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王維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此《王維詩集》用清趙殿成箋注。
(唐)王維 (清)趙殿成箋注 白鶴 孟柏校點 ·古詩詞 ·23.1萬字
《宋詞三百首》在參考前人成果、顧及宋詞發展脈絡和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等要素的基礎上選編而成,本書酌情收錄了唐、五代時期的佳篇名作,以示其源流變化,書中所選詞作或寫景抒懷、或表達人生,或贈別懷人等,較為全面地展現了宋詞的風采。
(清)朱孝臧編選 方青羽編 ·古詩詞 ·33.8萬字
柳宗元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其所作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寓言短小警策,筆鋒犀利;山水游記,準確細致,富有生趣,標志著這一文學樣式的完全成熟。其詩風格清俊,歷來為人們所傳誦。本書選錄其優秀詩文,注釋翔實,考據詳確。
高文 屈光選注 ·古詩詞 ·20.6萬字
納蘭詞以純真深厚的情感,精致細膩的描畫、淺白流暢的語言、委婉凄艷的風格深深打動了無數讀者,被廣為流傳。本書收錄了納蘭詞中的精美詞句,并配有精美圖片,為讀者提供一次輕松的、觸動心靈的讀書之旅。
(清)納蘭性德著 聶小晴編著 ·古詩詞 ·34.3萬字
韓愈,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西)。郡望昌黎,稱“韓昌黎”;曾任吏部侍郞,稱“韓吏部”;又謚曰“文”,稱“韓文公”。韓愈一生追求仕進,早年求舉不利,仕途生涯曲折、坎壈。陳寅恪先生《論韓愈》一文認為韓愈“卒開后來趙宋新儒學新古文之文化運動”,成了“唐代文化學術史上承前啟后轉舊為新關捩點之人物”。倡導"古文",起八代之衰而取八代之髓,從理論到實踐,全面實現了文體、文風和文學語言的根本革新。以文為詩,奇崛高古,獨創新境,“山立霆碎,自成一法”(蔡絳《西清詩話》),與孟郊詩一起創中唐詩壇的韓孟詩派;從詩歌的發展歷史看,與杜甫、白居易、孟郊等一并被認為“實唐人之開宋調者”(錢鐘書先生《談藝錄》)。
孫昌武選注 ·古詩詞 ·31.9萬字
汪超《明詞傳播考述》,討論了明人詞作在明代的傳播,并借此揭示明詞的流傳方式、流布特點、接受規律,豐富特定文體的斷代文學史內容,完善對詞史發展鏈條的敘述。研究過程中,立足文學,在傳統的文獻整理、闡釋的基礎上,運用了文學與傳播學的交叉視角觀察研究對象。全書是以文學傳播活動的各個要素為節點的線性結構,既有對明詞傳播整體的宏觀考察,又有對特殊現象的微觀討論。從內容上說,除緒論、結束語之外,全文九章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從總體上勾勒明代文學傳播的條件、背景,將明詞傳播置于明代文學的整體狀況中考察。第二部分(第三至七章),介紹了明詞傳播的主要方式及其傳播效果。第三部分(第八、九章),是對明詞傳播特殊現象的考察。總之,《明詞傳播考述》通過對明詞傳播的考察,重新認識了明詞的特點和價值,認為明詞繼承并發展了前代詞作的傳播方式,明詞的創作和傳播越來越具有地域傾向,這種趨向影響著清詞的中興格局。
汪超 ·古詩詞 ·21.3萬字
本書以經典古詩詞為抓手,融合文學、歷史、美學、文獻學、藝術等多門學科知識。本書包含100篇經典古詩詞,主要分為“詩文賞析”“作者軼聞/作品軼聞”“附錄”三部分。其中,“詩文賞析”著重從思想內容與創作藝術方面解讀詩詞,在梳理文義的基礎上,深入剖析詩歌的創作特色;“作者軼聞/作品軼聞”為作者或作品的背景資料或補充材料,以便于讀者更好地了解對應詩詞的創作背景或詩人的生平經歷,旨在從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角度提升古詩詞賞析的高度;“附錄”為各教學領域人員研讀“淑章談古詩詞”的心得體會,既有教學經驗的總結,又有學習經驗的積累。
李淑章 ·古詩詞 ·22.1萬字
