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翻經沙門基撰(5)
- 辯中邊論述記
- (唐)窺基
- 4092字
- 2015-11-24 17:55:28
述曰。第二說故名后燈喻。謂如有室從無始來積闇所致。未曾得明。有攢截火燈明忽起。此所生燈無始未起。今應不起。若許今起應同于闇攢截時久方乃得生。燈既不然。智何故爾。由修習故容許此生。豈為未生便令不起。設許起故便使時長。故知所執各為一邊。未處中道。中邊道之言如第一卷解。
論曰。如是已說至正行云何。
述曰。解正行中。自下第五雙解第五第六正行。此結前生后。
論頌曰。差別無差別至增上等修集。
述曰。上一句顯所明名。下二句顯差別體。第四句增上修集名差別。等修集名無差別。至下當知。一修集言通增上等。
論曰。于十地中至名無差別。
述曰。總釋大綱。如文配頌。十地經說。且初地中檀度增上。余之九度隨力隨分非不修習。瑜伽顯揚唯識所說亦同。即顯差別無差別義。義相關帶。故一處明。
論曰。六正行總義者至品類最勝。
述曰。解正行中。自下第三總結前也。舊論亦在。釋論名下方始結之。文亂錯也。然極難解。此結第一最勝正行。如是即初囀聲。如八例詞第一詞也。即十二種。體類非一故言品類。品類體即最勝。故言即如是。
論曰。由此思惟至大乘法等。
述曰。結第二作意正行。由即第三囀聲。由此三慧如布施等所有施設。大乘法等如八例詞等。第五詞也。
論曰。由如是品類至修毗缽舍那。
述曰。結第三隨法正行。即第一第三囀聲合也。謂由是第三。如是是第一囀聲故。如是品類等者。即無亂無倒。體名如是。體非一故言品類。前此頌言諸無倒等故。由此無亂修止。由此無倒修慧。散亂正障止。愚正障智。約偏增者為論。非不一一俱修。
論曰。為如是義至而求出離。
述曰。結第四離二邊正行。為即第五囀聲。為離如是異一邊等故。修中道行而求出離。為與故同。
論曰。于十地中至無差別行。
述曰。結第五第六差別無差別行。于即第七囀聲。所依第七非緣第七。其意可知。上來六正行無上訖。
論曰。如是已說至其相云何。
述曰。自下解第二所緣無上。初結前生后。第二舉頌下正解。第三應知此中下。釋所緣體同之及異。此即初也。
論頌曰。所緣謂安界至增證運最勝。
述曰。初二字標所明義名。余烈十二所緣名字。
論曰。如是所緣至十二最勝所緣。
述曰。記配頌諸名。如理可解。于中或持業。或依士釋名。至下可悉。或隨所應。
論曰。此中最初至差別法門。
述曰。解安立法施設所緣。謂安立布施等教法。施設即所緣。
論曰。第二謂真如。
述曰。亦持業釋名。
論曰。第三第四即前二種。
述曰。第三所立即安立。第四能立即法界。有何所以立所能立。
論曰。到彼岸等至法界成故。
述曰。到彼岸等法門要證法界。方展轉流出十二分教。故教為所立。如為能立。或教成無漏。由通真如故。
論曰。第五謂聞至任持文故。
述曰。任持者謂聞慧。任持文教令不妄。故雖亦緣義少故不說。以聞為先方緣義故。
論曰。第六至印持義故。
述曰。印持者謂思慧。印持于義令決定。故雖亦緣教少故不說。以義為先方緣教故。問。此能緣文與聞何別。聞能緣義與思何異。答。聞以文先義后。思以文后義先。故成差別。
論曰。第七至內別持故。
述曰。別持者謂修慧。緣諦四理三性等理。故名為內。于四諦境各別證知令不謬解。故名別持。聞思修三種名任印別持。任印別持之所緣故。名任持等所緣。即依士釋。問。但言聞思修慧其義已周。何須所成之言論。答。聞者耳識。思者思數。修者即定。三體非慧。因此三種所成之慧名聞所成慧等。于理可然。但名聞慧等義便少故。恐聞等慧失。
