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翻經沙門基撰(4)

述曰。明中無二亦無二分。無明中亦無二無二分。無二者無二體也。無二分者。不可離別為其二也。余十一支文義皆同。此故論說言乃至廣說 彼經文次第廣解。即今大般若等皆廣有之。今論乃至。

論曰。明無明等至皆非有故。

述曰。以于明中無二取故。何得有二及有二分。此即論家解經義也。文殊問經上卷亦有此解。自下第八辨二邊。

論曰。雜染有三至生雜染。

述曰。將解二邊。先說依他染凈二法。于中先染。后方說凈。此即敘列三染之名。自下一一廣解。

論曰。煩惱雜染至三后有愿。

述曰。別解三染。其中各二。先所治后能治。此即所治。諸見者一切見修道見。貪嗔癡相者。三為根本余從此生。非是慢疑及結隨惑并無有相。皆是相取。但舉此故。然色聲等十種增相。非煩惱故此不說之。后有愿者即后有愛。然此愛者體。即貪欲二法為體。希染己故。然今但取有愛為體。理亦無違。前二現在染污煩惱。第三染著未來煩惱。此后有愛。若三惡趣愛。圣定不起。善趣后愛。圣即起之。

論曰。此能對治至無愿智。

述曰。此舉三種煩惱能治。空除諸見我我所見等。空能除故。無相能除貪嗔癡相。無愿智能治后有諸愿。不于三界愿求故。由加行時別修空等別治見等。至根本位雖一剎那總斷三種。由義說故說各別斷。此之三種或但名空等。通定散有無漏智。或名空等三摩地。唯定心通有無漏。或但名三解脫門。唯無漏但定心。此中既不言三摩地等。故通定散及有無漏伏斷二門。然中道行唯無漏唯根本智。無間道余道余智不能斷故。舊論言解脫者。梵本無也。

論曰。業雜染至不作智。

述曰。第二業染所治能治各為一種。雖通加行及與根本然正不生。唯無分別緣不作業。業不起故。

論曰。生雜染至三后有相續。

述曰。第三生染。第一總望后有初生時位。第二初生已剎那為論。第三合一期為論。前三別后一總。故是三種不減不增。

論曰。此能對治至無自性智。

述曰。三次第配如應當知。然正斷智唯無分別緣于真如。無生等法所治既別。故初能治功能為論。說能治殊。若加行時無妨亦伏。此則別顯三所能治。下總顯之。

論曰。如是三種至說為清凈。

述曰。所治總有三能治亦爾。釋頌染凈二種各三。此能治凈即無漏智。若所依凈即是真如。然上說能治唯說真智。此下意說。能準知。

論曰。空等智境謂空等法。

述曰。將釋執凈為其一邊。先陳凈體。謂空智無相智無愿智及不作智。并無生等三智之境。即空等法。空等法者即是真如名空。名無愿乃至名無自性。以空為首等余六種。

論曰。三種雜染至令作空等。

述曰。三種雜染隨其所應得斷滅時。非由空等七智令三雜染作其空等。隨所應者。謂非空智令作空。非無相智令作無相。乃至非無自性智令作無自性。非各隨能治令各斷滅作各別依。故言隨其所應非令作空等。空等智者等余六智。作空等者等余六種。謂作無相等。所以者何彼執三染滅后有空等。其以染滅作空等故。今論故言。非彼令作。有何所以非彼令作。

論曰。由彼本性至性無染故。

述曰。由彼三染本性即是空性等法彼性即是諸法界法界本來性無染故。本性自空自無相乃至自無自性。非由空等智令三雜染今日始成空無相等。上來已敘雜染清凈各有三訖。及敘法性真道理已。

論曰。若于法界至非染凈故。

述曰。此敘計也。法界本性都無雜染。即是本來自性凈義。若執先時有染故染后時有凈清凈。即新生故。染凈二執各為一邊。

論曰。為離此執至乃至廣說。

述曰。謂不由空者。不由空智也。能空于法。能空諸見法也。法性自空者。諸見雜染本性空也。即釋。非由空智空法之所以也。此中意說。且如見空不由空智能空于所見。令彼諸見復作于空。以見法性本性空故。若由空智令諸見斷顯于見空空本來有。即非先染后依于空此事可許故。如前執。今說為邊。顯此理時能治彼執名中道行。乃至廣說者。廣說無相乃至無自性智。能令后有相續生作后有不相續亦爾。上來已解初二頌訖。自下解頌后之二行。

