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作者的一部學術論文集,所探討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文學經典的文本間性、交叉學科或跨學科的會通研究。本書所收論文選題新穎別致,視角獨特犀利,研究對象涉及文學與宗教學、地理學、民俗學、歷史學、民族性、倫理學、科舉制度、音景文化、媒介生態、傳記研究、西域文化等領域之間的關系,或發覆塵封,或考鏡源流,或闡幽抉微,凸現了文本互文性的深層文化結構,會通了文學經典內在的立體性、多元性和自洽性,解決了文學經典閱讀過程中的諸多困惑、疑竇和問題。
張同勝 ·文學理論 ·20.3萬字
科幻小說以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為基礎,對科學的可能性、人類的潛能和社會的未來景觀進行合乎情理、合乎邏輯的想象,向讀者呈現一種兼具科學與文學享受的、關于未來神話的盛宴,但這種享受絕非單純的娛樂,而是還兼具重要的人文關懷功能,這種人文關懷功能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其所呈現的科技倫理中。本書的研究對象就是“英美科幻小說科技倫理研究”。除緒論和結語外,共包括七章正文,較為全面地分析了英美科幻小說中的生命干預及其倫理問題、克隆人相關倫理問題、賽博空間倫理問題、機器人及其倫理問題、賽博格相關倫理問題以及環境倫理問題。該研究通過強化英美科幻小說對科技問題與社會問題的倫理關注維度,彰顯了科幻小說的人文關懷功能,同時,借助科幻小說的未來視角,反思科技發展的可能后果和弊端,發掘科幻小說對高科技主導的現代社會的啟示意義。
劉曉華 ·文學理論 ·31.4萬字
本書力圖運用豐富的資料,新鮮的視角,對曹植的文學成就和歷史地位作全面的論述和總結。綜合探討了曹植所處的歷史文化環境、爭嫡問題的再思索、曹植的學術淵源、文學繼承、建安文學的流變與曹植的地位、曹植創作的階段性、曹植辭賦論、曹植詩歌論、曹植散文論、曹植文學創作的俗化傾向、曹植與建安風骨、曹植對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影響。本書對曹植其人、其事和其文作了客觀、公允的分析。
邢培順 ·文學理論 ·43.4萬字
當代中國詩歌70年的歷史進程,如果以價值建構和史實面貌特征為標準,應劃分為“社會主義時期”(1949—1976)、“社會主義調整期”(1977—1991)和“后社會主義時期”(1992—2019)三個階段。它們有前后傳承的歷史關聯,也表現出文學自身的獨特性。傳統的詩歌批評史通常采用“以史帶論”的史學觀和分析模式,這種模式當然有歷史感和說服力,但也容易抑制小說批評史的獨特性,尤其容易忽視批評的主體性和極其生動豐富的細節。本書把當代詩歌批評史從“大歷史”中凸現出來,把理論思考和敘述的全部分量壓在它上面。通過對各個時期的不同的詩歌實踐的分別敘述和分析,深入探討了中國當代70年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周瓚 ·文學理論 ·23.6萬字
《宋代湖湘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化形象研究》從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學的角度展開論述。對于詩人群的研究,重點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這種關系下進行的詩歌創作,將詩人置于具體的時空當中,考察其與周圍的人及環境產生的聯系,而非孤立地靜態地描述詩人個體與作品。著作從地域文學的角度立論,探討宋代湖湘文學的獨有特色,上編通過隱士、僧人、學者、遷客等不同身份類型的詩人群體對湖湘的書寫來展示宋人筆下的湖湘,下編從“瀟湘八景”、“瀟湘意象”、“瀟湘石刻”三個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層面來考察宋詩中的湖湘地域文化形象。此外,著作對地方石刻文獻的特別關注。本著通過對湘中多地石刻群的實地考察與文本整理,獲得了大量一手材料,包括許多尚未披露于世的珍貴文獻。著作在具體的研究當中,選取宋刻最多的浯溪、朝陽巖、澹巖為重點研究對象,逐一進行探討。作者并非將石刻當作冷冰冰的文物,而是透過石刻去發掘刻石之人的經歷與故事,呈現出一個傳承千年的文明序列。
彭敏 ·文學理論 ·21.8萬字
格薩爾史詩也稱《格薩爾王傳》,是一部一百多萬詩行、兩千多萬字的作品。作品講述了傳說中的嶺國國王格薩爾的故事,他以驚人的毅力及神奇的力量征戰四方、抑強扶弱造福人群。《格薩爾史詩》被稱為當今世界仍被傳唱的最后一部史詩,傳播范圍遍及西藏、四川、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由當代研究格薩爾史詩的學者、作者共同完成,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牽頭,集中了天津大學、南開大學、云南大學等在本領域具有豐富學術實踐經驗的學者,各寫一章,全面介紹了格薩爾史詩的文化傳統、造型藝術、跨文化傳播等知識,另有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阿來作序,是一部集知識性、學術性、前沿性、通俗性為一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讀物。
