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陜西省建國以來實施的古籍整理項目的研討成果,是項目編纂委員會于2014年6月舉辦“第二屆陜西地方文獻學術研討會”所發表的二十余篇論文的匯編,由西北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帶頭人賈三強教授主編。本書編錄文章包括所整理古籍的作者生平交游的考證,古籍的版本、史料價值的考述,校勘中所發現的問題,以及該書所涉及的民俗、思想史等相關問題的探討。內容豐富,討論議題廣泛,是今人了解陜西古代文獻一個非常便捷的門徑。
賈三強 ·圖書檔案 ·23.3萬字
教師教育改革是整個教育改革的關鍵,而在教師教育改革中,教育實習的革新則是突出體現其改革目標和核心的重要方面。本書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展開對教育實習的系統研究,不僅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視角對有關教育實習的本質、特征、價值及其理論基礎等具有本體論意義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深入探究,而且選取英國教育實習作為一個案例,對其教育實習從歷史沿革到現實發展進行了完整呈現,并對其發展的動因、效果、問題等進行了深入剖析。因此,本書是對職前教師教育實習從理論到實踐的系統研究,以期對我國教育實習革新有所借鑒。
楊秀玉 ·教育 ·22.8萬字
魯迅說:“倘有人作一部歷史,將中國歷來教育兒童的方法,用書,作一個明確的記錄,給人明白我們的古人以至我們,是怎樣的被熏陶下來的,則其功德,當不在禹下。”本書研究的恰恰就是魯迅那個年代的中小學教科書及其制度:上篇分階段地梳理和分析了晚清、民國時期教科書審定制度的演變,以及教科書審定的具體情況;下篇探討了在這個制度的約束下,當時中小學修身、公民與黨義三門課程的教科書。本書可以說是對魯迅當年愿望的部分回應。
吳科達 ·教育 ·22.8萬字
本書是有關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文章合集,體現了作者對于社會發展中所出現的新問題與新現象的關注與思考,內容包括社會與社會建設、社會工作、農村發展、勞工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宗祠與宗教文化等。書中許多文章是從社會結構與社會運行的細節入手,特別關注社會組織的文化建設,揭示其背后所蘊含的社會功能;還有多篇文章是專為非學術報刊所撰寫,帶有較強的社會科學知識普及的色彩,有助于讀者認識復雜的人類社會。
甘滿堂 ·社會學 ·21.4萬字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以“80后”“90后”大學生、“大學生村官"、農民工、“創二代”為代表的新生代,也因為新時代賦予的特殊使命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繼續擴大開放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而涌起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浪潮,新生代創業群體逐漸興起,越來越多的草根群體投身創業,出現了熱衷創意、設計、制造,具有創造稟賦的“創客”群體。以此為背景,本書將上述四類新生代創業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內涵界定、群體特質解析,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案例分析、深度訪談、比較研究、實證分析等方法,深度挖掘新生代創業者的人種學特征、創業意愿及需求等方面,然后從宏觀政策導向、理論體系搭建、實踐操作等方面入手,分析了當前新生代創業及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方案和相應的對策措施,以期為新生代創業者今后的創業實踐提供必要的知識儲備和實踐指引,為新時代髙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依據,為政府相關機構制定相關的產業、市場、戶籍、人才、社會保障等配套政策提供咨詢和參考。
黃兆信等 ·教育 ·22.7萬字
本書梳理我國建國以來和美國20世紀以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效率與公平關系的變遷歷程,考察效率訴求和公平訴求的成因與實現方式,掲示效率與公平之間沖突與協同的辯證關系,分析國家與個體、精英化與大眾化、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等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內在決定作用,據此提出剛柔相濟、松緊有序、統一性與多樣性結合的“毽子型”課程體系。本書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和倫理學研究有參考價值,對理解、把握和改迸教育實踐亦有裨益。
龍安邦 ·教育 ·22.7萬字
