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翻經沙門基撰(2)

述曰。解第二句頌或翻此三字第三句及非有三字。謂若言斫間斷。久后言芻。先言芻后言斫。非次第名不相應。非一切世間之所共許。亦非無始串習。但自卒已今日卒說耳。名詮于眼事。名非串習亦但由此二文成無義。即但由二字通在有義及無義文。頌二十字中解十四字竟。

論曰。如實知見至于文無倒。

述曰。解頌中知字及第四句。合解六字。有義文知有義。無義文知無義。名如實知。下十九倒中皆準此解。更不繁釋。今由名等以字為依。但說于文意在于此。攝大乘說。觀此文無入圓成實。

論曰。于義無倒至是于義無倒。

述曰。自下第二解義無倒。上二句頌出所執體。第三句頌知離有無出無倒相。第四句結歸無倒。初二句中。第一句辯有。第二句辯無。

論曰。似二性顯現者至行相生故。

述曰。此解所執體似情有也。安慧釋云。唯有識體無見相分。以亂識體似所能取行相而生。不是全無二取相貌。由此八識皆能遍計。所現山河等皆是所執故。護法釋云。依他八識有見相分。依此之上。所執二取實體是無。似于妄情二取顯現。以似有故不名全無。

論曰。如現實非有者至實不如是有。

述曰。遍計所執所現山河等妄情謂有。據實而言如情所現。不如是有。以體無故。二解釋。此如前準知。此釋所執實體無也。上來即顯所執亦有非有。

論曰。離有者至性非有故。

述曰。釋第三句離有字。謂此所執離于有也。謂此義者。義之言境。即是所執所取能取性非有故。所以知無。安慧由此證依他心無有二取。護法說言。由依依他所能取故。所執二取體是無也。

論曰。離非有者至現似有故。

述曰。解第三句離非有字。即一離字通有非有。謂彼依他亂識顯現。以所執二取似情有故離非有。護法等二釋準前知。

論曰。如實知見至于義無倒。

述曰。解頌知字第四句也。此即唯以所執為義。不取依他。至下當悉。

論曰。于作意至現似二因故。

述曰。第三解作意。第一句頌出所辯名。下三句頌出所知體。頌中彼言者。是能熏言。熏習等者。是所熏種。至下當知。

論曰。所取能取言所熏習。

述曰。所能取者。解頌中彼字。是計所執所能取也。言所熏習者。解頌言熏習。是取彼所能取相想之所熏習。熏習者即種子也。故彼言者。是能熏言。彼之言故名為彼言。

論曰。名言作意。

述曰。即前二取之言。所熏習種名為言作意。是二取言之作意。是依士釋。非持業釋。說此熏習。名作意者。至下當知。

論曰。即此作意至分別所依。

述曰。解頌彼依二字。即此言。所熏習之作意。是所能取之分別所依也。所能取者。遍計所執。緣此二取之分別心。或是二取所依之心。由分別心為依二取有故。此所熏習言作意種。是此二取之分別所依。所依者是因緣義。以種子是現行因緣性故。說為所依。前二取言是能熏。作意之因。此二取分別是作意。所生之果。即是作意亦因亦果。所望別故。彼之依故名為彼依。彼非即依。此中分別有說唯自體。有說通三分。廣諍如前。

論曰。是能現似二取因故。

述曰。釋頌第四句。即是解作意是分別所依義。以此所熏作意是能似二取之因故名所依。二取體無。分別體有。所能二取名所現似。似有二取故。分別之心名能現似。能現二取相故。分別即是識之現行。此言作意。是識之種故。是能現二取之因。問。此言分別何識所攝。答曰。安慧云。通八識。皆能現似二取相故。護法云。唯第六七識。余識變似二取即依他性。不能現似所執二取故。問。何不通取諸心所法。唯言識耶。答。識為主。故且說于識。或分別言不簡心所。諸能現似二取相者皆名分別故。問。種中亦有非分別種。如色等種。何故不說。答。唯識為論。說心攝境故。問。依他性中亦有無漏種。何故不說。答。此辯染分依他性故。問。辯染依他義通現種。何故此中唯說于種。答。種為因緣。現果方起種子相續現識有。問。種子寬通。現行義局。但說于種。略無現行。義不遮也。問。種所生果既亦有言。何故不說。唯說此種為分別依。答。取二想勝。但說言能熏。現似二勝但說生分別。分別為依。現二取故。各據勝用。理實不遮能熏分別所生有言。問。所能取依即現分別。何不說為能熏。乃說二取之言為能熏也。又所熏種通心心所。何故但立作意之名。為答此問故。次答云。

