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文學中的生態倫理精神是指文學作品中蘊涵的在探討人類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關系時的道德態度和倫理規范。這種倫理精神強調對自然和其他生命的價值、權利的肯定與尊重,并通過文學的方式實現倫理態度的審美表達。本論著以1976年以來的文學期刊作為一手研究資料,在對原始資料的辨析、梳理中形成判斷。以人際倫理敘事為參照,呈現出生態倫理精神從缺失到逐漸生成的歷時性特征,探究其倫理內涵、敘事模式、話語形態以及文學史定位和本土化路徑。
李玫 ·文學理論 ·22.6萬字
本書以倫理視角為切入點,結合社會時代背景、地域文化和人倫風俗等因素,考察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部鄉土小說中的倫理主題視野、作家姿態、倫理立場、藝術表現風格等方面的嬗變。本書研究拓寬了以往研究的范圍,試圖對西部鄉土小說創作進行系統化的整體研究。綜合運用文學審美批評、社會倫理研究等相關理論,把文學置于社會變革與鄉土倫理變遷的時代背景中進行考量,闡釋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部鄉土小說倫理書寫的多元內涵和發展趨向。
李偉 ·文學理論 ·28.2萬字
“中國古典學”強調由古典語文切入,以文本考察為核心,其研究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中國古典語文學,對中國古代人文經典著作中的文字、音韻、訓詁、語法、格律等各方面展開基礎訓練和系統研究;二是中國古典文獻學,包括對中國古代人文經典著作進行版本、目錄、校勘、辨偽等方面的研究;三是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主要是對古典文學經典作品進行藝術分析與思想闡釋。《中國古典學》即著眼于以上三方面,旨在弘揚古典人文精神,推動中國古典學的發展。本書為《中國古典學》第二卷。
杜曉勤主編 ·文學理論 ·31.7萬字
本書聚焦全面抗日戰爭時期的昆明,跳出了將昆明僅僅視為西南聯大“背景”的研究思路,通過挖掘、梳理原始文獻資料,細察了文學作品中所傳遞的文人心態與文化氛圍,展示了昆明作為戰時“文化大都市”的特殊魅力。抗日戰爭促進了昆明的現代化轉型,從內地來昆明的文化人士改變了昆明的文化生態,刺激了本地人的文化認知,由此形成了由外來者、本地人、昆明城共同構建了的獨特文化空間。本書對抗戰時期昆明文化空間的考察,豐富了抗戰文學的認知視野,進而思考了中國文學乃至文化走向“現代”的復雜歷程。
王佳 ·文學理論 ·20.8萬字
本書截取新中國十七年這一段,通過細致梳理和分析大量文獻,考察外國文學經典、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與中國古代文學經典批評的核心問題,揭示具體歷史語境中批評觀念的本質特征、表現形態、內在邏輯、演變軌跡,廓清文學批評范式轉移的發展過程。既考慮到問題之間的歷史與邏輯聯系,又體現某一問題所包含的歷史內容與思想深度,追溯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現代性追求的精神脈絡。
李松 ·文學理論 ·22.7萬字
本書是關于中國小說史的研究,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為奠基作,以時代為經,以題材、風格、類別為緯,論述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將近七十年來,雖然繼續出版了多種小說史著作,但都沒有超過它的水平。石昌渝的著作將小說史的研究從題材引向文體,開闊了小說史研究的視野,填補了學術研究中的一項空白。
石昌渝 ·文學理論 ·26.1萬字
本書是國內第一次系統地采用后現代精神分析學理論對貝克特的小說進行綜合研究的成果,透過表層的頹廢和荒誕,充分、深入地闡釋了貝克特小說中多數其他方法論難以闡明的謎團,揭示了貝克特小說的內在連貫性和跨越性,認為它們呈現出一條從模仿到揚棄、從“全知全能”到“無知無能”、從現代到后現代、從外部到內部的螺旋式演進脈絡。本書在國內外首次對貝克特所謂的“失敗”進行了基于小說文本的深刻闡釋,并對其“失敗”小說做出了原創性的界定。本書在多個方面填補了國內相關研究的空白。
曹波 ·文學理論 ·21.5萬字