新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經歷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生產力低下的農耕文明、改革開放后的工業文明和邁向新時代的生態文明三個階段,巳經逐漸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本書系統梳理和分析了1949年以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走過的路徑、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實施的政策措施,并從時間的深度和領域的廣度提煉和總結了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成就,展望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和愿景。本書系統展現了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全景,為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明確方向。
蔡昉等 ·社科總論 ·20.1萬字
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互視日益成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日常”,并越來越成為各國互動的重要參考。本書基于人類學民族志方法,探討了法國人對中國的文化想象。作為一項經驗研究,它有助于理解法國人是如何以文化的方式來建構對中國的理解及其形象認知的,也有益于進一步探討法國社會所孕育的有關“他者”建構的文化機制,及其折射出來的法國社會內在的文化邏輯。
張金嶺 ·社會學 ·22.1萬字
本書是第四屆(2015年度)全國新聞傳播學優秀論文遴選活動成果的薈萃,收錄了從2015年國內公開發表的眾多新聞傳播學論文中精心篩選出的高水準的優秀論文,概述了2015年度我國新聞傳播學術研究的新進展,為新聞傳播學學科積累佳作,也為學界提供可資借鑒的學術樣本。每篇文章由作者小傳、論文原文、遴選意見和寫作回眸四部分組成。
唐緒軍 ·新聞傳播 ·22.7萬字
當前,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和社會轉型的新階段,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一個關系我國發展前途的關鍵問題。在這種大背景下,關于中等收入群體的研究,在我國當下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義。俄羅斯的社會構成與中國有很大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有較大差距,俄羅斯的社會構成較類似于大多數發達國家。本書分析了中俄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和發展趨勢、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傾向,身份認同、代際流動和社會政治參與等。
李培林 (俄)戈爾什科夫等 ·社會學 ·22.4萬字
本書綜合運用了民族學、傳播學、文化生態學研究方法,以湖南侗族為主要研究對象,首次比較系統地介紹了湖南侗族地區新媒體發展現狀,探討了新媒體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的關系,總結了新媒體時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的方式與特點,歸納了新媒體影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的機制和特點,為了解和掌握新媒體時代湖南侗族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提供了依據,為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提供了借鑒和參考。這對于正確認識媒介與社會發展、民族地區現代化、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促進民族地區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也為傳媒與文化研究開拓了新思路,為民族研究提供了新視野。
龍運榮 ·民族學 ·22.6萬字
本書是《婚姻·家庭·性別研究》的第五輯,收錄了漢代“子報母恩”研究、太平天國等級婚姻研究、晚清在京西方女性活動研究、清末民國女子家事教育探討、20世紀90年代中國性倫理嬗變研究五個專題文章,內容涉及漢代、晚晴、民國、改革開放幾個歷史時期的婚姻、家庭、女性、性倫方面的諸多文化問題,是社會文化史領域的新探索。
梁景和主編 ·社會學 ·22萬字
本書是一部典型的民族社會學著作,以南方少數民族鄉村為例,探討了村民自治制度下我國鄉村村民的宗族意識、鄉村社會基層權力結構、鄉村精英的心態與行為、村民自治的民間基礎、電視傳播和鄉村旅游開發對鄉村村民日常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變遷的影響,對于正確理解我國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鄉村社會狀況、搞好當地農村的建設和治理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孫秋云 ·社會學 ·22萬字
