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辯無上乘品

前雖得果。未辯何乘。為顯勝因能得勝果不同二乘因果故。品名無上乘。境行果三俱名乘故。

論曰。已辯得至今當說。

述曰。此品有三義。準前知。此即初也。

論頌曰。總由三無上至及修證無上。

述曰。此即第二依問正釋。于中總有二十九頌。雖有三十頌。末后結釋頌非此品義。今此二十九頌總為二段。初之一頌總標由三義名無上乘。下二十八頌別解三義名無上乘。此即初也。于中上二句總標義數。下二句列三義名。此中末下無上二字貫三名處。

論曰。此大乘中至名無上乘。

述曰。解初二句。別所由義。如下至多。若總而言。不過三種。又七種大姓及十一大性等名無上。則無邊。今總而言。亦此三種。七及十一不過三故。如對法攝論瑜伽等說。以此攝余。如理應知。

論曰。三無上者至修證無上。

述曰。釋下二句。果不自得。因□因成。是故最初先辯正行。行不獨辯。必有所須故。次第二明所緣法。二因既滿。須有所成故。次第三明所修證。三伴住馱耶。此言修證。佛地論第七名與此同。舊論言集起。得集所起。義亦無違。果體既通無為。集起之名□狹故言修證。于理極成。

論曰。此中正行無上者謂十波羅蜜多行。

述曰。自下第二別解。為簡境果未明。言此中也。謂正行體即十到彼岸。就別解中。有二十八頌。初二十六頌廣明六種正行。次有一頌廣明十二所緣。次有一頌廣解十種修證。將解正行故。總簡持標宗出體為第一也。自下第二問答正釋。

論曰。此正行相云何應知。

述曰。此即問起將釋之相。

論頌曰。正行有六種至差別無差別。

述曰。自下大文依征正解。合有二十六頌。初之一頌總標正行有其六種。二十五頌別解六行。此即初也。初句標名顯數。下三別列六名。

論曰。即于十種至有六正行。

述曰。釋初句頌。即是十度隨所修差別之義。一一皆通六種正行。恐言十度之外別解六行與前出體義相違。故乘前為論。

論曰。一最勝正行至六無差別正行。

述曰。此六行初二修善。次二離過。后二辯十地修善同異。釋下三句如文可知。然于此名雖有六。若準于文。二十五頌別解六行中合為五段。以差別無差別合為一明。初以四頌釋最勝。次有四頌明作意。次有十二頌明隨法。次有四頌明離二邊。次有一頌明差別無差別。將解第一最勝正行。先為問起。后舉頌答。

論曰。最勝正行其相云何。

述曰。第一問。

論頌曰。最勝有十二至名波羅蜜多。

述曰。下第二答。于中四頌合為二段。初二頌明十二最勝。顯彼十度名到彼岸。后二頌明十到彼岸名體作業。此即初也。此中第一句標名舉數。次五句次第列名。次二句顯由此故十到彼岸得名所由。然此最勝舊名無比。

論曰。最勝正行有十二種。

述曰。釋第一句。

論曰。一廣大最勝至十二究竟最勝。

述曰。釋次五句。于中有二。初列名。次廣解。此即初也。然第八頌中但言攝。此加受字。第十頌中但言得。此加至字。余如自名。

論曰。此中廣大最勝者至志高遠故。

述曰。別解之中。初牒后釋。準此可知。然即不求不樂一切世間富及貴樂自在。唯求一切智智之位。所厭既廣。所欣復大。或所厭所求皆為廣大。立廣大名。

論曰。長時最勝至熏習成故。

述曰。非如二乘及世間果少時得故少時修之。

論曰。依處最勝至為依處故。

述曰。利他為先而修十度。依有情故名依處也。

論曰。無盡最勝至無窮盡故。

述曰。一則所向菩提功德無量。故言無盡。二則所向菩提于未來世無有盡故。三則所修十度一一皆回向。亦言無盡。

論曰。無間最勝至速圓滿故。

述曰。既于自他意解平等。眾生無量故。于彼之上發起自身施等。亦無間斷。或教化眾生。眾生行善。即菩薩身平等解故。菩薩歡喜。猶如自身故。即能令己身施速圓滿。然六意樂三思惟中。無間之修即不同此。據義別故。

論曰。無難最勝至速圓滿故。

述曰。若不隨喜。要須自行。行即為難。既能隨喜。非要自行。故無難。

論曰。自在最勝至速圓滿故。

述曰。此定約勝多說八地已去方得。然實初地分得。通第二第三劫位得。以定殊勝。能轉變金銀等物。施與眾生。無邊盡故。如虛空藏。從喻為名。等故依此定所行施等名為自在。若未得此定。如第一劫位。不名自在。若有漏定。雖能現實。不名虛空藏。分量少故。等者等大乘光明等。

論曰。攝受最勝者至極清凈故。

述曰。不見施者所施受者等故。名為無分別智之所攝受。故令施等皆得清凈。此即根本后得無分別智。雖加行中作施等行。依彼智故。亦作不見施者等相。為根本智亦之所攝。故名為最勝。以后攝前。或以前攝后。又復即加行智名無分別。但不見施者等。即此智攝。非必根本后得二智。

