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延安文學是現代中國文學史上一種較為獨立的文學形態。延安文學現代性也是體現了一定人文關懷和啟蒙色彩的,是一種復雜化存在。其形成經歷了一個動態過程,是在歷史發展中予以歷史地形成。后期延安文學中的現代性呈現有其自我超越性品格,也堅定了其自身因信仰而來的現代性色彩,這是基于信仰和趨于信仰的文學延安文學作為一種客觀的歷史存在,對其在還原和反思觀照下的重構也應是一種敞開的存在,并在不斷探究中凸顯其當代性價值。
袁盛勇 ·文學理論 ·26.7萬字
本書從理論與實踐這一兩分法出發,嘗試界定法國兒童文學的文體外延,并借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實踐來剖析該體裁的共性特征,以強調兒童文學作為“兒童文化最重要的載體”的特殊屬性。
章文 ·文學理論 ·22.4萬字
《人文》學術輯刊由河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編輯,《人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社會效益第一。《人文》以人文關懷為中心,突出學術原創性與新知傳播,注重實證研究,鼓勵綜合創新,力圖融通各學科,探討各種學術思想和歷史文化問題,展示中國思想學術界新成果?!度宋摹妨帪閷W術界提供一個優質學術成果發表平臺。文章以學術文章(論文)為主,也發表歡迎思想學術隨筆及其他形式的學術文章。另設“對話”“學林”“札記”“書札”“書評”等欄目,以求多形式、多層面地反映學者們的研究成果。
祝曉風主編 ·文學理論 ·21萬字
本書分三大部分,分別從文本細讀、史料研究和學人評議等方面對中國現當代文學進行了專題性的研究?!拔谋九c方法”注重文本細讀,從具體的文本出發,利用新批評的細讀原則和形式主義文論的敘事學方法,在文本分析的基礎上,對文本的人物形象、敘事藝術、主題意蘊等多方面深入開掘,力圖得出一些創新性的結論?!笆妨吓c問題”主要是從文學史料、文學期刊、文學版本等文獻出發,采用無征不信、論從史出的史學原則出入于文學歷史,在觸摸大量第一手原始文獻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力爭做到“采用新材料以研究問題”并試圖得出富有價值的科學結論?!皩W人與學術”主要是關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者的學術評議,也即所謂“研究之研究”,側重對學人學術史研究的探討和梳理,把學人的研究論著置于學術史的宏闊背景中加以觀照,在此基礎上考察研究者各自的學術貢獻及對于現代文學學科的建設意義。本書三大部分涵蓋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涉及到的文本、史料、學術史與研究方法等諸多問題。
劉進才 ·文學理論 ·27.5萬字
若以孟子提出“說詩”方法為起點,則中國文學批評已有約兩千三百年的歷史。那么,在西方學術進入中國之前,中國人是如何進行文學批評的呢?本書回溯兩千余年的歷史,梳理汗牛充棟的文獻,總結出三種最能體現傳統文學批評精神的方法,即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以意逆志”法,受學術傳統影響的“推源溯流”法,以及受莊禪思想影響的“意象批評”法。又探討選本、摘句、詩格、論詩詩、詩話、評點六種批評形式的形成和發展,體用兼備。通過對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的整體把握與研究,將其隱而未彰的體系重顯出來,并將這一體系不斷完善、豐富的歷史呈現出來,在重顯與呈現的過程中,揭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民族特色和現代意義。
張伯偉 ·文學理論 ·47萬字
詩、賦是唐前文學的大宗,二體交互演進,此消彼長。向來文學史著力于一體的單向研究,本書通合二者,致力于辭章學的本位考察,以文體為中心,以語用為關鍵,力求打破語言和文學、研究和創作之間的壁壘,關注二體在題材、手法、句式、語詞、聲律、創作觀念等基本問題上的異同互動。以此昭示文學演進的“內在理路”、闡釋“體各有妙”的體貌之美、揭示二體的根本性質、解釋“賦亡”“詩興”的文學原因等,并歸于竭力彰顯二體互動機理明晰、豐富生動的“過程之美”。
唐定坤 ·文學理論 ·38.3萬字
《文學理論前沿》(半年刊)創刊于2004年,作為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的會刊和國際文學理論學會的唯一中文刊物,是目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集刊中發行量較大的一種。本輯設立“前沿理論思潮探討”“馬克思主義與世界文學研究”“亞非文學的理論闡釋與建構”“文學閱讀與理論闡釋”“批評理論與爭鳴”五個欄目,共十一篇文章,站在國際文學理論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對當今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進行關注和研究,做出新的闡釋。
王寧主編 ·文學理論 ·23.8萬字
