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彝族撒尼敘事長詩《阿詩瑪》的翻譯傳播以及在傳播中最具代表性加影響力的譯本為研究對象,對其翻譯類型、翻譯文本的譜系關系、翻譯傳播線路、翻譯傳播文化場域各權力因素與其經典身份構成之間的關系以及翻譯策略加翻譯方法等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提出《阿詩瑪》的翻譯過程也就是其動態經典化的過程,《阿詩瑪》的翻譯過程構筑了其傳播世界,《阿詩瑪》的翻譯與傳播見證的是對他者解讀和轉移的多層效果構成的復雜網絡。
黃瓊英 ·新聞傳播 ·27.8萬字
自《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2006》出版以來,《解析》每年出版一本,形成品牌,受到新聞傳播專業師生和研究者的關注。書名冠以出版當年的年號,每年的《解析》都是對前一年我國新聞傳播學各方面研究現狀和學界業界熱點問題的回顧,根據內容劃分為章。《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2019》對2018年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從學術層面、熱點話題研究層面做了概述。書中不僅收錄了多篇關于新聞傳播學理論研究和新媒體研究的綜述、研究報告,一冊在手,縱覽頭一年學科發展前沿、重點難點問題解析;而且,書中多篇論文回顧新聞傳播領域面臨的老問題,展望新的研究方向,兼顧歷史研究與前沿探索。
劉海龍主編 ·新聞傳播 ·30.7萬字
2010年是北京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一年,是全面啟動首都新一輪信息化發展建設的重要一年,是北京為建設世界城市布局的一年。“數字北京”已基本實現,正在邁向“智慧城市”。北京市信息化建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為根本出發點,以提升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和行政效率為根本途徑,較為圓滿地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各項工作取得較大成績,為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年鑒》對2010年北京信息化建設進行全景式的客觀紀錄,是一部具有資料性、專業性的工具書。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新聞傳播 ·40.1萬字
傳播改變世界。人類每一次傳播技術的發明都會引發人類社會文化的歷史性變革,“互聯網”時代也是如此。“互聯網”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互聯網”(即互聯網與不同行業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存在方式、生活方式,是一種對社會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新技術、新業態。因此,活在當下的人們無法回避它的影響與塑造,必須去學會、掌握、使用、批判它,以新思維、新視角研究和解決問題。傳播學研究日新,有關新媒體研究的成果不斷涌現,如網絡文化研究、博客研究、微電影研究、微博研究、手機(移動終端)傳播研究等方面成果豐富,特別是青年
楊中舉 ·新聞傳播 ·21.3萬字
本書是由當代西方紀錄片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家比爾·尼科爾斯撰寫的一本經典紀錄片著作。自2001年英文第一版出版以來,本書陸續被譯成多國文字出版發行,目前已經是世界各地高校使用最為廣泛的一本紀錄片教材。全書系統地論述了關于紀錄片的身份界定、表達模式、社會功能等諸多方面的議題。相較于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做了較大范圍的修訂,同時新增一章,專門討論初學者如何邁出紀錄片創作的第一步。本書譯者專業,譯文流暢,為中國紀錄片研習者、實踐者提供了一本實用的入門書,具有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
(美)比爾·尼科爾斯 ·新聞傳播 ·24.9萬字
本書第一次提供了一個新的構架和體系,提出了根據不同媒體(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的特點進行經濟新聞寫作,這樣一方面能夠突出不同媒體的各種經濟新聞文體的寫作特點,另一方面能夠提供多種寫作角度,整合多種經濟新聞資源,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全書共分四大部分,從傳統的報紙經濟新聞寫作、廣播經濟新聞寫作、電視經濟新聞寫作到新興的網絡經濟新聞寫作,探討了不同媒介傳播環境下經濟新聞的概念、特性、分類,著重闡述了它們各自的寫作規律和常用技法。本書是對當前不斷變化的經濟新聞寫作實踐進行總結、研究的最新成果,論述上注重貼近我國經濟新聞實踐的發展,實例鮮活典型,既有理論闡發,又有可操作性。本書既可作為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學各專業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亦可作為新聞傳播學各專業教師和媒介從業人員的參考書。
