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翻經沙門基撰(1)
- 辯中邊論述記
- (唐)窺基
- 4957字
- 2015-11-24 17:55:28
論曰。此諸菩薩至有何功德。
述曰。既說三慧之因。近世得何功德。第二辯果。先為問起。
論頌曰。此增長善界入義及事成。
述曰。上一句聞令因緣增。第二句入義令所緣增。及事成者顯得果滿。此者此作意。此其因也。此因能令善界增。此因能入義等。
論曰。聞所成慧至所聞實義。
述曰。聞慧緣教。思慧緣義。初聞善種增。后聞便入義。
論曰。修所成慧至修治地故。
述曰。修慧通者。無漏故事業滿。何者所滿。一謂能趣入。二謂能修治地。趣入者入十地佛地故。修治者修十地。除障增德入佛地故。此三慧大乘中云何皆緣教。又通幾地因果等者。聞正緣教。少亦緣義。思正緣義。少亦緣教。其有漏修舍教緣義。若后得修亦緣教義。故說三慧皆緣教生。又有漏者在初二劫。若無漏者據實唯修。以聞思二多分別故。無漏說無。然十地經說能堪能思能持。說三慧者。此于修慧義說三故。彼唯八地已去。今以義準初地即得無漏三慧。
論曰。作意正行有何助伴。
述曰。自下第二釋作意伴。此初問起。后為正解。
論頌曰。此助伴應知即十種法行。
述曰。就正解中。合有二頌半。分為三段。初一頌半正明助伴因法位。次有半頌。明伴所生福果。后有半頌。問釋妨難。明伴因法中。初半頌舉助伴。體即十法。后有一頌。列十行名。此即初也。
論曰。應知如是至之所攝受。
述曰。非安立慧。思惟大乘能獲功德。行十法行亦得德生。此為彼伴故。名攝受者。助伴義由作意。故能增善界等。由法行故增益福德。彼為正因。此為緣助。因生智慧。伴增福德。若因若伴。二所得法皆功德收。
論曰。何等名為至諷誦及思修。
述曰。此中問答列十行名。
論曰。于此大乘有十法行。
述曰。顯十法行非于小乘可獲此福。所以如后。
論曰。一書寫。
述曰。如顯揚第二卷末說于善藏。善藏若多若少。尊重恭敬書持法行。謂自書寫。若使他寫。亦此中收。
論曰。二供養。
述曰。彼說。若劣若勝。諸供養具供養法行。謂自供養。若令他將自物供。并此中攝。
論曰。三施他。
述曰。彼說。若自書已。由矜愍心施他法行。令他將自經施他。亦此中攝。令他寫已而施于他亦是施他。彼論但說殷重者。故不說他書。此論文通。
論曰。四若他誦讀專心諦聽。
述曰。彼說。若他發意。恭敬尊重以微妙聲宣揚闡讀。由仰作故諦聽法行。若誦若讀若講若勸他聽。并此中收。然相似行。
論曰。五自披讀。
述曰。彼說。發凈信解。恭敬重心披讀法行。勸他披讀亦此中收。此論但說自讀殷重修。不說遺他彼論不違。
論曰。六受持。
述曰。彼論當第七。彼第六是諷誦。彼解受持名為溫習。解云。既諷誦已為堅持。故以廣妙音溫習法行。由諷誦為先。故有此說。此論者不能行行。若能行行時所持教名受持。故第六。彼論唯約依行行已受持。故第七說。以在諷誦后故自為勸他。并此相似故。
論曰。七正為他開演文義。
述曰。彼當第八。云悲愍他。故傳授與彼。隨其廣略開演法行。令他開演亦此中收。
論曰。八諷誦。
述曰。彼第六說。為欲修習法隨法行。從即受已諷誦法行。勸他諷誦亦此相似法行。
論曰。九思惟。
述曰。獨處閑靜極善研尋。稱理觀察思惟法行。即是思慧勸他亦然。然是相似。
論曰。十修習。
述曰。彼說。如所思惟。修行奢摩他毗缽舍那。為欲趣入。乃至為令諸所求義成就法行。此中諷誦受持。如薩婆多唯生得善。此中既是三慧助伴即通加行善。加行善十中何者聞慧伴。何者思慧伴。何者修慧伴。幾福幾智。前八是聞。第九是思。第十是修慧。前八多緣教。故生長智。故十皆是智。生智亦然。十皆是慧。又隨其義六波羅蜜何者助伴。既是何度。
論曰。行十法行者獲福聚無量。
述曰。此下第二明伴福果。此為問起。舉頌答之。
論曰。修行如是至其量無邊。
述曰。總釋頌之大綱。其文易了。自他利故。久成佛故。果福無量。近亦可知。
論曰。何故但于至不如是說。
述曰。自下第三問釋妨難。前十法行頌中雖無簡別。顯揚等論亦唯言于菩薩藏。即是一切十種法行。非于二乘阿含經等。故為此問。
論頌曰。勝故無盡故由攝他不息。
述曰。謂上一句由二緣故非于二乘。由下一句釋上二義。