本書是21世紀以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理論與批評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研究的集成之作。作者在全面闡釋多民族文學史觀的理論基礎、基本內涵、結構要素、現實價值和學術意義的基礎上,重新探討了中國文學的時間、空間、中國文學史的國家知識屬性等中國文學研究的基本問題,總結了多民族文學史觀與中國歷史哲學轉型的關系,考察了世界主要多民族國家的文化政策與多元文學生態。本書的“多民族文學”不是少數民族內部的“多民族文學”,而是指多民族國家的多民族文學的客觀形態。因此,本書的立意不僅在于促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理論轉向,更在于立足多民族文學史觀的理論基點,重新審視中國文學多民族、多歷史、多傳統、多形態、多語種的特征以及沖融交匯、多元并存、共同發展的歷史規律,進而促進中國文學研究范式的根本轉型和世界意義上的文學話語革新鼎固。因此,世界視野、國家意識與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的中國話語體系建構,是本書的理論創新和學術貢獻。
李曉峰 劉大先 ·文學理論 ·38.1萬字
本書是國內首部王爾德童話研究方面的專著,概括了傳統童話向現代童話過渡時期的童話特征,系統研究了王爾德童話的創作動因、主題、文學形象和敘事藝術。作者認為王爾德是西方童話從傳統向現代過渡過程中的代表性童話作家,其作品體現了傳統童話與現代童話的分野,在西方童話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
王娜 ·文學理論 ·23萬字
在網絡文學的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燦若群星的網絡作家。《網絡文學作家論》在搜集大量調研資料的基礎上,本著“讓材料說話”的實錄原則,對早期網絡文學著名作家、作品進行深入淺出的評介與闡釋。本書對幾代網絡作家進行了白描式記述與評介,旨在通過“賽博空間”的“田野調研”,采集數據,甄別文獻,留下信史。值得注意的是,書中記錄的許多早期網站的作家生平、作品傳播、讀者反應等原始信息,已經或即將從網頁上消失。因此,本書“深入現場,長期跟蹤”的客觀記錄,無疑具有“在場體驗”和“實證研究”的史料價值。此外,本書對網絡作家與網絡文學生產體制的不斷轉型升級進行了理論化梳理;對網絡作家的創作方式和生存狀態進行了價值理性層面的追問與探尋。總之,本書為普通讀者和相關研究人員深入了解網絡作家作品的相關信息,提供了大量一手資料。從文學發展論的視角看,本書也可以說是一部早期網絡作家的“成長史”和“心靈史”。
陳定家編著 ·文學理論 ·24.9萬字
世界文學現在已成為一個前沿理論話題,對于這個話題,東西方著名學者如弗朗哥·莫雷蒂(FrancoMoretti)、戴維·戴姆拉什(DavidDamrosch)、西奧·德漢(TheoD’haen)、王寧和張隆溪已經發表了大量的著述。凌叔華是一位不被中國現代文學史關注的重要作家。凌叔華在中國生活了很長時間,有著深厚的中國文化根基。在她從中國到歐洲的流散經歷中,凌叔華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現代文學,并以自己的方式讓西方讀者關注和閱讀中國文學作品,尤其是那些對中國歷史、文學、女性研究和自傳感興趣的西方讀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世界文學的發展過程可以被視為是流散作家和知識分子的流散寫作。基于這一點,本書試圖以凌叔華為代表的中國現代流散作家為例,來探討世界文學的雙向旅行,并對“世界文學”概念進行新的闡釋。
林曉霞 ·文學理論 ·20.3萬字
本書從動物研究的視角出發,闡釋了生態人文主義的概念,以此為理論依據,詳盡探討了美國當代著名作家庫爾特·馮內古特小說中人與動物的關系,深刻挖掘了小說中無處不在的動物意象的內涵、作用、價值和意義,對《五號屠場》、《冠軍的早餐》、《泰坦的女妖》、《戲法》、《格拉帕格斯群島》、《玩笑》等小說中所表現的食肉行為、動物伴侶、動物飼養場等人與動物關系的表現方式進行深刻解讀,展示馮內古特通過這些意象所呈現的人性的兇殘、后工業社會……
李素杰 ·文學理論 ·46萬字
本書展示了東干研究的最新成果,將東干文學置于世界華語文學的坐標中,以專題性研究覆蓋東干書面文學與民間口傳文學,奠定了東干文學研究的詩學基礎,勾勒了東干文學的研究框架。同時又重點突破,或在東干文學的某些關鍵點上深入開掘,或作史的脈絡尋繹。依據東干文和俄文的最新資料,以新的參照和視角予以闡釋,特別是東干文學與中國文化的互補與互證研究,原汁原味的東干口語與中國作家口語化的比較,顛覆了流行的教科書巾的某些通用觀點,得出了與眾不同的新結論。
常文昌 常立霓 ·文學理論 ·34.1萬字
本書在盡可能全面掌握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對唐宋學術思想轉型領域內前人關注較少或研究不足的重要問題,進行專題性的深入研究。內容包括中唐啖助、趙匡和陸淳的《春秋》學著作考辨及其《春秋》學轉型意義,初唐道教重玄學與程朱理學的思想關聯,晚唐五代文人小說中的“仙境”與道教“洞天福地”的關系,“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以及開新學風的士建中、劉敞等人的生平事跡、學術思想和學術地位,唐宋時期的《左傳》學與史書紀事本末體起源的關系。期望通過系列這樣的專題深耕,將來連片成疇,能夠更為真切地呈現唐宋學術思想轉型的機制和面貌。