論曰。田此作意至名言作意。

述曰。但言是戲論。想者解言。戲論者分別之異名。如世戲論有異相故。此有漏心等有差別相。從喻為名。說心為戲論。言為能熏者。想能說言說。想為言能熏。想用增于余法。以生言已記法名故。取種種相熏于種故。以想勝故。獨說能熏。即于因想立果言稱。非遮余法。亦是能熏。且從勝記。此答初問。總言由此作意是戲論想之所熏習名言作意者。答第二問。由戲論想俱時作意心所之所熏習。說此種子。名言作意。發起意時作意法勝故。所熏種但名作意。或所熏習即是本識。無別體故。此即第八俱時能緣作意名所熏習。且據一勝心所為言。非遮一切余法等種。取相分別想用勝余故。說能熏但名為想。想者言也。起意分別作意用增故。所熏種但名作意。現似二取分別用先故。種所生但名分別。各據一義。理不遮余。

論曰。如實知見至作意無倒。

述曰。先解第二句頌中知字。后解第一句頌。上來第一文是圓成。義是所執。作意是依他。有外難言。如相品說依他起相非有非無。次前第二義無倒中。后說所執非有非無。此之二性若實是無云何現見相貌可得。若實是有不應復說諸法本性先自清凈。為釋此難。故有次文。

論曰。于不動無倒者至有無不動故。

述曰。第一句顯所明名。第二句中知字顯倒體。第二句義非有。第三句非無。合五字。明所知法。第三句如幻等。顯所知法同法喻品。第四句頌釋不動義。

論曰。前說諸義至非有無故。

述曰。此四句中上二句牒前。下二句正釋。謂前第二義無倒體離有非有。釋云。此義如幻等。非有無。故下自廣釋。或通牒前第一卷中依他起性亦名為義。如幻等者。解頌如幻言。非有無故者釋。釋頌非有非無字。以牒前中說諸義字。釋頌義字。此如等者。不顯義字。以此即此義故。若如初解義者。問雖通二性牒前。但牒所執。以依他性于無倒中不辯有無故。而廣答中。意即雙答。若后解義通依他者。準下金剛句中。自當體解故。牒前義不唯所執。于廣解中無喻后法。

論曰。謂如幻作至象馬等性。

述曰。自下廣如幻等。此喻非有。于幻事上無實體用。故成非有。若如實妄情。其所執實象等體非有故。喻所執無。若如所執。實象馬等幻事上非有。喻依他性無。

論曰。亦非全無至而顯現故。

述曰。此喻非無。于幻事上似有顯現。故成有也。于幻事上若所執實象等。似其妄情而有顯現。此事非無。喻所執有。其幻事體。若似彼所執實象馬等而有顯現。此事非無。喻依他有。若如初解前義唯所執性。此喻有無但喻所執。若如后解義通依他。此喻即通依他起性。以違于下金剛句難故。此雙解二性有無。此上解喻。自下解法。

論曰。如是諸義至定實有性。

述曰。自下廣義有非有。此解法無。諸義者或所執非一。或通依他。二性言之諸。其計所執所取能取。無如妄情所現二取定實是有。若如情現情現謂有。全體既無故。不如情所現所起。如空華等。不如于情所執。空華無體用故。故所執無。其依他性安慧解云。唯有識體。不如所執實有二取。故成非有。護法解云。依他二取非有似有。不如所執二取實有。故說為無。

論曰。亦非全無至而顯現故。

述曰。此廣解諸義非無。則二解諸義非無也。其計所執安慧云。由能現似亂識自體。護法云。由能現似亂識二分。并似自妄情而顯現。彼所取能取相情有故。不可說無。如空中華。亂識現似妄情有故。非謂全無。其依他起安慧云。唯亂識自體。護法云。亂識二分并現似所執二取顯現。非謂全無。若唯所執。或通依他。故解此文為二性解。

論曰。等聲顯示至如應當知。

述曰。上已解如幻及義有非有。次解頌如幻等中等字。以一幻喻等七種喻。其陽焰等似水等事喻依他性。于焰等上執實水等喻計所執。故論說言如應當知。此等八喻攝大乘等唯喻依他。說其事故。此中通喻遍計所執。通說執故亦不相違。廣如攝論等說。問。依他所執皆同八喻。此二俱通有及非有。二性何別。答。依他有體。及有作用。但不真實異于真如。不如所執。遍計所執但似妄情有法顯現。無體無用不同依他。妄情是有不如實如實體非無。故二性別。又依他同緣法。可斷法。諦攝法。蘊界處法。能所執法。遍計所執則不如是。故二性殊。

論曰。以能諦觀至心不動散。

述曰。解第四句。顯立不動名。以于所執無品依他有品。或所執依他皆通有無品。于此二中心不動散。決定解故。無疑慮故。非有知無。非無知有。不錯亂。故心住此境稱為不動。不異疑緣名為不散。心是主故但說于心。非無心所。以者故也。諦觀者審緣也。由審緣故心便不動。

論曰。如實知見至不動無倒。

述曰。解第二句知及第一句不動。是知境心。以有無為境。無倒是知不動智。以不動為所緣。雖不動心即是無倒是初心。故不能伏倒永令不起。于此不動心無倒者。是后加行能伏于倒。是上品智故。余亦應爾。何故此中說重知智。余則不然。