諾布旺丹主編 ·文學理論 ·32.9萬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自1931年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后被廣泛傳誦。“百草園”作為魯迅回憶空間的專有名詞,具有不可移動的經典地位。本書將“百草園”由現代中國人童年的精神“樂園”,還原為一個包含了家族史、閱讀史、文學史等多重意蘊的歷史空間。“百草園”的誕生是周氏兄弟詩文對話的產物,二人圍繞“園”展開的系列寫作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百草園”也由紹興周家新臺門的后園,升華為一個具有追索五四新文學起點意義的文學空間。
丁文 ·文學理論 ·20.7萬字
本書為國學家、《易》學家陳湛銓教授對《周易》之研究論著,包括《周易乾坤文言講疏》、《周易六子講疏》、《周易系辭傳講疏》、《周易余卦講疏》四大部分。作者述《易》,博采各家之說,貴遠而不賤近,跨越千秋,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又多用箴言史事以證經傳之言,義例貼切,誠為《易》注之北極,學者之南針。
陳湛銓 ·文學理論 ·20.3萬字
全書體例分為“莫言聲音”“諾獎反應”“莫言研究”“媒體之聲”四個部分,收入了莫言本人的演講詞,當代文學研究者對于莫言獲“諾獎”一事以及對其創作的分析和評論,除囊括了陳思和、張清華、趙勇、何懷宏等重要批評家的論文外,為了照顧所討論問題的全面性,也收羅了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批評文章,可以說,基本反映了2014年度莫言研究的全貌。
張清華 ·文學理論 ·32.7萬字
本書結合周代歷史思想文化大的背景,對《詩經》的內容與形式進行了多方面思考和研究,對先秦至漢代的《詩》學史方面的種種問題特別是其中的《毛詩序》的作期、作者問題,通過梳理考察傳統文獻記載并結合新發現相關考古資料的研究,從而獲得了一些新的認知。
王洲明 ·文學理論 ·22萬字
本書以唐代小說與明清相關題材戲曲為研究對象,以文獻梳理為基礎,運用文體學、文化學理論,通過比較研究的方式分析唐代小說與明清同題材戲曲在思想文化內涵與藝術風貌上的不同特色。小說與戲曲之間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唐代神怪、婚戀、豪俠等題材小說經由明清戲曲家的創作以新的藝術形式呈現。這種呈現既是明清傳奇、雜劇對原有題材的繼承與發展,也是明清戲曲家在故事本事基礎上馳騁才情、抒發胸臆的藝術創造。
楊敬民 ·文學理論 ·28.1萬字
家庭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一個貫穿性的書寫對象。本書以20世紀中國文學對家庭的建構為線索,以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民族國家、個人、家庭之間的關系為出發點,以80年代小說為研究對象,選取有代表性的文本,探討了民族國家話語和個人話語如何在80年代小說中建構家庭表象。一方面,80年代小說存在著一個“回家”的方向和情結,人道主義思潮重新賦予了家庭倫理以“人性”的正面價值,家庭成為反思的載體和“人性”復歸的家園,拯救了歷經劫難的個人。另一方面,家庭表象的卑微瑣屑顯示了啟蒙視野之下日常生活的異化,個人又尋求超越家庭走向自我實現的道路。
王莉 ·文學理論 ·20.2萬字
果戈理、岡察洛夫、托爾斯泰、契訶夫、別雷、馬雅可夫斯基、曼德爾施塔姆、阿赫瑪托娃、葉賽寧、布爾加科夫……12位作家的12種命運串聯起19—20世紀俄國文學中的城鄉敘事。在俄羅斯漫長而曲折的現代性進程中,從鄉村到城市的敘事空間轉換構建出一張文學與現代性的關系網。通過總結兩個世紀以來各階層俄國知識分子書寫城市與鄉村的不同策略,本書展示出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的俄國其進步之艱難,道路之迂回,正是因為官方與民間、政界與思想界,在“城市與鄉村”“農民與土地”“西化與傳統”等現代性根本問題中的沖突始終未能和解。而現代人在這沖突漩渦里的覺醒、激情和惰性,反抗、毀滅與妥協,就是典型的現代性體驗。火車上的安娜·卡列尼娜,正是這一體驗的絕佳隱喻。
孔朝暉 ·文學理論 ·24.3萬字
樂府學是與詩經學、楚辭學、詞學、曲學并列的古代文學專門之學。《樂府學》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國家一級學會“樂府學會”主辦,研究對象遠涉先秦,近及當代,研究領域涉及音樂學、文學、文獻學、考古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在樂府文獻、禮樂制度、音樂形態、名家名作、樂府詩歌的制作與時代關系、海內外相關學術動態等方面都有研究。
