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詞是起源于隋唐、興盛于宋的一種古典音樂文體,具有芳馨綿緲之美,深受青年喜愛?!吧钲趯W人·南書房夜話”第七季以詞的欣賞與創作為主題,邀請當代詞壇名家及研究者,開展系列講座,本書即是當時講座的實錄。讀者可藉以了解詞的文體特征,并嘗試詞的創作?!吧钲趯W人·南書房夜話”是深圳市社會科學院與深圳圖書館聯合創辦的文化沙龍,意在搭建一個學術文化交流平臺,一個集深圳學人和讀者、書于一體的立體閱讀空間。
吳定海主編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從文本細讀出發,倚重原典實證,采用整體觀照與個案分析相結合的方式,研討錢鍾書的散文、短篇小說、長篇小說以及古體詩的創作,以及他在翻譯方面的理論、觀念、方法與實踐。梳理錢鍾書創作在內容、結構、文體與修辭等方面的特色;探究其創作的外在背景與內在理路;考察其關注重心、創作理念和表達路徑;評述其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基本內涵、發生軌跡及其價值意義。以錢鍾書的學術活動與他生活時代的社會歷史語境為潛在背景,將錢鍾書文藝批評中的學術創見、理念與他的文學創作、翻譯活動貫通考察,借助“以錢釋錢”的方法,予以相對系統全面的闡釋;并重新思考錢鍾書之于中國現代文學、比較文學、翻譯學乃至整個人文學術的意義。
聶友軍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立足百余年來日中兩國學術興替流變的基本事實,在日中文化比較視閾下,系統考察了日本宋詩研究的歷史進程與基本內容,以宋代重要詩人與日本主要宋詩研究者為考察點和綰接線索,全面展現了日本學者宋詩研究的重要成就、學術創見、獨特的學術思路與取向及其局限與不足。本書提出,日本學者從“他者”的角度,對研究對象持有新鮮立異的見解,在多視點上為深化與拓展宋詩研究的深廣度做出了貢獻,在國際學術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有其顯著的獨特性與穩固的重鎮地位。
邱美瓊 胡建次 ·文學理論 ·32.1萬字
抗戰大后方社團翻譯文學是中國抗戰文學地圖上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本書立意發掘其文學性、歷史價值和社會影響等內容,從翻譯文學之鏡中窺見抗戰文學及社團文學被遮蔽的一些屬性。同時,突破“啟蒙/救亡”的闡釋體系,展示出抗戰大后方社團翻譯文學以及抗戰文學發展的基本軌跡與本真面貌。
熊輝等 ·文學理論 ·22.6萬字
本書在全面梳理“新批評”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對“新批評”主要理論家布魯克斯、沃倫的理論主張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布魯克斯、沃倫的小說情節理論及批評實踐;布魯克斯、沃倫的人物性格理論及批評實踐;布魯克斯、沃倫的小說主題理論及批評實踐;布魯克斯、沃倫“問題式”文本批評面面觀。
王有亮 ·文學理論 ·20.5萬字
繼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學領域名家輩出,但其中為杰出者當推雅克·拉康,因為拉康將弗洛伊德創建的精神分析學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造。然而意味深長的是,拉康實施這種革命性改造的指導方針卻是“回到弗洛伊德”。當然,“回到弗洛伊德”絕不是要重復弗洛伊德,而是要回到弗洛伊德為精神分析學規定的正確方向上。借助文學批評是拉康建構其精神分析學理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他不是要用精神分析學去解釋文學現象,也不是要用文學現象去佐證精神分析學理論,而是要借助文學批評去發展精神分析學。正因為此,拉康的精神分析學為文學和文化批評打開了更加廣闊的境域。
馬元龍 ·文學理論 ·24.8萬字
本書在明治時期漢學發展變化考察的基礎上,對明治詩話與漢詩中的“中國韻味”和“日本特色”進行整體觀照,挖掘明治漢詩文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聯,結合明治時期的時代風潮,剖析日本文人漢詩文創作時的文化心態和創作風格。主要內容包括明治漢詩文壇的發展階段,中日文人之間的漢詩文交流,明治詩話的內容、特征與成因,以及明治時期不同階段漢詩文的不同風格等幾個方面,進而揭示明治詩話和漢詩文在明治文學史上的地位與作用。
閆朝華 ·文學理論 ·24.3萬字
本書明確強調文學的民族性應該具有整體的包容性,且中國文學傳統和文學的民族性從來就不是靜態的。從北美新移民華文小說對中國文化民族性呈現的多重層面:民族話語言說主體的建構、民族話語言說的話題、民族話語言說方式等方面切入,重新觀照中國文學傳統在海外的承接、生發和創新。打破新移民華文文學研究描述的方法,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背景下確認了華文文學及北美新移民華文文學的價值。本書從動態的、歷時的視角,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模式,貫徹傳統與現代流變、中外對話的原則和方法,既梳理出明晰的歷史線索,又呈現出厚重觀念的辨析。
