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辯中邊論述記
最新章節(jié)
- 第17章 翻經(jīng)沙門基撰(5)
- 第16章 翻經(jīng)沙門基撰(4)
- 第15章 翻經(jīng)沙門基撰(3)
- 第14章 翻經(jīng)沙門基撰(2)
- 第13章 翻經(jīng)沙門基撰(1)
- 第12章 辯無上乘品
第1章
佛滅度后九百年間。無著菩薩挺生于世。往慈氏所請說大論。因緣如別處說。慈氏為說此論本頌。名辯中邊頌。無著既受得已。便付世親使為廣釋。故此長行世親所造。名辯中邊論。辯者顯了分別異名。中者正善離邊之目。邊者邪惡有失之號。即是明顯正邪論也。若爾何故不名邪正乃號中邊。今言中邊。顯處中道離二邊執(zhí)契當正理。故標此名。簡偏說有偏說空教。彼雖正善而非是中。故言中邊不云邪正。言中邊者。所明理名。復言辯者。能顯教稱。謂此論教明正邪理具辯中邊。中邊之辯。蘇漫多聲中第六轉攝。六離合釋中依士釋也。舊云世親所造非也。中邊分別論者。言不順此也。云相品者。所詮為名。即三性之相此中明也。然所明中亦非唯相。如歸敬頌及次總標七義頌等。皆非是相。從宗多分以立品名故名相品。如無上乘品。有釋。名分。此等七品先后增減。如下應知。然初二品是境。次三品是行。后二品是果。是七品意。又初歸敬世親所為。自此下頌皆慈氏說。彌勒本有一百一十三頌。初一總攝。后一結釋。中為正宗。世親釋有七百頌。皆以不長不短八字為句。三十二字為頌。然世親未回□。頌十四字為一句。五十六字為一頌。即舊真諦已譯于梁朝。文錯義違。更譯茲日。諸不同處至下當知。
論曰。稽首造此論乃至當勤顯斯義。
述曰。此論一部總有三分。慈氏本頌起于正宗及有結釋。此中初分世親所說。此即第一歸敬別序分。然諸經(jīng)論通敬三寶皆名通序。此論即無。大論六十四及對法第一云。本釋二師此論所依及能起故。略無通序歸敬三寶。于別序中。文意有二。上之三句歸敬別師。第四句者顯歸敬意。明當造論。上三句中。初之二字顯歸敬相。次十三字明所歸敬。言稽首者。起殷凈心發(fā)勝三業(yè)。申誠歸依敬禮之異名焉。稽者至也。首者頭也。以手至首故名稽首。此即儒教之所釋焉。今亦發(fā)言兼策意業(yè)。投誠請念名稽首也。此稽首言通二所敬。所歸敬中。上之八字正顯頌主彌勒大尊。下之五字明教論者無著菩薩。言善逝者。謂即如來十號之第五名也。梵云蘇揭多。舊言修伽陀訛也。蘇翻為善。揭多云已逝。今略云善逝。善者謂好。逝者謂去。若有雜染惡來生死。純懷清凈好去涅槃。即是如來受用變化。或即法身已好去。故立善逝名。但言好去非已好去。即應言蘇焰[卄/很](平聲呼云焰[卄/很])。此翻但名為逝。或是往義。即是因中好去之目。非果圓滿已好去名。論言體者。謂是性義。或即身義。對法論說。身義體義無差別也。依士釋。善逝之體名善逝體。體即法身。善逝即是受用變化。若持業(yè)釋。或體即善逝名善逝體。此善逝體即余二身。謂慈氏尊將紹佛位真善逝子名彼所生。攝大乘說菩薩家勝。謂生佛家之所生育。非如聲聞無智婢子。欲顯慈氏位極尊高如來真子。名彼所生。或真善逝體即法身。慈尊覺者以法為父。要緣如境智方生。故此號慈尊名善逝子。舊言善行子非也。行去名行。即善逝非是行跡。慈尊說頌。即是經(jīng)師造此論者。故須歸敬。由斯論說稽首造此論善逝體所生。即正歸敬彌勒尊者。及教我等師者。即世親我兄無著菩薩也。無著于彼慈氏尊所既先得已便教世親。世親造釋由兄教力。世親自指己及門人故名我等。謂兄為師。能教己等故。今亦稽首教我等師。即上三句別歸經(jīng)教二種師也。當勤顯斯義者。顯歸敬意己當造論。勤者精進勇猛異名。顯無懈怠能降邪敵。勇猛顯斯本頌義也。
