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詩歌研究》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此為第十三輯,分為“辭賦研究”“古代詩歌文獻與文本”“古代詩歌研究”“詩歌理論研究”“當代詩歌研究”“青年論壇”六個欄目,既關注了學術史和詩學文獻的總結整理,包括極有價值但其它刊物很難包容的譜錄類成果;又關注了年青學者的重要研究成果,是文學研究者特別是中國詩歌研究者和廣大詩歌愛好者的可選讀物。
趙敏俐主編 ·文學理論 ·29.8萬字
本書是第一部研究近代桐城文派的學術論著。文章從現代性與地域文化的研究視角對近代桐城文派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索,依據地域將近代文派分為主要支派:嶺西派、上元派、湘鄉派、蓮池派、新城派、武夷派、后桐城派,對這一流派的發展源流進行了具有開創性的探討,并以桐城文派為個案展現了近代文學向現代文學嬗變的趨勢。著作確立了近代桐城文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對于重新認識桐城派及近現代文學之演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是近年來中國文學流派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學術著作。
蕭曉陽 ·文學理論 ·22.2萬字
文學經典不僅是文學研究的重要理論問題,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學經典在文化建構、傳承以及跨文化交流等方面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書基于近四十年來國內文學經典研究的理論路徑、理論成果的系統性爬梳整理,將新時期以來文學經典論爭的發生、發展及文學經典研究的困境與媒介文化變遷相關聯,對文學經典論爭進行了系統研究。通過梳理大量的資料,在還原論爭展開的文化現場的基礎上,呈現四十年來文學經典論爭的總體風貌和發展脈絡,展示了當代媒介文化變迀與文學經典生成和文學經典研究的深刻關聯,以學術史研究的形式回應學界關于文學經典的終結問題的討論。
張穎 ·文學理論 ·26.8萬字
音樂家和畫家可能需要天賦才能成功,但作家不是。一個好的故事的發生是無法遏制的,在你反應過來之前它就已經觸動了你的心靈。本書將會教你寫出這樣的故事。本書涵蓋了手稿準備、時間管理、構思、文字見稿、通暢思路、向經紀人和出版商交稿的整個寫作過程。此外,針對寫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疑慮、擔憂、障礙和恐慌,作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每天只需幾分鐘,就能讓你的寫作技藝逐步提高。可以說,這本書是寫作者的良師益友,是一本能夠陪伴寫作生涯的實用寫作手冊。
杰里·克利弗 ·文學理論 ·21.1萬字
《解讀心靈與歷史互動的奧秘》系季紅真五年以來的研究心血之作,囊括了她蕭紅研究的探險路程、將當代文學現象納入中國悠久文化時間流程的學術實踐、對中外新世紀文學的細致解讀,顯示了集畢生治學經驗的方法論探尋。
季紅真 ·文學理論 ·22萬字
本書抓取論詞絕句得以出現、承納、衍化與展開之代表性論題,緊密依托各異的批評材料立論,清理論詞絕句承納與衍化的內中情形。以個案的歷史承納與創新發展為線索,并以線索上眾多的原點為支撐,揭示論詞絕句發生、發展、衍化與創新的豐富內涵。
胡建次 汪素琴 金鳳 吳玉窕 ·文學理論 ·35.5萬字
“二次元”特指以ACGN為代表的網絡文化,它與代表傳統文化、工業文化、大眾文化的三次元之間存在著代溝。隨著媒介融合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文化實踐傾向于打破這個隔閡,改編實踐即是其中之一,當下學界業界更是以“破壁”二字表達兩種文化圈層在情感與價值上的互相尊重。在歷時性地梳理了網絡小說改編劇大量文本的基礎上,本書以互文性切入改編實踐,通過類型化、民間化、性別敘事三個層面的分析,推論出價值共融的文化發展方向。本書遵循著從亞文化中發現年輕世代的精神品質,并為大眾文化尋找主流人群代溝緩解方式的思路,以此來證明語言的生命力在多個領域內正發生交叉。
李磊 ·文學理論 ·20萬字