論曰。第八至見道境。
述曰。初通達故。持業依士二釋無違。
論曰。第九至乃至七地境。
述曰。始從初地乃至七地。修道所緣大于見道。故名增廣道境。二種漸俱勝故。持業依士二釋無過。
論曰。第十至分分證境。
述曰。分分為道。道之所緣名分分證。依士釋名。或道分分故。境亦名分分。
論曰。第十一謂第八地境。
述曰。從此以后無有功用。任運緣如。今說初得。故唯此地。等即平等運調運轉。前心后心一類無別。名為等運。等運之境名彼所緣。依士釋也。
論曰。第十二至如來地境。
述曰。此之三地得四辨。真灌頂果明圓滿故名最勝。持業依士二釋無違。此中初四位通三劫。第五第六大位而論在解脫分。第七修慧大位而言在決擇分。第八已去如論辨位。然第五六七非不通余位。義說三慧通三劫故。如前已說。
論曰。應知此中至得彼彼名。
述曰。此即第三釋所緣同之與異。謂此但是安立法及法界二。隨所立能立之義。在聞慧等之位得所立等名。非離二外別有體性。以所緣體唯是善唯順無漏及無漏法。最勝所緣名無上乘法故。除法及如更無所有。此即第二解所緣訖。
論曰。如是已說至其相云何。
述曰。自下第三別解修證。修謂修習。證謂證得。因修而證。故名修證。于中有二。初結前問后。后依征正釋。此即初也。
論頌曰。修證謂無闕至不住不障息。
述曰。自下別解。頌初二字顯所明名。余烈十種能。然此皆修之因體非修證。此即于因立名故。一無闕。二不毀。三不動。一不通二。四圓滿五起。六堅固。七調柔。八不住。九無障。十無息。一無通二處。
論曰。如是修證總有十種。
述曰。釋初二字。
論曰。一種姓修證緣無闕故。
述曰。緣者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四親近行緣無闕故。其本種姓修而有證。此修能證。故名修證。皆以一緣而釋一證。
論曰。二信解修證不毀謗大乘故。
述曰。由不毀謗大乘法故。乃能信解而修有證。或證此信解。
論曰。三發心修證至所擾動故。
述曰。由非劣乘之所擾動。乃能發心修而有證。或證此發心。
論曰。四正行修證至得圓滿故。
述曰。由到彼岸得圓滿故。其正行乃修而有證。或證此正行。
論曰。五入離生修證起圣道故。
述曰。由起圣道修證此入離生。離生義等如婆沙上帙解。
論曰。六成就有情修證至長時集故。
述曰。由堅固善根長時集故。其修證此成熟有情。此善根難壞名堅固善根。
論曰。七凈土修證心調柔故。
述曰。由心調柔修證于凈土。無垢稱云。由心凈故則佛土凈。
論曰。八得不退地受記修證至所退轉故。
述曰。受記者受佛記。不退者論自釋。不住生死及涅槃故。亦不為二種所退者。不同凡退入生死。不同小圣退入涅槃。以不退故修證得不退。及證受記記有二種。三劫受記各有異故。
論曰。九佛地修證無二障故。
論曰。十示現菩提修證無休息故。
述曰。由利樂事無休息故修證得彼示現菩提。于此十中第一性種姓。第二已去名習種姓。第三入初劫。第四道諸位行。第五是見道。第六是修道至七地。第七是八地相。土自在故。第八是第九第十地。近佛地故。無住涅槃得圓滿故。第八雖得初得土自在。從勝處說故。第九是法身自受用身。第十是他受用及化身。以緣無闕等故。其種姓乃能修證。故未入初未名修證。上來已明此品第二大段文訖。
論曰。無上乘總義者至無上乘義。
述曰。自下此品大文。第三總結上也。此即總結有三。
論曰。正行無上故至正行果無上故。
