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真正讀懂麥克盧漢從印刷術到互聯網,媒介作為人器官與意識的延伸,長久以來與人類互相塑造,共同進化。我們如何獲取知識、協同工作、連接彼此,皆深受媒介影響。今天,麥克盧漢的理論在每個人的生活中被反復證實。未來,技術的發(fā)展又將帶來哪些新媒介?人的延伸又會被拓展至何方?在這本書中,麥克盧漢本質上探討的是技術、人類與社會的命題。理解媒介,終究是為了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生態(tài),在震蕩與革新中找尋自身的生存之道。
(加拿大)馬歇爾·麥克盧漢 ·新聞傳播 ·33.8萬字
《巴黎燒了嗎?》是新聞史上的一部杰作。非常值得新聞專業(yè)的從業(yè)者和學生學習借鑒。對宏大事件報道的掌控能力,對涉及眾多被訪者、擁有海量細節(jié)素材的再現、穿插、配制和平衡能力。譯者董樂山先生在“譯序”中說:兩位作者拉萊·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爾分別是美國《新聞周刊》和法國《巴黎競賽》的記者。
(美)拉萊·科林斯 (法)多米尼克·拉皮埃爾 ·新聞傳播 ·25.6萬字
作者特立斯從1953年開始在《紐約時報》工作了十余年。當他離開時報后,立刻就是回過頭去采訪自己曾經的同事,試圖以時報不鼓勵、不允許的方式刻畫描述這個龐大的、能影響全美乃至全世界局勢的機構。特立斯眼光犀利,筆觸細膩,不僅在書中回溯了《紐約時報》的歷史,還生動地再現了近百名時報人,以及他們在時報這個大機構中的龐雜關系,向讀者展現了一幅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流媒體從業(yè)者的群像。《王國與權力》初版于1969年,至今仍是關于《紐約時報》歷史及運作方式首屈一指的參考書,開啟了當時寫作、出版媒體著作的潮流。
(美)蓋伊·特立斯 ·新聞傳播 ·40.9萬字
本書是作者對年輕記著“成才”問題的理解與思考。作者結合自己的心路歷程,探討記著成才的必備條件。除了勤奮敬業(yè)、講究方法、把握機遇,還應做到“不分心”“有點忘性”“不爭功、不諉過”。增訂本保留原書的主體部分,補充了2003年以來作者對“成才”問題的思考成果,適合新聞從業(yè)者和新聞愛好者閱讀。
南振中 ·新聞傳播 ·31.6萬字
本書向讀者一一介紹什么是新聞精品,新聞精品是如何抓問題的,是怎樣進行訪問、觀察和調查研究的,是怎樣求新的;新聞精品的標題、導語、背景、結尾是怎樣寫就的;新聞精品的語言、美感和角度是如何選擇和運用的;新聞精品是怎樣采寫典型報道、人物通訊、經濟新聞、會議新聞、批評報道的;新聞精品是怎樣進行長期積累和精心修改出來的,等等。《新聞精品是這樣采寫成的》第一版2009年出版以后,受到了讀者的歡迎與厚愛。近十年間,作者在繼續(xù)探索新聞精品形成的規(guī)律、特點過程中寫就了26篇文章,共計約10萬字,經整理補充進書中,并刪去原書中不夠精練的部分文章。
劉保全 ·新聞傳播 ·38.4萬字
“發(fā)現”是一種力量。記者善于發(fā)現新鮮事物、揭示事物內在的能力就是“新聞發(fā)現力”。本書指出新聞記者“發(fā)現”的六個著力點,論述了影響“新聞發(fā)現力”的十大要素。增訂本增加了1999年之后作者對“新聞發(fā)現力”的思考成果“對新聞從業(yè)和新聞寫作愛好者具有啟迪意義。
南振中 ·新聞傳播 ·33.6萬字
本書具有工具書性質,分為導論與正文兩部分。導論勾勒了西方傳播研究的思想譜系,正文分詞條介紹西方傳播思想名家。本書契合讀者需要,可作為傳播學專業(yè)在校生教材和考研學生的重要參考書。作者學術功底深厚,多年來專注于研究西方傳播思想,此書是這一研究的成果。
胡翼青 ·新聞傳播 ·26.9萬字
本書是由當代西方紀錄片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家比爾·尼科爾斯撰寫的一本經典紀錄片著作。自2001年英文第一版出版以來,本書陸續(xù)被譯成多國文字出版發(fā)行,目前已經是世界各地高校使用最為廣泛的一本紀錄片教材。全書系統(tǒng)地論述了關于紀錄片的身份界定、表達模式、社會功能等諸多方面的議題。相較于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做了較大范圍的修訂,同時新增一章,專門討論初學者如何邁出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本書譯者專業(yè),譯文流暢,為中國紀錄片研習者、實踐者提供了一本實用的入門書,具有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
