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妄名真。非虛稱實。體即十種。若有若無稱彼法而論故名真實。此品廣釋名辯真實品。雖辯相品已辯三性。前依境說。今說于境起行。而說以三性為依顯余九真實故。
論曰。已辯其障當說真實。
述曰。此品有三。初結前起后以發(fā)論端。二頌曰下當宗正辯。三真實總義略有二種下。攝上所明。總結合解體無增減說十所由。
論頌曰。真實唯有十至皆為除我見。
述曰。此即第二當宗正辯。合于此中有二十三頌。總分為二。初之二頌烈十實名。余二十一頌別解十實。于中次有一頌辯根本真實。次有一頌半明第二。次有二頌半辯第三。次有二頌明第四。次有二頌辯第五。次有半頌明第六。次有半頌辯第七。次有一頌明第八。次有一頌明第九。次有九頌辯第十真實。此即初也。于中第一句標名舉數(shù)。次七句烈十名。然第八句是第十。至下當知。
論曰。應知真實唯有十種。
述曰。釋第一句頌。唯者決定義。如前已釋。
論曰。一根本真實至十善巧真實。
述曰。釋次六句。顯烈真實之名。
論曰。此復十種至十我見故。
述曰。此釋第八句頌。說十善巧所由。
論曰。十善巧者至無為法善巧。
述曰。烈善巧名。舊言勝智。若言善巧。是緣彼智。若言善巧真實。是此智所緣之理。故二別也。謂蘊之善巧。乃至無為法之善巧。依士釋名。善巧之真實亦同此解。根本之真實是事或根本即真實二釋。可知。
論曰。此中云何根本真實。
述曰。此中別解十實。此即解初。于中先為問答三根本名。于此所說下釋根本體。此即問也。
論曰。謂三自性至三圓成實性。
述曰。此即答也。
論曰。依此建立余真實故。
述曰。此釋根本義。依此立余故。然未釋真實之義。乃釋于此。故次論云。
論曰。于此所說至為真實。
述曰。此問真實之義。生下頌文。然本頌中唯解真實之義。所以今問。不解根本之義。所以長行先釋。以真實義外人有疑。根本之義非外所諍。故不論也。
論頌曰。許于三自性至一有無真實。
述曰。上一句簡不極成。故初言許總標三性。下之三句一一別屬。如文可知。
論曰。即于如是至相常非有。
述曰。三性是總。初性是別。第五轉攝。故論言中。此一許字貫通三性。此即第一先陳性無。以一切時相恒無故。即出體也。
論曰。唯常非有至無顛倒故。
述曰。此釋真實。謂有問言。此性既言。妄所分別說為真實。豈非妄假。故今論言。由此所執(zhí)唯常非有。以說為非有。即許為真實。無顛倒故。若說此有不稱于無。可言顛倒。既稱于無。故名真實。
論曰。依他起相有而非真。
述曰。此出體也。體雖非無。仍非真有。言有簡初性。非真簡圓成。初體無故。后真有故。
論曰。唯有非真至有亂性故。
述曰。此釋真實。以依他起有亂識性。非是全無。亦非真有。說稱實故亦名真實。
論曰。圓成實相亦有非有。
述曰。此出體也。有無我故名有。我無故名無。故論說亦有亦無。
論曰。唯有非有至有空性故。
述曰。釋真實。以有性故即有無我。以空故即無有我。故總說言有空性故。能如是知稱實理故亦名真實。釋頌下三句次第配應知。
論曰。云何相真實。
述曰。此問第二真實。生下頌文。
論頌曰。于法數(shù)取趣至是名真實相。
述曰。六句頌中。初之三句別配三性。后三句通上三性。謂于法數(shù)取趣有增益損減見。知此故不轉。是名真實相。乃至廣說。言數(shù)取趣。五道循環(huán)無休息義。烈名之中。相即是別。真實是總。先言于相。后言真實。頌中欲出其相。所以先言真實。后言于相。
論曰。于一切法至及損減見。
述曰。補特伽羅即數(shù)取趣。不言人者。屬余趣故。執(zhí)二體有。名增益見。撥二名無或假亦無。名損減見。如攝大乘等。亦有此義。此即正出于此妄生。
論曰。若知此故至自性真實相。
述曰。若知于此我法體無。彼增減見便不轉起。此所知無即是遍計所執(zhí)實相。
論曰。于諸所取至及損減見。
述曰。護法等云。二取之體依他性攝。即于此上起增減見。安慧等云。二取之體遍計所執(zhí)。此二所依識自證分是依他起。于此自證起增減見。今言二取。取此所依執(zhí)體為實名增撥。妄體無名減。此即正出于此妄生。