論曰。此中最初安立論體。
述曰。自下第二顯釋論體分。于中有二。初總標論體彰教所明。后別顯所標次第申義。此即初也。然則天親尊者玄路先于眾圣。意匠穎于群賢。釋此頌文非唯一例。或頌前標后。無結上以生文。或義后結前。有設征而起頌。或始牒文而后申義。或始申義而后牒文。或總標顯頌之大綱。或別釋文之幽隱。略為六例欲貫下文。其間相屬臨文別斷。此則頌前標起無結上以生文。安立者。施設言說之異名。此論體者。非為教體。即是所明法之體也。此體即宗。宗所明故。言此中者。是發(fā)論端。或簡持義。謂論別教所詮義。今先總舉出其體性故言此中。
論頌曰。乃至得果無上乘。
述曰。此正宗中合有一百一十三頌。合分為二。初之一頌顯論所明。名總標分。所余諸頌依標別顯。名別釋分。此即初也。梵云摩咀羅多。此翻為唯。顯決定義。謂論所明定唯此七。梵云遮。此云謂及。或云等。及即相違義。謂相及障等皆有及言。相與障異相非即障。若言等者。謂此七外更有余法。今顯相違釋故頌致及言。舊本云無上乘唯爾。即決定義也。
論曰。此論唯說乃至七無上乘。
述曰。此別標數(shù)屬頌七義。即前六例中釋頌大綱。分位無體。即是對治故。于分位有即此言也。然舊本無論曰之言。所以皆言此論世親所說。今則不然故致論曰。
論曰。今于此中先辯其相。
述曰。別解七義也。此解初中名別釋分。合有七品一百一十一頌。初二十二頌明相品。次有十七頌明障。次有二十三頌明真實。次有十四頌明修對治。次有四頌明分位。次有二頌明得果分。次有二十九頌明無上乘。大文有二。初總生下以發(fā)論端。次舉頌曰別申義旨。此即初也。即六例中第一例也。名字不同不能具錄。勘即知之。
論頌曰。虛妄分別乃至于彼亦有此。
述曰。別申義旨也。此一品中二十二頌。初十一頌辯妄分別。后十一頌辯圓成實。然則遍計所執(zhí)都無實體無別頌明。唯有其名復別立性。然依妄分別等故有此性。今于此中亦因解非有。初十一頌中有二。初別解九相。下總結之。于別解相十一頌中。初之二頌辯依妄分別明三性有無相。次二頌辯妄分別自相。次一頌辯攝相。次二頌辯入無相方便之相。次半頌辯差別相。次半頌辯異門相。次有一頌辯生起相。次有二頌辯雜染相。此頌及下一頌辯有無相也。此頌正解有無之相。后頌結烈有無。辯契中道之相。
論曰。虛妄分別有者至能取分別。
述曰。此中一段皆始牒文而后申義。能取所取遍計所執(zhí)緣此分別乃是依他。以是能緣非所執(zhí)故。非全無自性。故名為有。即所取能取之分別。依士釋名。非二取即分別持業(yè)立號。然此但約染分說妄分別有即依他。非依他中唯妄分別。有凈分別為依他故。
論曰。于此二都無乃至能取二性。
述曰。釋于此妄分別之上遍計所執(zhí)二取永無。即頌第二句也。然唯解深密經(jīng)亦圓成實性起執(zhí)。但以自心相不離依他。或緣如名方起于執(zhí)故。唯說于妄分別上起二取。略不言于如。以性相違故。