(美)比爾·尼科爾斯 ·新聞傳播 ·24.9萬字
傳統(tǒng)的修辭學主要關注語言文本的修辭問題,而視覺修辭學(visualrhetoric)則是視覺文化時代修辭學亟待拓展和延伸的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其主要關注以視覺文本為修辭對象的修辭實踐與方法。作為一種認識論、方法論和實踐論,視覺修辭學意為研究視覺文本修辭語言、活動與規(guī)律的學問。《視覺修辭學》立足視覺修辭學的學術史考察,沿著修辭學的“學科建制”思路與要求,從理論和方法兩個維度搭建視覺修辭學的知識系統(tǒng),即視覺修辭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探討視覺文化時代人類在視覺修辭意義上的生存方式及對話體系。在內容構成上,《視覺修辭學》上編主要探討視覺修辭學原理與理論,核心關注視覺修辭學的學術范式、意義原理、認知模式三大命題;下編主要探討視覺修辭學方法與批評,核心關注視覺修辭學的分析方法和批評范式兩大命題。
劉濤 ·新聞傳播 ·39.1萬字
本書從寬廣的傳播社會學角度,深入探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如何在社會邊緣與人際網絡、組織系統(tǒng)、傳統(tǒng)媒介以及新媒體互動,從而建構、更新并維系他們的“意義之網”——包括身份認同、對城市的想象、人生和職業(yè)規(guī)劃、人際交往、就業(yè)資本等等,乃至影響到日常生活的消費形態(tài)和閑暇活動。作者的研究扎根于中國的本土社會實踐,在長三角八個城市做了500個個案的訪問和觀察,在繁復的故事中抽絲剝繭,提出概括性的理論洞見。
鄭欣等 ·新聞傳播 ·35.6萬字
延續(xù)“MEMO”系列的思路,以受過高等教育、關心時政民生、視野較為開闊的人為核心讀者;所選文章以封面故事為主,兼及其他;分為三個版塊:國際、國內、探討未來生活趨勢。
《三聯生活周刊》編輯部 ·新聞傳播 ·33.3萬字
作為全面、系統(tǒng)地對中國財經報道理論與實踐進行研究的應用新聞學論著,本書開創(chuàng)性地建構了由財經報道本體研究、財經報道藝術研究、財經報道類型研究三部分組成的財經報道研究體系。本書研究視角獨特,兼具前瞻性與實用性、理論性與操作性,曾作為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財經頻道及海外中心財經記者的培訓教材使用,對財經報道一線的編輯記者以及財經報道領域的研究者、學生等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孫鳳毅 ·新聞傳播 ·25萬字
從一位人民日報從業(yè)30年的資深記者的數十篇新聞作品,滴水見日,管中窺豹,《記憶中國:新聞串起的歷史》對中國的改革歲月作了微觀回顧,也從央媒30年報道樣式與傳播手段的觀察視角,反映80年代以來新聞語境的變遷和傳播的與時俱進。作者李泓冰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均有采寫經歷,報道樣式覆蓋消息、通訊、人物、報告文學,時評、政論以及融媒體寫作,還曾入選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
李泓冰 ·新聞傳播 ·25萬字
傳播學、社會學、政治學和心理學的學者的必讀物,涉及內容廣泛有深度;獨特視角解讀傳播學史,傳記式編纂,在“人”的基礎上解讀若干學科背景下的傳播學;圖文并茂、豐富翔實、學術性與趣味性兼?zhèn)洌腥び钟杏玫慕浀鋾俊W珜憘鞑W史的歷史學家具有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法,美國著名的傳播學者E·M·羅杰斯通過傳記式的編寫工作,在人的基礎上來理解傳播學史,這是一個獨特的視角,涉及眾多人物與機構以及若干學科的知識背景,并以此表明,傳播研究如何富有意義地影響了社會學,政治學和心理學等學科,這種有重點的綜合研究使該書成為上述領域的學者必讀的讀物。該書內容豐富,史實性強,圖文并茂,人物生平紀事詳盡,敘述有通俗與專業(yè)相結合的特點,故會為傳播學的廣大專業(yè)與業(yè)余讀者所喜愛。