嚴三九 ·新聞傳播 ·29.7萬字
以浙江長興傳媒集團的實踐為例,分析研究了中國縣域媒體發展的狀況。長興傳媒集團打造了全媒體新聞刊播“中央廚房”,建立了靈活的“小組作戰”采訪模式,對全媒體渠道內容做高度有效融合,并以用戶和市場思維為指引,在產品、團隊、渠道、技術等多個層面進行改革創新,已經成為浙江乃至長三角和全國縣域廣電媒體融合發展的一個創新代表。
王文科 ·新聞傳播 ·21.2萬字
延安《解放日報》是中國共產黨新聞傳播事業的奠基。本書力圖突破傳統新聞學研究模式,立足傳播學視角,遵循傳播歷程、傳播生態、傳播要素、傳播形態、傳播系統、傳播功能為主的多方位研究路線,對延安《解放日報》的傳播體系進行了系統研究。本書在總結延安《解放日報》傳播經驗的基礎上,反思了延安《解放日報》的傳播缺憾,并立足當下,對延安《解放日報》傳播經驗的歷史傳承和現代化變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為中國當今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鑒。
李曉靈 王曉梅 ·新聞傳播 ·21.5萬字
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史論的研究,對于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建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自20世紀八十年代至今,中國學界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已積累了豐富的治學成果,經文獻的多源檢視和擢選,我們編成多卷本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史論的研究歷程——中國學界文選》。本書是該文選的第二卷,收錄了1990年至1999年之間發表的相關文論,將其按照史實考辮、原著解讀、理念闡析的類屬編排。希望本套文選的出版,能夠為推進馬克思主義新聞理念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拓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創新體系提供有價值的文獻咨鑒。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研究室 ·新聞傳播 ·30.3萬字
本書基于電影審美場境理論和國家形象接受特點,分析了我國電影國家形象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從概念、審美、符號、情感等方面考察電影影像中的中國形象創作路徑,并從海外受眾接受的角度,探討如何從“影像”到“印象”,提出中國電影國家形象海外傳播的宏觀策略和微觀策略,以提升我國電影國家形象海外傳播效果。
萬麗萍 ·新聞傳播 ·29.4萬字
“發現”是一種力量。記者善于發現新鮮事物、揭示事物內在的能力就是“新聞發現力”。本書指出新聞記者“發現”的六個著力點,論述了影響“新聞發現力”的十大要素。增訂本增加了1999年之后作者對“新聞發現力”的思考成果“對新聞從業和新聞寫作愛好者具有啟迪意義。
南振中 ·新聞傳播 ·33.6萬字
《琵琶記》是中國古典戲曲史上,少數同時以“譯”“演”“研”三種傳播形態進入英語世界的經典劇目。百年來,《琵琶記》不僅在美國百老匯、美國大中院校及社區舞臺登臺獻演半個世紀之久,還作為中國戲劇的唯一代表載入《世界戲劇評論》史冊。系統梳理《琵琶記》在英語世界的多維度傳播研究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本書基于豐富多樣的一手文獻,綜合運用戲劇學、翻譯學、比較文學、文化研究等跨學科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從中西戲劇比對的跨文化視野,以共時與歷時的雙向維度,從譯介、演出和研究三個不同維度,全面考察南戲《琵琶記》自19世紀中葉至今在英語世界的百年傳播研究史和動態接受史,凸顯作品海外傳播過程中的文學性、劇場性和學術性的綜合特征,理析其“去經典化”趨勢之深層原因,并總結其個案傳播經驗對中國戲曲文化“走出去”并“走進去”的啟示。全書除文字部分外,另附各種渠道收集的《琵琶記》海外演出圖片近百幅。
張秋林 ·新聞傳播 ·20.5萬字
《中國傳媒投資發展報告(2019)》為“中國建投研究叢書報告系列”之一,核心主題是“傳媒投資”。本書對傳媒行業最新政策、行業發展與投資趨勢等問題做出分析與展望,同時結合大量的企業案例,與讀者分享來自一線的實踐與認知。本書分總報告、中國傳媒企業案例篇、中國傳媒投資企業案例篇和附錄四大部分,共計20章。報告力求簡明扼要,在保證事實和數據準確可靠的同時,著力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讀者貢獻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建投華文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人民日報社企業監管部主編 ·新聞傳播 ·22.6萬字