葛煥禮 ·文學理論 ·26.6萬字
本書在美國漢學發展的宏闊視域下系統評述美國漢學界蘇軾研究的歷史背景、階段特征、主要成果、方法理路,并由此展開中美蘇學比較,在中西詩學對話的層面進行深入探討。美國漢學界對蘇軾詩詞、文賦、書畫、政治哲學思想、文藝美學思想、貶謫心態均有獨到見解,中美蘇學在學術話語、理論視角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由此引發對中西文學研究方法的融合、以西方理論話語分析中國古典詩詞的契合性、跨異質文明研究中的價值判斷等問題的思考。
萬燚 ·文學理論 ·21.5萬字
彼得·阿克羅伊德的小說充滿魅力,不僅因為作者講述了一個個迷人的故事,采用了靈活多變的敘事手法,而且在于其蘊含著作者對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和歷史責任感,對其他民族的作家有重要啟發,值得系統研究。本書以阿克羅伊德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表的16部小說為分析文本,從其敘事藝術、創作主題和社會歷史語境的深度關聯為切入點對其進行全面研究,旨在探討作者如何用不同的敘事來表征強烈的民族意識、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和價值取向。
郭瑞萍 ·文學理論 ·27.9萬字
本書是作者關于中國文學史的專題論文集,內容包括中國文學史總論、《詩經》《楚辭》、漢代、唐代、宋代、明代、近代文學史,中國文學與朝鮮、越南、日本的交流。其中約三分之二已經發表但有修改,三分之一的文章未經發表。本書之特殊點在于以下幾點:第一,不是從文學的角度而是從國學這一更廣泛的視角對于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些論題進行研究和考察,得出了一些異于文學學科但仍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第二,利用石刻文獻,對于存世書籍尤其是現代的文學匯編類書籍進行補證、商榷,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
張京華 ·文學理論 ·26.6萬字
俄羅斯文學是該國思想文化的載體。本書研究了“布克獎”“巨著獎”得主弗·馬卡寧、維克·佩列文、塔·托爾斯泰婭、尤·波利亞科夫等作家代表作中由“新多余人”、沉淪者、“地下人”和傳統守望者構成的“現代知識分子”成長圖譜,以及“現代知識分子”之信仰異變、反烏托邦思想、虛無主義思想和后現代思維。本書透過文學中的知識分子問題,闡釋了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對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俄羅斯人精神世界產生的影響和俄羅斯社會文化生態的異變。
姜磊 ·文學理論 ·22萬字
本書主要考察杜詩與長安文化的關系。第一章概述了長安文化在唐詩發展中的意義,第二章總論長安文化與杜詩的關系,第三至第五章具體論述不同時期長安文化的內涵及其對杜詩產生的影響,以展現長安文化精神在杜詩發展中的意義。
張倩 ·文學理論 ·20.2萬字
本書全面回顧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關系,并將之總結為三個方面:從歷史進程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影響了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體系建構,推動了它的空間拓展,促進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產生;從理論范疇看,馬克思主義文藝意識形態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意識形態范疇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理論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現實主義范疇的核心資源,馬克思主義民族文化論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民族形式范疇的學理依據,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標準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文學批評范疇的根本遵循;從發展趨勢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范疇在中國當代還需要開放擴展,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論和文學批評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并影響著當代中國的文學藝術活動。
季水河等 ·文學理論 ·2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