詩聲理論研究是闡釋中國詩學的一個重要維度,是一種微觀、縱深、精細的研究,它與中國傳統詩樂合、離的更迭發展流變關系頗大。詩聲即詩歌的聲音,以聲律為主,其形成主要在聲韻、節奏、字法、句法、章法、體式等六個層面,并主要呈現為自然之聲和人為之聲。明代詩聲理論豐富,明人將詩學與哲學、美學等聯系起來,從聲氣關系、聲義關系、聲情關系、聲形關系等幾個方面來展開討論,使明代詩聲理論既有回歸傳統詩學的傾向、又進一步發展至詩學之很高境界——神韻。總之,明代的詩聲理論及與之相應的詩歌創作實踐均頗有特色與價值。筆者首先從歷時的角度對明代詩聲繁盛的狀況及原因進行了認真考察,繼而從零散、冗雜的明代詩學材料中抽繹出一些主要命題以個案的方式來窺探明代詩聲理論的大體狀貌,最后探討了明代詩聲理論關注的主要問題及其詩學成就。
李國新 ·文學理論 ·22.4萬字
故事機變包含三個方面:一、故事作為口口相傳的民間散文敘事,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變異;二、故事變異不是任意變異,而是表現為核心要素相對穩定的“有限變異”和細節更替的逐步“位移”;三、變異是有規律的,故事變異受到口頭傳統、時空環境、記憶偏差,甚至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制約,具有情感性、模式化、適應性等特征。本書借用“機變”(隨“機”應變)概念來概括故事傳播和重構的方向性(非任意性)變異特征。從經典回顧、歷時梳理、理論反思等多方面入手,討論故事隨“機”變化的規律;并且通過田野考察、傳播實驗、記憶實驗等實證研究,具體討論故事隨機應變的“機”與“變”。
施愛東 ·文學理論 ·20.8萬字
《人文》學術輯刊由河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編輯,《人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社會效益第一。《人文》以人文關懷為中心,突出學術原創性與新知傳播,注重實證研究,鼓勵綜合創新,力圖融通各學科,探討各種學術思想和歷史文化問題,展示中國思想學術界新成果。《人文》力爭為學術界提供一個優質學術成果發表平臺。文章以學術文章(論文)為主,也發表歡迎思想學術隨筆及其他形式的學術文章。另設“對話”“學林”“札記”“書札”“書評”等欄目,以求多形式、多層面地反映學者們的研究成果。
《人文》編輯部編 ·文學理論 ·25.6萬字
作為國內第一部先鋒詩人專論,本書從詩歌歷史是靠一系列重要詩人和詩作支撐的觀念出發,選擇以詩人個案視角透視先鋒詩歌乃至中國新詩的途徑,集中對百年先鋒詩歌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二十余位標志性、代表性詩人進行充分的考察研究,并對中國先鋒詩歌的命運、傾向與價值等重要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宏觀的探討。在論述中隱含著新詩的歷史線索,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客觀還原中國先鋒詩人流變的歷史軌跡和整體風貌的同時,注意揭示、闡發其歷史流變與聯系背后的內在規律,做到了學術性和可讀性、學理性和資料性的融會貫通,為將來對先鋒詩歌做進一步的歷史和美學評價,提供了相對可靠的起點或參照,對繁榮當下的新詩創作具有重要助益。
羅振亞 ·文學理論 ·25萬字
消化西方接受美學與讀者反應理論的某些合理內核,針對現代詩的接受困境、難度進行問題清理;抓住現代詩接受的特異性、開放性、有界性,展開自己的回應。在中西接受比較的匯通、平行基礎上,返觀古今詩歌的接受差異;討論現代詩接受主體的裂隙、局限;質詢接受中的特點、難點、瓶頸、影響因子、特殊路徑、有效性及經典化;分析“闡釋共同體”的接受前提、“心得意會”的接受心理機制、以趣味為中心的接受趨勢;提出接受的“啞鈴模型”,以心動為主導的“四動”圖式,建立以形式化結構與接受響應度互動的坐標,探訪現代詩的接受尺度及好詩的“品級”系列。在詩歌接受學的現當代部分,力求自成一說。
陳仲義 ·文學理論 ·29.4萬字
本書鉤稽魯迅雜文內在的修辭邏輯、文章形式、生成語境及作家的主體位置,以魯迅雜文中固有的“生產者”“消費者”等概念為核心,開拓研究的新視點,追求構建對魯迅雜文的“整體性的認知”,再一次在不斷試錯的意義上接近甚或進入魯迅雜文,創新我們走進魯迅及20世紀中國的理論資源和話語資源。
李國華 ·文學理論 ·29.7萬字
本書是著名唐詩研究專家張天健、張起對唐詩中名篇疑難問題的解釋。全書內容廣泛,,如“李白《月下獨酌》‘永結無情游’解密”,“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之疑”,“杜甫《不見》‘匡山讀書處’在哪里”,“晚唐遺珠‘一瓢詩人’唐求”等問題,書中都做了有理有據有趣的解答。本書以細讀文獻為基礎,“淺者深入,深者淺出”,每一專題皆沉潛涵泳,參互考尋,按《唐詩解密》體例,精心構筑,以“探問”形式,答疑解難,是兼具學術性和趣味性的唐詩讀物。
