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2018年,南寧市社會科學院堅持以服務決策為宗旨,堅持以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主攻方向,緊密結合南寧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開展選題,共有8項重點課題獲市政府同意立項。研究成果受到評審專家的一致肯定,部分成果獲得市領導批示,成為市委、市政府決策的重要決策參考。本書收錄了這8項重點課題的研究報告,報告由南寧市社會科學聯相關部門共同協作完成。
南寧市社會科學院編著 ·社科總論 ·26.8萬字
大學生是國家與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價值取向關乎國家、民族的命運和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然而,在西方“意識形態終結論”思潮的影響下,部分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表現出明顯的淡化意識形態、去意識形態與非意識形態的傾向。因此,批判并揭示這種錯誤社會思潮的實質,引領大學生正確認識和批判這種錯誤社會思潮,消除其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
杜朝舉 ·教育 ·22萬字
本書利用《早期北京話的新材料》(劉云,2013)和《早期北京話珍本典籍校釋與研究》(王洪君、郭銳、劉云,2017)所發掘整理的滿漢合璧文獻、京味兒小說、域外北京話教科書、曲藝等早期北京話文獻,對早期北京話展開個案研究。研究對象包括敬稱代詞“您”、時間副詞“且”、北京話中的擔心—認識情態系統、處置標記“給”、“定”“準”類認識情態副詞等專題。大規模新發掘語料使得系統的溯源研究真正得以實現,本書對敬稱代詞“您”的來源等經典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同時在類型學視野下,發掘出擔心—認識情態等北京話語法研究的新課題,相信本書的出版將為北京話語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劉云 ·語言文字 ·22.4萬字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在城鄉統籌步伐不斷加快的變革中,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和社會經濟政策,正如市場機制與政府機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失靈”現象一樣,新農保保障能力本身也可能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本書以新農保的“?;尽薄翱沙掷m”及“城鄉統籌”制度目標為依據,從新農保風險因素全面識別、關鍵風險評估及新農保風險防范策略三個方面,對新農保的制度設計、制度運行及外部環境等關鍵風險提出一系列的防范策略。
何暉 ·社會學 ·24.4萬字
全書共十卷,其中第一卷至第三卷為外國古代教育思想史;第四卷至第八卷為外國近代教育思想史;第九卷和第十卷為外國現代教育思想史。該書全面系統地展現了外國教育思想發生、發展的歷史進程,深刻揭示了各個歷史時期推動不同國家和地區教育思想向前發展與變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及其作用機制,認真總結了外國思想家和教育家研究與解決教育問題,指導教育實踐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對外國教育思想發展趨向作了預示性展望,從而為我國教育理論建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與借鑒。本書的一個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通過追索人類發展的遠古時代和古代東方文明中教育思想的起源,闡述不同時期外國教育思想家對他們所處時代教育問題的反思,來探索教育的深層本質。通觀外國教育思想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們不能不驚嘆26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盧梭從“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三方面對教育精髓的深刻洞察和繼往開來的恒久意義。
楊漢麟 周采主編 ·教育 ·26.9萬字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泉,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國家原始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標桿。大學基礎研究是政府有關部門、大學和社會都十分關注的問題。本書在總結有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對大學基礎研究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大學基礎研究的歷史淵源與哲學基礎、大學基礎研究與創新、大學基礎研究的國際比較、大學基礎研究中的政府責任、中國大學基礎研究發展概況與案例分析、中國大學基礎研究投入與產出的實證分析。針對目前我國大學基礎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本書強調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就是對國家未來的投資,并給出若干加強我國大學基礎研究的政策建議。本書是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2011年戰略研究重大專項課題“加強高校基礎研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我國高校科研體制改革與創新”的研究成果。本書可供政府有關部門、大學基礎研究工作管理者參考,對從事和參與這方面研究與實際工作的專家、學者及有關人員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蘇竣 何晉秋 黃萃等 ·教育 ·21.8萬字