本文作者系中國社會學界社會理論研究和韋伯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其所著《理性化及其限制——韋伯思想引論》系國內社會學界最早對韋伯學說進行介紹和評論的文獻之一。本書匯集了作者20余年來除上書之外在社會理論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展示了作者在社會理論研究領域的思維旅程。這些論文圍繞著“社會理論的一般探討”、“經典理論研究”、“社會理論的本土建構”和“社會理論與當代現實”四個主題展開,就相關理論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和廣泛的探討,對有興趣于社會理論的讀者將會具有較大的參考和啟發作用。
蘇國勛 ·圖書檔案 ·22.5萬字
以西方社會學的建構主義,尤其是當代西方社會學的建構主義作為研究的對象,通過本體論和認識論這兩大線索來澄清建構主義社會學的歷史脈絡和思想風格,進而對建構主義社會學的基本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從而為建立一種更為合理的建構主義社會學奠定基礎。此種社會學必須存在于絕對主義和懷疑論之間,即存在于對實在和真理的盲目信仰和徹底懷疑之間。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是一種建構的實在論(或實在的建構論),它顯然不是簡單地拒絕實證主義和實在論,建構主義應當是對實證主義和實在論的揚棄。
鄭震 ·社會學 ·22.5萬字
目錄理論研究篇1、地方高水平大學:概念沿演與內涵指謂2、高等教育強省視閾下的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3、浙江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省的若干思路4、省屬高水平大學的基本內涵與建設策略——基于浙江高等教育的思考5、浙江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的對策研究6、試論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基本特征與經驗啟示7、浙江建設高等教育強省的戰略思考——基于韓國高等教育發展經驗及其啟示8、人才培養是大學最本質的職能——對《大學的邏輯》之現代大學理念的商榷9、科學發展觀與教學研究型大學發展——以浙江工業大學為例10、關于大學學科建設與本科教育共榮的思考——以浙江工業大學為例縣域實踐篇1、義烏市統籌高等教育發展和園區規劃思路研究報告2、義烏市高等教育規劃研究報告政策建議篇1、《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發展規劃》(送交教育廳稿)2、《義烏市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專家評審稿)附錄1、《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發展規劃》(政府發布稿)
陳杰等 ·教育 ·23.4萬字
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但在實踐中農業轉移人口的流動性過強、社會成本較高等風險對個人、家庭、社會形成多層面的負面影響。本書通過對農民工流動過程中犯罪、子女輟學等社會成本的分析,提出和探討了加快農民工市民化與有序促進適度回流兩個方向的發展路徑,希望由此控制甚至終結農民工流動的社會風險。
劉成斌 ·社會學 ·21.3萬字
本書是《浙江人才發展藍皮書》按年度編輯出版的系列圖書,總結2015年度浙江人才發展情況,匯集人才研究優秀成果,展望今后人才發展趨勢,為推動浙江人才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幫助。全書共分五個部分:綜合篇是浙江2016全省人才工作情況概述,區域篇匯集了各地推進人才強市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專題篇著重介紹了浙江重大人才平臺建設和招才引才的特色活動情況,研討篇選擇了部分人才發展課題調研成果,政策篇收集了新出臺實施的若干重要人才政策文件。
浙江人才發展研究院 ·社科總論 ·23.2萬字
《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系教育部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主辦的學術期刊,聚焦媒體與社會的發展全景,以中國問題為中心,關注全球趨勢下的中國實踐。本書設置六個專欄:年度報告、前沿訪談、中國輿情、媒體創新、媒體與西部發展、深度調研,力圖全景式地深描2015年以來的中國媒體發展實踐,一方面進行經驗性反思,另一方面深化理論性建構,以此對中國媒體發展的模式、理念進行歷史性紀錄和提煉。
單波 肖珺 ·新聞傳播 ·21.1萬字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是將各國公民培養為“世界公民”的思想潮流。全球化需要各國開展公民教育時既要堅持培養公民的愛國情感與民族認同,也要注重培養公民的全球視野、國際意識及包容不同文化的胸懷,最終培養出在全球化社會中具有競爭力的公民。同時,環境、氣候、人口、宗教、種族暴力等全球性問題也促進了世界公民教育思潮蓬勃生長。本書論述了世界公民教育思潮“是什么”(研究現狀、主要特征、發展脈絡、主要流派與代表人物、思潮實踐),分析了“為什么”(思潮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理論根源),評價了“怎么樣”(思潮影響、價值取向與政治傾向),探討了“怎么辦”(積極應對、融入國情、科學引導、合作共生)。
宋強 ·社會學 ·2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