朱旭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為“十三五”規劃項目,全書通過對傳世文獻的深入研究,追溯了君子文化的起源和流脈,如實還原了萌芽時期君子的原型,闡發了君子文化內涵和精髓,全面展現了中華民族的集體基因,對于當代君子人格的塑造和君子精神的延續具有重要價值。書后附有與君子文化相關的研究著作和論文目錄,進一步豐富了全書的內容。
王云路 ·文學理論 ·35.2萬字
本書從文化視角梳理闡釋了中國當代文學思潮的形成和發展,集中對中國當代激進主義文化價值取向影響中國當代文學思潮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勾畫了激進主義文學思潮由來及發展演變的軌跡。在總結中國當代激進主義文學思潮作為“革命”時期的文學遺產帶來的教訓和啟示的基礎上,揭示中國當代文學思潮的文化精神從文化激進主義、文化保守主義到文化理性主義的發展邏輯。
周曉風 王開國 陳祖君 ·文學理論 ·28.3萬字
《詩經》中的《周南》《召南》(簡稱“二南”),是《詩經》“國風”最重要的內容,也是《詩經》研究中爭議最多的部分。前賢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宏觀把握和系統性不夠。而且資料也比較零散,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本書運用文學地理學和文史考證研究方法,從多學科的視角,結合地方文獻史料,對《詩經》中“二南”的名稱、地域及時代進行了辨析;梳理了先秦至近現代“二南”研究的內容、特點及研究價值;探討“二南”詩歌的文化流變,分析楚文化、周文華在漢水流域的交匯與影響。結合“二南”的具體作品,從婚戀文化、祭祀文化、動植物文化、論析了“二南”與漢水流域的關系,揭示《詩經》“二南”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并分析了“二南”與漢水流域詩歌的審美特征。本書還結合《詩經》內容,從民間傳說到歷史遺跡,選取了在漢水流域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物褒姒、尹吉甫、仲山甫、召伯虎等進行研究。探求褒姒故里,追尋尹吉甫與《詩經》的遺蹤,評述仲山甫、召伯虎開拓周代南疆的歷史意義,并探析漢水流域民歌對《詩經》民歌的傳承。
劉昌安 ·文學理論 ·31.4萬字
本書是一部幫助讀者快速學習和掌握中國名著的工具書,精選了中國歷史上名氣最大、價值最高、影響最深、流傳最廣的名著160多部,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醫學、科技等方面。書中設置了“作者簡介”、“背景介紹”、“名著概要”、“閱讀指導”、“作品特色”、“作品評價”、“名家點評”等欄目,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剖析作品,濃縮原著精華,提煉作品主旨,講述名著背后的故事,捕捉作品中的點睛之筆,給讀者創造出一種輕松的閱讀環境,讓讀者在較短時間內跨越鴻篇巨制的障礙,領略名著的風采,同時也為讀者以后深入學習和研究這些經典奠定了基礎。所有這些內容,由點及面,或縱向深入,或橫向延伸,全方位闡釋名著的內涵,讓讀者在有限的時間內博覽群書,領略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產生進一步研究的愿望和探求新知的濃烈興趣。
朱立春主編 ·文學理論 ·50萬字
本書試圖建構關于懷舊書寫的理論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對近百年來現代社會轉型語境下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進行整體性系統研究,深入闡析了現代社會轉型與百年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之間的關系;全力探尋現代社會轉型語境下百年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發展歷程,厘清了其歷史沿革;詳盡闡釋了現代社會轉型語境下百年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主題;在對上述研究進行總結的基礎上,重新界定了現代社會轉型語境下百年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之文學史地位。
周明鵑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為作者現代文學史料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本書聚焦于現代作家佚文挖掘、校勘與闡釋,涉及對象有:魯迅、周作人、冰心、郭沫若、曹禺、丁玲、胡風、朱自清、鄭振鐸、俞平伯、成仿吾、任訪秋等。作者秉持“報紙是現代作家的‘起居注’”“民國報紙、副刊是現代文學重要的史料庫”觀念,運用樸學研究方法,通過對民國報紙的“田野調查”,挖掘出現代作家的大量佚文,對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有重要貢獻。本書的出版,將有力地推動現代文學文獻輯佚由“期刊輯佚”向“報紙輯佚”發展,吸引更多學者關注、研究、利用民國報紙。