本書基于華北農村的田野調研,揭示現代性進村背景下農民家庭轉型的機制與后果。作者提出“功能性家庭”這一概念,試圖闡述以下兩個問題:一是通過農村老年人危機理解家庭轉型的動力、機制和路徑;二是從家庭轉型中資源、政治和倫理三個維度理解老年人危機的生成邏輯。
李永萍 ·社會學 ·21.9萬字
全書共十卷,其中第一卷至第三卷為外國古代教育思想史;第四卷至第八卷為外國近代教育思想史;第九卷和第十卷為外國現代教育思想史。該書全面系統地展現了外國教育思想發生、發展的歷史進程,深刻揭示了各個歷史時期推動不同國家和地區教育思想向前發展與變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及其作用機制,認真總結了外國思想家和教育家研究與解決教育問題,指導教育實踐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對外國教育思想發展趨向作了預示性展望,從而為我國教育理論建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與借鑒。本書的一個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通過追索人類發展的遠古時代和古代東方文明中教育思想的起源,闡述不同時期外國教育思想家對他們所處時代教育問題的反思,來探索教育的深層本質。通觀外國教育思想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們不能不驚嘆22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盧梭從“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三方面對教育精髓的深刻洞察和繼往開來的恒久意義。
徐小洲 趙衛平主編 ·教育 ·26.7萬字
本書運用實驗經濟學方法從社會偏好理論的角度系統研究了社會合作行為,切入點在于把社會合作看做代表社會困境的公共品困境問題,合作行為表現為公共品博弈中的自愿捐贈。本書的核心思想如下:社會成員具有不同程度的社會性,在偏好層面上表現為社會偏好;社會偏好與自利偏好及風險偏好(不確定條件下)構成了個體偏好微觀的結構,給定這一偏好結構,個體既是社會的,也是個體的;社會偏好與自利偏好以及風險偏好存在相互作用,或者擠入(正向作用),或者擠出(負向作用),這種互動關系決定了社會成員的合作行為;社會成員偏好的微觀結構能夠誘發內在的制度生成和演變,比如懲罰、聲譽以及群體選擇機制等,這些機制和社會偏好一起對合作行為產生作用;給定社會成員偏好的微觀結構,諸如獎懲機制等外生的制度設計也會對成員的合作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周業安等 ·社會學 ·22.8萬字
傳統的管理理論側重對宏觀和中觀事態的研究,忽略或較少對微觀個人的自我管理問題進行研究。特別是在現代西方理論版式的管理文化中,自我管理長期游離于管理主流文化的視野之外,頂多屬于管理亞文化,甚至屬于管理反文化。德魯克在《21世紀的管理挑戰》等著作中專門對自我管理進行了闡述。在他看來,管理曾經被認為是少數所謂管理者的事情,但事實上人人都是管理者,每一個人都需要自我管理,而且管理的終極追求就是自我管理。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大膽的結論:將自我管理納入管理理論視野和管理實踐視野進行研究,是未來管理研究的一大趨勢。同時,自我管理也是管理實踐發展的方向。貫徹落實體面勞動和人本管理理念、踐行目標管理和推動組織變革以及創新公共管理必然要求在實踐中推行員工自我管理。
郭海龍 ·教育 ·24.5萬字
2001年9月11日,美國本土遭遇史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四架波音客機被劫,先后撞擊世貿中心雙塔和國防部五角大樓,從而導致3000多人喪生和數千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同一天,知名雜志《紐約客》啟動了一項龐大的計劃,旨在完整揭示基地組織與9·11事件的來龍去脈。于是,《紐約客》記者勞倫斯·賴特受命出發,踏上了漫長的報道之路。2006年,賴特回家了。隨他一起回來的,是一份歷時5年、長達500多頁的深度報道。那么這一次,這個關于恐懼、陰謀和野心的故事,離令人不安的真相之間,又有多遠……
(美)勞倫斯·賴特 ·社會學 ·30.8萬字
本書基于對云南省施甸縣重點扶貧工作鄉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和擺榔彝族布朗族鄉全面、細致的調研,運用精準扶貧理論分析和評價兩貧困鄉在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教育扶貧、生態補償扶貧、社會保障扶貧、健康扶貧、信息化扶貧以及民族文化發展扶貧等方面的工作實踐,總結針對滇西邊境山區特困連片地區少數民族精準的扶貧模式,展示邊疆民族所經歷的歷史跨越,論證我國精準扶貧理論在邊疆民族貧困地區的實際應用和成效。
戴波 ·社會學 ·21.7萬字