論曰。復有七種分別二邊。

述曰。解第三頌上二句。此亦寶積。與前同經更不別顯。

論曰。何等為七。

述曰。此別征七。下一一答。

論曰。謂分別有至各為一邊。

述曰。此敘二邊執。仍未顯有體是何法有何所由起彼身執。

論曰。彼執實有至分別為無為。

述曰。彼實有執。補特伽羅顯所執體。以為壞滅下。顯執所由。彼何為執有數取趣。以佛世尊為壞滅此立空性故。此若體無如龜毛等。為滅何法而立滅依真實空性。既有實空。為依滅此。故此所滅體定非無。此則顯執有之所由。或于無我分別為無。此則顯執無之所以。若能滅空定是實有。所滅我法體非定無。若我體是無。無我應非有。所治無故。如兔角等。所治無故。能治亦無。我所治無。無我應爾。無我若有。我應不無。我既是無。無我非有。所治能治有無定然。故執有無理在于此。立有量云。所治我有。有能治故。如三雜染。此三能治說有如前。立無量云。無我非有。無所治故。如兔角等。此我對無我。執有執無不同于前增損邊見。

論曰。為離如是至乃至廣說。

述曰。遮所執非空本自空。非為壞我方始建立三際空故。由此即顯我定無無我有。乃至廣說者。

論曰。分別所寂至各為一邊。

述曰。敘第二邊。

論曰。執有所斷至怖畏空故。

述曰。所斷為所寂。能斷為能寂。此顯所執體。何所以起如是執。怖畏空故。恐所斷有斷得能寂之空。以怖空故。執二寂也。

論曰。為離如是至說虛空喻。

述曰。經說空喻者。譬如有人怖畏此空舍之走去復有空來。彼皆愚癡。此亦如是。所寂能寂本來自空。何所懼畏。所斷舍去得能寂空。

論曰。分別所怖至各為一邊。

述曰。敘第三邊。分別所怖為一。分別從彼所由所生可畏之事為一。故成二邊。仍未顯體及其所由。

論曰。執有遍計至可生怖故。

述曰。此中總顯分別所怖。所執色等顯所怖體。可生怖故顯執所由。謂定執有所執色等為惡趣因當生惡趣。故所執色實可生怖。若諸菩薩怖無實色。何所怖也。

論曰。執有從彼至可生畏故。

述曰。此中總顯分別從彼所生可畏。所生苦法顯所畏體。可生畏故顯執所由。謂執色等所生惡趣逼迫苦法此逼迫法可生畏故。若悟苦空何可生畏。

論曰。為離如是至說畫師喻。

述曰。畫師喻者。謂世有一無智畫師。畫作可畏藥叉鬼像。返怖彼能執持仗等加害于己。此亦如是。自變為色。返怖彼能招生惡趣而受苦逼迫。

論曰。前虛空喻至為菩薩說。

述曰。二寂空喻為聲聞者。以多著有怖畏空故。此畫師喻為菩薩者。以多著空怖畏有故。二寂本來空何須怖空。色等有自作。何須怖有。

論曰。分別所取至各為一邊。

述曰。敘第四邊。前八邊中。初十二支染凈二取。此約一切二取。故執不同。

論曰。為離如是至幻師喻。

述曰。幻師喻者。謂有幻師。自幻作一可畏猛獸。生已遂吃己身。意欲令其除所能取。故先說喻。

論曰。由唯識智至復舍唯識智。

述曰。由燸位中作唯識觀伏除所取。至于頂位無境智生。得定伏除唯識無境。由此無境智生。至下忍位伏除能取。于中忍位復舍唯識智。得定伏除無能取故。

論曰。境既非有至識方生故。

述曰。成前所由唯除所取。所取可無更無能取。豈無緣境。以所執境定非有所執能緣亦定非有。以境既無識亦無故。非無依他所緣能見。或此文解。增上忍位及世第一二空雙印得入真故。