張起 張天健 ·文學理論 ·46.1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詩歌研究。欄目設置有中國古代詩歌研究、中國現當代詩歌研究、中國詩歌理論研究、中國少數民族詩歌研究、當代海外華人詩歌研究及中西比較詩學研究、詩學史及詩學文獻研究、青年論壇等。在海內外學術界有很好的聲譽,是廣大詩歌愛好者和廣大師生的重要參考書。
趙敏俐主編 ·文學理論 ·23.4萬字
“當代中國文藝政策”是一個新的課題。在中國,文藝政策是文藝理論、文藝思想與文藝創作和文化治理之間相互聯系的主要方式,也是重要的中間環節。有關文藝政策的調整和變遷過程的歷史研究,有助于解釋當代中國文學藝術的創作、發展與社會生活直接而復雜的聯系。本書作為“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史”叢書之一,從批評史的角度切入,系統分析了文藝政策和文藝美學理論在具體文藝工作環節中的實現,試圖將當代中國文藝創作和文藝政策的實踐理論化,從而推動當代中國美學和文學理論復興。
王杰 石然 ·文學理論 ·22.9萬字
《中國文學研究7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族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資深研究人員執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年來,中國文學研究(含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外國文學研究學科走過的發展歷程,從宏觀上進行了精要回顧。書稿立足于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總體布局和前沿發展,將文學研究領域的歷史發展與當前現狀有機結合起來,展示了輝煌成就,總結了寶貴經驗,并提出了若干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朝戈金 劉躍進 陳眾議主編 ·文學理論 ·41.6萬字
“唐宋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學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和歸有光等人。本選題采用文學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結合唐宋派的理論主張與創作實踐,全面探析其文學思想的演變過程、結構體系與理論價值。其核心結論如下:認為唐宋派的文學思想經歷了一個逐步推進的演變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呈現出多種側面;在對義、法關系的處理過程中,唐宋派經歷了一個從重道到重文的創作傾向的轉變,文以明道、師法唐宋和本色論共同構成了其創作理論的主體。
劉尊舉 ·文學理論 ·22.8萬字
全書從中國現代學術文脈傳承入手,著重闡述了龍榆生、夏承燾、唐圭璋、張爾田、劉永濟、沈祖棻直至葉嘉瑩等現代詞學大師們詞學來源,但同時也較有見地地提出他們受師輩們的影響較大,而他們師輩的詞學傳統基本是來自于18世紀張惠言所開創的傳統,這個傳統不同于王國維的傳統,也更不同于當時胡適所歸納的作為一種白話文學的詞的傳統。這個傳統意味著18世紀在20世紀的延伸,是龍榆生所說的“流風余沫,至今未曾衰歇”。
張耀宗 ·文學理論 ·21.9萬字
《歷代宋詩總集研究》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成果。該書分上中下三編,比較全面系統地對宋詩總集進行了清理和研究。上編通過對大量宋詩總集的敘錄與考辨,分析、總結出宋詩總集的理論型態、價值意義與編纂語境等;中編通過描述宋詩總集編纂由形成、過渡、繁盛、轉型到集成等五個階段發展與演變的歷史進程,分析每一時段宋詩總集編纂的主要成就、特點以及宋詩總集得以形成的政治、文化、教育、科舉、詩學等生態背景;通過考察重點宋詩總集,探討宋詩總集的編纂與詩社、詩學流派的形成及詩學思潮發展的密切關系;下編通過系列個案研究,剖析重要宋詩總集的編纂緣起、編纂目的、編纂過程、基本內容、采用體例、詩學主張、文獻局限、版刻情況、傳播接受等,以比較不同總集彼此之間的異同得失等。
王友勝 ·文學理論 ·25.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