劉濤 ·文學理論 ·26萬字
生態批評將生態與文學有機聯姻,形成文學與生命體驗、視點轉換及話語表達的特殊研究線路,亦環繞生態有機性而助推文學研究范式轉換,借力于復雜性思維呈現自然、生態、生命及文學活動的多樣性。中國文學傳統獨具“道生”性緣生點,形成以“天人合和”為運演脈絡的生態智慧基礎,在悟解自然、文學“藝境”創造,詩性價值,情意韻通,藝術本真及神性魅力的展示等方面與生態批評能形成良好對接,并能建立有機共存的多向整合及融合機制。生態文化、生態美學、人類學、現象學及知識論等諸多學科領域的優化路徑,能夠支持、凸顯且完備這種“融合”的學理構建。本書共十二章及引言、結語,分理論篇、融合篇、析源篇和構建篇。
蓋光 ·文學理論 ·42.8萬字
本書從明朝中國人通過耶穌會士初識加拿大講起,尋根溯源,給加華文學史輔以厚重的華僑史背景。本書論述了以溫哥華為中心的西中部、以多倫多為中心的東部、以蒙特利爾為中心的法語區——的華人華裔文學(包括漢語、英語、法語和雙語寫作)的發展。上述三個區域的華人華裔文學是加華文學發展最為成熟的地方,聚集著最為主要的華人華裔作家。加華文學的歷史演變和重要的作家、作品、社團,勾勒出加華文學的概貌,顯示出它所具有的歷史性、時代性和世界性;再以“北美華裔女性”、“族裔成長小說”和“自我譯寫”諸方面為話題,不僅挖掘出加華文學多元風貌的歷史成因,而且深化了對一些主要加華文學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揭示出加華文學作品的內部聯系,以及與美國華人文學創作的異同。作者視野開闊而悠遠,思維縝密而周全,將縱向的歷史梳理、板塊狀的掃描和個案的點式深入三者有機地結合,進行跨語種跨國界的整合和比較,全面又不失穿透性地勾畫出了加拿大華人文學的面貌。
趙慶慶 ·文學理論 ·36.3萬字
現代“學術范式”與“批評話語”兩者之間的內在扭結、合謀,構成了現代中西文學研究整體活動中的某些深層問題,同時塑造了“文學批評的世紀”現象,內在表征著現代性命題的核心。具體說來,19世紀70年代-20世紀30年代的“知識下行”與“文化解救”,這兩大時代境遇合力促動了文學研究范式的現代轉型,其合力構成的整體知識文化空間的“人間性”特質,決定著置身其間的文學研究范式現代轉型及重構的根本品質。而“文學的現代建制”,作為內在于這個知識文化空間的產物,更是不僅直接啟動了中西文學研究范式的現代轉型,并且還結構性地促成了文學現代研究在中國的“史學化格局”與在西方的“理論化格局”,這兩種格局內在地塑造了文學現代研究活動中史學化或者理論化的范式性運思路向?,F代“批評話語”內在地、結構性地產生于“文學的現代建制”當中,而獲得了基本的建制性品質及活躍的人文性征,并廣泛滲透在史學化或理論化的文學研究現代格局中,對文學現代研究范式產生核心影響。
張宏輝 ·文學理論 ·26.9萬字
本書立足于史料研究與文本細讀,運用比較文學和接受美學的相關理論,以谷崎潤一郎與中國現代文學社團的關系為研究對象,從谷崎潤一郎與中國現代文人的交往、谷崎潤一郎在中國現代文壇的譯介、谷崎潤一郎與創造社、谷崎潤一郎與獅吼社以及谷崎潤一郎與南國社五個方面,對研究對象展開了較為全面、系統地研究,并將其放置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特定的接受語境之下探究此種關系的形成、發展與具體表現形態,考察中國現代作家對谷崎文學的吸納與取舍,既從中認清谷崎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所產生的具體影響,又從中辨析社團作家在文學接受過程中的選擇性與主體性,為合理科學地認識兩者的文學關系提供相應的學理依據。
張能泉 ·文學理論 ·25萬字
清代杭州駐防旗人群體與杭州城人民群體的關系經歷了由沖突走向融洽的過程。駐防旗人逐漸被杭州悠久醇厚的漢文化底蘊所吸引,進而揣摩、學習,寫作了大量的漢語詩歌作品。這些詩歌既有與漢族文人表達的相似之處,又有鮮明的族群特征,是清代民族文學融合的范例。本書以杭州駐防文人詩歌為研究對象,既在歷時流變中探討杭州駐防文人詩歌的演變過程,又由家族文學、地域文學、創傷敘事等視角尋繹其創作的獨特性,力圖全面揭示這一群體詩歌創作的整體風貌。
李珊珊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是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杰出國學大師張岱年唯一一部國學普及代表作,也是第一次系統地面世。它以向歷史借鑒智慧為出發點,以人為本,從探尋人類生活基本問題出發,解讀中國國學的優良傳統及核心價值。它在中國人五千年的歷程中爬梳剔抉,把國學的精華復活在當代人的面前,蘊含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浸透著一代國學大師的睿智灼見,是中國經典國學智慧與當今精神生活所需的融會貫通。中國文化強調人在天地萬物中的中心地位,它以人開篇,進而講解了文、智、儒、道等內容。讓現代人既能找到作為中國人的根脈,又能看到中國文化及個人的出路;既理清了中西文化的異同,也架起了國學傳統與現實生活的橋梁,使國學傳統煥發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張岱年 ·文學理論 ·25.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