論曰。由斯所喻與喻同法。

述曰。結法同喻也。此唯智等正是所喻。前幻師喻正是能喻。所幻惡獸如所執境。此是幻師能緣變故。惡獸生已還吃己身。喻由無境能取亦無。所喻能喻皆有二種。一者有法。謂幻事猛獸所取能取。二者是法。彼二上義以義可同故得為喻。體不相似為喻。不同即因明宗有法及法。以法為喻非喻有法。

論曰。分別正性至各以一邊。

述曰。敘第五邊。仍未顯體及執所由。

論曰。執如實觀至二種性故。

述曰。如實觀者顯所執體。二種性者顯執所由。謂決擇分名如實觀。為見道名實觀。此為加行。如見道中真實觀。故名如實觀。或作唯識四諦觀等。故名如實。稱理知故。如者稱義。以此觀等伏除二取。順生見道可名為正。體是有漏。可斷法故。故可名邪。

論曰。為離如是至說兩木生火喻。

述曰。此總據治。

論曰。謂如兩木至還燒兩木。

述曰。此顯能喻。如兩木中。雖無火相。火相者燸燒相也。或由相攢。或由相截。相截者相鋸也。以相攢截故木有火生。火既生已還燒能生火之兩木。

論曰。此如實觀至正性圣慧。

述曰。如實觀為能生。初見道名所生。所生即是正性圣慧。稱理知故名為正性。圣者之慧名為圣慧。或言。正性者是所證如。正性之慧名正性慧。恐濫有漏復說圣言。前言兩木相攢截者。喻如實觀所取能取二相伏除。雖無火相喻如實觀無正性相。能生于火喻如實觀能生見道。圣慧名火燒煩惱薪。

論曰。如是正性至此如實觀。

述曰。圣道既生還能除斷前如實觀。前如二木。既生火已還燒兩木。喻此圣道即得生已還除如實觀。一一法喻皆應配之。

論曰。由斯所喻與喻同法。

述曰。結法同喻。準前文釋。不同有法。雖合法喻然未顯此四如實觀為正為邪。

論曰。然如實觀至亦無邪性相。

述曰。顯如實觀非正非邪。即對法說。雖是有漏然得建立為無漏性。即可雙言非定有無漏。此中護法等二釋如常。

論曰。分別有用至各為一邊。

述曰。敘第六邊。

論曰。彼執圣智至或全無用。

述曰。彼圣智者顯所執體。要先以下顯執所由。無分別智斷煩惱時作無分別一味行相。非無作用。彼小乘宗或外道等執。智斷惑非無分別。要先分別方能斷惑。謂此是苦等。有此分別。勝作用故即十六行等。若無如是分別斷惑應無作用。如眼耳不能斷惑。無分別故。有分別方能斷惑。名有用。無分別不能斷惑。名無用。

論曰。為離如是至說初燈喻。

述曰。經中初說此燈喻。彼名初燈喻。謂如一燈能破于闇。豈要分別方能破耶。既無分別。應無有用。用既非無能破于闇。故知不由分別方有作用。無分別法亦有用故。

論曰。分別不起至各為一邊。

述曰。敘第七邊。

論曰。彼執能治至應等時長。

述曰。彼執能治者。顯所執體。畢竟不起以下顯執所由。謂彼執言。能治之智無始未起。由此后時應竟不起。起者生也。未曾起故。或若此智由修習故。后時得起。煩惱無始修習長時猶如金剛。難可破壞。此智應如煩惱時久加修習方乃得生。若不長時即應不起。若許起者應等煩惱修習時長。等者同也。如世相似為義。

論曰。為離如是至說后燈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牌县| 高尔夫| 辽宁省| 富锦市| 阿瓦提县| 英德市| 普兰店市| 邻水| 阿城市| 镇雄县| 紫云| 三明市| 马尔康县| 普陀区| 尤溪县| 定陶县| 涪陵区| 伊吾县| 称多县| 城市| 通州市| 淮南市| 望城县| 桓台县| 安图县| 嘉义县| 拉萨市| 修文县| 呼玛县| 灵川县| 眉山市| 武宁县| 林西县| 古浪县| 冷水江市| 通州市| 华宁县| 青冈县| 丰都县| 清原| 神农架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