本書是第四屆(2015年度)全國新聞傳播學優秀論文遴選活動成果的薈萃,收錄了從2015年國內公開發表的眾多新聞傳播學論文中精心篩選出的高水準的優秀論文,概述了2015年度我國新聞傳播學術研究的新進展,為新聞傳播學學科積累佳作,也為學界提供可資借鑒的學術樣本。每篇文章由作者小傳、論文原文、遴選意見和寫作回眸四部分組成。
唐緒軍 ·新聞傳播 ·22.7萬字
本書稿主要研究一是整理總結薩特后期(1945~1980)發端于《什么是文學?》的大眾傳播思想,即面對“讀者群”如何利用大眾媒介形成關于傳播媒介、大眾文化的態度立場和言說策略;二是分析研究他依托于《現代》雜志的實踐文學活動,即通過媒體機構、媒介技術生產出來的文學產品特色。將薩特“什么是文學”的問題深化為“什么是文學性”的學理思考,薩特后期強調文學的社會性因素,關注文學性與社會生活、歷史事件和文化實踐的指涉關系,由此形成新的文體形式和創作風格。通過媒介和文學關系的跨學科研究,發現薩特的媒體活動與實踐文學的互動關系,為建構媒介時代的文學場,創立開放性的文藝學學科體系提供新的思維進路和理論資源。
閻偉 ·新聞傳播 ·23.7萬字
本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是在第四版的基礎上修訂的,對廣播電視學進行了全面概括。內容主要包括廣播電視傳播的物質基礎,傳播語言和界面人物,廣播電視的節目系統與其生產過程,世界與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發展歷程與現狀,廣播電視事業管理,我國關于廣播電視電影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行業準則等。本書對廣播電視專業師生、廣播電視從業人員與有意了解廣播電視領域的讀者有良好的指導作用。
黃匡宇 ·新聞傳播 ·36.8萬字
傳播學、社會學、政治學和心理學的學者的必讀物,涉及內容廣泛有深度;獨特視角解讀傳播學史,傳記式編纂,在“人”的基礎上解讀若干學科背景下的傳播學;圖文并茂、豐富翔實、學術性與趣味性兼備,有趣又有用的經典書目。撰寫傳播學史的歷史學家具有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法,美國著名的傳播學者E·M·羅杰斯通過傳記式的編寫工作,在人的基礎上來理解傳播學史,這是一個獨特的視角,涉及眾多人物與機構以及若干學科的知識背景,并以此表明,傳播研究如何富有意義地影響了社會學,政治學和心理學等學科,這種有重點的綜合研究使該書成為上述領域的學者必讀的讀物。該書內容豐富,史實性強,圖文并茂,人物生平紀事詳盡,敘述有通俗與專業相結合的特點,故會為傳播學的廣大專業與業余讀者所喜愛。
(美)E.M.羅杰斯 ·新聞傳播 ·38萬字
全書匯集了年度江西省省級主流媒體獲得中國新聞獎和地方新聞性政府獎二等獎(含二等獎)以上獎項的作品,由高校和業內新聞專業的理論工作者和教學科研骨干人員,對獲獎作品的主題選擇、思想內涵、導向作用、社會效果以及價值判斷、專業技巧、創新追求、角度結構進行解讀評析。全書力求貫徹和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反映江西全省新聞工作者年度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持續走、轉、改活動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本書既有史料和研究價值,也有推動全省新聞工作者隊伍建設,促進不同媒體相互學習交流和借鑒,推動新聞報道上臺階上層次等多方面的現實作用。
楊六華 王文科 ·新聞傳播 ·34.9萬字
媒介效果是大眾傳播研究的核心問題。它是一個既悠久、又前沿而且充滿爭議的典范性課題。對于學者來說,媒介效果研究是一個令人著迷卻又讓人沮喪的領域,因為媒介早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無處不在,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但媒介的效果卻仍然不易捉摸,顯著效果極難觀測。《媒介效果與社會變遷》是一部理論與實證研究兼容并蓄的專著,從歷史的演進過程探討媒介效果理論的發展軌跡,介紹最前沿的媒介效果理論及研究成果。由三位海外頂尖傳播學者撰寫的這本媒介效果理論專著與其他著作不同之處是,本書不僅分析西方主流理論,而且采取華人的視角,結合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展開的實證研究,探討中國人關注的議題,驗證西方媒介效果理論的實用性,既指出媒介效果研究面臨的問題,又對傳媒研究未來的發展進行啟發式思考。此外,本書提出效果認知理論作為媒介效果研究的新范式,并把新媒體對媒介效果研究的影響與挑戰融入討論中。
魏然 周樹華 羅文輝 ·新聞傳播 ·29.5萬字
本書主要包括六大部分內容:現代科研(學術)的概念、特點;科技情報交流的產生發展及其交流系統;科研與科研方法中的科技信息的需要及檢索;科技情報源的產生發展、信息特點及其檢索利用;實際科研中的科技信息的檢索與利用案例分析;科研能力的培養。特色是提供具體的科研活動中的科技情報檢索與利用的案例分析,包括科研課題的立項、不同科研方法中的科技情報檢索與利用、科研中的情報跟蹤、結題評價中的查新利用等,貫穿整個科研活動來介紹科技情報的檢索利用。
李霞 趙華 胡文忠編著 ·新聞傳播 ·20.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