論曰。于二相無倒者至俱無顛倒。

述曰。牒頌二相。今列其名。下自別解。

論曰。于自相無倒至依勝義自相。

述曰。前不動合是加行。未能斷惑。此是根本故能斷惑。第一句頌顯所明名。第二第三句正顯無倒及此所治。第四顯此自相無倒唯依勝義諦說。

論曰。如實知見至皆唯有名。

述曰。釋第二句。一切眼色乃至意法。出一切體。余如名。解準頌可知。此或遍計所執無少體性。或依他起離如無體。故唯有名。此即加行道。如此知已。

論曰。即能對治一切分別。

述曰。釋第三句頌。言遠離者。是對治義。以加行時知計所執或依他起皆唯有名。其根本智即能對治一切分別。分別者遍計執心。如加行道作唯識觀伏除所取。所取除已復除能取。一切唯名。故入根本智除一切分別。

論曰。應知是于自相無倒。

述曰。釋第一句頌。應義歸名。其計所執既無差別。何名自相自相者依他性。知依他起自相之上遍計所執唯有其名。故名于自相無倒。不爾。真如便非其相。或依他起離如無體。望一實真唯有其名。若隨事差別俗諦亦有相故。

論曰。此依勝義至差別相故。

述曰。顯計所執唯有名已。恐依他性亦唯有名。或依他起約得四俗諦中第二俗諦。亦有差別種種相貌。于四勝義此計所執唯有其名。不如依他于四世俗中隨事差別俗。其計所執有名無實。俗中取此。形后三俗俗亦是勝義者。唯有其名故。或依他起望一實真勝義既無別體。故唯有名。于隨事俗有種種相。

論曰。于共相無倒者至于共相無倒。

述曰。上二句頌解共相體義。第三句顯無倒義。即余頌中知字。第四句結義歸名。

論曰。以無一法至諸法共相攝。

述曰。釋上二句頌。以法無我體寬遍故不說人無我。又望別依他此為共相。通一切法故。若無漏觀知一一法差別自體。乃能斷惑。此真法界亦自相收。約加行道如名共相。約無間道如名自相。比知證知有差別故。如佛地論說。

論曰。如實知見至共相無倒。

述曰。釋頌下二句。此以知言釋通達義。

論曰。于染凈無倒者至清凈無顛倒。

述曰。此釋妨難。如金剛句。上二句顯染凈義。下二句顯無倒所知染凈之境。第一句中知字正顯無倒。

論曰。若未斷滅至說為清凈。

述曰。此中總釋頌之大綱。第一句中顛倒作意是通言。未滅已滅是別義。謂顛倒作意通未滅已滅。故于法界上倒意未滅說為雜染。若斷滅時說為清凈。然此染凈通心心所。但言作意者生心勝。若故根不壞作意現前不說余故。

論曰。如實知見至染凈無倒。

述曰。釋第一句中知字第三句雜染及第四句也。義準可知。

論曰。于客無倒至是于客無倒。

述曰。此釋難金剛句。上三句顯知所知望誰為客。第四句結義歸名。第一知字顯無倒體。

論曰。法界本性至是客非主。

述曰。除初知字。釋上三句。頌文易可知。主者本性。客非本性。從喻為名。若先染后凈是法界本性。其染凈相是主非客。既非本性故。染凈相是客非主。其后凈者凈既新有。故亦是客。法界本性凈。非后方凈故。

論曰。如實知見至于客無倒。

述曰。解初知字第四句頌。

論曰。于無怖無高至是于二無倒。

述曰。此即第九雙解二門。高者慢也。上二句頌解無怖高境。第三句顯無倒體。第四句結義歸名。

論曰。有情及法至亦俱非有。

述曰。此中初二句釋頌第一句。后二句釋頌第二句。以所依人法無故。能依染凈亦俱非有。

論曰。以染凈義至無減無增。

述曰。雖顯無怖無高之境。未明無怖無高所由。此即明無怖及無高所以。若人法之上染凈有者。斷染得凈之時染法可減。凈法可增。以染凈性俱非有故。即染無減。善法不增。

論曰。由此于中無怖無慢。

述曰。此即正顯無怖無高高者。慢也。既顯所以故顯二無。以染法不減所以無怖。不怖我斷后無故。以凈法不增所以無慢。若有凈增可持此善而起于慢。既無善增何所可持。故無慢也。此中無者。無計所執。

論曰。如實知見至于二無倒。

述曰。釋第三第四句頌。無怖無高是加行智。知此之智是無學道根本之智。如前知不動亦重知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泊头市| 镇原县| 卢氏县| 岳普湖县| 铁岭市| 辉南县| 汉中市| 祁东县| 舞钢市| 西安市| 苍南县| 河北省| 田林县| 宜州市| 栾城县| 大石桥市| 巴林左旗| 始兴县| 延长县| 隆回县| 桦川县| 桃园市| 岗巴县| 霍州市| 岗巴县| 海丰县| 濉溪县| 桐梓县| 平南县| 平塘县| 桦南县| 沁阳市| 巢湖市| 两当县| 曲阜市| 肥城市| 枝江市| 盐城市| 普陀区| 称多县|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