(美)E.M.羅杰斯 ·新聞傳播 ·38萬字
本書遴選了西方傳播研究領域的35部經典著作,涵蓋美國實證主義傳播學、法蘭克福學派傳播研究、傳播政治經濟學、英美文化研究等重要理論流派,通過導讀的方式讓讀者全面感受傳播理論開放的知識圖譜。
胡翼青主編 ·新聞傳播 ·32.4萬字
本書是針對高等院校新聞類相關專業(yè)對應的工作崗位能力需要、學生認知規(guī)律等進行編寫的,主要講述了新聞采訪與寫作的基本原理和相關案例,主要涉及以下內容:新聞記者、新聞采訪對象、新聞采訪的準備工作、采訪的訪問階段、新聞采訪的方法、新聞寫作的原則及方法、新聞報道的結構、新聞背景、消息寫作、通訊寫作、深度報道寫作。本書可以用作高等院校新聞學、傳播學等相關專業(yè)的基礎課程教材,也可以作為企業(yè)新聞工作從業(yè)人員、公關關系從業(yè)人員等在職人士的自學用書。
馬晶編著 ·新聞傳播 ·33.1萬字
《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提供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地理解并把握傳播學的概念系統(tǒng)和理論框架的路徑。新聞、廣告、市場營銷、公關等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也可以將這《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作為簡明易懂、體系完整的案頭工具書,通過簡易的目標檢索對自己置身其中的行業(yè)環(huán)境背景獲得更系統(tǒng)、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把握。
董璐 ·新聞傳播 ·27.6萬字
本書以一個從業(yè)20年新聞記者的視角,見微知著地觀察了貴州省20年來發(fā)展的腳步和印記,見證并記錄了多彩貴州20年跨越發(fā)展的巨大成就中,奮斗者們?yōu)閯?chuàng)造歷史的真情付出、不懈奮斗和可敬可親,尋常百姓對生活變化的真切感受,謳歌了“團結奮進、拼搏創(chuàng)新、苦干實干、后發(fā)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
肖菡 ·新聞傳播 ·27.5萬字
本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是在第四版的基礎上修訂的,對廣播電視學進行了全面概括。內容主要包括廣播電視傳播的物質基礎,傳播語言和界面人物,廣播電視的節(jié)目系統(tǒng)與其生產過程,世界與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yè)發(fā)展歷程與現狀,廣播電視事業(yè)管理,我國關于廣播電視電影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行業(yè)準則等。本書對廣播電視專業(yè)師生、廣播電視從業(yè)人員與有意了解廣播電視領域的讀者有良好的指導作用。
黃匡宇 ·新聞傳播 ·36.8萬字
作者以長期的新聞實踐為基礎,詳細描述了新媒體時代黨報生存與發(fā)展境況,全面觀察了新媒體對黨報采編方式、廣告運營方式、發(fā)行方式、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以及黨報理論等方面的影響,并提出了新媒體時代黨報的發(fā)展策略。本書選題緊扣現實,論述角度新穎,案例詳略得當,語言通俗流暢,不僅適合新聞傳播學等人文社科類專業(yè)的學生學習之用,也可以作為新聞管理者、從業(yè)者的業(yè)務參考之需,還可以作為新聞傳播研究者案頭閱讀之備。
龍運榮 ·新聞傳播 ·22.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