本書從農民工現實的生存狀態出發,以農民工因文化場域轉換面臨的挑戰:文化心理現代化為切入點,以馬克思主義公民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公民教育相關理論為基礎,基于新時代的視角,詳細分析了農民工及其公民道德意識問題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與現實,在對農民工公民道德意識及其培育現狀、農民工公民道德實踐現狀進行深入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農民工新時代公民道德意識培育的目標、原則、內容和實踐路徑。對后來的研究者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吳俊蓉 ·教育 ·20.7萬字
高田時雄先生是日本著名的東方學家、敦煌學家,在敦煌學、漢語史、國際漢學等領域均有極深的造詣,學術成果豐碩。本書所選為高田先生過去十余年間就敦煌遺書、海外漢學以及域外漢籍的訪查及傳承一題寫就的一系列文章的結集。本書所收約有半數文章關注點為日本學者赴中國與歐洲探求敦煌寫本及敦煌寫本流入日本的史實,涉及內藤湖南、清野謙次、羽田亨等敦煌學史上重要的學者,其他文章則將研究視野擴展到近代大量中國古籍的外流以及日本、意大利、俄羅斯等國機構和個人漢籍的存藏、編目情況。作者學術視野廣闊,文獻功底扎實,研究方法獨到,呈現出寬廣的學術格局。
(日)高田時雄 ·圖書檔案 ·22.5萬字
“人文清華”講壇是清華大學于2016年初開啟的大型活動,遍邀當代人文大家,闡述經典學說、獨特思考和重大發現,致力于構建一個人文思想持續發聲的公共空間,推動人文日新、社會進步。本書匯集2016年“人文清華”講壇演講稿七篇,包括文學家格非、國學家陳來、社會學家李強、倫理學家萬俊人、歷史學家彭林、思想史家汪暉等清華人文學者,和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等,并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知名主持人張小琴女士對以上人士的精彩訪談。公眾演講呈現各位學者長期研究積累的人文成就和思想成果,深度訪談全面反映學者的成長經歷和學術經歷,使讀者不僅知其學術之所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張小琴 ·圖書檔案 ·22.9萬字
本書以天津市為例,總結了天津市城鎮化和農民市民化進程中的模式經驗,剖析了天津市農民市民化的現狀,借助農民市民化評價指標體系,對天津市農民市民化水平進行了評估,發現其市民化程度不高,滯后于城鎮化發展水平,并從加快制度改革創新、完善財政投入政策、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就業創業引導、完善社區管理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推動天津市農民市民化進程的對策建議。
吳寶華 ·社會學 ·21.6萬字
城市與文化的關系始終是一種相互生產和創造的關系,城市生產和創造文化,文化也再生產和塑造城市,城市與文化是一種共生關系。城市不僅僅是一個物質實體、一種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空間場所,而且城市首先是具有文化意義的存在,特別是在城市的物質性不斷增長和現代化持續深化的今天,文化在介入城市規劃和城市更新,塑造城市空間品質和形象,提供幸福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拔幕c城市研究譯叢”精選國外有關文化與城市方面的學術著作翻譯出版,本譯叢著作或以文化規劃與城市更新為主題,或以都市文化與城市空間為重點,或以城市文化與城市生活為重心,或以文化創意與知識創新為焦點,多學科方法與專業性研究、全球性視野與地方性案例、歷史性回顧與前瞻性探討相結合,這些著作在諸多方面體現了外國學者對文化與城市張力關系的研究與反思,或可為我們對城市文化或文化城市問題的思考和探討提供有益的學術視野或經驗參考。
(美)艾倫·布朗 ·社會學 ·26.5萬字
本書深入剖析當今我國人口老齡化與產業發展,從老齡化發展背景和智慧養老入手,結合物聯網技術支撐智慧養老發展的總體架構,針對身份識別與定位、健康監測、護理康復等應用場景,詳細介紹應用需求、關鍵技術和解決方案,并通過案例介紹提供實際應用過程中的經驗借鑒。最后給出物聯網支撐智慧養老的技術發展展望和市場拓展空間。全書編排思路清晰,以當前養老產業發展為背景,兼顧理論與實際,具有可讀性、知識性和應用性??晒B老產業研究、從業人員閱讀,也可供對物聯網、智慧養老、智能穿戴設備相關技術及養老服務應用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陶雄強主編 ·社會學 ·21.7萬字
本書圍繞三個問題展開:為什么要進行農村學校布局調整?農村學校布局要調整到什么程度?如何進行農村學校布局調整?首先,本書系統探討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價值追求與社會代價;其次,聚焦一定區域內學校規模與家校距離,并以此考察學校布局標準與調整程度;最后,以人口變動特征為依據,以個案研究方式呈現人口流入主導型、人口穩定型和人口流出主導型縣域學校布局調整類型,關注調整過程與程序公正。
秦玉友 ·教育 ·21.6萬字
本書以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批評家什克洛夫斯基的藝術小說為研究對象,以其傳記文學(自傳體小說或文學回憶錄、歷史傳記小說等)為研究重點,分析和闡釋什克洛夫斯基藝術小說創作的詩學特征,并將其置于同其他傳記小說家作品的比較視野,論述他在俄國小說發展史上的貢獻、其小說創作對傳統小說詩學的繼承及其對后人的影響。研究者提出并闡明什克洛夫斯基的藝術小說,特別是其自傳體小說、“語文體小說”或“元小說”等體裁特征,揭示其文學創作對同時代人乃至后人的影響。
趙曉彬等 ·語言文字 ·28.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