論曰。發起最勝至上品忍中。

述曰。次世第一法前位。及與世第一法。皆能發起真見道。故名發起勝。第一法以時促故。此中不說。非體非此。

論曰。至得最勝至因果滿故。

述曰。初得無為故名至得。余文可知。此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通三僧祇菩薩所位勝。第五得自他平等勝解。于十地中得十平等。即后二僧祇中。第七虛空藏定要在第八方得已。云第八方得圓滿入地分得。或說唯后二劫。有說通三僧祇。如前二解。第九唯初劫。第十唯第二劫。第十一通第二第三劫。第十二唯第三劫及非劫。以通佛故。有漏等準此可知。可勘六意三思惟。七十八等與此同異。

論曰。由施等十至皆得到彼岸名。

述曰。釋頌第七第八句。

論曰。何等名為十到彼岸。

述曰。此下第二明到彼岸。乘次前文初為問起。

論頌曰。十波羅蜜多至方便愿力智。

述曰。此有二頌。初之一頌列十度名。后有一頌釋度作業。此即初也。攝論第八云。六度中。前四為資糧。定為依止。生第六智。然余處說靜慮者。唯在色界。從勝而論。無色即無為此名狹。今從名廣故說定定。

論曰。此顯施等至各別作業。

述曰。釋頌大綱十度名體。因問作業生起下文。

論曰。頌曰饒益不害受至受用成熟他。

述曰。此出十業。一饒益。二不害三受。四增德。五能入。六能脫。七無盡。八常起。九常定。十受用成熟他。用為自利。他為他利。第二句能字通入及脫。第三句常字通起及定。下長行釋應知此意。

論曰。此顯施等至如次應知。

述曰。前十作業次配十度。準文易知。

論曰。謂諸菩薩至不為損害。

述曰。三施三戒作業皆通。

論曰。由安忍至深能忍受。

述曰。此中略無諦察法忍唯二。可知。

論曰。由精進至增長功德。

論曰。由靜慮故至令入正法。

述曰。略無現法樂住。余二可知。或即四禪能引通等。故亦通三。于理無妨。

論曰。由般若至令得解脫。

述曰。般若云慧。通三無妨。

論曰。由方便善巧至功德無盡。

述曰。下之四度如成唯識各有二種。此十二種方便善巧。六為自利。六是利他。此中但約自利門說。勘。

論曰。由愿至常起施等。

述曰。以殊勝生身能順生善法故。名攝受隨順施等勝生。余文可解。然愿有二。此中但約自利門說。

論曰。由力至常決定轉。

述曰。二力皆具。文易可知。

論曰。由智至一切有情。

述曰。如聞如言而取于義。于諸法中。迷及謬者名為愚癡。令斷除盡。故言離彼。如聞如言。而諸迷謬。迷謂不解。謬乃邪知。由離此癡故。自能受用增上法樂。亦能無倒成熟有情。二智皆具。準第一卷十度障中。自亦成熟他亦受樂。今各約別增勝而說。亦不相違。或上同此。義亦無違。此十自性及諸義門如唯識說。

論曰。如是已說至其相云何。

述曰。自下第二明作意行。于中有二。初結前生后以發論端。次頌曰下依征正答。此即初也。言作意。非作意數。數體即三慧俱。作意增名為作意。如四念住。

論頌曰。菩薩以三慧至名作意正行。

述曰。依征正答。于中有四頌。合為二段。初一頌半正明作意若因若果。后二頌半明此助伴因及果等。初中一頌正明作意。即是其因。次有半頌明作意果。此即初也。第一句明能觀心。即作意體。次兩句明所觀境即作意境。第四句結歸作意。

論曰。若諸菩薩至所成妙慧。

述曰。解第一句。菩薩者能成人。聞慧等者所成能觀。

論曰。數數作意思惟大乘。

述曰。釋第二句。數數解恒。以慧作意。思惟大乘所觀之境。簡小教故但說大乘。

論。依布施等至契經等法。

述曰。釋第三句。大乘雖總。而施等教別。言布施等者。即十度行。如所施設契經等法者。如布施等行所施設教法。以教稱行而施設故。稱之為如。如者相稱義。契經等者十二部經也。行為所依。教是能依。依行立教故言依布施等。此總意者。菩薩以三慧思惟大乘中依布施等行施設教法。教法詮法勝。依教觀行而修行。故能得大果。以教為先。后方行。行而得于果。故說思教。若作此解。唯聞慧所聞下得功德。中間緣教法。思惟緣義。修令事成。何故此中但唯說教。答以十二分教為先。等取義事。等法之言不唯教故。法言通故。

論曰。如是應為作意正行。

述曰。解第四句。下結余非作意。

辯中邊論述記卷中

文安五年戊辰自七月九日至同十五日染短筆畢后覽之仁光明真言(六反)可愿御回向矣南無春日大明神增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阳县| 田林县| 思茅市| 宣汉县| 宜阳县| 惠安县| 利津县| 张掖市| 五大连池市| 息烽县| 达拉特旗| 凌海市| 四川省| 黔南| 明水县| 拉孜县| 富阳市| 扶沟县| 思南县| 遵化市| 秦皇岛市| 沅陵县| 江永县| 泗洪县| 沂南县| 建阳市| 江源县| 黑山县| 裕民县| 辽阳县| 邯郸市| 南岸区| 乐业县| 亚东县| 万安县| 股票| 澄迈县| 句容市| 名山县| 阿拉善左旗| 乌拉特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