的分歧,進而就這種差異對史學建設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加以考量評估。
王學典 ·史學理論 ·15.6萬字
堯風舜雨,代表了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對太平盛世的向往,而古代中國的營建與規劃,其思想正在于達致這一理想。本書以中國古代典籍為理論基礎,以中國天文考古學為研究方法,從元大都齊政樓溯源中國文明創制時期,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淵源與承續。全書分兩篇,甲篇為《齊政樓名稱方位考》,對齊政樓的名稱、方位、中軸線制度加以考證,揭示了其取義《尚書·堯典》的意義,也折射出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繼道統而新治統”的包容性與穩定性,其思想支撐了中國多元文化與民族的融合;乙篇為《元大都規劃的陰陽法式》,結合古代天文律歷數術之學,說明元大都作為古代中國營建制度的代表,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呈現了其作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典型意義。忽必烈的元大都,以一座城市的建造,證明了中國多元一體格局的思想淵源以及重大意義,以不朽的文化遺產,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王軍 ·史學理論 ·19.2萬字
2017年8月16—18日,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河北漳河經濟開發區召開,本書即此次會議論文的選集。全書圍繞“3-6世紀的鄴城”“魏晉南北朝政治與經濟”“魏晉南北朝民族與區域關系”“魏晉南北朝宗教、社會與文化”“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材料、方法”等議題展開討論,對推動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有積極的學術意義。
樓勁主編 ·史學理論 ·45.3萬字
在醫療條件不發達的中國古代社會,即便是富可敵國的人物、至高無上的帝王,也難逃疾病的困擾。從秦始皇求仙問藥開始,那些憑一己之力即可左右歷史發展的關鍵人物,就開始與疾病抗爭。本書從病學角度入手,探討疾病、丹藥與歷史動蕩之間的聯系,以及疾病和關鍵人物面對疾病做出的抉擇引發的連鎖反應。人人都會得病,疾病深深嵌入歷史,只是我們常從當代醫學的角度看問題,忽略了疾病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作者嘗試把歷史記載中疏忽的細節挖掘出來,為讀者認識歷史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唐山 ·史學理論 ·17.9萬字
《中國史綱》是張蔭麟先生短暫人生留下的重要專著,原為受教育部聘請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作者依據自己的研究對東漢以前的中國歷史進行嚴格篩選,用說故事的手法寫出社會的變遷、思想的發展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動,生動活潑、易讀有趣,無半點枯澀呆板,同時富于內涵和深度。
張蔭麟 ·史學理論 ·14.3萬字
本書旨在反映新世紀以來國內史學理論界對于學科核心觀念的主要研究成果,形成對該領域研究狀況較為全面的認識和把握,并在其中一些重大史學理論問題上做出系統而深入的思考。以此推進當下中國史學理論的創造性發展,激發進行國際性學術對話的學科能力。本書從史學理論核心觀念的整體性闡釋到基于國別、史家和理論家的個案理解分析。這些內容既在總體上呈現出二十一世紀史學理論學科建設的突破性發展,又能夠有力而具體地說明中國史學理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構建的基礎。
鄧京力主編 ·史學理論 ·30.3萬字
本書稿共收錄論文28篇,這些文章均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期刊上發表過,時間大致集中于近二十年。選擇的標準有二:一是主題為“中國歷代治邊政策”;二是有一定的引用率和下載量。所選文章內容主要探討自漢代以迄清末等歷代政府在邊疆治理方面的政策舉措,主題圍繞民族融合、中華民族形成、多民族國家疆域統一等中心展開,深入研究各個不同時期治邊政策的不同特點及其繼承與創新,從而總結出歷代中央政府在治理邊疆、處理民族關系、促進邊疆與內地的聯系方面所采取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制度上的努力和有益探索。
李大龍主編 ·史學理論 ·35.1萬字
本書是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生前所寫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學作品。作者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基礎,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三國史上存在過的與三國文學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作了細致的區分,對許多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呂先生治史,注重對社會的綜合研究,最能融會貫通,評論歷史往往獨具只眼,是故本書成為易中天先生品三國的重要參考資料。
呂思勉 ·史學理論 ·11.2萬字
本書是一部比較文化視野下中日史學及史學思想史的學術論著。全書以“史料”“史家”“史用”“史話”“史學”為五大主題,分別拈出若干中日史學發展中的關捩之點與特色話題,條分縷析,叢談脞論,以期勾劃出全球史學史背景下中日傳統史學演進與近現代史學轉型的基本風貌。
李軍 ·史學理論 ·25.6萬字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是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辦的連續性學科出版物。本卷設立“筆談”“治學經驗談”“影像、圖像史學研究”“比較研究”“中國古代史學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當代學人研究”“外國史學研究”“歷史文獻學”“書評”等欄目,刊登27篇文稿。所涉范圍廣,文字風格多樣。有雅俗共賞的通論、著名專家的治學心得,也有精深探研的專題專論,還有反映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一年的大事記,以及近一年來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論著要目。
楊共樂 ·史學理論 ·26.6萬字
二十世紀,世界風云變幻,學術新舊激蕩,中國史家承繼舊學,融匯新知,致力于新舊范式的接榫與轉型;與此同時,滄桑變遷,國運起伏,史家的學術與夙命也隨之顛簸跌宕。本書以呂思勉、陳垣、陳寅恪、顧頡剛、吳晗、丁則良、嚴耕望、劉子健、張家駒與程應镠等著名史學家為典型個案,再現了他們在時世劇變下的人生軌跡與學術生涯及其歷史觀與方法論,既多方勾勒出中國百年史學的輝煌業績與曲折走向,也真實還原了這些史學大家的命運遭際與心路歷程,為后來者在歷史的回望中留下了深沉的思考。本書為虞云國教授對二十世紀近現代史學家與史學脈絡的研究專書,收錄的各篇論文,撰作年代前后跨越25年,是作者數十年研究史學的心血之作。
虞云國 ·史學理論 ·30.1萬字
拂去歷史的塵埃,解密遺落的檔案。芳香的書頁里,有修身的“青云梯”,有齊家的“規矩”,有治國的“利器”,有平天下的“他山之石“。踵武前賢,敦勉后學,思想在路上……作者從曾國藩傳世的大量日記中挑選出三百來篇,分為“修身”、“悟道”、“讀書”、“國事”、“家事”、“寫字”、“品鑒”、“夢境”八個大類,每大類前以一篇總評開始,對所選日記逐一加以評點。其最大特色是篇幅短小、筆調輕松,由表及里地探索曾氏的內心世界,發表作者的讀史領悟。通過一個個活生生的具體事例,讓讀者體會到曾國藩一生之人生智慧與政治智慧,同時感受到清朝末年政治的跌宕起伏風云變幻。
唐浩明 ·史學理論 ·27.8萬字
對元代白蓮教進行深入簡練的研究,并與吳晗等先生進行商榷。
楊訥 ·史學理論 ·10.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