論曰。若知此故至自性真實相。
述曰。知此妄幻依他之相。彼增減見便不轉起。此所知妄法是依他起真實之相。
論曰。于有非有至及損減見。
述曰。有非有義。即圓成實已如前解。此性之體亦有亦無非無。如相品說。若言定有名增。若言定無名減。此即正出于此妄生。
論曰。若知此故至自體真實相。
述曰。知有非有圓成之性。彼增減見便不轉起。此所知有無名圓成實自性之相。問前根本實體即三性。此相真實三性為體。有何差別。為答此問。
論曰。此于根本至名相真實。
述曰。總論有無名根本實。別離增減二種過失名真實相。故二別也。
論曰。無顛倒真實者至常等四倒。
述曰。將解第三無倒真實。此于其體即常等四。問何故苦諦別名無顛倒真實。余之三諦合名因果。為答此問故。今論云。由此治彼常等四倒。余則不然。不可同準。此約別行。唯苦諦為此之四行。如別抄說。
論曰。云何應知至真實立耶。
述曰。此問生起。
論頌曰。無性與生滅至依根本真實。
述曰。此二行半頌中。初之八句別明四行各三行相。第七八句配屬三性。然空三種第二句中。云無異自性。即是三性。一無。二異性。三自性。余如論釋。文易可知。
論曰。無常三者至位轉變故。
述曰。然今無常通緣三性。故說能緣行有計所執(zhí)等。實非行通初后性。成唯識說。假通三性。實非通故。又以理準。無常緣三諦。初性非諦收。言緣彼者。通一切心緣無常語。假說為無常行。實非此行收。又以彼性假名無常。下諸行相唯此應悉。
論曰。苦三種者至相合故。
述曰。我法二執(zhí)是能計心。計心所執(zhí)亦名為苦。心心所取故。以依他起者。染分者三苦相故。余假實如前說。
論曰。空有三者至為自性故。
述曰。遍計所執(zhí)非有名空。依他起性與計所執(zhí)體相異。故亦說為空。性雖非全無。與彼所執(zhí)異。無如彼所執(zhí)。故亦說即空。圓成實性空理攝故。然依他起上如所執(zhí)無。即圓成實空理。說為依他空。亦假說故。
論曰。無我三者至即以自相說為無我。
述曰。此無我三者。如空三說。然顯揚論具有此等三。不能繁引。如成唯識論第九卷疏。
論曰。如是所說至如前應知。
述曰。四行至依三性各有三種。各有三種。如上所說。然舊論又更繁。覆牒一一出前無常及苦。為頌余。但長行如其次第配屬三性。即四三中。初皆所執(zhí)。次皆依他。后皆成實。
論曰。因果依他起。
安慧釋云。二取即是遍計所執(zhí)二取所依識自體分是依他起。二取所依識自體分斷得不生。不生是滅。假名依他起。今言二取意。取所依識之自體圓成實性。謂垢寂二。即擇滅及真如。安慧云。垢寂有二種。一染垢寂。即煩惱障斷謂擇滅。二不染垢寂。即所知障斷謂真如滅。總解云。由垢寂故總得二。謂擇滅及真如或垢寂故得擇滅。或性寂故即真如。總含二種故言垢寂二。然成唯識說。二取滅即是擇滅。今者擇滅本性滅收。二論說別。此中約所依所得。二各別故。所依依他。假名為二取滅。所得屬本性。彼論不約所依。但辯所得。假名依他。故分擇滅入二取滅。亦不相違。
論曰。道諦三者至建立道諦。
述曰。初唯非有故但遍知。次唯說染故應知斷。后既為無故須知證。然上所說皆略不言無攝依他。非體無也。
論曰。粗細真實至根本真實。
述曰。將釋第五出體生文。二皆依士持業(yè)。釋名各有四重。如唯識說。然約因果別說四諦。約粗細門說此二諦。俗粗真細故。此中但約無漏法名勝義。漏無漏有為無為安立門辯。世俗以圓成實非世俗世俗類故。假名世俗。據(jù)實二論。有漏是世俗。無漏是勝義。虛空擇滅義歸二諦如入三性。
論頌曰。應知世俗諦至無倒二圓實。
述曰。此之二頌初辯世俗。后辯勝義。辯勝義中。第一句辯數(shù)。第二句列名。下二句辯此勝義依一根本。即圓成實性。圓成實性中有二。一有為二無為。二皆依之。三性中依一性。二實內兩皆依。
論曰。世俗諦有三至真實建立。
述曰。初性無體唯有假名。名假世俗。第二有為遷流義勝。名行世俗。第三之俗由第二俗所顯了故。亦名世俗而體實非。
論曰。勝義諦亦三至名勝義故。
述曰。無漏觀心名為勝智。如是彼境名為勝義。義是境故。為簡后二勝義名義。勝義第七轉故依士釋名。舊論言真諦。或言第一義諦。即無此解。
論曰。二得勝義至亦義利故。