論曰。此中唯有空至及能取空性。
述曰。此解第三句頌。此顯真如是妄分別之性。此者此妄分別。中者第轉也。謂于妄分別上離二取之空性具有也。即妄分別中離于二取唯有真如。真如是妄分別體故無二取也。但言空者。即二取無。言空性者。以空為門。顯空性即真如也。梵云瞬若。但名為空。言瞬若多故。說真如名空性也。以多此翻是性義故。
論曰。于彼亦有此至虛妄分別。
述曰。此顯妄分別不離真如。謂于彼真如中亦但有此虛妄分別都無二取也。解頌第四句。問如論中說。有實知有。無實知無。何名有無也。
論曰。若于此非有至如實知為有。
述曰。此即總釋頌之大綱答文外難。謂若于此虛妄分別。彼二取非有。由彼二取性非有故。觀之為空。即余論中無知無也。其妄分別亦有彼真如。真如之上有依他起。此之二性是二取余體非無故如實知有。即余論中有知有也。即三性中。初性是無。后二性有別。
論曰。若如是者至顯示空相。
述曰。結如是知。無倒顯示。謂知二取計所執(zhí)妄分別圓成二性是有。以實知故即能無倒顯示空相。依他起上二取空無。真空性有。故成無倒顯示于空。言顯示者。說陳空理之異名也。故余所說三性皆無。深為自害。至下當悉。
論曰。復次頌曰至是則契中道。
述曰。重成前義有此頌興。言故說者。故般若等經(jīng)作此說也。如第二第三句中所說。
論曰。一切法者至名無為。
述曰。未釋故說字。且釋一切法。其二取體是無法故非有無為。依他圓成二體有故名一切法。雖無不失自體。非軌不可稱法。此中言法。可執(zhí)持故。二取空性即是真如空之性故。
論曰。依前理故至非空非不空。
述曰。即釋頌中故說二字。及欲顯頌第二句也。謂依前頌所說之理故。般若等經(jīng)說此性。一切之法名非空非不空。何名非空。
論曰。由有空性至故說非空。
述曰。即是二性體非無故名曰非空。何名非不空。
論曰。由無所取至說非不空。
述曰。遍計所執(zhí)二取非有說非不空。非不空者。體是無義。此解有無。即第二句頌也。
論曰。有故者至妄分別故。
述曰。謂第三句下一故字通上三種。謂有故無故及有故。此釋有故。二性何故非空。以是有故。以此顯前非空法體。即前頌中虛妄分別及空性有。
論曰。無故者至能取二性故。
述曰。此釋無故。遍計所執(zhí)何為非不空。以體無故顯無體也。即前頌中于此二都無也。
論曰。及有故者至有妄分別故。
述曰。二性雖有。互相有也。即前頌中下二句也。
論曰。是則契中道至妙契中道。
述曰。由有有無二種法故。一切諸法非皆有空。則契中道。中謂非邊。道者真智。此理妙故合真智。又言道游履之義。即是真如智所游履。此中所說有無義趣妙合真如大道理也。離于過失故言中道。舊云是名中道義者非也。
論曰。亦善符順至非空非有。
述曰。前顯此說諸法有無合于理智。今明此論亦善符經(jīng)。
論曰。如是已顯至今當說。
述曰。義后結前有無。先許而起頌也。前之二頌已依虛妄分別說三性之有無。自下當說虛妄分別所有自體。此有二頌。初頌出相。后頌釋成。
論頌曰。至境無故識無。