吳相洲主編 ·文學理論 ·26.1萬字
本書的邏輯起點建立在對人類歷史長河中男權中心文化統治下女性歷史境遇和文學境遇的認識上。在充分吸收借鑒四十年來女性文學與文化研究優秀成果的基礎上,以全球化語境與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為背景,聚焦19世紀末至21世紀初(1895—2020年)120多年來中國婦女解放思潮與中國現當代女性文學之間互為因果、互為依存、互動發展的緊密關系和發展態勢,梳理百年來各個時期婦女解放的思想脈絡,并對各時期重要節點遞次演進中的女性文學所反映的中國女性的命運軌跡、解放意愿、價值訴求及其解放路徑和存在的困境進行考察,探尋中國近現代女性寫作的軌跡;同時通過發掘文本中潛藏的女性視角、女性聲音和解放訴求,進而梳理呈現民族國家由近代向現代演進的過程中,中國婦女不斷掙脫鎖鏈獲得解放,以“半邊天”的氣度與實績,在中華女性發展史上譜寫的璀璨奪目的歷史華章。
馬超 張學敏 ·文學理論 ·32.2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朱敦儒其人其詞之特質內涵及其身后的影響效應。作為一位經宋室南渡,歷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局宗朝的詞人,其傳世詞集《樵歌》具自傳體特質,記錄了朱敦儒從伊洛名士至南奔流民,從仕宦官員到嘉禾隱者的心路歷程。朱敦儒詞的嬗變是兩宋之際詞質演進的典型樣本。《樵歌》中彰顯的朱敦儒之人生風致則折射出了兩宋之際的士風和時風。近千年的流傳過程中,宋金、元明、清代、現當代的讀者對朱敦儒及其詞的選擇和接受闡釋是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傳承與新變的離合之間,朱敦儒最終成為兩宋之際頗有影響的詞人。
郁玉英 ·文學理論 ·22萬字
《趙孟頫與元代中期詩壇》主要收錄了由構擬到現實:變化中的情感與價值、酬贈之間:作為交際工具的人生情感、風格的接受與比較:以雪堂雅集人物為核心、風格接受的群體基礎:北方名公們的政治信仰、名公們的美學:南北詩風的同與異等內容。
劉競飛 ·文學理論 ·23.9萬字
本書嘗試擺脫“西游學”領域一直以來“以百回本為本位”的思維定勢,將目光從百回本小說上拉回,并進一步將研究對象由“小說”還原為“故事”,在跨文本視閾內,以“西游故事”的演化、傳播過程為線索,將小說、戲曲、說唱三種文本系統置于同一平面進行考察,研究它們在重述、再現故事過程中的一般規律與個性特征。全書分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為歷史描述,通過對“發軔期”、“聚合期”、“定型期”、“賡續期”等演化階段的宏觀把握與微觀考察,尤其通過對“后百回本時期”戲曲、說唱文本的重點分析、闡釋,完善整個歷史軌跡的坐標點陣,以盡可能還原故事群落生成、發育過程中的真實生態。第二大部分為個案分析,以“江流和尚故事”與“劉全進瓜故事”為個案,將鏡頭推進至具體的單元故事,對圍繞其產生的小說、戲曲、說唱文本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梳理、比較。一方面發掘不同時代、體式文本之間的邏輯勾連,描述故事源流軌跡,嬗變過程;另一方面以其為典型,更加突出地呈現“跨文本”闡釋行為對于故事形態的影響。
趙毓龍 ·文學理論 ·29.9萬字
我國古文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在其發展壯大成熟的過程中,名家輩出,成就斐然。那些豐富的散文作品,無疑是前輩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古文觀止》這一清初康熙年間由吳楚材、吳調侯選編的古文選本,共輯有自先秦至明末具有代表性的文章222篇。選擇上輕重得宜,取舍有據,并以時代為經、作家為緯分為十二卷,每卷篇目勻稱。篇幅適中,將幾千年間名家巨擘所著的智慧結晶悉數囊括其中,概括而精當地鋪展出了我國古代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和主要面貌。其中重點反映了漢文及唐宋八大家文的獨特風格及突出成就,可謂是中國古典散文和傳統文化的精髓之所在。這部雅瑟編著的《古文觀止鑒賞大全集》從一般性的背景介紹,到字句梳理與注釋解讀。
雅瑟 ·文學理論 ·42.9萬字
本書內容涉及古文獻學理論研究、傳世文獻整理與研究、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海外漢籍與漢學研究等中國古文獻研究等相關領域。收錄了《夏禹劍考》《洪汝奎刻書及相關文獻整理活動考論》《宋代江西詩派詩集合刻考》等文章。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編 ·文學理論 ·24.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