述曰。今言義者。即是義利。能順益故。謂此涅槃體是勝果立以勝名。又是義利。故亦名義。亦勝亦義即持業(yè)釋。至得所得名得勝義。
論曰。三正行義至為義故。
述曰。智是有為故名為行。異有漏善復立正名。以勝法為義名為勝義。即有財釋。言正行者。為簡前二。唯識但言行勝義無正字。若但言義勝義等。不除上義字等。解此三皆持業(yè)。皆除上字。解三釋如前。會蘊等名勝義。如唯識第一抄。
論曰。此三勝義至圓成實立。
述曰。釋頌第七句中依本一三字。
論曰。此圓成實至有差別故。
述曰。釋頌第八句中二圓實三字。
論曰。無為總攝至亦名圓成實。
述曰。釋頌第七句下二字第八句上二字。于有為中但言圣道。道為主故。無漏位中智勝余故。如言唯識。
論曰。極成實至實立耶。
述曰。梵云悉陀。即是極成義舊曰悉檀。即此名是。然此二真實與后二障所行。如瑜伽三十等真實義品。共一處明。今以極成等名別故。分二處釋也。為欲解第六真實。出體征起。
論頌曰。世極成依一理極成依三。
述曰。二句各一如文易知。
論曰。若事世間至極成真實。
述曰。若事者指法也。世間者簡圣者也。解世間名。共所安立者。宗所施設也。解極成義。串習者。從無始來數(shù)數(shù)習也。隨入者。□之言解由串習故。隨彼彼事作彼解也。覺慧所取者。謂共所安立事也。一切世間同執(zhí)此事者。解真實義。此中意說。謂如一地大。一切世間共所施設。名之為地。此地是無始來串習隨解覺慧所取故。一切世間同執(zhí)此事。是地非火。乃至廣說余一切法。今此且舉能造中地所造中色。等余一切法。皆如理知。此解頌中第一句世極成三字。
論曰。此根本于至所執(zhí)而立。
述曰。此偈頌中。第一句依一二字。然世間中亦有善心或無記心等。說地非火。非有執(zhí)者。今此中真道理極成真實所攝。然此理論亦依他起攝。即通二性。此論據(jù)一所執(zhí)分。瑜伽據(jù)依他一分故。成唯識會而取之。
論曰。若有理義至極成真實。
述曰。若有理義。即有道理之義。此解道理二字。諸外道等名聰睿者。諸內法等名賢善者。一切異生名尋思者。瑜伽真實義品。雖有多人此三攝盡。此等皆極成義。依于三量四種道理中證成道理。施設此理。建立此理。名為道理極成真實。依三量等解真實義。總解頌中第二句上三字。
論曰。此依根本三真實立。
述曰。此解頌中第二句下二字。若心所變唯依他起。若真如等即凈所行收。若執(zhí)心緣即世間攝。瑜伽依此說唯依他。此中所成可通三性。故三性攝。由此唯識作此會言。理通執(zhí)無執(zhí)雜染清凈故。此二體性。如瑜伽等。不能繁引。
論曰。凈所行至真實而立。
述曰。將釋第七出體問起。煩惱障之凈智之所行皆依士釋。所行即真實是持業(yè)釋。所知障等準此應知。初即人觀。后為法觀。所行即二無我。
論頌曰。凈所行有二依一圓成實。
述曰。二無我理故。
論曰。煩惱所知至凈智境故。
述曰。此據(jù)無間初解脫道無分別智不緣余性故。唯一圓成實。若后得智等。何妨亦緣許通三性。雖無許亦無文遮。此與瑜伽唯識等同。
論曰。云何應知至三真實耶。
述曰。將釋第八列名征起。
論頌曰。名遍計所執(zhí)至圓成實所攝。
述曰。上二句是二性。下二句是一性。
論曰。相等五事至三種真實。
述曰。非次第攝故言隨應。
論曰。謂名攝在至真如正智。
述曰。此中攝義及余論四處各異。如成唯識第八大和會。
論曰。差別真實至真實立耶。
述曰。將釋第九列名征文。舊名分破。此不應然。逕庭故。將此七名體性。亦會解深密瑜伽顯揚佛地論等。如唯識疏。
論頌曰。流轉與安立至正行依后一。
述曰。雖有七如。略為二例。三依二性。四依一性頌二三句如應知。
論曰。流轉等七至三種真實。
述曰。以非次第。亦言隨應。其義何者。
論曰。謂彼流轉至圓成實立。
述曰。此釋頌文為二例。三隨相相攝。流轉妄執(zhí)緣起生死法故。余二雜染故。余四實義唯圓成實。舊論。圣智所顯故。梵本無此言。譯者添之。此等與唯識相違。彼論自會。
論曰。善巧真實至說有十種。
述曰。自下釋第十善巧真實。即牒品初頌中第七八句。十善巧真實皆為除我見。此立宗已方生下頌。
論曰。云何于蘊等起十我見耶。