述曰。上之二句明妄分別所變之境有依他用。下之二句顯依他起執(zhí)境識是無。舊云根塵我及識本識生似彼者。不然。所以者何。非是本識能緣變我及與識也。若許變者。即違彼舊論長行。長行自釋云。似我者。謂意識與我見無明等相應故。似識者。謂六種識此猶不然。應言變?yōu)樗恕K苏摺V^六境。相粗故。若許緣我識者。又違瑜伽決擇說阿賴耶識緣有根身相名分別種子及器世間。此則違教。若違理者。應所緣心不能緣慮。相分心故。如化心等。又緣我者。第八本識應許亦與見癡相應。入見道等無漏觀時。此識應轉。違無漏故。由此理故。舊頌說非。長行乃是。然真諦法師似朋一意識師意。所以頌中但言本識。長行乃別開之。余釋頌文。長行自屬。不勞煩。
論曰。變似義者至五根性現(xiàn)。
述曰。釋頌中變似義有情二事也。若安慧等舊解乃云唯自證分無相見者。即第八識心皆能有執(zhí)。此似根境。皆體是無。似情有故名為似也。護法等云。此相分根境亦是依他。所言似。此體非實有。虛妄顯現(xiàn)似計所執(zhí)體實有法。故立似名說于五根名有情者。梵云薩埵。此言有情。五根是別成根有情名有情也。似自他身五根現(xiàn)者。此中二說。如唯識論第三卷說。問以舊論變自根境。乃言本識。今則無也。答二執(zhí)本無故。又安慧云。不同七六識出其名者。以此第八境粗識細。不明其見但明其相。其七六識見相自粗。但隨見說說其見行。然頌中言識生變似義。應合有識。而釋家略。三本梵文勘之皆同。
論曰。變似我者至恒相應故。
述曰。此釋頌中第二識生變似我也。與心所俱多少義等如成唯識。
論曰。變似了者至了相粗故。
述曰。明第三識生變似所了。雖前二識亦變所了。以相細故。唯此得名。雖第六識亦變?yōu)槲遗c我癡等。非恒俱故。獨七得名。雖余六識亦變根器。非是本故。不相續(xù)故。行相粗故。唯八得名。
論曰。此境實非有至皆非實有。
述曰。此解前三識境皆非實有。此中有二比量。第八識所變似義似根。是有法。皆非實有。是法法通二量故。單后說因云。無行相故。以此二體非能緣法故無行相。舊云非形識故翻之錯也。喻云。如龜毛等。然凈真如雖無行。而談實體非實不實。故無不定過。然安慧等即以此文定相分。相分必是計所執(zhí)故。此中論云非實有故。護法等依第八變依他根境。執(zhí)為實有。體非實有。非第八相分體是無也。第二量云。似我似了皆非實有。宗也。因云。非真現(xiàn)故。舊云。不如境故。喻云。如兔角等。然我必是一常。現(xiàn)見有生滅異。所了謂是常實。不久并見無常。如所緣情不稱所見。如緣夢境故。今總以非真現(xiàn)因成非實有。無不定過隨一不成。又此似因。應更成立。文少字。應致許言。以自許是非真現(xiàn)故。如空華等。若是真現(xiàn)。應是常法。此中所了二解同前。
論曰。境無故識無者至亦非實有。
述曰。前成境非有。此成心無。舊論文意先遣所執(zhí)。后遣依他。皆不□□。此中亦是遣所執(zhí)。如下論言。許滅于此得解脫故。但如暖頂遣境忍等遣心。非除依他。依能緣心執(zhí)有能取。除此識也。量云。能緣實識體亦是無。因云。汝言境心二實法內隨一攝故。如汝四境。前非故得為喻。但言心境隨一所攝。恐有真如等為不定失。故此因遮。
論曰。復次頌曰至許滅解脫故。
述曰。此成前頌依他是有。頌中上十三字成妄分別體非實有。不同所執(zhí)少分亦無。故下七字說許少有。以自所許滅妄分別得解脫故。舊論云此頌解名義者。非也。以下解相亦有九種無名義相故。
論曰。虛妄分別至亂識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