論曰。于此大乘至獲最大果。
述曰。將釋頌文先舉大意出其所以。
論曰。一最勝故二無盡故。
述曰。即頌上句。此立因宗。
論曰。由能攝益至說為最勝。
述曰。頌下句中一由字通二處言。此中即釋下句中二字半。二乘教不利樂他。故非最勝。此即因宗之初。自攝謂攝受。令入法內。益謂利益。令得福慧。或攝謂安樂。益謂利益。他無邊故福亦無邊。
論曰。由雖證得至說為無盡。
述曰。釋下頌二字半。由字通故。由雖證得無余涅槃者。顯不住生死。利益他事而恒不息者。顯不住涅槃。即顯大乘住無住處。非如二乘不住生死唯住涅槃。故名無盡。即悲智廣大福亦無邊。由上二緣。于二乘教行十法行不生福慧。雜集論十四說。以菩薩藏一切有情利樂依故。建大義故。無上無量大功德聚所生處故。前二因與此同一。后一因與此別。
論。如是已說至其相云何。
述曰。自下第三解隨法正行。于中有二。初結前生后。后依問釋。此即初也。
論頌曰。隨法行二種至諸菩薩應知。
述曰。自下第二依問正釋。于中十二頌。初之一頌初明隨法有二。烈名勸菩薩知。后十一頌依二章門。次第別解。此即初也。于中上三句舉數列名。第四句勸菩薩知。頌言隨法行者。或擇滅涅槃等名之為法。隨順彼行名隨法行。或教名為法。依教奉行名隨法行。第三句中轉變二字通無散亂。第二句中。謂諸二字通無顛倒。二體非一。故名為諸。所無體異能無體殊。故名轉變。成轉變者謂即二無轉去所治變得能治。或變卻所治轉得能治。或轉體即變。以能治非一能治彼所治。所治亦非一。故言轉變。下文但解二無。不解轉變二字。安慧釋云。無散亂體即此奢摩他。由無散亂修于止故。無顛倒體即此毗缽奢那。由無顛倒修毗缽奢那故。通九種定四種慧也。
論曰。隨法正行至應正了知。
述曰。總釋頌文出正行體。且無散亂有幾種耶。
論曰。此中六種至六作意散亂。
述曰。別解二無。初解無亂。顯所無六。兼列六名。
論曰。此六種相云何應知。
述曰。問無相。
論頌曰。出定于境流至諸智者應知。
述曰。別解二無。有十一頌。初之一頌解初正行所無散亂。次有十頌。解所無顛倒無顛倒相。此即初頌。上三句顯六亂作用。第四句勸智者知。
論曰。此中出定至自性散亂。
述曰。解六散亂。如顯揚十八對法第一唯識等說。若無五識希緣外境。常在定中都無出因。故由五識而出于定。自性散亂應出定名。此體即是眼等五識。不取相應觸受等法。識是主故。由是有說。通漏無漏。二解如佛地轉五得智中及唯識論說。
論曰。于境流者至即外散亂。
述曰。緣妙欲故自體即是隨惑散亂。顯揚論云。隨煩惱心流蕩心。流蕩唯識說是散亂自體故。此或說假。或說為實。如唯識對法第一抄等說。
論曰。味沉掉者至即內散亂。
述曰。此以三法為體。即貪愛沉掉以味著者。是愛味言舊論云。是靜定憂悔掉起者。錯也。不取憂悔。顯揚對法論說謂。修定者發起沉掉及味著。故退失靜定名內散亂。顯揚無掉加眠。即別出體。以四法為體。此中通說違順定障。故取沉掉二。顯揚唯說順定之障。故取沉眠不取于掉。此同對法。顯揚說又云。或由定中隨煩惱故惱亂其心。即通取一切隨應可生隨惑為體。今取別相。彼取通相。言等持者是三摩地。此通定散。唯有心位平等持心專緣一境故。此中唯言味著。定心之等持非散心之等持也。梵言三摩呬多此云等引。唯是定心非通散位。多說有心。據實而言通有無心定。且有心定名等引者。由前加行平等引故。至此定中離于沉掉。即引令離沉掉也。或即定中平等引心令離沉掉。名為等引。非謂平等引心至境名等引也。若無心定名等引者。或亦由前加行平等引生此定。此定為前加行平等心引故名等引。或即無心定寂靜平等前后無別。故名為等。能引四大等身令相續安和記。由定等引故名等引。梵言三摩缽底。此云等至。亦唯定心不通散位。然通有心及無心定。至者得也。由前加行平等至得此定。故名等至。或定心平等至得。
論曰。矯示者至修定加行故。
述曰。若準唯識此體唯諂。諂相矯故或通亦取諂誑二法。相用同故。對法論說。為他歸信矯示修善。修善即通一切善法。今此唯言修定加行據勝善說。亦不相違。
論曰。我執者至我慢現行故。
述曰。此體通取我我所執及我慢品二種粗重。粗重者種子也。對法論說。由此二粗重故修善法時起我我所及與我慢。故知種子不取現行。此中亦說。由粗重力有我慢現行。故此論唯說我慢現行。頌言我執。我執之言雖通見慢以見為先。后我慢起。此但說果。唯慢是也。顯揚唯說我我所見但說于因。對法俱說。此文為正。