本著作以“轉型”為關鍵詞,聚焦中國當代科幻小說轉型過程中的典型現象,重點文類特征及文本個案,勾勒中國當代科幻小說的歷史發展及轉型圖景,力圖從歷史脈絡中考察、把握科技與人的關系、工業現代性美學、外來影響及中國性建構等當下科幻創評前沿問題,為中國當代科幻小說研究做出基礎性的學理貢獻。
詹玲 ·文學理論 ·25.3萬字
延安文學是一種較為獨立的文學形態,在現代中國文化語境中具有更為真切和久遠的當代價值。延安文學研究自其誕生伊始就已經開始了,而把它跟中國社會主義70年的發展歷程聯系起來,可知延安文學研究不僅是一部有著特定研究對象的學術史,更是一部文化思潮和文學觀念變遷史。本書不僅為人們深入而準確認知延安文學提供了有益借鑒,而且為撰寫一部較為全面而具有學術內涵的延安文學研究史,提供了富有價值的學理思考和參照。
袁盛勇主編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李德輝教授的《唐代交通與文學》是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唐代交通與文學的專著,在制度與文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引領了之后唐代文學與交通關系的研究,現全面增訂后,收入“唐詩之路研究叢書”。作者將歷史、地理、制度等與文學相結合來解讀唐代文學,首先對唐代交通與文學的種種關聯做了精要細致的梳理闡說,進而對水陸交通與文學創作、文人心態、文學傳播、文學母題、文學風格、地域文學、唐人行記等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
李德輝 ·文學理論 ·40.4萬字
本書從“歐美文學跨學科視野”“英國旅行文學研究”“現代斯拉夫文論的中國之旅”“文學史的對話”“莎劇經典的中國重生”“西方目光下的俄羅斯文化”“中日俄文學關系”等七個方面,應用跨媒介批評、文學倫理學批評、空間敘事、后殖民批評、文化批評、影響研究、比較研究等方法,對外國文學前沿問題展開研究。內容涉及但丁、莎士比亞、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索爾仁尼琴等經典作家作品的跨學科審視和新的闡釋、巴赫金文論的核心話語、東西方文學關系等命題,體現了對外國文學前沿問題的熱切關注。
吳笛主編 ·文學理論 ·31.6萬字
本書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研究叢書”之一種,即中唐至宋末段的研究成果。厘清“敘事者”“敘事視角”概念,總述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的發生,以及在各個朝代的演變發展。九章正文內容,以人物(杜甫、李賀)專題兼詩體(元和體)專章探討唐詩中的敘事成分;又論及唐宋的詞體敘事;再以宋代傳記性詩歌、紀游紀行詩、記夢詩、紀事詩等類型詩歌,闡釋宋詩的敘事特點;最后進行了唐宋詩中詩題、詩序、詩注的敘事性研究。
楊萬里 周劍之 ·文學理論 ·26.7萬字
《知行天下:110位北大畢業生的職場奮斗歷程》是北大學生記者團對110位北大畢業生職場奮斗經歷的采訪文集,采訪對象主要定位于已在各領域嶄露頭腳的年輕校友群體,這些校友積累了寶貴的職場經驗和人生感悟,《知行天下:110位北大畢業生的職場奮斗歷程》以人物訪談的形式,圍繞人生規劃與發展問題,真實呈現了他們的成長經歷和職場發展經驗。《知行天下:110位北大畢業生的職場奮斗歷程》的110位人物分布于IT、金融、文化等各個領域,他們的經歷對當代大學生和初入職場的人士求職就業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對中學生選擇專業方向、確立人生目標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希望職場精英們從親身經歷中提煉出來的智慧,會給您的職業和人生規劃帶來有益的啟發。
方偉 ·文學理論 ·37.5萬字
作為與袁枚、趙翼、蔣士銓、王文治、姚鼐等乾嘉名家大體生活于同一時代的四川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民俗學家李調元,學術界對于他的研究還不太充分。基于這點考慮,本書從生平學述、詩歌創作、詩學理論、戲曲美學、民俗學等方面對李調元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研究和評價,并將當時和后世研究他的相關資料文獻作了分類整理。該書的內容對當代從事清代學術文化和文學藝術等領域研究的學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孫文剛 ·文學理論 ·21.9萬字