作者聚焦并追蹤北宋時期,詞如何從宴飲助興的表演文本——歌詞,歷經創作、傳唱、抄寫、結集諸過程,最終衍變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并逐漸取得與詩歌并舉的正統地位。宇文所安一方面從表演實踐、文本傳播、作者問題、詞集編纂與流變等全新角度將詞史看成“詞集史”而非“詞人史”;另一方面又對代表性詞人如柳永、晏幾道、蘇軾、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等人的作品進行文本解讀,分析他們各自不同的風格特征及相互之間的關聯與影響,力圖從多個層面呈現詞的歷時性發展及其作者化、風格化和經典化的過程。
(美)宇文所安 ·古詩詞 ·20.2萬字
本研究以王維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希尼這兩位代表中西方文化的詩人的詩歌為語料進行多層次的認知比較研究,從中構建詩歌的概念合成模式,并從認知文體學的視角來解讀詩意。本書力求在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論基礎上拓展其在敘事、語用、翻譯領域的雙域和多域網絡的概念合成理論模式。
李昌標 ·古詩詞 ·22.1萬字
朱祖謀編定的《宋詞三百首》流傳甚廣,初稿于1924年問世,選宋詞大家87位,詞300首。不久,朱祖謀便對初稿做出修訂,刪除作品28首,另增加11首,入選總數變為283首。在第三稿中,朱祖謀又增加了2首,合計285首。本書以第二稿為底本,將初稿與三稿選錄作品也一一錄入,并對具體作品的刪錄情況在“點評”中做簡要說明,以見朱祖謀選錄作品前后構思及審美情趣之變化。
諸葛憶兵 ·古詩詞 ·23.6萬字
本書由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明詩話新編”首席專家陳廣宏教授主編,共收論文19篇,集合當今海內外中國詩學及詩話研究的前沿成果。作者既有已經在該領域浸淫數十年的資深學者,如左東嶺、張伯偉、張寅彭、蔣寅、孫小力等;也有近年來暫露頭角的青年學者,如南京大學卞東波、浙江大學葉曄、蘭州大學魏宏遠、上海大學劉奕等;還有來自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一流學者。他們分別就詩話的定義及其文獻體例、詩話文獻在東亞的環流與變異、近世詩學的重構以及詩話研究的新路徑等議題作了集中深入的研討。
陳廣宏 侯榮川 ·古詩詞 ·28萬字
本書將唐代天寶至元和年間詩壇興起的尚奇之風視為唐詩發展中的一種重要現象,在揭示出奇詩作者所堅持的儒家古道與其創作理念之內在聯系的前提下,著重尋找隱藏在風格、意象、修辭等表現元素背后的深層藝術要素,尤其是各家求奇思路的一致性和獨特性,及其對聯想方式、藝術視野、構思創意乃至體式聲調方面的影響。意在理解這派詩人深蘊于超現實想象中的心理感覺和思維邏輯,以及從其苦吟中透射出來的生命力和悲劇美。
葛曉音 ·古詩詞 ·27.5萬字
本書嘗試用古代文學體系的方法來研究宋詞與唐宋詩學的互動關系,并且對大一統體系下唐宋詩學對宋代詞學體系組成因素創作、流派、理論、集注的相互影響進行研究,得出一系列新的觀點。全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唐宋詩學與宋詞創作;唐宋詩學與宋詞體系。
郭鋒 ·古詩詞 ·43.1萬字
本書中的清初指順治元年(1644)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這段時間小說創作繁榮并獨具特征,小說刊刻近兩百部,是現存明代小說數量的總和;小說形式也多種多樣,白話、文言小說都很興盛。本書綜述清初小說的創作概況和文化生態,并以清初小說創作中的故國情結為切入點,通過對小說家代表丁耀亢、陳忱、李漁、煙水散人及小說流派代表才子佳人小說、時事小說的個案分析,點面結合來探究清初小說創作以及易代之際的士人心態。
楊琳 ·古詩詞 ·25.8萬字