述曰。正行有六。廣如前說。正行即無上持業辨名。二乘正行不能過故。正行持者。即十二所緣。所緣即無上亦持業釋。或正行無上之所緣名所緣無上。即依士釋。所緣勝余境名所緣無上。名此正行持。正行是能緣。十二是此境。持境令不忘。名正行持。或由此方起正行。持正行故名正行持。正行之果名正行果亦依士釋。體無修證。修證即無上名修證無上。所言果者修前因證后法。即名為果。非要圓滿佛位方名為果。然舊論結文在釋論名后。非無雜亂。
論曰。何故此論名辯中邊。
述曰。自下一部第三大文。是釋名愿施分。此則征訖。
論頌曰。此論辯中邊至除諸不吉祥。
述曰。然此所明離二邊之中。深密等五義天親菩薩釋初句中中邊二字為三復次。至下當知。二義字通四邊。
論曰。此論能辯至能緣行義。
述曰。辯謂顯了。即是雙辯處中及二邊能緣行義。能緣行及行合名能緣行。有行非能緣故。且如妄分別及障等是二邊行。翻此中行名行。不孤生必緣于境。
論曰。又此能辯至所緣境義。
述曰。雙辯邊中二所緣義。遍計所執等是邊所緣。圓成依他等中所緣。故行緣于境。合名為因。必有所得。所得既通善惡。惡果此論不明。唯明善果。由不說惡果隱中果法不為釋名。于論解中實已明果。又中所得果即第三釋。
論曰。或此正辯至名辯中邊。
述曰。前之二解雙辯中邊。今此第三唯中無邊。正辯離邊之中中道法故。兼辯于邊法之果。或兼辯邊因。如前二解此即三釋頌中辯中邊三字。舊論上三義在頌之前。翻家錯也。何謂離邊處中之法。
論曰。此論所辯至所行處故。
述曰。此論所辯貫通下四。非凡夫尋。非二乘思。非欲界初定尋及上地思六識所尋七八所思。故名深密。深者邃義。密者隱義。非淺智之所知也。
論曰。是堅實義至非彼伏故。
述曰。猶如金剛能破非所破。故名堅實。由解此論能摧于他。非他所伏。
論曰。是廣大義至自他事故。
述曰。自廣利他大樂。他廣樂自大利。或自他俱廣大利樂。或自顯為廣。勝他為大。利樂之義一如常解。
論曰。是一切義至三乘法故。
述曰。大可含小諸義。具明決了三乘法。故名一切所辯一切故。
論曰。又能除滅至所知障故。
述曰。釋頌第四句。二障能令生死流轉不生智見。名不吉祥。若解此教及悟此理。俱能除滅二障雙已即能成佛。此上總釋論之題目。舊論更有同俱舍含末后二頌。今勘三本梵文并無。是譯家增置。
論曰。我辯此論諸功德至疾證廣大三菩提。
述曰。自下發愿回施眾生。第一句世親自顯釋頌功德。令法燈不斷破癡闇不生。十力冥加。八部興敬。皆辯本頌所生德也。第二句正顯回施。咸者皆也。持者用也。普者等也。施者濟也。群生者眾生也。類非一也。謂釋本頌所有功德皆用平等濟諸眾生。第三句令得因報。菩薩六度有二種道。前三令得增上生道。后三令得決定勝道。于十地中得十王位。于異生位得勝處生前三度所得增上生道。精進靜慮令福定勝。般若一種令慧定勝。后三度所得決定勝道。施諸眾生令于因位得此二果。第四句令得果報。疾者速也。證者契也。廣者廓也。大者深也。梵云菩提呾利尼。菩提者覺也。呾利尼者三也。即令三乘不定性類各隨意樂得自乘果。能超世間外道等果皆云廣大。下句謂三者。亦是梵音乃云正覺。唯無上果。施眾生德令于因中獲二勝道。令于果位得自乘果。總四句意。初句謂我造論功德。次句正以回施眾生。下之二句令生得果離凡成圣。
辯中邊論述記卷下(終)
文安五年(戊辰)自七月十六日至同二十日(紙數六十三枚)令書寫之畢且為神恩報謝且為祈諸靈離苦自今月四日至今月二十日十七日之間興福寺諸堂于令日參上中下三帖令書之奉安置于本談義屋者也有心之仁光明真言(六反)可被稱名號。
沙門忍春增專(春秋三十三)
南無慈悲萬行菩薩 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