西南聯大與“魯藝”同年成立,兩者都在戰爭的硝煙中守護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有著共同的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向度,但兩校文學在主題內容、文體類別、話語風格方面大相徑庭。西南聯大秉承學院派的通識教育,延續并發展精英文學傳統,希冀以優美的文學作品改造人心,影響社會;“魯藝”堅持實踐化教育,形塑的是解放區新生活、新人物和新秩序,把文學的社會動員功能放大到極致。雖然,兩校的文學取向明顯不同,很難用統一的尺度衡量,但它們都在中國新文學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并對此后的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梳理和解讀其背后潛隱的信息符碼,不僅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也能為未來的文學創作提供話語支持。
施新佳 ·文學理論 ·20.8萬字
毛南山鄉系毛南族聚居區,毛南山鄉所呈現的文學藝術成果集中體現了毛南族的文學藝術創造觀念及創造力。毛南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孕育并發展了強烈的與自然、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生態和融理念,其文學藝術蘊含著明顯而獨特的生態特征。著眼于生態視域,系統、深入地研究毛南山鄉的文藝現象及其內在本質,揭示毛南族創造文學藝術成果的心里于規律,闡述毛南山鄉文藝生態的屬性及發展趨勢,將有利于毛南族建構新型的文藝生態,從而探索到提升毛南族整體文化素養的理念、途徑與方式,并未探討該地區其他民族的文藝生態提供借鑒。本書以毛南山鄉的整體生態為背景,在占有豐富材料和進行了大量田野工作的前提下,對毛南山鄉的文藝生態做了較為全面、深入的考察,選題較為新穎,見解較為科學;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了較多的拓展性工作,在理論性研究和實踐性研究等方面均做出了新的貢獻,有望成為研究毛南山鄉文藝生態形成與流變規律的重要資料。
呂瑞榮 ·文學理論 ·21.2萬字
本書為“中國古代文學雙城書系”叢書之一種,論述了明清小說中所反映的北京和南京兩大城市的意象。明清時期,北京與南京以其在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當時南北方最為重要的兩座城市。本書以明清通俗小說作品對北京與南京的城市書寫為中心,就小說文本所呈現的城市與市民之間的關系、北京與南京的城市文化精神的異同、小說作者在城市書寫背后的心態等問題進行研究,以期對明清時期北京與南京的城市形象有一個立體而較為完整的呈現。
張旭 ·文學理論 ·36.8萬字
本書為中國俗文學文獻的考訂研究提供了一個平臺。書中以古代戲曲和俗文學研究為主要對象,以實證研究為特色,重視第一手文獻資料的發掘與利用,強調對基本文獻的調查、編目、考釋,尤其強調文獻資料考證研究,即集中于作者考、重要事件考、版本文獻考索、海內外藏家目錄編集、稀見文獻考述、新文獻材料輯錄考釋等。戲曲、俗文學、文獻、實證,便是本書有別于其他同類刊物的關鍵詞。
黃仕忠編 ·文學理論 ·25.3萬字
本書講述了中國小說的發展源流。
龔鵬程 ·文學理論 ·30.5萬字
本書是一本非裔美國學方向的專著,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理查德·賴特作品研究”的最終成果。本書的整體框架由五章構成。第一章圍繞著“流變的布魯斯與黑人生存倫理”以及“賴特布魯斯化的倫理書寫”這兩個中心論題展開論述。后面四章則將理查德·賴特不同時期的四部小說《土生子》《黑孩子》《局外人》和《父親的法則》視為一個動態的作品體系,將這些小說的主人公作為一個持續發展的男性主體群進行研究,以此來辨析黑人生活的倫理環境以及他們身處的倫理關系與他們做出的倫理選擇間的內在聯系。本書通過比較理查德·賴特小說體系與布魯斯音樂主題呈現的相似性,分析其中隱含的倫理價值觀念,闡明了理查德·賴特在其小說中歷時地勾勒出了黑人男性從男孩—男人—父親的倫理身份的轉型,實則是對布魯斯傳統的繼承與對黑人生存倫理的書寫。
李怡 ·文學理論 ·23.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