論曰。心下劣者至起作意故。
述曰。體即作意。業勝記劣立散亂名。若實而言。若假實若唯隨煩惱中。及此六中。外散亂是散亂性。余五名亂者。以五識等或義亂故。或假說為亂。實體非亂。沈說亂者。名非作意等遍行之法得是隨亂。然對法說。若于余乘余定。若依若入所有散亂。此中唯言余乘無定。又彼論說。舍先所習。發起散亂。即作意亂作意俱時散亂為體。體非作意。由散亂為先。后方入余乘故。或體即作意者。入余乘定。通三性心皆名散亂。或唯愛樂余乘余定。此心即是作意數也。唯以作意為體。舊論云。初二未得令不得。次二已得令退失。第五令不得解脫。第六令不得無上菩提。義雖無妨于本即無文。此六散動何者見道斷。何修道斷。何者二乘菩薩通斷。何者唯菩薩斷。故于此義應設劬勞。
論曰。菩薩于此至當速除滅。
述曰。釋頌第四句。上三句頌明無亂所無。此正出能無之體。即正除六亂。謂是定散。數修奢摩他故。
論曰。如是已說至云何應知。
述曰。此下第二解無顛倒。于中有二。初問廣釋本十無倒。后釋論師依寶積經十金剛句。次第配釋。初中有三。初結前生后。已發論端。次頌曰下別釋無倒。后無倒行總義者下結釋無倒。此即初也。
論頌曰。知見于文義至無怖高無倒。
述曰。自下第二別釋無倒。于中有十頌。初之一頌總標十名出無倒體。后之九頌依標別釋無倒十種。此即初也。言知見者出無倒體。舊論云。如理如量知見為體。至下自知。于者所得第七囀聲。一于文。二于義。三于作意。四于不動。五于自相。六于共相。今合此二總言二相。七于染凈。八于客。九于無怖。十于無高。此所智見無倒所緣。若于此迷即名為倒。體是愚癡。此所言十準下結釋及金剛句。故無有失。至下當知。
論曰。依十事中至十無倒名。
述曰。頌中依境出無倒體起。此中依總知見立前十無倒名。依者所依。第七囀聲中雖亦然義相須故。亦無有過。此顯十無倒離十愚癡。非言顛倒四倒所攝。或觀所治即見是倒。
論曰。此中云何于文無倒。
述曰。自下第二別解十無倒。合有九頌。第九第十合為一頌故。由此即分為九段。明十無倒義將解第一。故此問起。
論頌曰。知但由相應至是于文無倒。
述曰。上三句顯于文無倒。第四句總結知者。顯能知體。諸頌知字皆準此知。更不繁解。但者顯決定義。離此文外更無文。故由者所以義以第三囀聲替第五囀故字。即于四處由字皆通。頌及長行皆略之也。此中所知總由四種。一相應故。二串習故。此二有義文。即頌中相應串習取第三句有義字。三不相應故。四非串習故。此二無義文。即頌言。或翻此及第三句非有字也。至下當知。
論曰。若于諸文至說名相應。
述曰。解相應故成有義文。相應者和合義。無間斷者是相續不斷義。次第宣唱者。謂非前后顛倒。宣唱義宣。是顯義唱是說義文是字也。或宣唱言通無間斷。謂于諸文一無間斷宣唱。世親攝論第八卷云。謂別別字展轉相續以成其義。是相應義如言斫芻。二字不斷說成眼義。故名相應。無性云謂。諸文字展轉相應宣唱不絕。此中總意由斫芻二字無間斷故。既和合已方成于名說眼自性。故名相應成有義文。此中但說字不間斷。由此義顯名不間斷。方成于句顯法差別。句無間斷成于頌等顯義周圓。二次第宣唱。世親無性二論皆云謂。如言斫芻。先斫后芻文無顛倒。既和合已成名。目法說名相應成有義文。由此義顯成句句成頌等。此中但說名等所依非能詮者。故唯說文不遮名等。
論曰。共許此名至名為串習。
述曰。解串習故成有義文。串習者是數數熏習義。一切世間共不違。故名為共許。許此眼名唯目此眼事。從無始已來習之不絕名為展轉。數數串習此眼名故。此總意者謂世間共許此眼之名唯目此眼事。無始已來展轉憶念此眼名。故名為串習成有義文。此中唯言共許此名不言字句等者。以名唯目法自性。不同字非能詮。不同句詮差別。不同頌顯義周。故但說于名。由斯義顯共許此字能生此名。共許此句詮此差別。共許此頌顯此義周。皆從無始展轉憶念。名為串習成有義文等。舊論云。若名句味若有相應等非也。以論意有句等而文無也。
論曰。但由此二成有義文。
述曰。解第一句但由二字第三句頌有義二字。但由相應或但串習成有義文。
論曰。與此相違文成無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