本書為2016年杜甫與秦隴文化學術研討會學術論文集。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文學史料學會、《杜甫研究學刊》編輯部、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主辦,3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杜甫研究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并以“杜甫與秦隴文化”為主題,重點對杜甫在甘肅的行跡、詩歌創作等進行了探討。
劉躍進 ·古詩詞 ·23.5萬字
蘇東坡作為一代大文豪,詩詞文俱佳,他的作品在他在世時就已馳名遐邇,廣為傳頌,從北宋末南宋初年開始,編刻蘇東坡詩詞文集就已蔚然成風,各種注本也陸續出現,為研究蘇東坡詩詞文,了解相關創作背景提供了詳實的資料。本書精選蘇東坡詩詞五百八十余首,基本能體現蘇東坡詩詞全貌及創作水準。精選精當而全面的有關蘇東坡詩詞的評論資料和背景資料,以幫助讀者更方便、更準確地理解和欣賞東坡詩詞。
曾棗莊 ·古詩詞 ·42.5萬字
本書首先通過對敦煌歌辭寫卷的細緻考察,對敦煌歌辭的傳抄原因和功用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敦煌歌辭作為當時寺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敦煌民眾的各種節慶儀式、宗教活動、娛樂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其次,對敦煌歌辭“接近口語”的語言特點進行了深入分析。再次,重點考釋了一批俗詞、俚語,從而揭示出敦煌歌辭語詞在斷代詞彙史研究方面所特有的語料價值。最后從語法的角度比較系統地歸納出了敦煌歌辭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句法,如倒裝、共用、同義單雙音節詞語連用、同義單雙音節詞語對用等,訂正了敦煌歌辭整理研究中存在的誤刪和誤增等情況。
劉傳啓 ·古詩詞 ·22.8萬字
唐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歷朝歷代的文人視唐詩為圭臬,奉唐人為典范。唐詩選本眾多,其中以《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風行海內,老幼皆宜,雅俗共賞,成為屢印不止的最經典的選本之一。本書以《唐詩三百首》為基礎,加以詳細注釋,并組織蘭州大學著名唐詩研究專家林家英、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薛天緯等相關領域專家,為每一篇詩歌進行解析評論,為青少年提供一個欣賞唐詩的上乘注析本。此次列入“名著課程化·整本書閱讀叢書”叢書,增加了與青少年學習課程相關的內容,更加適合輔助中學課程閱讀。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注析 ·古詩詞 ·20.5萬字
晉宋以后,自然山水逐漸成為中國詩歌中的一種獨立主題和重要元素。與《詩經》《楚辭》等早期作品中山水僅作為詩人表達情志的手段不同,謝靈運、鮑照等詩人開始持續正面描寫山水。隨著時代的推移與文化的積累,中國詩人對于自然山水的審美感受和表達也不斷豐富,形成一株綺麗多彩的中國古典文學山水美感話語之樹。關于自然風景的許多話語和觀念都率先在詩中出現,而后方衍至繪畫,成為中國古典文化的獨特表達。
蕭馳 ·古詩詞 ·30.9萬字
《在醉美的古詩詞里重逢》是繼《中國醉美的古詩詞》之后又一部鑒賞力作。本書選古詩詞203首做精煉解讀,實際涉及241首之多。解讀注重從詩詞文本要素與結構及邏輯的關聯性入手,力求深入到詩歌的細節或為人所忽視的局部,又力求給讀者以言簡意賅或古樸生動的效果。大要在簡明勾勒,發明詩旨,以突破被權威解讀所限定的理解空間。“循理路以釋趣,貯豐贍于簡約”,是本書講讀古典詩的一個鮮明特色。
吳禮明 ·古詩詞 ·23.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